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李学军主任医师运用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李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遣方用药规律。结果:李师认为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病基础,湿热蕴肠、气血瘀滞为其基本病机,腹气壅滞、血败肉腐而成本病。提出"健脾利湿、固本培源"的治法,并创立脾胃培源灌肠方。结论:脾胃培源灌肠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张虹  张海鸥 《新中医》2021,53(1):205-207
从研读李东垣相关著作中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与阴火理论有诸多共通之处。以此为出发点探讨了阴火之病因、病机及治疗特点,并分析了阴火理论与溃疡性结肠炎病位、病机、临床表现的相关性,层层推进,在治疗原则上当权衡标本缓急、正邪轻重、正治反治,在治法上应以甘温升阳为主,以甘寒、苦寒泻火为辅,参用风药发散。认为运用阴火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肯定的疗效及临床运用的价值,阴火理论或可成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一种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研究的发病机制有免疫机制、凝血机制、肠黏膜屏障机制等。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干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五脏相关性"探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主要遵循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强调"谨守病机,恪守辨证",认为UC的发病与"心藏神""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主宣降"及"肾主二便"等功能失调都有密切关系,旨在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用药规律等方面总结王行宽教授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着重阐述了王行宽教授"多脏调燮、综合治理""杂病治肝"诊疗思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溃疡性结肠炎(UC)属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急,病情反复迁延不愈,与结肠癌变有一定关系,且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从内痈探讨,归纳了溃疡性结肠炎治则治法,并采用中药方剂内服联同灌肠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军雄 《中医研究》2010,23(10):9-11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难治病,为深入挖掘和探讨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与治法,不断提高对本病的防治研究水平,较系统地分析整理了中医的有关论述,认为本病应属于中医学"肠澼"范畴,其发病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湿聚瘀阻是溃疡性结肠炎局部病理变化的又一关键环节,说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特色在于整体调理,兼顾局部治疗。从而为进一步开展中医学对本病的防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由于西药的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来年研究表明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现介绍柴芍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病本在于脾虚,病标为湿毒壅滞;其"疡"之临床表现与外科疮疡相吻合,治疗可采用《外科正宗》疮疡之"消、托、补"之治法。《外科正宗》中的分期论治、顾护脾胃、慎用寒凉,疏通调补气血等疮疡治则可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44-846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及制定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41例,并行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脾胃气虚证、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6类;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症状量化指标。结论: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研究,为该病的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回顾、分析了当代西医病与中医证结合研究的主要进展及其相应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当代病证结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辨证标准的研究,特定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和证本质研究。其中,辨证标准的研究和疾病的分型、分期、核心病机研究多采用“以病统证”的研究思路,证本质的研究主要采用“以证统病”的研究思路。最后提出未来病证结合的研究:应始终坚持面向临床,为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服务;亟需进一步挖掘中医原创思维;更应注重充分吸纳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辨证方法入手探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延  翁维良  李鲲  倪青 《中医杂志》2004,45(12):886-88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属中医温疫病范畴,其传染性强、发病快、变化多,与以往一般温病,如风温、春温不同,与过去的伤寒也不同.有必要对SARS辨证方法进行探讨,从辨证的科学思维出发,研究建立SARS的辨证模式.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都是用以分析温病病理变化,确定病变部位,揣度病势轻重,认知病情轻重和归纳证候类型的方法.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临床把两者有机结合,结合六经辨证,才能全面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根据SARS临床表现确定中医"证素",结合病因病机及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可归纳SARS的分期及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过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和阐述,认为许多耳鼻喉科疾病都可以从郁证的角度进行治疗.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情志因素越来越受到耳鼻喉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而情志因素也是郁证的重要致病因素,由此郁证与耳鼻喉科疾病密切相关,二者的相关性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异病同治原则.  相似文献   

15.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症状和证候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酒精性肝纤维化是国内外酒精性肝病研究的重点,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优势,对"证"的研究也是当今中医研究的热点。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原则和方法,全面地收集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中医四诊资料和相关临床检查数据,从数理统计角度探讨酒精性肝纤维化临床中医证候的特点以及中医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类雌激素依赖炎症性疾病,西医采用对症治疗,无根治之法,且手术治疗复发率高,究其主要原因为对该病的病因病机未能完全探明,因此,对于本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结合临床治疗发现,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其独特的优势,且针对不同的证型予以专方专药,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因此,构建病证结合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明确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而且可对该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理论支持。本文对构建病证结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方法进行总结,并对造模方法的选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本文汇总了近15年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分类的相关文献,对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研究现状做一概述。结果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虚、气郁、痰湿、郁热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以分五型之内为多。  相似文献   

18.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黄疸的定义、主症与病因病机,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黄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也进行了颇为详实的记载,从而为后世医家以"汗、下、清"三法治疗本病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把黄疸分为36种,并对急黄、阴黄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也对黄疸病因病机及预后,做了较为全面的论述。黄疸的病名、病位和分类方法的不同,实为各医家对该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认识不同,这就为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的探讨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和思路。古代医家从张仲景开始,多围绕着中焦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进行认识,通过对内因、外感的把握辨别该病的病机关键为"湿",由此初步确定了治则治法的要点,并逐步深入细化。在临床辨治黄疸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调理脾胃法则的运用,可在治疗阳黄的茵陈蒿汤、治疗阴黄的茵陈术附汤等方剂中,加入补脾调胃之品,如党参、黄芪、白术、谷芽、麦芽、鸡内金、神曲、九香虫等。这些法则不仅是用在治疗过程中,而且对预后及后期调养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洁  周琴  薛毅芳 《河南中医》2021,41(1):153-158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脾虚证、肾阳虚衰证、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等方面,其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证候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不谋而合,其共性阐释主要有:①阴阳失衡,同为发病根本;②"脑-肠"理论贯穿其中.现代作用机制方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相似文献   

20.
证候要素(证素)以病机为基础,是辨证的最小单元,动态观察中医证素演变规律,可为把握病机规律和临床辨证提供依据。近年来针对中医证素演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仍存在诊断标准不一、临床研究缺乏理论创新、分析方法较为单一、多数研究缺乏深入分析与挖掘等问题,难以有效、客观地获得疾病证素演变规律。本文从既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重论述了证素演变规律研究设计及方法,同时对证素演变研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全面阐释,为下一步临床研究及相关疾病证素演变规律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