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掌握大连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监测疫情动态,做好防制工作。方法依据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GB16885-1997《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2006-2010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13例,年均发病率为0.04/10万,无死亡病例和暴发疫情,5~8月为发病高峰,所报病例中奶牛和绒山羊饲养员占61.54%。35~4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69.23%,旅顺口区为疫情高发区;重点职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6 302人,发病率0.05%;血清学检测1 161人,阳性率3.01%,旅顺口区阳性构成比最高,为37.14%;阳性畜疫点高危暴露246人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为13.41%,发病占血清抗体阳性的6.06%,远高于重点职业人群;畜间布鲁氏菌病年均检出率为0.75%,旅顺口区疫情较重,阳性畜检出率为3.96%,占阳性畜检出总数的53.83%。结论应积极采取以加强职业人群的监测和宣传教育、提高牲畜检疫率、及时淘汰病畜等综合性防护措施,降低布鲁氏菌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白晔  刘日宏  乔介虹  郭建科 《医学动物防制》2013,(12):1388-1389,1392
目的掌握乌兰察布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为控制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本市2012年主动监测、筛查和布鲁氏菌病专业门诊被动监测资料,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的有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年本市报告人间布鲁氏菌病1195例,发病率为55.75/10万,比去年同期病例数(5012例)减少3817例,下降率76.16%。结论2012年各旗县市区发病率和新发病例数较2011年均出现程度不同的下降,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连续数年上升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珠海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来源,为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珠海市2010-2017年布病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用时间序列分析发病季节趋势和长期趋势,描述性分析发病特征。结果 2010-2017年珠海市共报告布病病例63例,2013年发病强度显著增加,季节趋势显示4月和6月为两个发病高峰。职业人群和非职业人群的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9. 17/10万和0. 33/10万。职业人群的接触方式主要以羊牛肉的加工为主(80. 95%,17/21),非职业人群的接触方式以羊牛产品消费为主(35. 71%,15/42)。无论是职业人群还是非职业人群,接触羊的发病最多,接触牛次之。分离菌株羊种3型,占95. 65%(22/23)。结论珠海市布病发病主要是接触了布鲁氏菌污染的羊或羊制品,需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家畜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监管。  相似文献   

4.
近来布鲁氏病出现新的流行趋势,即从牧区向农区及城市蔓延;形式以散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爆发流行;受感人群除职业人群外,非职业人群也有增加。山东地区近20年内未出现布鲁氏病报道。但2011年4-10月我院收治了7例布鲁氏菌病患者,4例为住院病人,3例为门诊病人,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承德市2011-2014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和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分析方法,对承德市2011-2014年布鲁氏菌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承德市2011-2014年布病年均报告发病率14.42/10万,各年度报告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5,P<0.01);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21.25/10万,女性年均报告发病率7.12/10万,男性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95,P<0.01);职业以农民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0.71%;25~70岁年龄组占全部病例的92.21%,且40~65岁年龄组占全部病例的71.88%;布病发病高峰为3~6月,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50.65%。承德市11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以养殖业较发达的丰宁县、围场县报告病例最多。结论承德市2011-2014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政府应加大布病防控工作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布病健康教育工作,加强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布病监测和分析,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控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钦州市钦南区首起布鲁氏菌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索布鲁氏菌病在低流行地区的流行特征,为制定该病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钦州市钦南区发生的2例布鲁氏菌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5年钦州市钦南区报告2例布鲁氏菌病病例,年发病率为0.40/10万,均为男性青壮年;发病时间在3~4月,符合布鲁氏菌病的流行季节和易感人群特征。其中1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并有明显的传染线索。另1例为疑似布病病例,传染线索欠明确。结论钦州市钦南区首次发生布鲁氏菌病疫情,需要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加大布病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人们的防治意识,预防控制布病在本地区的蔓延。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承德市布鲁氏菌病的流行规律、地区分布、职业特点情况,为今后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发生发展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0-2012年承德市布鲁氏菌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承德市2010~2012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240例,其中2010年221例、2011年408例、2012年611例;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4-8月份发病率较高,占全年的67.10%;畜牧养殖地区发病率高,有明显的职业特征,畜牧养殖业发病677例(54.60%)、屠宰运输加工销售业473例(38.14%)、其他90例(7.26%);男性病例940例、女性病例300例,男女比为3:1:1。