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状态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部位及病灶数、白质病变和内侧颞叶萎缩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59例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门诊登记的最近一次症状性缺血性卒中病史3个月的脑小血管病患者。根据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结果,将59例患者分入无认知障碍组(24例)、轻度认知障碍组(22例)和血管性痴呆组(13例),采用头颅磁共振成像多重序列检查及斜冠状面重建,依据所得图像进行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计数、白质病变评分和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结果:脑小血管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与皮质下腔隙性梗死病灶总数有关(P=0.004),其中皮质下白质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认知障碍组和血管性痴呆组患者丘脑部位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多于无认知障碍组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大部分的白质病变病灶位于额叶和顶枕叶,颞叶和基底节的白质病变较少。3组之间双侧额叶(P=0.033)和双侧基底节(P=0.009)的白质病变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例患者中,43例完成磁共振成像斜冠状面重建。左右内侧颞叶萎缩一般呈同步发展;3组之间左或右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在13例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的患者中,11例为无认知障碍组和轻度认知障碍组患者;血管性痴呆组患者均有内侧颞叶萎缩,其中6例患者的左右侧平均内侧颞叶萎缩评分≥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比值比:2.39(95%可信区间:1.19~5.80),P=0.005]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比值比:10.21(95%可信区间:2.02~51.75),P=0.003]是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与皮质下白质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和左内侧颞叶萎缩评分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收集230例脑梗死急性期(1~14 d)患者,包括额叶31例,颞叶27例,顶叶26例,枕叶21例,基底节47例,丘脑35例,小脑23例,脑干20例;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测评。结果 (1)各病变部位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不同;额叶组、颞叶组及丘脑组MoCA总分低于其他各组(P〈0.05),顶叶组、枕叶组MoCA总分与基底节组、小脑组和脑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2)额叶组在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注意认知域及MoCA总分值低于其他各组(P〈0.05);颞叶组在命名、延迟回忆认知域分值低于其他各组,MoCA总分与顶叶组、枕叶组、基底节组、小脑组、脑干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顶叶组及枕叶组MoCA总分低于基底节、小脑、脑干组(P〈0.05);丘脑组在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注意认知域及MoCA总分低于顶叶、枕叶、基底节、小脑和脑干组,语言及定向认知域分值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及认知损害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病灶部位认知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97例单发病灶急性脑梗死患者和20例无脑卒中对照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探讨MoCA 7个分项目(视空间与执行功能EF、命名NAM、注意力ATT、语言功能包括复述与流畅性LANG、抽象概括能力ABS、记忆能力包括瞬时记忆及近记忆MEM、定向力ORT)的评估结果与患者头部MRI影像结果中所示梗死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1)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MoCA26分者共73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总的发生率约为75.26%。(2)额叶部位梗死患者EF与ATT损害明显;颞叶部位梗死患者MEM、EF与ORT损害明显;丘脑部位梗死可能与ATT、LANG、EF损害有关;顶叶部位梗死可能与ORT、EF损害有关;枕叶、基底节部位梗死可能与EF损害有关。小脑、脑桥部位梗死在MoCA总分及分测验中均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结论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高;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认知功能损害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影像学分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影像学分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关系。方法对136例急性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24~72h内行颅脑MRI检查确定梗死部位、测量病灶大小并作出影像学分型,于发病1周内,在患者床前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ini—mentalstate examination,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并同步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检测,判断患者认知功能的情况,对比分析应用MRI进行的影像学分型与认知功能关系。结果额叶、颞叶脑梗死患者的MMSE和WAIS—RC评分明显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患者,P300潜伏时明显长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患者,但其P300波幅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惠者;中梗死和多发性梗死患者的MMSE和WAIS—RC评分明显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患者,B300潜伏时明显长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患者,但其P300波幅低于顶枕叶和基底节区梗死的患者。结论影像学分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首发急性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病灶部位及体积的关系。方法急性期初发LI组(70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LI组结合头颅灌注加权成像(DW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分为额叶组(10例)、颞叶组(12例)、基底节组(14例)、丘脑组(16例)和侧脑室旁组(18例),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Alzheimer病评定量表-认知亚量表(ADAS—cog)心理测试,评价各亚组与对照组的认知功能。