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糖尿病遗传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T2DM)分为单基因突变型和多基因易感型两大类,前者又分为严重的胰岛素分泌受损型和显著的胰岛素抵抗型两种.文章概述、分析胰岛素分泌受损为主的单基因突变型即青少年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和线粒体基因突变型糖尿病(MDM)的遗传学、病理生理学、临床表型及防治特点,介绍中国人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趋势和任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国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间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方法选择22例(女15例,男7例)携带线粒体tRNA~(Leu(UUR))3243A→G基因突变的糖尿病患者(MDM组)以及13例(女7例,男6例)携带HNF-1α(MODY3组)或HNF-1β基因突变(MODY5组)的糖尿病患者,分别与151例(女80例,男71例)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比较病程、体脂参数和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C肽(FCP)以及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稳态模型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HOMA-B)。另外比较11例糖耐量正常线粒体基因突变携带者[tRNA( )组]与82例无此突变的正常糖耐量者[tRNA(-)组]的糖脂代谢指标。结果MDM组的体重指数、腰臀比、HOMA-IR、HOMA-B及FINS均明显低于T2DM组(P值均<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升高(P<0.05)。MODY3组与T2DM组间仅HDL-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NA( )与tRNA(-)组间糖、脂代谢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与2型糖尿病相比,单基因突变糖尿病发病较早、体形偏瘦、胰岛细胞分泌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缺陷型糖尿病是以胰岛13细胞胰岛素分泌受损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人数的5%。这类患者多数尚未被诊断、漏诊或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由于其在治疗、预后和家族遗传风险上的特殊意义,正确诊断非常重要。通过辨析典型的临床特征如遗传模式、诊断年龄和胰岛索分泌受损以及进行基因检测,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疗效奇佳,以至于就像绝大多数其他疗效很好的药物一样,当医生遇到一个血糖高的患儿时,总会倾向于选择胰岛素。这是因为我们预先假定儿童高血糖症通常意味着1型糖尿病,而忽视了还存在着很多其他形式不需要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例如: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青少年2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方启晨  项坤三 《上海医学》2004,27(7):537-540
年轻的成人发病型糖尿病(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MODY)是一种单基因突变所致的糖尿病,其特点为发病年龄小于25岁,无酮症酸中毒,糖尿病传递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诊断后至少2年内不用胰岛素。MODY是一组遗传异质性疾病,已发现至少有6种基因突变可导致该病:肝细胞核因子(HNF)4α基因(MODY1)、葡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线粒体tRNALeu(UUR) nt32 4 3A G突变和ND 1基因nt3316GA突变在中国人 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精确发病率及该基因突变所导致的II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方法 我们采用PCR RFLP技术对 716例随机抽取的无亲缘关系的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突变的筛查。结果 在 2型糖尿病组中发现 3例 (0 4 % )该基因突变携带者 ,并在先证者一级亲属中又发现 4例携带该突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mt32 4 3A G突变阳性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与mt32 4 3A G突变阴性的 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后发现mt32 4 3A G突变阳性的 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以下特征 :1) 发病早 (38 0± 10 1vs 5 3 4± 10 0岁 ,P <0 0 0 1) ;2 ) 体重减轻 (BMI,19 5± 2 0vs 2 4 9± 10 9kg/m2 ,P <0 0 0 0 1) ;3) 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OGTT试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2 94 6± 16 47 2vs74 6 9± 6 6 47 7,P <0 0 1)。在 2型糖尿病组中发现ND1基因nt3316G A突变16例 (2 2 % ) ,在 181例正常对照组中发现 5例突变携带者 (2 7% ) ,突变的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携带mt3316位点G A突变的 2型糖尿病组与无该突变的 2型糖尿病组之间的临床特点亦无显著差异。结论 线粒体tRNALeu(UUR) nt32 4 3A G突变在中国人 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0 4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范围内2型糖尿病的流行与人口老龄化,以胰岛素分泌不足和伴胰岛素抵抗为主要致病机制的2型糖尿病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但是许多现有的2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开展及对2型糖尿病发病关键机制的认识加深: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脂毒性、肌肉组织的胰岛素抵抗逐渐成为药物治疗的靶点.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胰岛G细胞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hoe,IR)。新分型中对2型糖尿病仅是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进行定义,即2型糖尿病是“自胰岛素抵抗为主伴相对胰岛素不足至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伴胰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从自身免疫和分子遗传学两个角度,探讨常见胰岛自身抗体阴性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方法 对33例GAD-Ab、IA2-Ab、IAA及TGA、TPO-Ab等自身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的、以自发酮症起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少见型胰岛自身抗体——羧基肽酶H抗体((2PH-Ab)、SOX13(ICA12)抗体以及MODY3(HNF-1d)、MODY6(NeuroD1/Beta2)和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检测。CPH-Ab及SOXl3抗体以放射配体法测定,MODY3、MODY6基因突变的检测采用PCR-SSCP-测序法,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检测采用.PCR-RFLP法。结果 33例患者中,发现2例为SOXl3抗体阳性,而未发现CPH-Ab阳性病例。基因突变检测发现1例为HNF-1αR321H(CGC→CAC)突变,1例为线粒体NDImt3316 G→A突变。结论 自身免疫和单基因突变(如HNF-1α、线粒体基因突变)是部分常见型胰岛自身抗体阴性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诊断特发性Ⅰ型糖尿病需进一步排除自身免疫及MODY和线粒体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MODY4基因与家族性早发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家系,其中早发家系190个,晚发家系103个.采集临床数据及完善相应的检查,同时选取其中100个早发糖尿病家系的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筛查,以100例正常人为对照,用PCR扩增MODY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结果:早发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HomaA值、父母亲患糖尿病人数高于晚发组.100例先证者的MODY4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存在2个内含子(IVS)的变异即IVS2-68G→T(21%),IVS2-70G→C(39%),变异频率和正常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早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较高的父母亲患病率是发病年龄提前的重要因素之一;MODY4基因突变不是中国人早发糖尿病家系的主要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张陆燕  刘静 《医学综述》2012,(18):3019-3022
