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手操作配合心理护理在根管治疗术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四手操作配合心理护理降低患者在根管治疗术的疼痛与恐惧程度。方法选择100例需要做根管治疗的患者,运用四手操作配合心理护理及未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各50例,比较两种方法降低患者在根管治疗术中的疼痛与恐惧程度。结果运用四手操作配合心理护理降低患者在根管治疗术中的疼痛与恐惧程度高于运用四手操作未进行心理护理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四手操作配合心理护理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在根管治疗术中的疼痛与恐惧程度。  相似文献   

2.
樊林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7):369-37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口腔门诊984例学龄前患儿,根据其行为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按年龄分组,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顺利进行的相关因素。结果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有较大的年龄差异:3岁组以强拒绝反应型居多(占59.04%),4~5岁组以消极拒绝反应型居多(占53.45%),6岁组以有条件合作型居多(占61.84%)。对不同年龄组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有明显的年龄差异:3岁组以威吓、强迫法为主(占55.42%),配合使用行为诱导法(占38.55%);4~5岁组以行为诱导法为主(占64.37%),辅以威吓、强迫法(占20.40%);6岁组亦以行为诱导法为主(占66.00%),辅以常规法(占35.98%),一般少用威吓、强迫法。结论年龄是决定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行为诱导法是一种广泛适合学龄前儿童安全、实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值得加强和重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和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诱导与无痛技术应用于乳牙根管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云环 《口腔医学》2010,30(10):631-632
目的 观察心理诱导与无痛技术应用于乳牙根管治疗临床效果。方法 将235名乳牙根尖周炎患儿按年龄分为3组,根据初诊时的行为表现分类作为实验前记录,然后对患儿进行心理诱导,并在根管治疗过程中施行无痛技术,同时记录患儿的行为表现。最后对实验前后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前后患儿合作率在5~7岁组分别为55.13%和83.33%(P<0.01),7~9岁组为68.35%和92.41%(P<0.01),9~11岁组为79.49%和95.59%(P<0.05)。结论 心理诱导与无痛技术可明显缓解患儿对根管治疗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4.
通过临床随机调查的503例牙病患儿在就诊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将患儿分为配合型、依赖型、恐惧型、拒绝型,提出家长的言行举止、患儿年龄大小以及生活环境的不同将影响患儿在就诊中的配合程度。并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适合儿童就诊的环境布置,候诊患儿的宣传教育,接诊患儿言行举止要热情、亲切、和蔼,诊疗中什对患儿不同心理特征采用诱导、表扬、对比等方法,引导患儿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儿童正畸治疗行为表现及其应对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正畸治疗时行为表现及其相应的应对方法,以便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622例3~15岁错(he)畸形患儿按年龄不同分为学龄前期、学龄初期及学龄中期3组,研究其行为表现、应对方法,以及治疗时家长陪伴情况对儿童顺利治疗的影响。结果:3组患儿在接受正畸治疗时,其行为表现有较大的差异,虽然3组患儿均以合作型居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合作型、主动合作型患儿仍显著增加,与之相应的是使用常规法治疗的患儿显著增加,而不能主动合作的患儿大多经诱导法也能配合治疗,要求家长陪伴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降低。结论:不同年龄段儿童正畸治疗时行为表现不一致,正畸医师应掌握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知识,充分同患儿及其家长沟通,运用心理干预,使儿童错殆畸形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探讨护理干预对减轻疼痛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5-10月住院的3~7岁学龄前唇腭裂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1、2、3,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1采用常规护理加镇痛药物治疗,试验组2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方法,试验组3采用常规护理加心理护理干预并辅以镇痛药物治疗。分别在术后6、12、24、48 h,运用疼痛评估量表对4组患儿进行疼痛自评,以及家长、护士评分,比较其评分结果。结果 4组患儿术后疼痛的发生率为50.0%~73.3%。4组间疼痛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1、2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而试验组3与其余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学龄前唇腭裂患儿术后疼痛发生较为普遍;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加镇痛药物治疗的方法,可有效缓解其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
四手操作护理对窝沟封闭术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青 《广东牙病防治》2005,13(4):300-300
目的评价四手操作护理与医师独立操作对临床操作的工作效率和窝沟封闭保留的效果。方法符合窝沟封闭条件的7~8岁儿童共186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3人,分组统计操作时间及1年后复查窝沟封闭剂保留情况。结果四手操作组为每人次(10.45±2.78)min,独立操作组每人次(22.18±5.07)min,两组操作时间比较P<0.001;1年后复查,四手操作组窝沟封闭剂完全保留牙占78.53%,部分保留19.55%,完全脱落1.92%,独立操作组分别为47.22%、44.44%、8.33%,两组比较P<0.001。结论四手操作能明显提高窝沟封闭工作效率和封闭剂保留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正畸记存模型的制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矫治计划的制定 ,所以正畸取模要求更加准确 ,尤其对于低龄儿童的模型制取需要一定的护理干预。本研究探讨儿童取模的心理特征以及护理干预对取模的影响。方法 :2 81例错畸形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不干预组 ,观察护理干预后患儿取模时的合作程度 ,以及不同年龄组合作程度的改变 ,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不干预组相比 ,干预组合作型比例从 4 4 .0 3%增加到 74 .15 % ,紧张型和拒绝型分别下降 12 .4 3%和 14 .82 % ,明显降低 ,三者均有显著性差异 (p 相似文献   

9.