结论承德市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事畜牧养殖业和屠宰运输加工销售业人群是承德市布鲁氏菌病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5~2011年阳朔县伤寒疫情的流行原因和特征,为防治伤寒提供参考。方法分析阳朔县2005~2011年伤寒流行强度及发病的人群、地域、时间分布,描述伤寒的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1年阳朔县报告伤寒病例3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86/10万;存在明显的季节集中趋势,发病高峰为4~8月份,其他月份均有不同数量的散发病例;2005~2011年阳朔县伤寒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仍在较高水平上波动;伤寒病例监测阳性率为0.95%,菌株分型以甲型副伤寒为主。结论加强发热及疑似病例的监测,规范隔离治疗病人,保障饮水安全,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病意识是控制阳朔县的伤寒副伤寒疫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迁西县2010-201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流行因素和流行趋势,评价迁西县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实施的效果,为今后人间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0-201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2010-2014年迁西县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59例,年平均发病率2.98/10万,呈逐年增高趋势,无死亡病例,疫情呈散发状态。主要传染源为羊;发病人群主要为进行小规模养羊的农民;年龄以直接参与饲养活动的青壮年为主。结论畜间检疫、监测和免疫工作不到位、牲畜养殖户布鲁氏菌病防护知识匮乏是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加强各相关部门信息沟通与合作,落实畜间检疫、免疫工作,继续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防护意识,加强人员培训是遏制布鲁氏菌病疫情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1-2012年青海省手足口病病原学特点及流行规律。方法收集2011-2012年青海省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对病原学检测结果及流行特征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1年青海省报告手足口病病例602例,发病率10.70/10万;2012年报告787例,发病率13.99/10万,比2011年上升30.73%,两年均无死亡病例。2011-2012年发病率居前两位的地区分布为西宁市和海东地区。2011年报告病例高峰期呈双峰型,分别于6月和11月达高峰;2012年呈单峰型,7月达到最高峰。病例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其中3~岁组为高发年龄组,占23.33%;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分别占50.20%和40.39%。两年实验室确诊病例分别为35例和159例,主要病原体均为EV71,分别占实验室诊断阳性病例的77.14%和93.71%。结论青海省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流行强度偏高于2011年,病毒株未发生转变,以EV71型为主,基因型为C4基因型中的C4a进化分支,人群主要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及托幼儿童为主,3岁儿童为高发年龄,重点做好5岁以下散居儿童及托幼机构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分析陕县2011~2012年布鲁氏菌病人间发病特征。方法对2011—2012年陕县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及统计处理。结果2年间报告83例新发病例,2012年与2011年相比发病上升109.54%;2012年高危职业人群RBPT检查阳性率高于2011年;3~10月份占发病人数的83.13%;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95.18%,男女之比3.88:1;布鲁氏菌病患者发病诊断周期较长;传染源为病羊。结论布鲁氏菌病疫情在陕县呈现快速上升状态,存在本病暴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楚雄州2014-2017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楚雄州2014-2017年布鲁氏菌病报告数据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楚雄州2014-2017年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4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 39/10万,除双柏县外,其余9县市均有病例报告,牟定县为高发县,占全州报告病例总数的46. 51%;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6~11月,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 74%;男女比为2. 85∶1;病例以农民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8. 37%;接触羊感染发病占90. 70%;临床症状以发热、肌肉关节痛和乏力为主。结论楚雄州布鲁氏菌病疫情形势呈扩大趋势,饲养放牧羊为主要的危险暴露因素,应加大动物间疫情检疫监督执法力度,加强人间疫情监测,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状况,探讨其流行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洪泽县2007—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间累计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751例,乙肝占63.9%。各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波浪式变化,平均发病率为38.79/10万,总体发病趋势较平稳,最高峰在2011年,为40.00/10万。病例最多的是高涧镇,其次是岔河镇。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5~69岁,其中55~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0—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低。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发病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工人。