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璐  徐旭东 《天津护理》2014,22(5):425-425
<正>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引起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而形成,在情绪突然激动,血压升高后颅内动脉瘤极易破裂。其中约90%的患者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1],如不能得到及时治疗,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我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急诊收治的11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的动脉瘤患者,经开颅夹闭手术治疗、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术和手术夹闭动脉瘤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94例动脉瘤性SA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夹闭组(n=62)和栓塞组(n=3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例数,监护时间,住院时间,症状性CVS发作情况.[结果]栓塞组患者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例数所占比例经χ2检验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监护时间、症状性CVS发生比例较夹闭组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动脉瘤性SAH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较夹角术优越,在患者家属愿意及患者手术指征适合的情况下,建议优先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进行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以期为其早期临床评估和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2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32)和预后良好组(n=88),对比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以预后情况作为因变量,以各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并赋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年龄偏大,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更多,Fisher分级以及Hunt-Hess分级更高,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多发性动脉瘤、Hunt-Hess分级是颅内动脉瘤性SAH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259、1.353、1.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多发性动脉瘤以及Hunt-Hess分级的SAH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加大,临床要高度重视并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护理经验,探讨护理重点。结果:57例患者中45例痊愈出院,9例出现术后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3例于术后3 d内死亡。结论:有效的把握血压的调控范围是护理的重点,其他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预后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探讨应用微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3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术前做好患者、药品、器械及导管室的准备工作,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术后动脉瘤100%闭塞32例,95%闭塞2例,90%以下闭塞1例。术前充分准备,术中默契配合,术后防治各种并发症,做到系统性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 选取蛛网膜下腔出血实施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应用组及正常组,每组18例.应用组患者采取临床护理,正常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瘤腔闭塞情况和手术效果.结果 应用组患者12例完全闭塞,4例闭塞程度大于95%,2例闭塞程度小于90%;正常组9例完全闭塞,6例闭塞程度大于95%,3倒闭塞程度小于90%,瘤腔闭塞情况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应用组9例治愈(50.0%),7例好转(38.9%),1例无效(11.1%),有效率88.9%;正常组6例治愈(33.3%),8例好转(44.5%),4例无效(22.2%),有效率77.8%,有效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中应用临床护理可以提高术后的闭塞程度,有助于病患恢复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对23例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血管造影与颅内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主要护理措施是:对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舒适护理、心理疏导、出院指导等.认为及时周到的护理措施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2—01-2006—12我院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8例,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12-70岁。既往史:高血压史18例,糖尿病6例,外伤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很多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能得到基本恢复。但其中有部分患者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检查成为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相关文章,检索词“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并限定文章语言为英文;并用计算机检索2001/2004期间相关文章。文章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检索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认知功能;动脉瘤”和“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资料选择:选择采用标准化测量方法并以认知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1篇相关论文,其中15篇与本文内容高度相关.排除的其他论文中有部分内容为认知测量,排除新的认知功能测量方法介绍的论文。资料综合:对所选论文的认知功能测量内容、方法、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及其并发症和治疗措施均可对认知功能的发生和程度产生影响。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造成认知损害的因素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外,还有手术、麻醉、药物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科自2000-01~2005-12采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疗效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回顾性分析我院61例Hunt-Hess分级Ⅲ级及以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病例及护理资料。61例高级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经严格护理后大部分患者Hunt-Hess分级降低,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根据患者的Hunt-Hess分级情况进行有重点的护理,既可以预防动脉瘤再出血,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男,48岁.1996-07-29入院.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以右侧眼眶及右侧额部为重,尚可忍受,伴耳鸣、恶心、呕吐胃内容物.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现,当地医院以偏头痛给予对症治疗,半个月后症状消失.50 d前出现右侧眼睑下垂、复视、头痛、呕吐胃内容物,头颅CT检查无异常发现,在北京某院未予确诊,经对症治疗10 d后头痛、呕吐消失.3 d前抽搐1次,抽搐时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双眼上吊,四肢不时抖动,意识丧失,尿失禁,10 min后自行缓解,之后出现整个头部剧烈疼痛,以右额部为重,呕吐胃内容物.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多系颅内动脉瘤或畸形血管破裂所致[1]。我院2007-01-2009-12共对6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经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脑脊液(CSF)置换术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提高SAH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2003年2月-2007年2月对21例SAH患者,通过腰穿反复多次用生理盐水置换出血性脑脊液。结果本组21例SAH患者经CSF置换术和精心护理,80%临床症状改善,无1例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CSF置换术及护理配合,降低了SAH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脊液循环,缓解头痛,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4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护理后对两组患者的Hunt-Hess分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Hunt-Hess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术后脑积水的循证护理方法。方法:将84例动脉瘤性SAH术后发生脑积水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观察者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措施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护理措施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改善动脉瘤性SAH术后脑积水患者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脑脊液置换的护理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3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行脑脊液置换中的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本组病例临床症状均有改善,未发生颅内感染、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及低颅压等并发症。结论做好脑脊液置换前后的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及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脑脊液置换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介入技术诊治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诊断并进行血管内微弹簧栓塞治疗.结果: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前交通动脉瘤12例,占40%;后交通动脉瘤10例,占33%;大脑中动脉瘤4例,占13.3%;海绵窦内动脉瘤2例,占6.6%;脉络膜后动脉瘤2例,占6.6%.其中2例脉络膜动脉瘤行手术摘除,2例前交通动脉瘤行瘤颈夹闭术,其余动脉瘤均行血管内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论:血管内治疗技术对明确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有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目前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很多患者在神经功能方面能得到基本恢复.但其中有部分患者仍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功能检查成为近年来逐渐引起重视的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相关文章,检索词"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并限定文章语言为英文.并用计算机检索2001/2004期间相关文章.文章语言为中文或英文,检索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认知功能;动脉瘤"和"subarachnoid hemorrhage;cognitive deficit".资料选择选择采用标准化测量方法并以认知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01篇相关论文,其中15篇与本文内容高度相关,排除的其他论文中有部分内容为认知测量,排除新的认知功能测量方法介绍的论文.资料综合对所选论文的认知功能测量内容、方法、结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及其并发症和治疗措施均可对认知功能的发生和程度产生影响.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造成认知损害的因素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本身外,还有手术、麻醉、药物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常见的突发疾病,自发性SAH约85%是由于动脉瘤破裂所致,可从病史、脑脊液、头部CT等中得到诊断,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可以明确SAH的病因、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即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我院神经内科自2008-02-2012-12共完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6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