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五腑六腑中皆有胃气,凡脏腑、声色、脉舌、形体无不皆有胃气,故<内经>有"有胃则生,无胃则死","得强则生,失强则死"之说.临证重视后天之本,对"人以胃气为本"的理论应深刻领会.历代医家治病能得心应手,调护胃气是其重要经验之一.对于脾胃病证的治疗,更有丰富的经验.脾胃代表了脾、胃、大小肠的功能,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运化之枢,一则宜降,一则宜升,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助脾胃之升降,肺的宣发肃降对脾胃升降功能的作用也有影响,同时,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临证时可以从纳化、升降、燥湿几方面的病理变化参以寒热虚实来辨别脾胃病的证候.  相似文献   

2.
李顺民教授从事中医肾病临床教学科研40多年,临床诊疗经验丰富。李教授认为慢性肾衰早中晚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以脾胃化生气血功能异常为主,基本病机以脾肾气虚为本,湿瘀浊毒为标。治疗应精准把握本虚标实、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这一主要矛盾,倡导肾病从脾论治,补土生水,打通泄浊通路,祛湿化瘀排浊毒,主张"健脾益肾,二补五通",即补脾补肾,通大便,通小便,通汗液,通呼吸,通血脉。只有脾旺土肥,胃气强健,气血生化有源,肾之精气得以充养,肾之气化功能才能正常发挥。只要脾肾功能正常,则大便顺,小便调;肺气宣,呼吸畅;心气足,血脉通。二补以固本,五通以祛邪。正气驱毒外出,邪去则正安。临床应用表明,该法对慢性肾衰的保健和康复有明显的治疗、阻断与延缓作用,可供同道借鉴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虚实夹杂、病情复杂、迁延难愈等特点。笔者受《内经》"肾为胃之关"理论的影响,认为诊治脾胃病应注重培补先天之气,壮后天脾胃,应用该理论指导临床,收到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1理论渊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水谷精微才能输送全身,以滋养五脏。如果饮食、七情、劳倦等因素损害了胃气,使脾胃损伤,则影  相似文献   

4.
从脾胃论治肺癌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脾胃方面探讨了肺癌致病的机理。认为肺癌的发生多由于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紊乱而成,病机可概括为正虚邪实。正虚多由于脾胃气血生化之源不足;邪实多由于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痰瘀互结。故治疗上其一扶正固本,调理脾胃;其二扶助脾胃,化痰湿祛瘀血。  相似文献   

5.
健康之人,其阴阳平衡,气血调和,饮食如常,精力旺 盛,不易生病,中医谓之胃气充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 生化之源,气血化生之根本源于饮食。 脾胃虚弱之证可出现纳少腹胀,二便不调、面目浮肿、 少气懒言、肢体瘦弱、抗病力差,甚则百病由生。其轻则食 补即可,重则治以方药。唐代医家孙思邈说:“食能排邪而 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而药性刚烈,犹若御兵”,  相似文献   

6.
二、和脾胃、益气血脾胃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人之一身所需供给的营养物质,大都要依靠脾胃运化输布,不断补充。脾胃的运化功能强,则气血旺盛,精力充沛。如果脾胃虚弱,运化不良,则营养缺乏,气血不足,精神疲乏,易于衰老。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以升为常,胃气以降为顺;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这是脾胃的正常生理现象。如果脾胃失和,上逆则为呕吐、恶心;下陷则为泄泻、脱肛。长期脾胃气虚,营血生成不足,或者统摄功能失常,出血不止,可见血虚之证。又有情志抑郁,也会影响脾胃气血不和者。遇有这些情况,当以和脾胃、益气血为主要治疗方…  相似文献   

7.
肝气不畅,气血失调,上犯于脑而致中风。临床可以疏调气机学术思想论治,即以疏调肝气为主线,佐之补肾、调和脾胃。首先,以疏解肝郁、调畅气血之药为君药;同时,后天之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易致中风后诸证变生,治疗时应辅以益气健脾养血之药。最后,先天之本肾,藏精生髓,髓足则脑充,治疗时当辅以补命门、益精气、强筋骨之药。  相似文献   

8.
1肝胃气滞型—理气和胃不可操此型慢性胃炎表现为胃院胀满、痛连胁肋。肝郁牌虚引起的.选用青皮、悄发、权受、香附等.理气化法、苏开胃气。脾虚肝气横海形成的.在补牌益气的基础上.佐以悦脾理气之佛手、香橡、绿幕梅等。皆温而不热、香而不操.有开胃生津之妙。2脾胃虚弱型——补牌益气而不鲑滞此型胃炎,常以气虚为主,若气虚久不复,可致脾胃阳虚。在重用益气的黄茂、白术、党参、夫甘草之类时.每配件寒、滋润之味、故应少佐陈皮、苏便等,疏气运牌、动静结合.补而不滞。3脾胃阴虚型—一养阴健脾激而不腻在治疗此型胃炎时.~般重…  相似文献   

