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轮状病毒在全世界分布广泛,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在腹泻病的病毒病因中,它占整个腹泻病的1/4,无论在发达或发展中国家,A组(婴幼儿)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都有较高的发病率,是婴幼儿发病和致死的重要病因。因此,对婴幼儿腹泻及时明确病因,对治疗、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深圳市1998年53例腹泻婴幼儿类便标本中轮状病毒感染状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标本收集 1998年10月至次年1月份,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采集急性胃肠炎患儿粪便标本53份,保存于-20℃备用。1.2 HRV-RNA提取 基本上按Clarke等〔1〕…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上海地区住院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流行季节及年龄分布,以了解本地区A组RV的分子流行病学动态变化特征,为婴幼儿腹泻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患儿的5176份粪便标本.抽取其中RV抗原阳性标本380份,采用套式多重RT-PCR法进行RV的基因分型.结果 2006-2008年RV腹泻主要的流行季节是10-12月份,<3岁的患儿占全部患儿的96.8%.380份粪标本中,222份为G3型,占58.4%,41份为G9型,占10.8%.3年间G1型、G2型均少见,G混合型以G3和G9型的混合为主.2006年和2008年均以P[8]型的流行为主,分别占64.6%(53/82)和46.8%(58/124).2007年以P[4]型为主,占38.5%(67/174).P[6]和P[9]型所占比例较低,P混合型以P[8]和P[4]型的混合为主.G未分型和P未分型在3年间均呈上升趋势.P[8]G3型(20.5%)是上海地区2006-2008年间最主要的A组RV流行株,其次包括P[4]G3型及P[m]G3型.结论 2006-2008年上海地区A组RV显示了新的分子流行病学变化特征,包括主要流行型别的改变,流行型别更趋于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自从Dishop发现轮状病毒(以下简称R.V)与婴幼儿腹泻关系以来,已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就近些年来R.V腹泻流行因素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一、宿主因素 (一)年龄、性别与种族分布:流行病学研究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武汉市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者的隐孢子虫感染状况,为预防隐孢子虫感染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采集2014年8月—2015年7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患者粪便,过滤沉淀后于2.5%重铬酸钾溶液中4℃保存;采用酚-氯仿法提取基因组DNA、18S rRNA巢式PCR(Nested-PCR)扩增技术检测隐孢子虫感染,并对阳性PCR产物测序;所获序列进行Blastn比对,应用MEGA软件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虫种鉴定。结果共收集到298份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样本。经巢式PCR扩增技术检测,298份样品中有9份扩增出隐孢子虫阳性条带,阳性率为3.02%(9/298),其中1~2岁腹泻幼儿阳性率为5.93%(7/118),1岁患儿的阳性率为1.11%(2/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P0.05)。9份阳性PCR产物经测序后与Gen Bank中的参照序列进行比对,结果显示7份样本为微小隐孢子虫感染,2份样本为微小隐孢子虫与人隐孢子虫混合感染。绘制种系发育进化树发现,9条SSU r RNA基因序列与已发表的微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parvum)位于同一个进化支上。结论武汉地区婴幼儿腹泻患者中存在隐孢子虫感染,主要感染虫种为微小隐孢子虫。  相似文献   

5.
