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小平坦及凹陷型大肠肿瘤近年来受到消化内镜医师的重视。日本学者于1977年报告了早期凹陷型大肠癌。嗣后,日本及欧美国家有关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研究不断深入。从临床角  相似文献   

2.
大肠息肉可分为炎性、增生性、腺瘤性等类型。目前Morson的腺瘤-癌因果学说得到公认,普遍认为腺瘤癌变倾向与其大小及形态学等因素有关。如何在病变早期作出诊治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诊治。平坦型大肠肿瘤包括表浅隆起型(Ⅱa)、表浅隆起伴凹陷型(Ⅱa+deep)、表浅平坦型(Ⅱb)、表浅凹陷型(Ⅱc)、Ⅱa+Ⅱc。  相似文献   

3.
结直肠癌是欧美国家最常见的癌肿之一。早期癌和腺瘤样癌前病变常常可以通过内镜进行息肉切除或粘膜切除而得到治愈。与较常见的息肉样腺瘤相比,平坦型腺瘤和凹陷性早期癌即使病灶很小,但是粘膜下侵润的比例已相当高。因此,常规结肠镜检查的目标是检出和切除癌前期病变和早期癌。日本研究人员已证明染色内镜对这类病变的检出和分类有帮助。靛青红是最常用的染色剂,能清晰显示肠粘膜的浅表结构,深蓝颜色充填到平坦溃疡的缝隙、糜烂灶和皱襞,能提高平坦型和凹陷型癌以及其他异常隐窝的观察。这项技术也是鉴别结肠增生性病变和腺瘤样肿瘤的“凹陷型分类”的基础。此研究旨在评价染色内镜在常规结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早期诊断与治疗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经典的大肠隆起性肿瘤临床易发现,随着肠镜普及应用不易漏诊,但在我国绝大部分大肠癌在发现时已近中晚期,5年生存率在30%~60%之间.而影响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1)高危人群的筛检;(2)患者能否有意识地在无症状期接受肠镜检查;(3)内镜医师能否恰当地使用内镜将大肠早期癌以及癌前病变准确的检出而不漏诊,尤其是对患者危害甚大但又易漏诊的大肠平坦型肿瘤;(4)病理医师是否能选择恰当手段将全瘤中某一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癌变的部分准确检出而不漏诊.  相似文献   

5.
内镜窄带成像与染色技术诊断大肠肿瘤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通过窄带成像技术(NBI)和染色放大方法对大肠新生性病变进行观察,比较这两种技术对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精度差异。方法2006年6月至9月间,共302例年龄在加至80岁之间的患者进行了NBI肠镜检查,其中98例入选。内镜插入至回盲部,退镜时分别采用常规模式、NBI模式观察,发现病变后,分别用NBI模式及染色放大方法进行血管分型及腺管开口分型,然后行病理检查进行评价比较。结果在98例患者发现新生性病变147个,其中常规内镜下发现的病变有90.5%(133/147),采用NBI发现病变有98.6%(145/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漏诊的主要为平坦型病变。NBI观察对肿瘤性或非肿瘤的判断符合率为91.8%,染色内镜为82.3%(P〈0.01)。结论NBI技术观察黏膜表面变化,判断肿瘤或非肿瘤病变的符合率比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高,敏感性强;操作转换简单易行,尤其有利于平坦型病变的发现及诊断。  相似文献   

6.
大肠平坦型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肠平坦型病变是基于大肠肿瘤形态学意义上提出的概念,由日本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提出,并规定大肠平坦型病变的肉眼定义是病变的高度小于直径的一半,组织学定义是病变的厚度不超过周围正常黏膜厚度的2倍。由于认识不够和诊断技术的应用不足,大肠平坦型病变在西方及我国报道甚少,近年来由于放大内镜联合黏膜染色的应用提高了平坦型病变的发现率,为平坦型病变的研究创造了条件。由于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平坦型病变的研究近几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现就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形态特点、分子生物学和诊断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据统计学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大肠癌将超过胃癌成为引起死亡的主要胃肠道肿瘤。因此,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早期大肠癌用常规方法如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检查等难以检出。因此,内镜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大肠癌唯一有效手段,而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是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  相似文献   