结论应制定针对农民、工人等重点高发人群的免疫方案,进一步加强病毒性肝炎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廊坊市615例人间布鲁氏菌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我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2010至2014年我市各县区报告的布鲁氏菌病报告卡片和采用个案调查表对上报病例进行核实,和经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病例进行整理分析。结果:2010年至2014年我市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主动监测、加强联防联控、加强广泛宣传、加强重点人群免疫是做好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措施,才能真正遏制我市人间布鲁氏菌病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唐山市2011-2012年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布鲁氏菌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唐山市2011-2012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011-2012年全市布鲁氏菌病疫情主要分布于13个县(市)区,新发病人363例。疫情以散发为主,呈逐年上升趋势;职业特征以农民为主;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5~69岁组男性;发病无季节性差异。结论唐山市布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各部门应联合行动、积极采取各项措施降低发病率,同时应控制布病向低年龄组人群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爆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建立和完善登革热疫情报告、监测和媒介监测网络;访视报告的每个病例或可疑病例,并在疫点周围展开病例搜索;采集登革热病例、疑似病例、疫点部分人群血作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测;对非疫点、疫点蚊媒进行凋查。结果:广州市2002年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423例,发病率为20.14/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以城市居民区为主,随后向城郊、农村扩散,最后涉及全市12个区、县级市,共102个行政街(镇)。以街(镇)为单位计算,最高的发病率达212.4/10万。流行季节为5月中旬~11月下旬,高峰为7~9月;3~12月份全市平均布雷图指数为5.0~19.8;病毒为登革Ⅰ型;潜伏期为2~8d;爆发疫点人群隐性感染率达17%;各年龄组人群均易感,但低年龄组发病率略低。结论:2002年广州市发生登革热大流行,其持续时间、波及范围为广州市历史之最.总体流行态势处于半自然状态。早期病例未及时诊断,疫情发现迟,疫情控制不力是疫情扩散的主要原因。广州市存在有利登革热流行的自然、社会因素;近3年连续流行同一型别病毒,登革热是否有本地化趋势应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吴忠市利通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方法按照《全国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在监测点乡镇对7—60岁与牧畜密切接触的重点人群以及学生、医务人员和家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学检查。布鲁氏菌病诊断依据《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结果2009—2012年共对4179人份血清进行监测,阳性率6.22%(260/4179);各年阳性率不同,其中2012年阳性率最高,占10.94%(166/1518);职业以从事畜牧交易人员检出率最高,占14.44%(13/90)。病原学培养总出菌率为36.73%(18/49),其中羊3型所占比例最高,占61.11%(11/18)。结论利通区布鲁氏菌病人间疫情持续上升,病牛、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应加强监测、检疫等工作,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职业人群的个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2011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州市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广州市2011年报告登革热病例51例,本地感染33例,输入性病例18例,累计发病率0.4/10万,无死亡病例,输人性病例占全年报告病例的35.29%。除1、2、7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病例;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起,为海珠区龙凤街登革热暴发疫情(16例)。实验室监测表明,2011年广州市病毒流行株为登革I型病毒。结论2011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处于散发流行状态,输人性病例或异地来广州就诊的登革热病例对广州市登革热流行存在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08—2011年柳州市手足1:3病的流行特征与趋势,为今后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重心的确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柳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情况。结果2008—2011年报告病例数分别为6253、7953、17020和17201例,4年平均发病率为316.2225/10万;市区发病率显著高于县城的发病率;4—6月为发病的高峰期,发病数占总病例数的62.43%;发病年龄集中于l一3岁,占总病例数的72.63%,其中2岁年龄组发病最多;男女性别比为1.51: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的62.24%;2010—2011年病原型分别以EV71和CAl6为主。结论柳州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散居和托幼儿童是主要发病人群。流行病毒株为EV71和CAl6,且呈交替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艳萍 《医学动物防制》2013,(10):1152-1153
目的了解桦甸市2011年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及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和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1年全市共报告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病例901例,报告发病率为202.47/10万,死亡2例,报告传染病死亡率为0.45/10万,传染病病死率为0.22%。2010年甲类传染病无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9种,报告发病数823例,发病率为184.94/10万,比去年(177.78/10万)上升了4.03%;死亡2例,传染病病死率为0.22%。乙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病种分别为肺结核(423例)、细菌性痢疾(137例)、病毒性肝炎(119例)、手足VI病(60例)、梅毒(59例),合计798例,占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88.57%。结论当前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和梅毒是严重危害我市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