用反向间接血凝抑制(RIHI)试验对我国华东部分地区牛群中的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地理分布进行了血清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初步观察了乳牛产后初乳中轮状病毒奶抗体的消长规律。 材料与方法 一、待测样品 (一)血清:奶牛血清728份分别采自江苏、山东、浙江、福建、江西等有关市县奶牛场。黄牛血清294份分别采自安徽、福建及江西等省农民家养或集体饲养的黄牛群。血经收集后经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在于探讨受轮状病毒感染威胁最大的婴幼儿在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期和非流行期,不同年份、不同季节,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聚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1997-10/1999-03按velazguez等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标准(采便前后5d内无腹泻发生)收集1mo~3岁婴幼儿粪便标本509例份.同时,用100例份临床诊断婴幼儿轮状病毒胃肠炎,且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ELISA法)粪便标本电泳型作对照,分析无症状感染者电泳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509例份研究标本PAGE检测RV-RNA阳性94例份,无症状感染率18.47%(其95%可信区间为15.10%~21.84%).流行期无症状感染率为23.25%(93/400),非流行期0.92%(1/109),流行期明显高于非流行期(P<0.001);流行早期30.83%(41/133),流行高峰期22.06%(30/136);流行末期16.7%(22/131);流行早期明显高于流行末期(P<0.05).第一个流行年(97.10~98.3)无症状感染为32.50%(65/200);第二个流行年(98.10~99.3)为14.50%(28/200).不同流行年份无症状感染率有明显差异(P<0.001).实际上两个年份临床表现出流行规模也有差别,前一个流行年流行规模明显大于第二个流行年.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RNA电泳型与有症状感染者电泳型一样呈多样性,且不断变化.但其电泳型主要构成与同期有症状电泳型主要构成,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率(18.47%),但流行年份和流行规模不同,其无症状感染率也随之不同.流行早期婴幼儿无症状感染的高低和电泳型的主要构成可预测当年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的规模和电泳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监测上海地区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为本地区轮状病毒疫苗的推广使用提供背景依据.方法 采集上海地区2008年8月至2009年7月门诊急性腹泻儿童的粪便标本910份,采用胶体金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抗原,使用套式反转录(RT)-PCR方法对轮状病毒进行G基因型和P基因型的分型检测.结果 910份粪便标本中,共检出A组轮状病毒阳性268份,占29.4%.全年均可检出A组轮状病毒,流行高峰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检出率为38.3%~70.5%.<3岁婴幼儿的A组轮状病毒腹泻有244例,占91.0%,各年龄组检出率以12~23个月龄组最高,达36.6%.268株A组轮状病毒中,G基因型以G1最多,为65株(24.3%),以下依次为G3 40株(14.9%)、G混合型37株(13.8%)、G2 27株(10.1%)、G9 14株(5.2%)、G45株(1.9%),其他G分型5株(1.9%),G未分型75株(28.0%) ;P基因型以P[8]为主,为147株(54.9%),其次为P[4] 32株(11.9%)、P混合型6株(2.2%),其他P分型4株(1.5%),P未分型79株(29.5%).主要G/P基因型组合包括G1P[8] (13.4%)、G3P[8](13.4%)、G混合型P[8](10.1%)、G1P[4](8.2%)、G9P[8](2.2%)、G2P[4](1.9%)、G1P混合型(1.9%).结论 A组轮状病毒是上海地区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流行高峰为秋冬季节.目前注册的轮状病毒疫苗覆盖了上海地区绝大部分轮状病毒G/P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对261例结核病人发生院内感染病例作了调查分析。结核病发生院内感染有以下特点。①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对感染的免疫力低下;②住院时间产较长,40%以上患者同时伴随其它疾病;③预防和诊断性使用广谱抗生素较普遍。建议预防和诊断性应用抗生素时应根据患者不同系统易感染的细菌类型首先选择窄谱抗生素再根据临床观察和细菌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减少盲目性。  相似文献   

9.
我院对1984~1990年收治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进行了院内感染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旨在了解EHF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感染类型等,以供防治参考。一、调查分析本组721例EHF患者均按1981年全国EHF会议制定的标准诊断,并经荧光抗体检测证实。院内感染系指患者入院时无感染或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是世界范围内婴幼儿腹泻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任何年龄的人都可感染轮状病毒,但有症状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3岁以后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有研究表明,到5岁时,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感染过轮状病毒[1-3],而实际上婴幼儿期并非100%患过轮状病毒肠炎.据此推测有相当数量的婴幼儿呈无症状感染.我们对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分布特点和意义进行探讨,旨在为轮状病毒的预防,为我国轮状病毒的疫苗的研制、使用和功效评价提供分子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流行情况。方法收集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2007年1~12月住院和门诊0~60月龄婴幼儿腹泻标本376份,ELISA筛查轮状病毒(RV),用RT-PCR对RV毒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共检测376份标本,轮状病毒阳性181份,阳性率48.14%。感染者主要为出生24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占98.34%)。