颌面部外伤是儿童口腔科较为常见的急症 ,我科自 1999.2~ 2 0 0 1.2二年间共收治颌面部外伤患儿 2 92例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在 2 92例颌面部外伤患儿中 ,男 15 9例占颌面部外伤患儿的 5 4.5 % ,女 13 3例 ,占外伤患儿的 45 .4% ,其中 3岁以下 15 5例 ,占外伤总数的 5 3 .1%。临床资料见附表。附表 儿童颌面部外伤部位及年龄构成 (n ,% )病种 0 1岁 2 3岁 45岁 6岁上、下牙龈挫裂伤 5(1 2 .2 ) 2 2 (53 .7) 1 0 (2 4 .4) 4 (9.7)上、下唇挫裂伤 8(7.5) 59(55 .7) 2 4 (2 2 .6) 1 5(1 4 .3)舌外伤 4(1 1 .1 ) 1 9(52 .8) 1 1 (30 .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新疆乌鲁木齐市7~9岁维吾尔族儿童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2年后的临床效果, 分析窝沟封闭剂的2年保留率。方法: 对乌鲁木齐市7~9岁457名维吾尔族儿童的1499颗新萌出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 并对封闭后6、12、24个月的封闭剂保留情况和罹患龋病情况进行观察及记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对检查结果进行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 457名新疆维吾尔族儿童窝沟封闭术后6、12、24 个月的窝沟封闭剂完全保留率分别为 98.33%、92.71%和88.93%, 患龋率分别为0%、0.63%和1.15%。结论: 对新疆乌鲁木齐市7~9岁维吾尔族儿童的第一恒磨牙进行窝沟封闭 , 预防窝沟龋效果好, 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2~6岁儿童2012~2015年间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为海淀区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间对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2~6岁儿童,连续4年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调查4年间海淀区2~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口腔检查由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儿童口腔医生进行,所有的检查者都经过培训和校准。结果 4年来13所幼儿园2~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dft)和龋面均(dfts)逐年升高,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9.06%~72.08%,dft为4.04~4.30,dfts为5.15~5.80。3~5岁儿童重度低龄儿童龋的患病率分别为22.09%~29.54%,26.92%~31.18%和32.18%~35.84%,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6岁患龋儿童接受治疗率和龋补充填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2.60%~61.46%和55.61%~42.96%。结论 海淀区2~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和SECC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在幼儿园采取龋病综合防治措施非常有效,但应同时加强龋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对龋高危儿童的监控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长陪伴能否提高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儿麻醉诱导期的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入选120例2~6岁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儿,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60例。2组家长均进行术前宣教,试验组(P组)患儿家长在麻醉诱导期陪伴患儿,对照组(N组)患儿则无家长陪伴。在麻醉诱导时记录并比较2组患儿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以及诱导时的配合度。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有家长陪伴的患儿与无家长陪伴的患儿相比,在麻醉诱导期心率及氧饱和度明显平稳,配合度也较好。结论:麻醉诱导期家长陪伴能有效提高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儿围术期麻醉安全性,是一项值得开展及推广的医患合作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段口腔正畸患者心理行为特点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珊珊  吴忠  熊建锋 《口腔医学》2006,26(6):462-462
近年来口腔正畸患者逐年增加,正畸患者的心理行为特点和病程中心理行为变化规律正成为口腔正畸医生日益关注的领域。我们对门诊不同年龄段口腔正畸患者分别进行心理干预,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口腔科自2000年至今共收治正畸患者435例,其中男197例,女238例。年龄4~45岁,将其分为4~11岁,12~18岁及19~45岁3个年龄组,分别配合心理干预治疗。2临床特点及心理干预2·1 4~11岁组本组错牙合畸形患儿年龄较小,通过功能性矫治器作预防、阻断性治疗。疼痛、不舒适是患儿治疗过程中心理变化的主要压力源。患儿年龄小,理解能力与自我表述能力差…  相似文献   

14.
