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痰饮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是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质与现代检验医学内容理论完全相融合。笔者现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将对痰饮的一些新的认识报道如下,供同道讨论。1医史沿革《黄帝内经》有饮积之说,痰饮理论由张仲景提出,经历代医学家的补充完善,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学痰饮理论。“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痰饮经历代医学家的认识,把痰和饮之间从性质上区别开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此皆水…  相似文献   

2.
《金匮》论述痰饮内容丰富,有《痰饮咳嗽病》的专篇论述,还有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腹满、惊悸、呕吐、妊娠等篇也涉及痰饮。伍老认为,总体而言,《金匮》并未区分痰与饮,其论述是略于痰而详于饮的,并根据其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治疗痰饮病应首先分清痰与饮的观点。现摘录伍老治疗饮证验案4则,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痰与饮在隋唐以前 是不加详分的 统称为痰饮 分为四类:即悬饮、支饮、溢饮、痰饮.金元以后 对痰和饮有了新的命名 认为清稀者为饮 稠浊者为痰.这就从形质上把两者区分开来.<景岳全书·痰饮>中所说:"痰之与饮 虽曰同类 而实有不同也 ……饮清沏而痰稠浊"之后 医家们又从病位上对痰证与饮证加以鉴别 认为饮邪多停留局部 而痰无处不到.张景岳说:"饮惟停积肠胃而痰 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停为饮者 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 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相似文献   

4.
《内经》不论痰,论水饮、积饮。仲景创“痰饮”证治,列为四饮之一而偏于治饮。巢元方分痰饮侯、痰候、饮候立论,有冷痰候、热痰候之别。宋代因《金匮》重新面世流传,医家遂多痰治之论,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门荟萃当时名医治痰之方,形成治痰为主的趋势,痰证论治开始脱离“痰饮”一病范围而拓展到中风等多病种的论治之中。  相似文献   

5.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将“痰饮”合称,并提出“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后世医家多有发挥,但对痰饮的治疗莫衷一是。本文从痰饮的邪气特点及阴阳寒热标本属性入手,剖析痰、饮本质,提出痰与饮当分论,并进一步从临床应用角度分析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经验及对张仲景学说的继承运用,提出“饮邪为阴邪,非温不化;痰为本寒标热,清热不远温”的治疗思路。笔者提出水液流溢成饮的饮邪形成特点,及饮邪本为阴邪的病理特性,结合各代医家经验提出饮邪临床治疗应注重温通。痰邪重浊,本寒标热,其治疗应以苦寒之品除其“标热”痰浊后,当回到痰性本为阴邪,其性属寒的特性,当以温药和之,正本清源,痰饮得去。笔者探求经旨、追本溯源,深入痰饮学说,结合临床实际及现代科学研究,以期为痰饮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痰饮辨《内经》未曾言及痰饮。《金匮》始提痰饮作病名。然考其实际内容,则及饮者多,及痰者少。《千金》、《外台》则痰、饮均提。沿至后世,则言饮者益少,言痰者日多矣。《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谓:“夫饮有四,……有痰  相似文献   

8.
《临证指南医案》是叶天士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集成与升华,对众多临床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痰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从来源上看,痰乃本该化为气血精微的水谷异常化生而来,将其细分为因实化痰、因虚生痰、其他诸痰三大类;而饮之根源在于元气匮乏及阴盛阳衰,以致津液输布失常,总分为外饮和内饮两大类。叶天士将痰与饮分而论治,痰证的治法注重区分标本虚实,饮证则"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同时提出太阳阳明开阖法等。通过总结其对痰饮的辨证论治和用药规律,探索其在痰饮治法上别开生面之处。  相似文献   

9.
据古代方剂文献统计,攻逐痰饮方占治痰饮方1/3强。据痰饮的偏重与寒热,此类方剂大致可分为攻逐水饮、祛痰逐饮、泻热逐痰(饮)、温下寒痰四类。本文对其组方规律和配伍特点逐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许忠民 《新中医》1991,23(11):45-46
《景岳全书》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著。是书论痰,颇有见地,兹揭其要,浅析如下。一、痰饮有别痰饮均为水液代谢失常所致,是脏腑功能失常的病理产物,这是痰饮的类同之处。然而,“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二者的区别在于:“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  相似文献   