9~10月为RV腹泻流行高峰。对161份阳性标本进行G/P基因分型,G1型是主要优势株,占31.68%,其次为G9型(21.12%)、G3型(15.53%)和G2型(14.91%),混合G型感染占14.29%,4例(2.48%)未能分型;P基因型以P[8]为主,占46.58%,其次为P[6](18.63%)、P混合感染(18.01%)和P[4](14.91%),3例(1.86%)未能分型;常见G/P组合G1P[8](24.84%)。结论轮状病毒是乌鲁木齐地区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2007年G1P[8]是主要流行株,G9型成为本地区的第二大优势株。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轮状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婴幼儿腹泻轮状病毒G型和P型的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福建省婴幼儿轮状病毒G型和P型的分型。方法收集福建省 5个地区婴幼儿腹泻粪便标本 32 7份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单克隆抗体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及G型和P型分型研究。结果 检出 184份阳性标本 ,阳性率 5 3.2 %。在 15 3份阳性标本中 ,G1型 118株 (77.1% ) ,G2型 13株 (8.5 % ) ,G3型 7株 (4 .6 % ) ,G4型 10株 (6 .5 % ) ,混和型 3株 ,未定型 2株 ;Ga型未检出 ;福州、南平、泉州、厦门地区均以G1型为主 ,但漳州地区全部是G2型 ;对G型定型的 48份阳性标本进行P型分型 ,其中P[8]型 2 4株 (5 0 0 % ) ,P[4 ]型 13株 (2 7 0 % ) ,P[6 ]5株 (10 4% ) ,P[9]、P[10 ]型未检出 ,未定型 6株 ;G型与P型组合以G1P[8]最常见 ,G2P[4 ]次之。结论 福建省近年来大部分地区婴幼儿轮状病毒流行型别以G1P[8]为主 ,个别地区以G2P[4 ]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上海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近年上海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IV-A和IV-B)、副流感病毒1、2、3型(PIV-1、2、3)以及腺病毒(ADV)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儿童中的流行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6年连续4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入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鼻咽吸取物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检出情况以及季节和年龄分布特点.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年龄分布比较作非参数检验.结果 4年期间共收集11214例患儿标本,其中98.7%取自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种病毒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4.2%,其中RSV阳性率为17.7%,PIV-3为2.8%,ADV为2.2%,IV-A为0.7%,PIV-1为0.5%,PIV-2为0.3%,IV-B为0.1%,混合感染为0.2%.RSV通常在冬、春季流行,夏季很少检出,每2年RSV流行季节提前至秋季开始,持续流行较长时间.PIV-3、ADV和IV全年散发,某些月份时有流行.无固定的流行规律.病毒感染患儿年龄中位数RSV为4个月、PIV-3为8个月、PIV-1为9.5个月、PIV-2为10.5个月、ADV为12个月、IV为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319,P<0.01).RSV感染率随患儿年龄增长而降低,PIV-3在婴幼儿人群中感染率较高,ADV在1岁及以上儿童中感染率较高.结论 RSV是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病毒病原,要幼儿易感,春、秋和冬季都有流行,PIV-3是第2位常见病原.感染儿童以婴幼儿常见,ADV是第3位常见病原,感染儿童年龄较大,IV检出率低,未出现ADV和IV在上海地区儿童中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及诊疗方法。方法选取2010-12~2011-03我院儿科住院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合并多器官功能损害患儿40例。入院后均采集新鲜大便做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并做大便培养,同时检测肝肾功能、心肌酶谱、血电解质、C反应蛋白。结果 40例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肝功能异常、尿常规检查异常、心肌酶异常、电解质和C反应蛋白改变等。结论出现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易并发肠道外脏器功能损害,及时检测并给予早期治疗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1994-2005年腹泻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u F  Mao YL  Cui EB  Guo TS  Bao CM  Liu LM  Li XH  Li B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4):304-307
目的 监测我院1994-2005年与腹泻有关的肠道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为本地区流行病学研究、疫苗制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常规大便培养,筛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并以纸片扩散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2年分离到肠道病原菌8426株,患者以男性为主,儿童和青年发病为多,每年7~9月为腹泻发病高峰.病原以志贺菌属居首位(占75.11%),其次是弧菌(占12.70%),再依次为沙门菌属、气单胞菌、致病及侵袭大肠埃希菌分别占6.28%、4.43%及1.25%.6329株志贺菌中,福氏志贺菌占75.62%,其次是宋内菌群(23.98%),痢疾志贺菌及鲍氏志贺菌分别占0.22%及0.01%.12年的变化趋势是,每年肠道病原菌总数在逐渐减少,特别是志贺菌、沙门菌减少明显,而弧菌及气单胞菌相对逐渐增多.各菌属及不同的血清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差异,福氏志贺菌和气单胞菌属多重耐药较多,而宋内志贺菌和弧菌属对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北京地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种类多,随时间的变迁病原变化明显,耐药性不同,应重视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