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幼儿肠道正常菌群一般情况,运用微生态学实验方法对本地区幼儿园3-4岁健康的幼儿肠道10种需氧和厌氧菌正常菌群进行实验调查研究,为幼儿肠道的疾病的防治和肠道微生态学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常肠道菌群在肝胆代谢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已不容置疑。肝硬化时,肠道菌群状态的变化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目前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了解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对于从肠道微生态学角度去研究肝硬化及防治某些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60例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状态进行了探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始于对人体"正常菌群"的认识,经历了"正常菌群"、"正常微生物群"和"微生物组"三个阶段。"肠道微生物群"的深入研究催生了微生态学概念,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微生态学的发展,使肠道微生态学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体肠道菌群与消化道形成了微生态关系即微生态系,微生态系对机体的疾病发生和健康维持起重要作用。但微生态系影响机体的生态机制还缺乏充足的基础证据。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肠道微生态的原理、机制诠释会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改变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敏捷  靖大道 《胃肠病学》2008,13(12):761-763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IBD的病因为肠道微环境(肠道菌群)、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免疫因素三者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就IBD时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微生态改变对IBD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IBD的治疗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结直肠癌是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总称,目前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现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可能与肠道微环境、宿主遗传易感性和高动物蛋白饮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此文就结直肠癌发生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变化、对结直肠癌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对结直肠癌的治疗作用等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道菌群在过敏性支气管哮喘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之一,主要与免疫紊乱相关.随着“卫生假说”的提出以及微生态学的发展,近年来肠道正常菌群在过敏性哮喘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人们在肠道菌群与免疫调节、菌群失调与哮喘发病风险以及利用微生态制剂预防、治疗哮喘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治疗并预防哮喘开辟了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多项证据表明UC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此文就UC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肠道菌群的检查方法以及益生菌制剂对UC的疗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 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研究,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屡有报道,但对于成年免肠道菌群的研究报道尚少。 家兔除了具有很高的畜牧生产价值外,在生物学研究中,它是很重要的实验动物之一。但是,兔的肠道疾病严重影响养兔业的发展。本实验的目的在于弄清楚成年兔大、小肠的正常菌群,为兔肠道疾病的防治、营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是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所谓"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种生理性组合构成的平衡若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所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平衡观和微生态平衡理论极其相似。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肠道微生态学的关系,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有较高的死亡率和感染率,营养支持在其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免疫微生态营养,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补充肠道正常菌群,可提高肠道局部免疫力,维持肠道屏障功能,减少菌群移位。  相似文献   

11.
洪娜  于成功 《胃肠病学》2011,16(11):692-695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明确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肠道菌群与IBD发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多项证据表明IBD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本文就肠道菌群在IBD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菌群和人体相互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近年随着临床对心血管疾病和肠道微生态研究的深入,心血管疾病和肠道菌群间的相互关系逐渐被认识,为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主要从肠道菌群失衡角度综述了肠道菌群与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的相关性,旨在为进一步探究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机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正>微生物菌群影响许多生物过程,从早期大脑发育到先天免疫细胞的衰老[1-4]。近期研究表明[5],肠道菌群在正常造血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固有层中的树突细胞,维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进而促进造血功能稳态以及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警戒作用[6]。广谱抗生素会大幅度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即破坏肠道微生态,导致造血功能受损及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7]  相似文献   

14.
DM微血管病变在高血糖刺激下损伤微动静脉和毛细血管,累及肾脏、视网膜、神经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预期寿命。肠道菌群影响机体物质代谢、能量吸收等,参与DM微血管病变。补充微生态制剂益生菌可能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影响DM微血管病变进展。本文综述肠道菌群与DM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失衡可以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致病菌及其有害代谢产物穿过肠黏膜屏障移位至血液,造成慢性炎症,加重肾脏损伤。肠道微生态的恢复有望成为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治疗的新靶点。大量的研究证实,DKD中存在肠道菌群失衡与肠道屏障损伤,但其具体致病机制尚未阐明。本文以“微生物-肠-肾轴”为切入点进行叙述,对DKD中存在的肠道菌群失衡、肠道屏障损伤及恢复肠道微生态的措施进行综述,有望为DK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肠道微生态系统对机体正常功能的发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人体各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病过程,益生菌制剂和粪便菌群移植技术因能有效调节肠道菌群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而成为当今疾病治疗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就肠道菌群调节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由定植于肠道的大量固有菌群、肠道上皮细胞及肠道局部粘膜免疫系统组成了肠道微生态系统。"肝-肠轴"概念的提出为从肠道微生态角度寻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疗措施提供了依据。肠道微生态失衡所致的肠道菌群过度生长、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免疫功能紊乱、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效应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生成等在NAFLD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深入研究肠道菌群与NAFLD之间的关系将为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组成的微生态系统对肠道功能和免疫防御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肠道感染或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打破菌群平衡,从而表现出胃肠道症状,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大量的IBS研究业已表明肠道菌群分析在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价值。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菌群分析的方法学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了解各种菌群分析的方法学特点并合理运用,对于保证肠道菌群检测的准确性及其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粪便微生物移植与胃肠外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肠道内存在多种细菌,主要包括拟杆菌、厚壁菌门、变形菌、放线菌、梭杆菌门等,约1 000~1 150种,数量可达1014左右〔1〕。肠道菌群对于维持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2〕。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组成能维持长期相对稳定性,然而,人类肠道菌群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和抗生素使用情况等〔3〕,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受到破坏时,易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道菌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肠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以专性厌氧菌为主的微生态系统,约400种细菌定植在肠道内,仅类杆菌和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的90%以上。肠道菌群根据定植部位的不同可进一步分为肠腔菌群和黏膜菌群两类,肠腔菌群占主要部分,参与对肠道食物的分解消化过程。黏膜菌群则形成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免疫状态。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机体与正常菌群之间保持着生态平衡,各微生物之间维持着稳定的比例,并作为机体的屏障,拮抗外来致病微生物的入侵。一旦这种平衡受到破坏,机体就会容易发生变化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