8.
早期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黏膜凹窝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经手术证实的早期大肠癌33例,对临床症状、肿瘤的部位、大小、大体形态、黏膜凹窝分型、治疗方法、肿瘤的浸润深度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以便血为多,占60.6%(20/33),肛检阳性率高,占60.6%(20/33),肿瘤位于直肠及右半结肠多,占90.9%(30/33),形态以隆起型为主,其中亚有蒂型占57.6%(19/33),直径1.6cm的占90.9%(30/33),pit panern分型IV V、V型占80%(8/10),肿瘤局部切除加内镜下治疗占36.4%(12/33),手术切除占63.6%(21/33),经7个月-5年6个月随访,均无复发。结论 通过临床症状分析、变焦大肠镜下黏膜凹窝分型有助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尤其是平坦及凹陷型病变的检出。早期大肠癌可积极开展镜下治疗,包括内镜、腹腔镜下治疗。术后化疗与否对延长生存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H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H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197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98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361个(90.8%),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393(98.7%)。H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为90.2%(359/398),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2.4%(328/398)(P=0.001)。结论H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平坦型病变。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结直肠肿瘤样病变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后病理诊断与术前内镜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未明。目的:评估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EMR获得的结直肠肿瘤样病变标本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接受EMR治疗的直径≤2cm的无蒂型或平坦、凹陷型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纳入研究,分析EMR病理诊断与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EMR切除病灶90个,无蒂型25个,平坦、凹陷型65个,后者为高度异型增生(HGD)或腺癌的可能性略高于前者(41.5%对20.0%,P〉0.05)。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的总体准确性为68.9%,28个(31.1%)病灶的诊断于术后发生改变.其中4个增生性病变术后均诊断为低度异型增生(LGD),14个LGD诊断为HGD,5个LGD诊断为腺癌,5个HGD诊断为腺癌。病灶形态学表现及其浸润深度与病理诊断结果的改变无关。结论:放大色素内镜指导下的EMR病理诊断纠正了本组近1/3结直肠肿瘤样病变的术前活检病理诊断,具有完善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形态及内镜下处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近年在日本有较多研究,我国目前尚未见有相关报道.本总结了最近我院5个月内肠镜检查发现的13例LST病变,对其内镜下的形态特征,大体分型,肿瘤表面pit分型,瘸理形态及内镜下处理等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 2000年12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共行肠镜检查857例,检出LST病变13例共14处病灶,记录所有LST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特征及内镜下大体分型,所有病例均行放大内镜观察病变表面的pit形态,13例LST患中,12例共1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另1例患拒绝内镜下治疗,仅行活检。接受内镜治疗患中,4例行注射法粘膜切除术(EMR)切除病变,4例行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1例行透明帽辅助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病变,3例行单纯PSD术切除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发生。切除及活检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结果 LST捡出率:常规肠镜检查中LST病变检出率为1.52%。病变分布:14个LST病变中,直肠6个,乙状结肠2个,横结肠2个,升结肠4个。内镜下病变大体分型:颗粒均一型5个,结节混合型6个,平坦隆起型3个,假凹陷型0个。Pit形态:Ⅱ型pit 1例,Ⅱ型 ⅢL型3个,ⅢL型pit3个,Ⅳ型pit7个。病理形态:绒毛状腺瘤6例,均伴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其中2例有局部癌变(m癌),但根部无癌残留。增生性息肉2例,管状绒毛状腺瘤3例,均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混合型腺瘤(Serrated腺瘤)2例。结论 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处理方法可采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07年8月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腺管开口分型采用工藤进英分型标准.结果 结肠镜检杳大肠病变共1496个,非肿瘤性病变占30.6%(458/1496),各类型腺瘤占43.9%(657/1496),大肠癌占25.5%(381/1496).早期大肠癌61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6个,直径10~62 mm,其中Ⅱ型3个,Ⅲ1.型14个,Ⅳ型17个,Ⅴ型2个.管状腺瘤中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居多,占87.5%(363/415);管状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0.7%(61/150);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以Ⅳ型为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达85.7%(42/49).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检出有重要意义,对及时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极少垂直侵犯肠壁深层,而主要沿黏膜表面旱侧向扩散。现将我院近年来经内镜诊断并治疗的12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肠肿瘤的内镜诊断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早期检测和处理大肠癌已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大便潜血、血清中标记物或钡灌肠等难以检出早期病变,内镜是发现早期病变的唯一手段。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也难以发现胃肠道微小病变或平坦病变,染色内镜、放大内镜对发现微小病变和早  相似文献   