11.
罗克琴 《河北中医》1999,21(1):54-56
痰饮,是痰和饮的总称。稠厚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痰和饮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又是许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特别是痰引起的病证较为广泛,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痰饮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痰饮为水液停积引起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为广义痰饮中一个类型。痰饮症状多种多样,如心悸、眩晕、咳嗽、水肿、呕吐、卒然昏闷、口眼斜、骨节疼痛等等。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水肿、耳源性眩晕、高血压眩晕、神经衰弱、脑血管意外等多种疾病。痰饮的形成,是由人体的津液凝聚变化而成。中医所谓“积水成饮,饮凝…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考《内经供有积饮之说,并无痰饮之名。至《金匾要略》始有“痰饮”之称,前贤对痰饮病均有较详细的阐述,为后世治疗本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病因病机痰饮之证,有寒热虚实表里之分,不可执言痰属热,饮属寒。故痰与饮,虽为同类而实有阴阳之别,部位之分。阳盛阴虚,则水液凝而为稠油之痰;阴盛阳虚,则水液溢而为稀薄之饮,或蕴于里,或出于表,两者虽有区别,实出一源。而痰饮之生,或外感风寒,或内伤饮食,或因火郁,或因食滞,或脾虚不能制水,或肾虚不能化湿,皆能导致痰铁。然痰饮之作,多由元气亏乏,阴盛阳衰而致。痰饮之形成与…  相似文献   

14.
沈东钊  许政 《陕西中医》2003,24(9):819-821
本文对痰饮证的临床表现和治疗进行了综述。列述了痰、饮、痰证、风痰、寒痰、热痰、燥痰、湿痰、痰气互结、痰瘀互结、痰火扰心、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证的病机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论治痰饮     
痰饮的涵义与病因证治痰是黏稠的,饮是稀薄的,两者合之谓曰“痰饮”。它是体内水液不能输布和转化,停留于体内某一部分而引起的疾病。痰和饮,从广义上说是指所有饮证的总称;从狭义上说是指诸饮症中的一种由于水液积留的部位不同,所以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等不同的名称。除痰饮之外,还有水气、湿浊引起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病理机转与痰饮基本相同。其中痰和湿浊表现水分较少,水和饮表现水分较多。但不管是痰饮、水气、湿浊都包含有“水”在其中。临床所见,一是由外感引起,如风寒伤肺,寒湿伤脾,脾肺两伤,则气机升降失职,水液输布宣发失常,…  相似文献   

16.
支饮证治浅识湖南中医学院(410007)袁振仪主题词饮证/分类,饮证/中医药疗法“支饮”之名最早见于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属于四饮之一。考《内经》有饮积之说,而无痰证之名,仲景所论痰饮实属《内经》“饮”的范畴,与后世所论之“痰证”有利...  相似文献   

17.
杜惠芳 《北京中医》1998,17(5):15-15
临床上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失常,则致痰证、饮证、水肿、湿证,均能出现浮肿、咳、喘、眩晕、胸满等现象,临床鉴别有一定难度,笔者曾较深入地探讨此类问题,简述如下。隋唐以前,痰、饮统称为痰饮,分为四类:即悬饮、支饮、溢饮、痰饮。金元以后,对痰和饮有了...  相似文献   

18.
1痰及其形成的认知 痰是人体津液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停留或郁滞形成的一种失去滋润煦养作用、妨碍正常生理功能的液体,也是指病因或病理概括的无形之痰。痰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后,出现的非正常潴留的液体郁化而成的浊稠之物,前者为饮,其形清稀;后者为痰,其形浊稠。痰与饮是同类异名,常以痰饮相称。  相似文献   

19.
<正> “痰”和“饮”都是人体的病理变化的产物,“夫痰者,津液之异名也”,由于某种原因,使人体津液不能正常的运行,造成人体体液的贮留,聚而为痰为饮。一般来讲,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属阳,饮属阴,但在临床上往往痰饮并见,二者不能截然分开,故统称为“痰饮”。痰饮之为病,千变万化,其状不一,古人云:“怪病多屑痰”。痰饮之为患,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一般来讲,若因风因热。随气逆而蒸于上则使人头目眩晕、耳鸣、口眼颤动。若填塞胸中,则胸闷胁痛,甚则昏  相似文献   

20.
《金匮》中提出“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大法。尽管后世医家对痰饮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终未能离开“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因此深入理解原文精神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痰饮”含义是什么? 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同时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徐灵胎说:“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唯仲景大创厥论。”可见把痰饮作为病名要以《金匮》为鼻祖了。而自隋唐以后医家们逐渐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倡“百病兼痰”的论点,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为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从《金匮》原文精神来看,饮病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实际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