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存在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非杓型患者,恢复杓型血压节律后对左室肥厚的影响。用钙拮抗剂硝苯吡啶片和硝苯吡啶控释片对15例(观察组)非杓型高血压性左室肥厚患者进行治疗,恢复其杓型血压节律。并以治疗后仍保持非杓型状态的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患者14例作对照,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在左室肥厚的改善情况及血压参数。结果:两组血压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但观察组室间隔、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比对照组减轻,有显著差异。提示  相似文献   

2.
药物干预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对左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用药干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节律对高血压性左室肥厚逆转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用钙拮抗剂使15例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恢复杓型,并以15例保持非杓型血压节律者作配对对照。经16周治疗,两组血压各参数均下降,但两组参数比较无差异(P〉0.05),而LVM,LVMI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可促使左室肥厚逆转,这可能是通过压力感受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痛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各40例,均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较,治疗前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增大。均P〈0.05;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后,40例非杓型组患者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22例(55%),未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18例(45%),与杓型组相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指数、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较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卡托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部分非杓型高血压恢复为杓型高血压,从而使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28例年龄≥60岁的EH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非杓型组24h收缩压(SBP)、24h脉压(PP)、夜间SBP、夜间PP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夜间SBP下降率、夜间DBP下降率低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杓型组LVMI和IMT比杓型组明显增加(P〈0.01)。结论老年EH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昼夜血压节律更容易出现异常,且非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室肥厚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诊断、判断左室肥厚及指导临床用药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62例正常血压,64例原发性高血压及4例继发性高血压。结果:动态血压均值小于偶测血压均值(P<0.01),白大衣性高血压占10%。动态血压负荷可区分不同时期高血压(P<0.05),血压正常组、高血压Ⅰ期组存在昼高夜低昼夜节律。高血压Ⅱ、Ⅲ期及继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高血压与左室重量及重量指数相关性较杓型高血压为好(P<0.05),硝苯啶时程投药疗效更好(P<0.05)。硝苯啶缓释片不受投药时程限制(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对高血压诊断、分期、判断左室肥厚及指导用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纯  陈珍严 《当代医学》2009,15(15):146-147
目的总结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方法120例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BPM)将血压昼夜节律分为杓型、非杓掣、反杓型及超杓型。结果所有患者中.正常血压节律者占23.33%(28/120),异常血压节律者占76.67%(92/120)。结论对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高血压患者应重视血压昼夜节律的监测,可选用合理的高血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人血压节律对靶器官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采用动态血压测定,通过杓型组(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10%,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与非杓型组(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10%,为血压节律消失(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①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24小时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P〈0.05);。②血压节律肖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心电监护的血压,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杓型组,>10%非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杓型组24小时脉压(PP)、24小时收缩压(SBP)、夜间PP、夜间S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 05).杓型组LVMI比非杓型组明显减少(P<0 01).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更容易出现异常,且左室肥厚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10%为杓型组。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并比较123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及右心房、左心室的功能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小时收缩压在夜间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室舒张功能明显减弱。而收缩压功能未见明显异常。其左房助力泵功能,左房储存器功能较杓型组明显增强,管道功能较杓型组减弱。结论非杓型组血压节律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组血压节律者更易导致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左房管道功能减退.左房助力泵功能、储存器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52例高血压病患均经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来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并经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左室肥厚。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而分组。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15例,LVH 7例,占46.6%;血压昼夜节律正常37例,LVH8例,占21.6%。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左室肥厚检出率显高于血压节律正常组。而夜间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经与(LVH)呈显负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在3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对比观察了美托洛尔与硝苯吡啶的降压效果,认为两者都能有效的降低血压,其降压幅度相近,但运动对治疗后病人血压的影响两者有显著差异。美托洛尔降压较恒定,受运动的影响较小,运动前后血压无显著差异(P>0.05);硝苯吡啶组运动后血压上升幅度较大,运动前后血压差异显著(P<0.05);故认为对交感活性较强的中青年高血压病人,美托洛尔优于硝苯吡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DM)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8名患者分为DM组及DM+原发性高血压(EH)2组,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各分为非杓型(〈10%)及杓型(≥10%)2个亚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DM组近半数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DMEH组57.14%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相关分析表明:DM组左心室重量和血压节律相关(P〈0.05~0.01),DM+EH组左心室重量和24h收缩压及血压节律相关(P〈0.05);无论是DM组还是DM+EH组非杓型亚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下降(P〈0.0005~0.05),收缩功能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无论DM组或DM+EH组非杓型亚组者更易导致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异常,但与血压及血压周期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与2组患者体液及压力因素在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中的作用各不相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超高龄(≥80岁)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按年龄将296例被观察者分为超高龄高血压组(116例)、老年高血压组(90例)、中青年高血压组(90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24h SBP)、舒张压(DBP)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等。结果24h SBP、nSBP、nSBP/dSBP、SBPL和LVH正相关,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血压昼夜节律消失BPRD的发生率和LVH的发生率正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室内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后壁厚度(LVPW)和LVMI逐渐增加,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ISH)、(BPRD)和左心室肥厚(LVH)的发生率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P〈0.01)。结论24h sbp、nSBP、nSBP/dSBP、SBPL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关系密切,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非杓型高血压更易发生左心室肥厚。年龄增加是左心室肥厚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ABPM6100监测仪,设定程序为昼20min、夜30min充气测量1次血压,记录并储存结果。结果单纯性高血压组异常节律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心、脑、肾TOD组。异常节律中TOD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占41.0%).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8%、6.5%。在脑血管损害病变中反杓型及超杓型的发生率分别为23.8%、7.5%。各组昼夜血压正常节律发生率与异常节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并发TOD的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OD、年龄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纠正昼夜血压节律的紊乱。  相似文献   

17.
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24hABPM)和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对确诊为高血压左室肥厚的60例高血压患者,杓型和非杓型各30例的UCG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非杓型高血压左室重量(LVM)、左室重量指数(LVMI)高于杓型高血压。表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易并发左室肥厚(LVH)。LVMI的增加使心脏左室功能相应下降,射血分数与LVMI呈负相关(P<0.01)。本研究可能为高血压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24h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左室肥厚影响的关系。方法利用血压自动记录仪分析301例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昼表节律变异规律。结果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勺型高血压47例,占15,6%;非勺型高血压254例。占84.4%。114例左室肥厚患者中勺型高血压21例,占18.4%,非勺型高血压87例,占81.6%。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发生猝死、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和心衰的几率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高,故对高血压左室肥厚者早发现,早治疗减少以上危险因素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高血压病合并左心室肥厚脑卒中或糖尿病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特点.方法将158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无并发症组、左室肥厚组、脑卒中组和糖尿病组,监测各组的动态血压均值、昼夜负荷值和昼夜血压节律改变情况.结果左心室肥厚和脑卒中二组其血压水平、昼夜血压负荷值和非杓型血压节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糖尿病组仅非杓型血压节律发生率有显著增加(P<0.01).结论高血压病心脑器官损害与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升高、昼夜血压负荷值升高及昼夜节律紊乱密切相关,合并糖尿病者非杓型血压节律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中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EH患者24小时血压昼夜变化及左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对EH患者93例,对照组20例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BNP含量;同时测定其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1)EH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与杓型组相比.非杓型组BNP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3)两组EH中伴左室肥厚的患者血浆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4)杓型EH患者血浆BNP水平与24小时平均脉压(24hPP)成正相关(r=0.56,P〈0.01),非杓型EH患者则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血浆BNP水平与EH患者血压昼夜变化异常和左室肥厚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