15.
叶武  刘鹏飞  孙芳 《山东医药》2011,51(24):41-41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指起源于大肠黏膜的一类平坦隆起型病变,在病变形态及发生发展上不同于一般腺瘤,有一定的特殊性,且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故近年来愈发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我院2 a来结肠镜检查中结合染色内镜技术诊断大肠LST患者16例,  相似文献   

16.
当前提高结肠癌治疗效果的有效方法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肠镜是检出早期结肠病变的最佳手段,但早期结肠病变的形态往往缺乏特异性,尤其是平坦型和微小型病变容易漏诊.色素内镜能发现平坦型、凹陷型腺瘤和早期癌的工具,是一种简单、安全、快速、适用范围广和价廉的检查手段.目前国内外有关普通肠镜发现可疑病灶后加用靛胭脂喷洒于局部病变黏膜从而进一步判断病变性质的报道较多,而常规采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筛查早期结直肠病变中研究较少.我们针对大肠癌高危人群常规采用全结肠染色肠镜检查与普通肠镜检查,并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进行了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方法观察了144例患者共162处大肠黏膜病变,并结合病变大体形态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2处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者占76.5%(26/34);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Ⅲ、Ⅳ和Ⅴ型腺管开口者占96.1%(123/128).癌性病变则主要以Ⅴ型腺管开口为主,占75.0%(9/12),其中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ⅤN型腺管开口.结论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经普通内镜检查发现LST 119例,染色后观察病灶大小及部位并进行形态分型,再结合放大内镜确定腺管开口类型。有治疗适应证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灶黏膜送病理检查。结果 28个月中共发现119例LST 124个病变。内镜下分型:颗粒均一型44个,结节混合型48个,平坦隆起型23个,假凹陷型9个。病变直径:10~20 mm 65个,21~30 mm 23个,31 mm以上36个,最大病变110 mm×100 mm。病变部位:直肠50个,乙状结肠25个,降结肠11个,横结肠10个,升结肠+盲肠28个。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型30个,其中17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12个为管状腺瘤;Ⅳ型56个,其中30个为绒毛状腺瘤,4个为黏膜内癌;Ⅴ型5个,其中2个为黏膜内癌,2个累及黏膜下层下1/3以下;Ⅱ型7个,其中5个为炎性增生性息肉,2个为锯齿状腺瘤(腺瘤性增生性息肉):其余为ⅢL+V型,其中23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符合适应证95例98个病变择期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治疗,发生出血11例,均在操作过程中,无肠穿孔发生。结论大肠LST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特殊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在大肠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  相似文献   

19.
Zhang JN  Yu T  Li YQ  Guo YT  Liu H  Zhang JP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35-837
目的共聚焦显微内镜(CEM)是将共聚焦显微镜整合于内镜头端的一种新型内镜,可在细胞水平观察活体组织。本研究目的是评价CEM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对胃凹陷型病变的病理预测价值。方法应用CEM对43例患者的51个凹陷型病灶进行检查。将CEM诊断与相应部位活检标本的常规病理结果进行前瞻性和双盲对比。结果对每个病灶的边缘和(或)中心的共172个点进行共聚焦扫描,获得4872幅共聚焦图像。CEM可以获得活体的胃黏膜表面和表面下清晰的细胞和胃小凹结构的荧光图像。CEM对胃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5.7%、97.6%、97.1%。结论CEM可以在内镜检查的同时对胃癌组织做出准确度很高的虚拟病理学检查,对于胃凹陷型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胃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形似良性病变早期胃癌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1~2006年我院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证实,且内镜下形态改变类似良性病变的早期胃癌25例。结果2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59±9.35)岁,男女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21例(86.0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分化型癌19例,未分化型癌6例。黏膜内癌19例,黏膜下癌6例,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在内镜检查时发现可疑恶性病灶者18例,7例为内镜诊断良性病变由活检病理意外发现,漏诊率28%。有22例次接受色素染色后放大内镜、内镜荧光早期胃癌诊断仪(ISF)、智能电子分光内镜(FICE)检查等内镜精检,内镜精检和常规内镜检查的首次活检阳性率分别为81.8%和52.00%。大体形态以平坦型和凹陷型为主,内镜表现与良性息肉或炎性增生;局部黏膜发红或退色;局部黏膜粗糙或颗粒样或糜烂及良性溃疡相似。结论形似良性病灶早期胃癌易误认为良性病变,常规内镜首次活检阳性率低,应进行内镜精检并积极随访复查,避免延误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