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及其对邻近上位节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65例采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34例,年龄21 ~ 73岁,平均(53.4±10.8)岁;融合组(n=21),非融合组(n=20),“融合+非融合”组(n=24)。记录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根据术前及各随访时间腰痛、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比较3组病例术前及随访时间腰椎侧位X线片、腰椎MRI手术及邻近上位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盘退变Pfirrmann''s分级情况。结果 经72 ~ 84个月,平均(72.0±8.6)个月随访。3组组内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改善率,融合组为66.4%、76.7%,非融合组为84.4%、72.4%,“融合+非融合”组为70.8%、77.8%;邻近上位节段椎间盘退变Pfirrmann''s分级:非融合组、“融合+非融合”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指数: 3组组内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指数:非融合组、“融合+非融合”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K-Rod动态稳定系统对腰椎退行性疾病行非融合及“非融合+融合”术治疗,中期随访疗效良好,一定程度上可延缓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对退变的椎间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微创手术目前发展迅速,机器人辅助下的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机器人辅助下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重要后路微创手术方法,但是何种术式更具有优势,值得探讨。目的:比较不同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像学检查,探讨机器人辅助微创腰椎后路融合技术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就诊的83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应用机器人辅助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A组),30例应用机器人辅助单边双通道内镜下微创腰椎融合治疗(B组),另选择26例传统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患者作为对照组(C组)。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节段分布及术前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辐射次数、辐射剂量以及辐射时间。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判断经皮螺钉的精度;评估手术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以Ma...  相似文献   

3.
背景: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经典的治疗方法,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融合固定后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脊柱的非融合固定技术发展。目的:比较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和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56例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其中采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28例,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治疗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时间,应用目测类比评分进行疼痛评估,以Oswestry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5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活动度优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P0.01)。随访期间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组未发现钉绳系统和聚脂套管松动。提示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相比,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随访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可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的优点,在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植骨融合时间的影响.方法: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PEEK动态内固定组(A组)20例和坚强内固定组(B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组用PEEK棒安装于椎弓根螺钉钉尾予以动态稳定内固定,B组以钛棒安装于钉尾进行坚强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同期椎间植骨融合率等.治疗效果评价采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期椎间植骨融合率根据X线片和CT平扫检查结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7~16个月,平均12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ODI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效果优于B组(P<0.01).术后3个月A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论:坚强内固定和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可取得较为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其中椎弓根螺钉PEEK棒动态稳定内固定术后椎间融合时间更短,治疗效果更优,因此更值得推荐,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分析2017年2月 ~ 2018年3月28例采用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Odom’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近期手术疗效,测量分析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及活动度,对比术前与术后腰椎整体活动度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15 ~ 2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Odom’s评分优2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6.4%。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为6.6°±2.4°、6.3°±2.4°、6.9°±2.1°、7.1°±1.8°、7.0°±1.6°,术前与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31.5°±4.7°、32.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比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椎间隙高度比逐渐减小至平稳水平,但仍然大于术前。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总体满意度为96.4%。结论 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棘突骨折等植入物相关并发症,近期疗效确切,中长期临床疗效还需大样本、多中心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近期疗效,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分析2017年2月~2018年3月28例采用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疗效及近期随访结果(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ODI)、Odom'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近期手术疗效,测量分析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比及活动度,对比术前与术后腰椎整体活动度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15~27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ODI评分与术前比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Odom's评分优24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为96.4%。