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径路是一有丝分裂原性信息级联反应,其中最后中间物是细胞外调节激酶(extracellulat regulated kinase,ERK),ERK有两个同源体,ERK1和ERK2,它们是脯氨酸导向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ERK1和ERK2被两个MAPK激酶,MRK1和ERK2所激活。有很多证据提示MAPK  相似文献   

2.
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的一个家族,它属于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这个家族的成员包括FAK和新近发现的富含脯氨酸的蛋白酪氨酸激酶2/细胞粘附激酶β  相似文献   

3.
局部黏附激酶(FAK)是酪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员。参与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的信号传导,在人体多种实体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我们通过检测FAK蛋白在人大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了解FAK在大肠癌中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癌ROS酪氨酸激酶基因的融合,揭示胆管细胞癌的发生机制。方法:运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PCR检测,Western印迹法分析胆管细胞癌病人ROS酪氨酸激酶融合情况。结果:23例胆管细胞癌组织中2例(8.7%)存在ROS酪氨酸激酶融合,为FIG-ROS(S)和FIG-ROS(L),正常组织未发现ROS酪氨酸激酶融合。结论:胆管细胞癌病人中存在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其可能与胆管细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FIG-ROS酪氨酸激酶融合可为初步筛查和靶向治疗胆管细胞癌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通路在基质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MP-1)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方法 将人正义、反义TIMP-1用脂质体法转染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并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未转染组、空载体组、正义转染组和反义转染组。各组细胞分别用高糖(25 mmol/L)和(或)MEK(ERK1/2通路中的MAPK激酶)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50 μmol/L)刺激24 h。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部结构变化。Western 印迹观察磷酸化(p)的ERK1/2、P90rsk、Bad及总的P90rsk、Bad、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加入PD98059后,各组细胞内可见凋亡小体形成、细胞皱缩、核固缩、染色体边集及膜泡样突变等现象,与未转染组比较,以反义转染组最明显,凋亡细胞数目最多;正义转染组细胞形态改变不十分明显,凋亡细胞数目相对较少。此外,加入PD98059后,ERK1/2、P90rsk、Bcl-2及Bad的磷酸化明显减少(P < 0.05),ERK1/2和P90rsk的磷酸化以正义转染组最明显(P < 0.01);总P90rsk、总Bad表达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结论 ERK1/2 通路在TIMP-1抑制高糖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红素加氧酶是一种降解血红素的限速酶,血红素加氧酶1是血红素加氧酶的诱导亚型,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成为诸多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血红素加氧酶1是机体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系统,多种理化因素通过不同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血红素加氧酶1表达,这些信号通路包括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途径,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蛋白途径及蛋白激酶类途径.  相似文献   

7.
由小凹(Caveolae)介导的白蛋白跨细胞转运在生理及病理状态下均起重要作用.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Src)是这一转运过程的"分子开关",Src激酶将糖蛋白60(Gp60)、小凹蛋白-1(Caveolin-1,Cav-1)及发动蛋白-2(Dynamin-2)磷酸化,启动内吞过程;炎症状态下,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激活Src激酶,从而促进Caveolae介导的白蛋白转运.  相似文献   

8.
影响烧伤休克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核因子κB在烧伤血清诱导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中的作用,芦荟提取物对瑟伤大鼠创面组织一氧化氮及内皮素含量的影响,与人汗腺细胞共培养的人骨髓闻充质干细胞表型转化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通路的作用,[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Src羧基端激酶结合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标本进行Src羧基端激酶结合蛋白(CBP)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探讨CBP与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5(MEK5)在膀胱尿路上皮癌(BU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3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收集癌灶组织113例,癌旁组织7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信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MEK5表达情况,比较癌灶组织与癌旁组织MEK5表达的差异,并分析其与BU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分析BUC患者24个月的预后状况,并采用Log Rank检验进行显著性比较;采用Cox模型分析BUC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灶组织的MEK5阳性表达率较高(P<0.05);BUC组织中MEK5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数目、肿瘤大小均无相关性(均P>0.05),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均P<0.05);与MEK5阴性表达相比,MEK5阳性表达的终点事件发生率较高(39.13% vs. 68.66%,P=0.002),无进展生存期较低(21.512个月vs. 19.294个月,P=0.001);MEK5阳性表达、肿瘤直径≥3 cm、高级别病理分级、T2~T4期、伴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BU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BUC患者癌灶组织中MEK5阳性表达率较高,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可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转换成广泛的细胞内反应的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细胞信号传导的作用[1].在真核细胞生物中,MAPK信号通路在基因表达、细胞增殖、分化、凋亡、新陈代谢等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哺乳类动物中,MAPK家族基因有10来个,目前研究发现常见的MAPK信号通路有: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1/2/3),p38激酶(α,β,γ,δ)以及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ERK5/BMK1) [2-4].每一个常见的信号通路都存在三级激酶级联,细胞受外部信号刺激后通过MAPKKK转化为细胞内的信号并进一步磷酸化激活MAPKK,最后MAPKK通过双重磷酸化进一步激活MAPK,进而引起一系列细胞内信号的改变,在细胞增殖及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髓核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信号变化将有助于人类对退行性腰椎间盘病进一步认识,并可能从中找到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病的方法.本文将综述MAPK常见信号通路在髓核细胞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术切除一直是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即使肿瘤完全切除,亦有很多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而传统的放、化疗亦缺乏明显的效果。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大部分GIST都具有c-kit原癌基因的获得性功能突变,这种突变导致了c-kit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使其过度表达引起细胞恶性增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商品名Glive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肝癌Huh-7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其己糖激酶(Hexokinase)活性的影响。方法 0 μmol/L(对照组)、100、150、200 μmol/L槲皮素处理Huh-7细胞, 24、48、72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 24 h后采用Transwell法评估Huh-7细胞的迁移及侵袭能力;24 h后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Huh-7细胞己糖激酶mRNA转录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24 h后采用己糖激酶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己糖激酶的活性改变。多组定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不同槲皮素浓度组的各个指标数值与空白对照组数值的均数间多重比较采用Dunnett法。结果 3种浓度的槲皮素处理Huh-7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高于对照组(24 h:38.438±6.787、45.776±5.463、56.376±6.457比0.000±0.000, F=102.593, P<0.001;48 h:56.395±6.503、75.124±10.216、83.943±6.297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凋亡细胞清除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研究凋亡细胞清除机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凋亡细胞清除因子转谷氨酰胺酶2、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补体系统、c-Mer原癌基因酪氨酸激酶及Fas清除缺陷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心的形成。结论吞噬凋亡细胞受体的丰余性如何消除及研究其受体下游信号的共同通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Zhang Z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78-881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细胞毒性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机制. 方法使用雄性Wistar大鼠,原位胶原酶灌注分离肝细胞.应用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Wes tern Blot方法分析c-Jun N末端激酶(JNK)、p38激酶的表达,凝胶电泳移动抑制实验检测激活物蛋白-1(AP-1)的结合活性. 结果 IL-1 β促进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LDH释放(IL-1β刺激组与对照组LDH活性分别为21.9%±3.6% 和11.0%±1.8%,P<0.01);IL-1β通过激活JNK途径,激活转录因子AP-1,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而同时激活的p38激酶途径对这一过程起负性调节作用. 结论 IL-1β通过激活JNK途径,激活转录因子AP-1,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培育了酵母菌种Y.Lipolytica(wildW-29),并从中制取、纯化了一种蛋白质激酶──酪蛋白激酶Ⅱ(CK-Ⅱ).这种酶是一个四聚体α2β2,其分子量为158kD.  相似文献   

