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医理论将胃癌、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各30例进行中医分型,分别为寒热夹杂21例,肝胃不和22例,胃阴不足29例,脾胃虚寒48例。应用 ABC 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标本的 C-myc、p21、p53,以改良 Giemsa 法检测 HP。结果脾胃虚寒型 HP 阳性率(72.9%)与寒热夹杂型阳性率(38.1%)、肝胃不和型阳性率(40.9%)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C-myc、p21、p53阳性表达与 HP 感染、胃粘膜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各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寒热夹杂。提示 HP 感染、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辨证辨病分型。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医理论将胃癌、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各30例进行中医分型,分别为寒热夹杂21例,肝胃不和22例,胃阴不足29例,脾胃虚寒48例。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病例标本的c-myc、p21、p53,以改良Giem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表明,脾胃虚寒型HP阳性率(72.9%)与寒热夹杂型(38.1%)、肝胃不和型阳性率(40.9%)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myc、p21、p53阳性表达与HP感染、胃粘膜病变程度呈平行关系,各证型依次为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寒热夹杂。提示HP感染、癌基因及抑癌基因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辨证辨病分型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医理论将胃癌、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慢性胃炎各30例进行中医分分型,分别为寒热夹杂21例,肝胃不和22例,胃阴不足29例,脾胃虚寒48例。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检测上述病例标本的c-myc-p2、、p53以改变Giemsa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结果表明,脾胃虚寒型HPB是性率与寒热夹杂型、肝胃不和型阳性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c-myc、p21、、p53阳性表达与HP感染、胃粘膜病变程度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医不同证型患者的慢性胃病变组织中TGF-α和Cyclin E表达的变化,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慢性胃病患者(慢性良性胃病变和胃癌)135例,按中医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和寒热夹杂4种证型.对患者慢性胃病变组织进行TGF-α和Cyclin E表达的免疫组化染色,对两者在各中医证型中表达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分析TGF-α和Cyclin E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GF-α在4种中医证型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5.0%、18.6%、47.1%和42.1%.在胃阴不足型与脾胃虚寒型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yclin E表达的阳性率则分别为20.0%、7.0%、26.5%和31.6%,在寒热夹杂型与脾胃虚寒型中表达的,有显著性差异(P<0.05).TGF-α和Cyclin E表达均在脾胃虚寒型最低.TGF-α和Cyclin E表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在中医不同证型患者中,TGF-α和Cyclin E在胃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存在差异,TGF-α和Cyclin E的表达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胃病患者胃病变组织中TGFα和Cyclin E表达变化。方法 在慢性胃病患者中。选取具有中医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和寒热夹杂四种证型的患者共135例,进行胃粘膜病变组织的TGFα和Cyclin E免疫组化染色,对它们在各证型中的表达进行比较,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GFα和Cyclin E在上述中医证型中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TGF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5.0%、18.6%、47.1%和42.1%,Cyclin E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0%、7.0%、26.5%和31.6%。TGFα和Cyclin E表达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 在慢性胃病患者中,TGFα和Cyclin E表达在不同中医证型中有明显差异.均在胃阴不足和寒热夹杂型中较高,在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寒型中较低。TGFα和cyclin E表达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的变化,指导开发抗HP中药。材料与方法 108例慢性胃病分为以下5型:①脾胃虚寒型26例;②脾虚夹热型24例;③胃阴不足型16例;④脾胃湿热型19例;⑤肝胃不和型23例。HP的检测:①涂片Gram染色;②快速尿素酶试验(RUT);(3)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HP抗体。结果 HP的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84.2%)、肝胃不和(78.2%)、脾虚夹热(58.3%)、脾胃虚寒(38.5%)、胃阴不足(31.3%)。实证(脾胃湿热和肝胃不和)型HP的感染率和虚证(脾虚夹热、脾胃虚寒和胃阴不足)型比较,经x~2检验,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HP的感染率存在差异,实证型感染率明显高于虚证型。  相似文献   