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前,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为6.6°±2.4°、6.3°±2.4°、6.9°±2.1°、7.1°±1.8°、7.0°±1.6°,术前与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腰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31.5°±4.7°、32.7°±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比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椎间隙高度比逐渐减小至平稳水平,但仍然大于术前。本组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总体满意度为96.4%。结论 IntraSPINE椎板间动态稳定系统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无棘突骨折等植入物相关并发症,近期疗效确切,中长期临床疗效还需大样本、多中心观察评价。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其在稳定节段及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为下腰痛的脊柱内植物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正常腰椎有限元模型,构建腰椎不稳损伤模型,即腰椎切除腰4和腰5之间的双侧小关节、腰4椎板下1/2、后纵韧带,形成脊柱失稳模型,分别在失稳模型上进行坚强内固定系统和后路动态稳定系统,比较两种术式对手术节段和临近阶段的活动度、各个节段的弯曲刚度、椎间盘应力水平、前纵韧带应力水平及小关节韧带拉力的变化情况。结果对内固定桥接节段(腰4/腰5)应用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明显减小,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减小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腰4/腰5椎间盘最大应力均减小,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减小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对邻近节段(腰3/腰4、腰5/S1)应用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和坚强内固定系统后,在屈伸、侧屈、轴向旋转方向上的活动度均有所增大,但坚强固定后活动度增加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邻近节段活动度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邻近节段椎间盘最大应力均增大,但坚强固定后增大更明显,应用动态稳定系统更接近于正常腰椎节段;应用腰椎内固定后,邻近节段的小关节应力峰值增大,并且应用腰椎坚强内固定模型的小关节应力增大更多;应用腰椎动态固定的模型邻近关节应力峰值更加接近完整腰椎模型。结论新型腰椎后路动态稳定系统对比坚强内固定系统能够使失稳节段的活动更加接近于正常,减小邻近节段的活动度增加,减小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小关节压力,说明新型腰椎动态稳定系统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9月本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行PLIF术治疗(PLIF组),52例行OLIF术治疗(OLIF组).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融合率及术后近...  相似文献   

9.
柳霞 《医学信息》2010,23(3):744-745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髓核摘除术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后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46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经临床观察、出院随访,患者1个月后可恢复基本生活,3-6个月后可恢复体力,优良率93%。结论运用科学的护理措施,正确的健康指导,早期的功能锻炼,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全椎间盘或髓核假体是否符合人的椎间盘的解剖特点、生物力学是目前关注的焦点。 目的:综述目前存在的人工椎间盘及髓核假体的类型及其生物力学特征。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1989/2011,检索词分别为“椎间盘、髓核、人工假体、生物力学”和“intervertebral diac,nucleus pulposus,artificial prosthesis,biomechanics”,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纳入与人工椎间盘及髓核假体的材料类型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相关的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7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6篇文章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应用于人工椎间盘的材料有钴铬合金、钛合金、不锈钢、陶瓷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应用不同材料制备的人工椎间盘假体校多,其中Bryan假体在临床中最常用,体外实验、三维有限元分析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特性,置换成功率高。目前存在的人工髓核假体有预制型和原位聚合型,由于其手术损伤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仍很难达到人体髓核的生物力学功能。发掘新型材料和设计个性化假体是将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柱融合术被广泛使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经过大量的临床观察,融合后仍然存有腰部活动受限、脊柱动力学改变、邻近节段加速退变等一系列继发腰椎不稳以及椎管狭窄等症状的出现。目的:综述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7-01/2009-12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相关文章,检索词为lumbarspinalfusion,destabilization,non-rigidfixation,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文献84篇。结果与结论:腰椎融合术仍是目前治疗腰椎不稳的标准方法,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满意率并不呈正比,而且腰椎融合有导致相邻节段加速退变的潜在可能。尽管目前还没有评价固定椎体间活动范围的量化标准,但理想的动态固定应能保证正常的脊柱稳定性,并且最大限度地恢复节段间的活动度。近年来,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一系列传统融合技术所带来的不良并发症的发生。这种方法将在新的分阶段式外科策略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从而避免退变椎间节段的最终融合。  相似文献   

12.
背景:腰椎不稳、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源性腰腿疼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需实施椎间融合,但采用哪一种植入物进行植入好?还存在争议。目的:比较L45侧路单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标准的L45单节段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行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试验组),45例行后路单椎间融合器联合单侧钉棒内固定的椎间融合(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37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试验组1例出现内固定后椎间融合器移位但无相应症状发生。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住院天数、引流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植入治疗时间及植入治疗中出血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后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种方式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效果相当,但侧路单椎间融合器内固定创伤小、治疗后恢复快。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3.