18.
缺氧状态下大鼠肝细胞糖酵解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缺氧状态下肝细胞糖酵解的改变。 方法 配制 3种不同浓度的低氧混合气体 ,用以体外培养大鼠正常肝细胞株BRL ,相应地设为A、B、C组 ,每组设 1、2、4、8、16h 5个缺氧时相点。另以正常肝细胞作为对照。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检测各时相点肝细胞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 (PFK)、丙酮酸激酶 (PK)、乳酸脱氢酶 (LDH)的活性以及培养液中乳酸 (LA)含量的变化。 结果  (1)与正常值比较 ,A、B组BRL细胞的LDH活性在各缺氧时相点均明显增加(P <0 .0 5 ) ,C组细胞的LDH活性从缺氧 2h开始明显增加 (P <0 .0 5 )。 (2 )与正常值比较 ,A组细胞的HK活性在 1、2、4、16h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B、C两组细胞的HK活性在 1h时明显升高 (P<0 .0 5 )。A组细胞的PFK活性在 1、4h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B、C两组细胞的PFK活性在 4h时明显升高 (P <0 .0 5 )。 3组细胞的PK活性在各缺氧时相点均明显增高 (P <0 0 5 )。 (3)与正常值比较 ,A、B两组细胞培养液的LA浓度在缺氧 2h时开始增加 (P <0 .0 5 ) ,C组细胞的LA浓度在缺氧 4h时开始增加 (P <0 .0 5 ) ,并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结论 缺氧可启动肝细胞糖酵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Aurora激酶抑制剂AT9283对基底样乳腺癌细胞(BLBC)系MDA-MB-231细胞运动能力和凋亡的影响,探讨AT9283降低BLBC侵袭和转移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不同浓度(0、0.01、0.1、1、10 μmol/L)AT9283处理MDA-MB-231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多倍体细胞形成,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荧光染料显色观察不同浓度下AT9283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和Aurora激酶、Cofilin-1及磷酸化水平的改变;划痕试验及趋化试验观察AT9283对细胞迁移、趋化能力的影响。 结果AT9283(10 μmol/L)处理MDA-MB-231细胞24 h后,细胞增殖抑制率为(89.17±0.03)%,荧光染色可见AT9283处理的胞核绿染、碎裂;流式细胞术检测1 μmol/L AT9283作用于乳腺癌细胞48 h形成多倍体细胞,0.1、1、10 μmol/L AT9283作用下MDA-MB-231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3.4±2.5)%、(29.5±3.4)%、(52.8±6.7)%,与对照组的(0.7±0.1)%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同时,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PARP蛋白剪切增加。AT9283可显著延长划痕愈合时间,减少趋化穿膜细胞个数(P<0.05),并有效抑制Aurora激酶及Cofilin-1的磷酸化水平。 结论AT9283可通过抑制Aurora激酶的磷酸化及Cofilin-1磷酸化水平而诱导BLBC细胞系凋亡,并抑制其运动,从而抑制侵袭及转移。  相似文献   

20.
靶向治疗是转移性肾癌的一线及二线治疗手段,其药物从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和抑制mTOR途径.最近开发的药物,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单克隆抗体和mTOR抑制剂,能靶向作用于肾癌的酪氨酸激酶和细胞内通路,产生抗肿瘤作用.本文综述较有前景的靶向药物,包括舒尼替尼( Suni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帕唑帕尼(pazopanib)、贝伐单抗(Bevacizumab)及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