9.
东垣先生根据《内经》“损者益之 ,劳者温之”之义 ,制定了补中益气汤 ,大忌苦寒之药 ,选用甘温之品 ,治疗饮食劳倦、脾胃气虚、脾失健运、脾阳不固、内伤寒热之证。脾胃同居中焦 ,脾气主升 ,胃气主降。先生说 :“内伤脾胃 ,乃伤其气……伤其气为不足 ,不足者补之” ,以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治气虚之本 ,升提下陷之阳气 ,求浊降清 ,脾阳调和 ,使水谷精气生化有源 ,运化得健 ,统摄有力 ,辨证得当 ,施治疾病可除。1 外科手术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 ,男 ,50岁 ,1 996年 9月 1 6日于我院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第 4周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 ,…  相似文献   

10.
胸痹属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的范畴。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与寒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有关,由此而致脏腑虚损、营卫失调。临床大体上不外虚实两端:一般来说,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虚为心、脾、肝、肾等脏亏虚。无论是虚是实,最终都可使心脉痹阻、气血不通而发病。自《内经》阐述本病至今,临床常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温通心脉、益气养阴等法治之。现仅就脾肾在胸痹证治中的重要性作一探讨。1 调理脾胃,以资化源 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水谷精微,通上连下,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不赖脾胃所化生输布的精气滋养。故脾胃功能正常,则生化无息、气血调和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及生命的存亡。因此,脾胃病在临床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脾胃病以脾病为代表,脾病又以虚证为多,故古人云:“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脾虚病反映了人体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失调,可为各种疾病在一定阶段出现的一个共同的基本病证。故临床中无论何种疾病,只要见有脾虚之证,均可用补脾法治疗。现就笔者在临床中补脾法的运用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13.
女子以血为本,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血来源于脾胃。因此,脾胃与女子月经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在月经的生理、病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调理脾胃在月经病的治疗中尤其重要。本文就脾胃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调理脾胃在治疗月经病方面的应用,略谈个人粗浅的认识。一、脾胃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脾胃共居中焦,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分工合作,化生气血,内灌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从而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女子的经水是血所化生,而血的生成、统摄和运行,有赖于气的生化和调节。因此,在产生月经的机理上,血是产生月经的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血的动力,而气血的化生均源于脾胃。脾又统血,脾气健旺则统摄有力,血循常道,维持正常的月经。所以古人曰:“妇人经  相似文献   

14.
从方剂组成配伍谈临证保护胃气的意义韩锋(北京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胃气,护胃,方剂胃气是指胃腑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使饮食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培育元气,供给全身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进行生理...  相似文献   

15.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万全《幼科发挥》重视脾胃思想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略述万全重视固护小儿脾胃之气。万全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峰起”。故提出“调理脾胃,医中之王道”的观点。万全强调:强脾胃宜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并取中和之道。  相似文献   

17.
脾胃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紧密配合,并在体内其他脏器相互协同、制约的情况下,完成对水谷消化吸收与水湿输布排泄。胃气的受纳降化,脾气的升发输布,是其他脏腑行使其正常生理活动的前提。因此,有“五脏穴腑皆禀气于胃”之说。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故称之为“后天之本”。脾与胃以膜相连。在病理状态下又相互影响、相互转变。如李东垣氏云:“胃既病刚脾无所禀受……故亦从病焉”;“饮食不节,先伤及胃,胃伤后而脾病。”又云:“脾既病,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从病焉。”不仅脾胃本身为病可相互累及,而且对全身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李东垣说:“内  相似文献   

18.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19.
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形体相依,功能互补,故而多合称、共治,且常以"胃气"代指脾胃之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以其居于人体正中的特殊位置,秉承中土的所有性质来承载化生出一身之诸气。而诸气又在不同方面对机体的正常运营不息提供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只有在保护好胃气的前提下,才能使诸气发挥完整的功能及作用。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人身诸气都与胃气息息相关,透彻明析胃气与诸气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根本上认清保胃气的重要性,从而能更好地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脾胃学说内容丰富,很具特点,为之研究,于杂病辨证论治颇有指导意义。 一、脾胃气以决吉凶 内伤杂病以脏腑气血阴阳功能失调为主要病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故脾胃之气盛衰,在内伤杂病中至关重要。《金匮要略》非常注重察脾胃之气以决疾病之吉凶。鼻头属脾,色青主腹中疼痛,若痛而苦冷,为肝邪剩脾,脾阳衰微之征,予后多凶。鼻头色微黑,为肾水侮脾土之象,主病水气。纵四脏有病,只要脾胃气旺,脉现从容缓和,为脾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