7.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医证型与病理及Hp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研究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医分型与病理组织学及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慢性胃病患者之病理及临床资料203例进行中医分型、Hp检测和PCNA染色,对胃癌前病变(n=134)胃癌(n=33)及对照组(浅表性胃炎,n=36)等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医分型与病理改变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浅表性胃炎中以寒热夹杂型为主,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以脾胃虚寒为主,而寒热夹杂型较少,在胃癌及胃癌前病变患者中未发现Hp感染与中医分型有明显关系,胃癌及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624%,667%~798%)明显高于对照组(341%),且发病年龄Hp阳性者明显低于Hp阴性者(499%vs567,461~538vs538~620,P<005),PCNALI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γ=0951,P<0025).结论Hp感染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PCNALI是反应胃粘膜病变严重程度的较客观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癌变的相关性,并对可能存在的C-myc、p16、p53基因机制进行分析。[方法]对260例胃黏膜病变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进行检测,并对C-myc、p16、p53基因表达进行检测,比较不同胃黏膜病变患者检测结果。[结果]浅表性胃炎组除p16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胃癌组高外(P0.05),C-myc阳性率,p53阳性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均低于胃癌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C-myc阳性率,p53阳性率均低于胃癌组(P0.05);胃溃疡组患者p53表达阳性率低于胃癌组(P0.05);萎缩性胃炎组患者C-myc与p53基因表达阳性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间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溃疡组患者C-myc与p16基因表达阳性率间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胃癌组C-myc、p16、p53基因表达阳性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间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C-myc、p16、p53基因表达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p相关性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及各证型间胃泌素-17(G-17)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p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400例,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6个证型,并测各证型内患者G-17水平.结果:Hp相关性慢性胃炎各证型例数由高到低分别为: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10.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与胆汁返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胆汁返流和慢性胃炎证型间的关系,探讨胆汁返流各指标在中医分型、证治中的应用价值半阐述各证型可能的发病机理。方法:将59例慢性胃炎病人(胃镜下可见胆汁返流者42例,无返流者17例)分为肝胃不和型(U型,n=19),寒热夹杂型(R型,n=15),脾胃虚寒型(H型,n=19)和胃阴不足型(I型,n=6)。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n=10)。检测胃液胆酸(GC,μg/ml,RI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疑难杂病,1979年WHO将CAG列为癌前状态.胃粘膜非典型增生与大肠型肠化生为胃癌前病变,并认为其病理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因而被列为难治或不治之症。中医认为CAG是可治的,在对CAG的治疗中除要抓住以下几点;①胃皖胀痛的性质,②注意音质舌苔的变化.③注意兼证治疗联系,④结合胃镜所见胃粘膜的变化等外.还要辨证分型论治。现将临床所遇分属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淤血阻络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者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例1男,58岁。1990年9月16日初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肠化生胃黏膜GST-π和p5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30例正常胃黏膜、182例肠化生胃黏膜和32例胃癌组织GST-π和p53蛋白表达状况;采用HE染色和ELISA方法判断HP感染。结果 HP阳性肠化生组GST-π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P<0.01),显著低于HP阴性肠化生组(P<0.01)。HP阳性肠化生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和HP阴性者,显著低于胃癌组(P<0.01)。HP阳性肠化生经HP根除治疗后,其GST-π表达阳性率高于根除治疗前(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低于根除治疗前(P<0.01)。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降低GST-π表达、削弱GST-π的保护性作用和增强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增强而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早期进行HP根除治疗,对于降低胃癌发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胃黏膜异型增生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使用统一诊断标准,收集480例胃黏膜低级别/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病理诊断,并采集患者主症次症、舌脉等中医四诊信息,明确其中医证候类型及病理组织分类。建立数据库,并采用IBM-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480例,其中低级别异型增生患者261例,不确定性异型增生患者219例。所有患者单一证候及复合证候频次共计706次,单一证候患者为276例,兼夹两种证候者为182例,兼夹三种证候者为22例。证候出现频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气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年龄高于非脾胃气虚证(P<0.05)。脾胃虚寒证与萎缩范围、萎缩程度之间呈负相关(P<0.05),脾胃气虚证与异型增生、萎缩、肠化生病变范围之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肝胃郁热、脾胃气虚及胃络瘀阻是异型增生的常见证候;脾胃虚寒证较多分布在萎缩程度较轻及萎缩范围较小的疾病前期;脾胃气虚是异型增生发病的重要环节,更是其病变发...  相似文献   

15.