2型糖尿病(T2DM)是多基因遗传变异和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葡萄糖激酶调节蛋白(GCKR)被认为是T2DM重要的易患基因之一。其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780094和rs1260326)基因遗传位点与血糖水平、胰岛素分泌、三酰甘油水平及T2DM的发病有显著相关性。GCKR基因多态性可能通过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和增加三酰甘油水平,从而降低T2DM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的皮质醇分泌状况,探讨其与高血糖之间的关系。方法139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组)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HOMA指数(HOMAIR)、葡萄糖及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g,AUCi);同时检测患者血、尿皮质醇,以及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等分泌情况。以52例非糖尿病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糖尿病组中高皮质醇分泌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25.2%vs11.5%)(P<0.05)。糖尿病组08:00血皮质醇、16:00血皮质醇、日平均血皮质醇及尿游离皮质醇检测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中,伴高皮质醇分泌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负荷2h后血糖(2hPPG)、AUCg及HOMAIR均明显高于皮质醇正常分泌患者(P<0.05)。剔除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及腰围的影响,FPG、2hPPG、AUCg、ISI及HOMAIR等与血、尿皮质醇水平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高皮质醇分泌的患病率升高,其血糖升高与高皮质醇分泌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13.
王茹  陈芬  龚宇 《中国厂矿医学》2007,20(4):333-334
目的观察格华止(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对经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磺脲类药物治疗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格华止联合胰岛素组30例(甲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 R)皮下注射,格华止850 mg po qd;单用胰岛素组30例(乙组),每日2次预混人胰岛素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甲组治疗时起始胰岛素剂量及达到基本血糖控制时胰岛素剂量均显著低于乙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过程中乙组有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甲组有10例出现轻度的消化道症状。结论2型糖尿病磺脲类治疗失效患者格华止联合胰岛素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胰岛素用量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泌乐50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80例,使用优泌乐50治疗12周,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空腹胰岛素、胰岛素分泌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应用优泌乐50治疗能显著降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5.
新型餐后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相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损害是引起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因素,格列奈类药物作为一种新型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较磺酰脲类能更好地控制餐时血糖的增高,降低餐后血糖高峰,与双胍类合用可以发挥协同效应。其安全性良好,极少发生餐后低血糖,并能预防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等。本文就早期相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的关系、格列奈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对妊娠期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每日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42例患者胰岛素泵持续泵入胰岛素。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糖控制情况、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切口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血糖治疗后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切口愈合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4%和1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和1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围手术期应用胰岛素泵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尽快达到靶血糖水平,降糖效果快速平稳,使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按中老年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等类别分组、并设对照组,计体重指数、测血脂、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抗体浓度,并根据血糖、血胰岛素浓度计算胰岛素敏感性.结果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及糖尿病中依次递增.设对照组胰岛素相对敏感性为1,则上述各病分别为083、0.79、061、0.32.与之相伴随的是糖及脂质代谢紊乱及体重指数的增加。结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多存在胰岛素抵抗,并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清SF检测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比较98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及SF等方面的差异,分析SF与血糖、血脂、HOMA-IR、HOMA-β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HOMA-IR和S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而其HOMA-β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F与FBG、HbA1c、TG、TC、、FINS、HOMA-IR呈正相关,与HOMA-β呈负相关。结论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F水平增加与胰岛素抵抗加重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荣太梓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503-1506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以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方法:选取产检孕妇3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合并糖尿病54例(病例组),非妊娠合并糖尿病272例(对照组),收集孕妇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孕早期空腹血糖高、空腹胰岛素高、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以及年龄≥35岁、孕前体质量大、孕前体质量指数大、糖尿病家族史、孕早期体质量增长多、孕中期体质量增长多为影响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保健工作中在孕前应对育龄妇女开展饮食管理、控制体质量;孕期除控制体质量外,还应增加对早孕期血脂、空腹血糖等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格列美脲与格列吡嗪治疗初诊超重的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格列美脲与格列吡嗪对初诊超重的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T2DM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格列美脲组31例,格列吡嗪组33例,疗程均为12周。观察2组血糖、胰岛素、血脂、体重指数(BMI)等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降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作用相似,对空腹胰岛素水平影响2组无差异。治疗12周后2组餐后2h胰岛素水平均升高,升高程度格列美脲组低于格列吡嗪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格列美脲组病人BMI下降,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血糖反应发生率格列美脲组(3.2%)低于格列吡嗪组(12.1%),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格列美脲对初诊超重T2DM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且能降低BMI,较少的升高胰岛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