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守玉  修长波 《山东医药》2009,49(29):90-91
为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技术(3D-CTA)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我们对手术证实的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34例的3D-CTA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256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就诊时临床表现疑似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MR血管成像检查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全部行头颈联合3D-CTA及3D-DSA检查,两名影像科医师使用盲法独立判读所有患者的3D-CTA图像,3D.DSA的图像由1名从事血管介入的神经科医师和1名介入影像科医师共同判读确定。以3D-DSA检出动脉瘤的数目为标准,评估3D-CTA的敏感性、特异性以及两名3D-CTA阅片者、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在动脉瘤检出数量的一致性;测量动脉瘤瘤体最大径,以3D.DSA图像测量值为标准,比较两名3D-CTA阅片者用3D.CTA容积重建图像测量瘤体最大径的差异以及3D-CTA容积重建与3D-DSA图像在瘤体最大径测量上的差异。结果3D-DSA对46例患者中的37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其余9例未被发现动脉瘤。①3D-CTA在检出动脉瘤数目方面的敏感性为91.8%-93.9%,特异性为77.8-100%。②对〈3mm的动脉瘤,3D-CTA的敏感性均为83.3%,特异性为77.8%-100%。③从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3D-CTA阅片者以及3D.CTA与3D.DSA技术之间一致性均较高(分别为K=0.730,K=0.686-0.777)。④两名医师采用3D-CTA法测量的瘤体最大径与3D-DSA法的测量值,以及两名医师的3D-CTA测量值之间均存在高度相关性,均r值=0.996,均P值〈0.001。结论256层螺旋CT3D-CTA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3D-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体最大径测量与3D-DSA一致性较高,可以作为疑似动脉瘤患者的首选筛查方法。但其对瘤体最大径〈3mm的动脉瘤仍有假阴性的表现。在高度怀疑动脉瘤而3D-CTA结果显示为阴性时,仍需进一步行3D-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指脑底部或脑表血管病变自发地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而言,称为自发性或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本病的原因很多,其发病机理也不相同。一、颅内血管畸形: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原因。其中颅内动脉瘤约占23.9~60%,动静脉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出血原因.方法 选取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做DSA检查分析出血原因.结果 13例患者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7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病变.结论 对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尽旱行DSA检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136例经头颅CT、腰椎穿刺和临床诊断为SAH的患者,进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首次造影阴性结果的患者均进行2次DSA检查,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DSA检查正常者38例(27.9%),阳性者98例(72.1%),阳性患者中颅内动脉瘤72例(73.5%)、颅内血管畸形23例(23.5%)、动脉炎3例;颅内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为自发性SAH的主要病因。结论DSA检查是SAH病因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并能为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伟民  黄政  杨晓武  陈薇 《山东医药》2010,50(26):73-7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CT或腰穿检查确诊的74例SAH患者的DSA检查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74例患者首次DSA检查发现病变者58例,其中颅内动脉瘤43例、动静脉畸形12例、烟雾病3例。首次DSA检查未发现病变的16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DSA仍为阴性,其中9例颅脑CT扫描显示出血性高密度影主要局限于脚间池、环池和四叠体池。结论 DSA检查可发现大多数SAH的病因,其在SAH的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1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概念的提出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最主要的病因,占70%~85%。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但仍有一小部分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未能发现任何病变,又未找到其他可能引起SAH的确切病因,只能归属于原因未明SAH。1985年荷兰神经病学家Van Gijin等通过近5年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发现,120例SAH患者中  相似文献   

8.