早期高分化型胃癌的组织学分类与p53基因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胃癌中p53基因突变的研究很多,通过特殊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研究早期高分化型胃癌的组织学发生与p53基因突变是否有相关性。方法 手术切除的50例早期高分化型胃癌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连续切片6片,每片厚度3μm,并经常规苏木精-伊红及特殊免疫组化染色(GOS,45M1,ConA-Ⅲ,HID-AB,MUC-2,CD10,p53)。结果 本早期高分化型胃癌中,p53染色阳性率42.0%(21/50),其中胃癌分化型胃癌4例(幽门腺型2例,腺窝上皮型2例),p53染色阳性率50.0%(2/4);肠型分化型胃癌27例(完全肠型11例,不完全肠型16例),p53染色阳性率44.4%(12/27);混合型分化型胃癌18例(Ⅰ型11例,Ⅱ型7例),p53染色阳性率38.9%(7/18);不能分类型1例,p53染色阴性。结论 早期高分化型胃癌组织学分类与p53基因蛋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活检病理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1 049例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患者按不同病理类型及各项伴随病变编制成表格,进行统计学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医分型与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病理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肝胃不和型或脾胃湿热型;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多为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与肠上皮化生呈负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负相关(P<0.05);脾胃湿热型与肠上皮化生呈负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正相关(P<0.01);而胃阴不足型与肠上皮化生呈正相关(P<0.05)、与活动性炎症负相关(P<0.05).[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慢性胃炎病理改变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疣状胃炎、胃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p53、p21蛋白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与幽门螺杆菌(HP)及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对经胃镜确诊的疣状胃炎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1例、胃癌20例患者进行p21、p53蛋白及HP检测.结果 疣状胃炎、胃癌组HP感染率分别为60.98%和60%(P>0.05),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28.57%(P<0.05);p21蛋白在胃癌及疣状胃炎组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5%和39%(P>0.05),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0%(P<0.05);p53在胃癌及疣状胃炎组中的表达率为55%和24.4%(P<0.05),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0%(P<0.05);疣状胃炎组HP感染阳性者中p53、p2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和56%,均显著高于HP感染阴性组(P<0.05).结论 HP感染与疣状胃炎发病相关.HP感染、ras基因激活、野生型p53基因突变参与了疣状胃炎向胃癌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窦部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对225例经内镜及病理确诊的胃窦部病变分别行HP尿素酶试验的和组织学染色检查。结果炎性损害组71例HP阳性率66.2%(47/21),溃疡组92例HP阳性率63%(58/92),胃癌组62例HP阳性率51.6%(32/62)。结论胃窦部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消化性溃疡是指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中医属"胃脘痈"范畴,胃脘痈为内痈之一,病机为邪气逆陷腠理,气血壅滞不通,以疼痛为主且多为灼痛、嘈杂性疼痛,伴吞酸或吐酸,恶心呕吐、大便时干时溏。笔者从事中医治疗10余年,采用中西药互补的治疗方法,明显提高了消化性溃疡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本病临床常见证型有:肝胃气滞型、肺胃失调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寒热不调型,其他兼证有夹食、夹寒、夹瘀、寒热虚实并见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内在关系.[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404例慢性胃炎患儿中医辨证分型后进行胃镜检查及尿素13C-呼气试验(13 C-UBT)检查,并登记造表,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肝胃不和型胃炎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充血和微小结节形成,脾胃湿热型胃炎表现以黏膜斑和黏膜糜烂为主,胃络瘀血型胃炎则以胃黏膜出现出血斑点为主,脾胃虚弱型胃炎以胃黏膜水肿为主,胃阴不足型胃炎以胃黏膜花斑为主.13 C-UBT阳性率实证高于虚证,与证型无相关性;13C-UBT值实证高于虚证,尤以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为最高.[结论]小儿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黏膜改变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存在实质性联系,为辨证施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