LI组根据MMSE评分,分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组31例和非VCI组39例,采用头颅DWI及MRA,比较各亚组与对照组的病灶体积。结果(1)额叶组、颞叶组、基底节组、丘脑组和侧脑室旁组与正常对照组在记忆力、语言、执行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定向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颞叶组、丘脑组与其他三组之间在记忆力评分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组与其余四组在语言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颞叶与其余三组在执行力因子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期病灶体积VCI组与非VC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灶部位是LI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因素,病灶体积与LI患者认知功能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认知障碍和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选取210例脑卒中患者,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并使用MoCA进行评分,采用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各病变部位认知障碍的发生率不同;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受损认知域比较,基底节组在MoCA总分、视空间与执行、注意和延迟回忆较其他组有显著差异(P0.05)。额叶组在视空间及执行功能、注意、延迟回忆及MoCA总分低于其他各组(P0.05);颞叶组在命名、延迟回忆认知域分值低于其他各组,MoCA总分较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叶组及枕叶组MoCA总分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与损伤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 H-MRS)技术,探讨急性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的颅内物质代谢变化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方法对8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21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评分,并计算其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评分。根据认知评分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正常组(NCI)、脑梗死后VCI非痴呆组(VCIND)、脑梗死后痴呆组。对脑梗死组及健康对照进行1 H-MRS检查,测定右额叶、左颞叶、左丘脑及顶枕叶交界处N-乙酰天冬氨酸(NAA)/肌酸(Cr)、肌醇(mI)/Cr及胆碱复合物(Cho)/Cr比值,并分析脑梗死组物质代谢比值与认知评分(MoCA评分、视空间及执行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 (1)与对照组(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 1.53±0.08、1.52±0.10)相比,VCIND组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1.46±0.07、1.47±0.07)降低(P=0.001、P=0.006);与VCIND组右额叶1.46±0.10比较,梗死后痴呆组右额叶、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1.38±0.14、1.39±0.06、1.42±0.09)降低(分别P<0.001、P<0.001、P=0.003)。对照组及NCI组间的各区域物质代谢比值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所有脑梗死患者中,除右额叶Cho/Cr外,余各感兴趣区物质代谢比值与MoCA评分间均相关,其中以左颞叶、左丘脑NAA/Cr值与MoCA评分的相关性为著(分别r=0.566,P<0.001;r=0.485,P<0.001);除右额叶、丘脑及顶枕叶交界处Cho/Cr外,余各物质代谢比值与视空间及执行功能评分间相关,其中亦以左颞叶及左丘脑NAA/Cr值的相关性为著(分别NAA/Cr为r=0.591,P<0.001;r=0.491,P<0.001)。结论左丘脑及左颞叶代谢异常可能为VCI患者认知损害的早期关键环节之一,随着VCI病变进展可能整个皮质及皮质下环路区域都将出现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腔隙性梗死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均于入院3h内行急诊螺旋CT及MRI检查。以临床诊断为准,观察CT与MRI对腔隙性梗死病灶数量及部位诊断情况。比较CT与MRI对发病24h、24~72h、72h患者脑内病灶及径线5mm、5~10mm和10~15mm病灶检出情况。结果 (1)脑梗死病灶分布于额叶6例,顶叶6例,颞叶6例,枕叶4例,基底节区8例,丘脑3例,脑干3例,小脑4例。40例患者中,CT共显示21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45处。MRI共显示38例患者存在脑梗死病灶,共显示病灶79处。MRI对脑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对24h、24~72h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72h病灶的检出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其中MRI对径线5mm及5~10mm腔隙性梗死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径线10~15mm病灶的检出中,MRI及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腔隙性梗死的诊断中,MRI较CT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 将符合CCMD-3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梗死部位依次为内囊、基底节、额叶、颞叶、顶叶等。精神障碍类型依次为分裂样精神病症状,兴奋躁狂症状、抑郁状态、血管性痴呆。各型多发部位分别为颞叶、基底节、额叶等。基底节、颞叶等部位的腔隙性或多发性梗死易发脑萎缩及痴呆。治疗有效率98.5%。结论 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梗死并不少见,出现类型不一,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照研究CT与磁共振在腔隙性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安阳市肿瘤医院2013-02—2015-07收治的腔隙性梗死患者80例,所有患者行CT与磁共振检查,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病理检查检出病灶385例,磁共振检查共检出病灶360个(93.5%),CT检测出153个(39.7%),病灶位置包括丘脑、小脑、颞叶、基底节、额叶、枕叶、顶叶、脑干,磁共振检查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病灶大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34,P0.05);两种检查方法检查时间、病灶大小、检查费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检查主要呈小片斑块状,T1、T2长信号,DWI加深,T2FLAIR高信号,CT检查影像主要呈低密度小片状、斑点状显影。结论 CT与磁共振均可用于腔隙性梗死诊断,但磁共振早期诊断价值以及病灶检出率明显优于CT检查,能够明确反映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数量,便于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