背景:营养物质的减少是诸多因素导致椎间盘退变的最终途径。许多研究表明椎间盘的营养主要通过终板途径,终板的退变与椎间盘退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MRI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可重复的方法,逐渐被用于分析椎间盘的营养机制。 目的:观察成年山羊腰椎髓核的MRI动态增强扫描特点。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山羊8只,体质量分别为38 kg及50 kg,共纳入32个腰椎髓核。行腰椎间盘常规矢状位T1-TSE-SPIR、T2WI-TSE-SPAIR和MRI动态增强扫描,观察髓核图像的信号特点,测量增强前及增强后0 min,5 min,10 min,30 min,1 h,1.5 h,2 h,2.5 h,3 h,3.5 h,4 h的髓核信号强度值,分析髓核时间-增强率曲线及峰值时间。 结果与结论:32个髓核在10 min内未见明显的强化,在30 min后开始上升,在3.5 h到达最高值,并处于平台期;4 h内未见明显的下降。提示正常成年山羊腰椎髓核的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观察其MRI动态增强扫描曲线有利于进一步阐明髓核的营养机制。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At present, the internal fixation and fu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tends to diversify, but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ithin a single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is still comm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two ways after treatment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icacy, but which way has advantages is still controversial.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ingle segme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repair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by a meta-analysis system.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 search strategy, we searched MEDLINE, PubMed, EMBASE, CBMdisc, CNKI, VIP and WanFang Dat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oncerned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ingle segment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By two reviewers, in strict accordance with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literatures were screened,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methodology quality of included trials was critically assessed. RevMan5.1 software was used for meta-analysi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Six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volving 507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fixed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between single lumbar fusion and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surgical time [WMD=-40.29, 95% CI (-43.79, -36.79)],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WMD= -74.13, 95% CI (-86.13, -62.13)],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WMD=-1.04, 95% CI (-1.30, -0.79)], final follow-up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WMD=0.33, 95% CI (0.24, 0.42)], final follow-up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WMD=-1.07, 95% CI (-1.57, -0.56)]; unilateral side was better than bilateral side (P < 0.000 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omplication rate [RR=0.54, 95% CI (0.25, 1.17)] and fusion rate [RR=0.53, 95% CI (0.22, 1.28)] (P=0.12 and P=0.16).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unilateral and b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and single lumbar f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has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Unilateral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an reduce operation tim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length of stay. Visual Analogue Scale score and 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a short period af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聚醚醚酮棒(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对比分析分别采用PEEK棒内固定(P组,13例)及传统钛棒固定(T组,15例)后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两组患者的资料,通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以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及相关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P组术前JOA评分10.53±1.90,术后为24.1±1.9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7±9.33)%;T组术前JOA评分为9.33±1.95,术后为23.7±1.83,手术前后JOA评分改善率为(73.3±9.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1)。植骨融合情况:P组9例为1级,4例为2级;T组15例中5例为1级,7例为2级,3例为3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坚强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相比,短期可取得相同的疗效。PEEK棒组的骨融合率要高于传统钛棒组。PEEK棒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临床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间盘摘除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是修复腰椎退变疾病的金标准,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可引出来其他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或加剧已存在的脊柱退行性变等问题。