刘恒方  杨期东 《山东医药》2004,44(28):58-5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常见原因为颅内动脉瘤、中脑周围良性出血、动静脉畸形、血液病、颅内肿瘤等。2001年6月至2004年2月,我们收治的SAH患者中有12例发病原因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及制定治疗策略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53例,在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的基础上行3D-DSA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制定相关治疗策略。结果53例患者中经3D-DSA证实共检出45例57个动脉瘤,3D-DSA较2D-DSA能更好地显示动脉瘤立体形态、载瘤动脉与毗邻血管的关系、瘤颈及其与载瘤血管关系,准确判断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外科手术夹闭的可行性,并为栓塞或支架置入提供最佳工作角度。结论3D-DSA可提高颅内动脉瘤特别是<2mm动脉瘤的检出率,为制定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和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脑血管成像检查方法CTA、MRA和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中诊断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A检查的同时行CTA或MRA检查 ,其中CTA检查2 3例 ,MRA检查 17例 ,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 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DSA检查共检出动脉瘤 2 5个 ,CTA和MRA共漏诊其中的 8个动脉瘤 ;CTA检出DSA漏诊的 2个动脉瘤 ;所有脑血管成像检查中漏诊的 10个动脉瘤中有 8个其直径小于 3mm。结论 DSA是诊断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 ;非侵入性检查方法CTA和MRA是DSA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 ;小动脉瘤 (直径≤ 3mm)容易被漏诊。  相似文献   

11.
王成伟  张源 《山东医药》2004,44(30):63-6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SAH分为颅脑损伤性和自发性(非损伤性)两大类。自发性sAH又分为两种.一为脑底部或脑表面病变血管破裂而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怍原发性SAH;一为脑实质内出血而血液穿破脑组织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作继发性SAH。自发性SAH可见于任何年龄,50~60岁者多见,青壮年亦常见发病。凡能引起脑出血的耨因也能引起SAH.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烟雾病和血液病等最为常见。一般都在患者情绪激动或过腰用力时发病。  相似文献   

12.
答读者问     
问: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注意什么? 答: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以囊状动脉瘤破裂出血最多见,约占51%;其次是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及高血压动脉硬化出血。针对患者出血病因不同,应注意:①再次出血:再次出血的发病率为40%,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颅内破裂动脉瘤住院患者410例,其中表现为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影像学征象、颅内动脉瘤特征、手术方式及随访结果等。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病史,影像学征象包括出血特点、位置等,颅内动脉瘤特征包括动脉瘤大小(纵横比)等,手术方式包括初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方式,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治疗3个月预后。结果 (1)单纯颅内血肿的颅内破裂动脉瘤占同期所有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比例为2.0%(8/410),8例患者初诊或首诊时颅内动脉瘤漏诊5例:1例首次诊断为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经CT血管成像(CTA)进一步确诊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中动脉瘤;1例在外院初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术后2周DSA检查显示合并前交通动脉动脉瘤;1例在外院因头痛诊断为自发性额叶脑出血,经CTA确诊为大脑前动脉瘤;1例首次诊断为自发性基底节脑出血,经头部CTA确诊为大脑后动脉瘤。(2)影像学特征:头部CT平扫均无明显蛛网膜下腔出血征象。有2例患者血肿边缘可见类圆形稍高密度影,后经CTA和手术证实为动脉瘤体部;大脑中动脉瘤导致的基底节区血肿边缘紧邻外侧裂,部分血肿扩展至颞叶;大脑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的额叶血肿中心则位于额底直回;脑室出血的血肿贯穿颞叶皮质充满侧脑室颞角,颞角血肿多于侧脑室体部;硬膜下血肿患者无颅骨骨折征象。CTA显示,有5例患者动脉瘤生长方向朝向脑叶,3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动脉瘤朝向硬脑膜面生长。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朝向颞底外侧硬脑膜方向生长,1例大脑前动脉A3段动脉瘤朝前纵裂硬脑膜上方生长。(3)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6例。结论对初诊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自发性颅内血肿患者,应尽早行头部CTA或DSA检查,尤其对于基底节区血肿紧邻外侧裂、血肿边缘存在类圆形稍高密度影、无颅骨骨折的硬膜下血肿者更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5.