氟保护漆结合窝沟封闭剂预防儿童龋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乳牙萌出不久即可罹患龋齿,5~7岁达到高峰。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5岁儿童患龋率76.55%[1]。1991年我科对西宁地区学龄前儿童牙病调查结果显示:3~6岁儿童患龋率明显递增,从58.44%增至94.62%[2]。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饮食中致龋因素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儿童龋病患病趋势的改变(1982~1998)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成都市儿童龋病调查 ,了解龋病患病情况、发展趋势及特点 ,探讨可能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调查对象为成都市 3岁、5岁、12岁儿童 ,采用WHO口腔健康调查方法于 1982~ 1998年期间定期抽样检查。结果 :1982~ 1990年 3岁和 5岁儿童龋患呈上升趋势 ,dmft上升、无龋率下降。 90年代该两年龄组龋均上升趋势已不存在 ,1998年 3岁乳牙均 1 45 ,5岁 4 17,较 1982年低 ;无龋率分别为 6 0 8%、2 8 2 6 % ;12岁年龄组恒牙无龋率 1982 ,1998分别为 6 8 6 6 %和70 13% ,DMFT为 0 7、0 6 ,仍处于低水平。尽管无龋儿童增加 ,但少部分儿童龋患严重。结论 :成都儿童龋患 80年代呈上升趋势 ,1990年后保持平稳并呈下降趋势 ,但大多数龋集中在少部分儿童 ,充填率仍然很低。应加强对龋易感儿童的诊断、预防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林惠华  丁丙 《口腔医学》2000,20(1):51-51
自 1994年 2月以来 ,我科用金属烤瓷冠应用于上、下颌牙列或全牙列的固定修复上 ,均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为缩短患者就诊时间 ,提高工作效益 ,现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几点护理配合 ,提出来与同行们商榷。1 临床资料 : 自 1994年 2月以来 ,我科用金属烤瓷冠应用于上、下颌牙列或全牙列固定修复上 ,共修复 2 5 6例固定修复体 ,其中男 115例 ,女 141例 ,年龄 18~ 77岁 ,多数为中老年病人。2 护理配合 :2 1 心理护理 : 由于病人对整个治疗过程缺少了解 ,及金属烤瓷固定修复体作基牙制备时 ,相应基牙需要局部浸润麻醉或下颌传导麻醉 ,病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遵义市7~9岁儿童进行窝沟封闭综合干预所采用的4种召回模式进行分析评价,探讨窝沟封闭综合干预的经验与模式。方法采用标准流程、电话召回、学校群体召回、学校现场封闭4种模式组织召回7~9岁符合窝沟封闭适应证的儿童进行第一恒磨牙窝沟封闭综合干预,对不同召回模式效果进行评价,在6个月和12个月后进行回访,检测窝沟封闭的完好率。对不同模式召回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干预,并在6个月后对他们进行口腔健康知识问卷调查。结果学校现场封闭组口腔卫生知识和刷牙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89.56%和78.39%,高于其他3个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群体召回模式的学校群体召回组、学校现场封闭组窝沟封闭召回实施率分别为95.66%、92.82%,好于零散召回模式的标准流程组和电话召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手操作窝沟封闭后6个月和12个月封闭物完好率分别为96.63%和85.14%。结论 7~9岁儿童窝沟封闭召回方式尽量采用群体召回尤其是进入学校现场窝沟封闭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固定正畸治疗后患儿的疼痛情况,以期指导正畸的I临床工作和术后护理。方法:随机选取335例进行固定矫治器治疗的儿童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在治疗后2h、6h、夜间、24h、2d、3d及7d分别测量其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分及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2h后疼痛开始加重,其后24h内疼痛程度于夜间达到最高水平,第2d开始疼痛减轻,第7d基本恢复正常状态。咀嚼与否及前后牙的疼痛情况基本相似。结论:VAS法可有效分析儿童接受正畸治疗后的疼痛情况,为医生临床工作和治疗后护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接待儿童牙病患者的基础上,对儿童口腔门诊患儿的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了口腔门诊患儿就诊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适合儿童行为心理的处理方法,供从事儿童牙病的临床医护人员参考。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和分组从我院儿童门诊中随机调查502例患儿,其中男性279例,女性223例,年龄1~15岁。患者按城乡。初复诊、年龄、成份及父母学历进行分组登记,其中第一次接受牙病治疗者为初诊,凡第二次以上接受牙病治疗者为复诊。按年龄分为1-3岁组(包括3岁)、4~6岁组(包括6岁)、7~14岁(包括14岁)[1]。2.按患儿就诊时的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龋病治疗前护理对治疗过程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龋病初诊治疗的4岁学龄前期儿童100例,实验组50例候诊时护士即与之接触给予适应性护理;对照组50例仅在医师进行治疗时护士才预以配合,观察2组患儿治疗期间的配合程度、充填过程中窝洞污染情况、治疗完成时间以及患儿再治疗牙病的接受度。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期间的配合程度、再治疗牙病的接受度分别较对照组提高18%和14%;充填过程中窝洞污染率下降10%;平均治疗时间缩短6.6min。结论:学龄前期儿童龋病治疗前适应性护理能缩短治疗时间、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