针对腰椎融合固定的问题,近年来腰椎弹性固定成为一个热点。目的:探讨腰椎椎弓根动态内固定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方法: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采用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2例。L3,4节段5例;L4,5节段20例;L5S1节段20例;L3,4,L4,5双节段6例;L4,5,L5S1双节段8例,L3,4,5 S1三节段患者3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32-72岁,平均50.8岁。根据使用不同内固定系统分为3组,使用通用动态腰椎固定系统17例,K-Rod后路动态稳定系统28例,Dynesys系统17例。随访24-48个月,评价指标包括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影像学分析及疗效优良率。结果与结论: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获得显著改善(P0.01)。治疗前、末次随访时置入节段及邻近节段高度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是修复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3种弹性固定虽然存在结构的不同,但是早期治疗效果上无明显区别,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同一体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9年2月于本院行同一体位OLIF联合后路经导航辅助下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2例。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利用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术后CT三维重建评估侧卧位经皮置钉的准确性及椎间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6±4.8)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6.2±15.2) min,术中出血量(62.4±19.3)m L,总置钉时间(33.0±3.6) min。术后随访腰痛VAS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钉准确率94.3%,术后1年椎间融合率为100%。结论 同一体位OLIF联合后路导航辅助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可以避免术中变换体位,精简手术过程,节约手术时间,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肿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6月~2010年8月间11例胸腰段脊柱肿瘤患者采取经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钉棒内固定术,其中肋骨移植6例、自体髂骨移植2例、骨水泥重建3例.按 Tomita分型,1型2例,2型2例,4型6例,5型1例.Frankel分级术前 A级1例,B级1例,C级2例,D级4例,E级3例.结果:手术时间150~380min,平均270min,出血量400ml~4000ml,平均2230ml.术后随访9~48个月.3例死亡,其中1例肾母细胞瘤 T4转移,术后5个月与死于肺转移呼吸衰竭;1例肺癌 T9转移,同时局部复发于术后8个月死于呼吸衰竭;1例肝癌 L1转移,术后6个月死于上消化道大出血.其余未见复发.本次随访时 Frankel分级 C级3例,D级4例,E级4例.结论:按照 Tomita分型选择适合的胸腰段脊柱肿瘤,采用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自体骨移植与钉棒内固定重建,能获得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为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失稳节段运动的负荷模式,并限制其异常活动,同时避免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多种后路腰椎非融合固定装置被研发并用于临床。目的:探讨Wallis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43~65岁,其中失稳节段1例为L1/2和L4/5,1例为L2/3,1例为L3/4,其余均为L4/5;合并相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相邻节段腰椎管狭窄症3例;失稳节段均行后路椎管减压、Wallis置入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VAS评分、下腰痛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变化;失稳节段和相邻节段的活动范围及L4/5节段椎间盘后高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3个月,平均9.2个月。手术时间平均128min(90~1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64mL(50~600mL)。腰痛均消失,术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改善;1例置入治疗后3个月因L4/5右侧腰椎管狭窄症复发,再行开窗减压术后症状消失。治疗后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3);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02),O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08)。术后L4/5节段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而术后相邻节段L3/4、L5/S1的活动范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置入治疗腰椎失稳症能够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聚醚醚酮(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5年5月应用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11例,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均完整。其中男5例,女6例,平均年龄60.4±8.7岁。其中9例患者固定4个节段,5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_3-S_1,4例患者固定范围为L_2-L_5,2例患者固定5个节段,均固定至L_2-S_1。根据病变的情况在固定节段内选择性行椎间融合,其中2例患者融合了2个节段,7例患者融合了1个节段,2例患者未行椎间融合。通过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及2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functional Index)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通过腰椎侧位X线观察融合节段的椎间高度指数(DHI),腰椎过伸过屈X线观察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变化情况,术后2年CT二维重建观察椎间融合情况,术后2年CT三维重建观察有无PEEK棒断裂或变形。结果 11例患者平均随访24.6±1.7(22~28)月。平均手术时152±25(120~210)分钟,平均术中失血518±248(300~1000)mL。ODI评分术前49.6±12.2,末次随访15.5±3.7,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VAS评分术前8.1±0.8,末次随访时1.7±0.6,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融合节段的DHI术前0.343±0.091,末次随访DHI 0.321±0.0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0)。在24个非融合节段中,ROM术前平均9.3°±1.5°,末次随访2.3°±0.5°,术前术后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行椎间融合的11个节段在术后2年随访时共8例患者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72.7%。术后2年随访时无PEEK棒断裂,变形情况出现。结论 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安全有效,但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