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DAVF)是指硬脑膜动静脉的异常交通,它在所有颅内血管畸形病变中的发病率为15%左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从2007年6月到2009年1月共收治4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起病的枕大孔区DAVF,我们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2D—DSA、3D—DSA和CTA在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别行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容积再现法(VR)三种显示法]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46例,检出动脉瘤55个。动脉瘤的确诊率3D-DSA为100%,2D—DSA为89.1%,CTA为87.3%。3D-DSA与CTA比较,P〈0.05;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DSA与CTA比较,P〈0.01。3D-DSA的SSD、VR显示法与CTA比较,P均〈0.01。认为对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3D—DSA明显优于CTA,CTA较2D-DSA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检查评估脑动脉瘤患者行显微外科夹闭术的效果,为合理选择脑动脉瘤显微外科夹闭后的评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对25例行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脑动脉瘤患者行3D-CTA、3D-DSA复查,分别对有无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狭窄、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5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赋值和计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术后3D-CTA复查显示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动脉瘤夹闭不全、动脉瘤颈残留/成角、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3D-DSA复查显示动脉瘤夹闭不全1例、动脉瘤颈残留/成角1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和动脉瘤夹滑脱移位.两种检查方法的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显微外科夹闭术后的总体评价效果与3D-DSA具有可比性,但其对动脉瘤夹闭不全和动脉瘤颈残留/成角的显示不及3D-DSA.  相似文献   

18.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脑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该院最近20年收治的59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572例SAH患者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是SAH的最常见病因(395/572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98/572例).脑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患者在脑血管造影后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绝大部分患者取得良好效果.因此,作者认为SAH急诊脑血管造影不仅可以迅速明确病因,而且可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SAH的复发率和病死率;急诊脑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在SAH发病后6~72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液态栓塞剂治疗不同类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液态栓塞剂治疗的23例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和出血类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脑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及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分布、大小和治疗方式、结果以及随访时间、方式及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液态栓塞剂栓塞动脉瘤和(或)载瘤动脉,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术后3、6个月进行临床随访(门诊就诊或电话形式),并于术后6个月行DSA影像随访。采用改良Raymond-Roy(RR)分级评估动脉瘤DSA随访结果[治愈(RR分级Ⅰ级,动脉瘤完全不显影)、瘤颈残留(RR分级Ⅱ级,仅瘤颈显影)、栓塞不全(RR分级Ⅲ级,动脉瘤残留)]。动脉瘤复发为动脉瘤显影较术后即刻增多。临床预后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结果 23例患者中,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5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3例(根据Redekop分型:Ⅰ型8例,Ⅱ型5例,其中Ⅱa型2例,Ⅱb型3例)。5例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和动脉瘤均成功闭塞,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5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1例超选失败,余4例栓塞顺利,术后有2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例术前危重,术后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1例出现肢体偏瘫;13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目标动脉瘤均顺利栓塞,其中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6例,不完全栓塞7例(其中栓塞后随访3例,栓塞后外科切除4例)。共3例(1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Ⅰ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微导管超选过程中分支动脉出血,1例Ⅱb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毕拔除栓塞微导管时动脉瘤出血,1例顶叶血管畸形患者术后因微导管拔管困难而留置血管内)。23例患者中,1例血管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死亡,1例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放弃治疗,1例血管畸形患者出院后2个月死亡,1例失访。临床随访19例,均无再出血,其中预后良好16例,预后不良3例。DSA随访15例,动脉瘤均未见复发。结论液态栓塞剂治疗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不同类型动脉瘤的安全性不同。对单纯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如载瘤动脉为非重要功能区的供血动脉,栓塞动脉瘤和载瘤动脉是安全的;对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尤其动脉瘤位于畸形团内者,栓塞同样可靠,且能同时部分或全部栓塞畸形团;对烟雾病合并出血性周围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充分评估血管条件后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20.
DU CP  Ke KF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5):408-410
目的 提高对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和影像特征、预后的认识水平,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首次3维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3周后复查造影,两次均阴性定义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2个亚组:中脑周围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49例造影阴性.中脑周围者24例预后良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