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0只犬的下肢用结扎动脉主干法使大隐静脉动脉化.检查了皮肤温度,并作核素扫描和动脉造影.结果令人满意.本法能有效地解除下肢的严重缺血,是一种治疗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动脉血栓彤成是由于局部岗素或全身系统疾病导致的动脉管腔内局部血液不正常凝结,造成远端肢体慢性缺血,最终至远端血管继发血栓、急性缺血发病的动态过程.临床表现与肢体缺血和血栓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方便收集2011年6月—2014年12月该院采用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治疗的56例(61条患肢)脉管炎患者及60例(81条患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观察术后患者行走和患肢缺血状态、疼痛、皮肤等情况。结果142条患肢术后患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26例剧烈静息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静脉搏动良好,肢端循环显著改善,皮肤温度较前升高。67例手术后患肢末梢即由青紫色变为暗红色,皮肤温度恢复正常。术后随访6~24个月,肢缺血症状完全消失,坏疽足趾脱落,残端完全愈合,踝上大隐静脉触及搏动。结论静脉瓣膜切除或破坏、原位一期静脉动脉化方式治疗脉管炎及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病历资料 患者,女,77岁,入院诊断:左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入院时神清语明,行走时出现下肢疼痛,之后出现剧烈疼痛,不能忍受,大声喊叫,同时诉左侧肢体麻木似针扎样,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左侧肢体皮温较右侧明显减低,左手及左足皮肤颜色变青紫。  相似文献   

5.
经皮腹主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74岁.因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疼痛、感觉异常、皮肤冰冷、苍白、瘫软等双下肢急性缺血的"5P"症状,急诊入院.经动脉造影(图1)诊断为:急性腹主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行急诊介人插管局部灌注溶栓治疗,9 h后溶栓成功,"5P"症状消失,血管造影显示粥样斑块及残留附壁血栓(如图2、3),之后症状完全消失.3年后患者出现双下肢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渐缩短,最长行走距离1 km,但无静息痛,再次入院.行血管造影(图4)显示:肾下腹主动脉(L3~L4段)粥样斑块附壁血栓并狭窄(>85%),左右髂总动脉近段局部狭窄(左侧较重)伴部分管壁钙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traub血栓旋切器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经Straub血栓旋切器治疗的26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下肢动脉彩超或下肢动脉CTA诊断明确,接受介入经皮穿刺下肢动脉造影,对下肢动脉病变行血栓切除减容治疗,术中造影评估血运改善情况,评估血流通畅程度。结果 26例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成功率92.3%。26例获随访1~12个月,24例血管保持通畅,2例再次血栓形成。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能够迅速清除血栓、恢复血流,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traub Rotarex System血栓旋切器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栓塞的疗效、疗效影响因素、应用价值.方法 22例下肢动脉栓塞的患者,其中髂、股动脉栓塞12例,腘动脉栓塞10例,胫后动脉栓塞2例,胫前动脉1例.采用Straub Rotarex System血栓旋切器经同侧股动脉顺行法(股动脉、蝈动脉血栓17例)、经对侧股动脉逆行法(股动脉上段栓塞2例、髂动脉栓塞2例)经导丝送入8F旋切导管行血栓旋切治疗,旋切后造影评价即刻疗效,术前、术后1d、1月、3月、6月测患肢臂踝指数评价短期疗效.25条患肢顺利完成了血栓旋切,即刻疗效优良率为80%;总有效率为96%.ABI从术前0.25±0.13到术后1d 0.91±0.24.踝臂指数(ABI)从术前0.58±0.24上升至术后0.89±0.14,术后ABI 1、3、6月分别为0.89±0.14、0.85±0.26、0.75± 0.31.本组病例发生并发症13例,再灌注损伤10例,远端分支栓塞1例,穿通1例,继发血栓闭塞1例.其中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仅3例,发生率为12%.结论 Straub Rotarex旋切导管对急性、亚急性血栓及长段闭塞是有效的,但对急性缺血疗效更佳,缺血时间越短术后即刻疗效越好,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旋切的短中期疗效逐渐下降.总体术后短期疗效佳,但对由动脉硬化引起的胫前、胫后动脉长段闭塞的疗效差.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是:引其闭塞的病因、缺血时间、栓塞范围、栓塞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用于急性动脉栓塞治疗中的诊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应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治疗的27例急性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肢动脉栓塞19例,上肢动脉栓塞2例,肠系膜动脉栓塞3例,肾动脉栓塞3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明确诊断,并使用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清除血栓后再联合溶栓导管溶栓等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术后相应部位缺血症状缓解情况、尿激酶总量、并发症发生率来评价其疗效.结果 24例(88.9%,24/27)患者均顺利开通栓塞段血管,相应缺血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平均溶栓时间1.5 d,尿激酶平均用量(42.0±4.3)万U,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绪论Angiojet血栓清除导管能够较彻底地清除血栓,恢复血供,对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下肢动脉缺血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硬化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伯格氏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动脉硬化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加之此类病人多数伴有糖尿病,使得下肢动脉缺血病进展更快,病情更复杂。由于吸烟人数的增加,吸烟者的年轻化和女性化等综合因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女性患者明显增加。这正是下肢动脉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护理要点及治疗效果观察.方法2011-2012年3月,共对12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实施DSA下肢动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并进行溶栓治疗.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做好器材及药品准备;术中抢救器械抢救药品处于备用状态,作好术中配合及病情观察;术后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溶栓效果及相关症状变化,给予科学的护理措施,促进病员顺利康复.结果12例患者经介入溶栓治疗,其中8例在术中即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4例术中未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但患者皮肤变暖,皮肤颜色正常,经治疗后第二天可扪及足背动脉搏动,12例患者均再通成功,有2例恢复供血后出现肢体远端有热感,1天后消失.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出血等副作用.结论运用介入溶栓方法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效果明显,及时恢复血运,可避免因患肢严重缺血而发生不可避免的组织坏死,导致病情变化,患者截肢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1.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包括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急性血栓形成、急性动脉创伤、急性动脉夹层等,可导致腿部急性缺血,而临床上又以前二者为常见.2005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科收治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26例,其中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1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5例,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现将相关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探讨雷公藤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初步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初步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即TAO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2例。实验组采用雷公藤 基础治疗45 d,对照组基础治疗45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趾端皮肤温度(TTS)及MRI下肢动脉流出道检查显影分数(OTVC)差异。结果:TAO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IL-1、TNF-α、TTS及OT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5天血清IL-1、TNF-α及TT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O实验组及对照组病例OT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雷公藤对TAO血清IL-1、TNF-α有抑制作用,对缺血肢体动脉侧支再生有一定的影响,可提高缺血趾端皮肤温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的上肢动脉栓塞患者10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上均采用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行血栓抽吸,并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即刻症状改善情况,溶栓时间,溶栓后症状恢复情况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均明显恢复,恢复率100%(10/10)。置管溶栓时间为(2.1±1.4)d,并发症发生率为60%(6/10),均为轻度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血红蛋白尿,经对症治疗后均好转,无严重出血、肢体坏死、截肢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上肢动脉栓塞,具有微创、高效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一般动脉系统疾病分为获得性和先天性两大类。在获得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是各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动脉内膜呈粥样化和纤维化或兼有动脉中层变性;随着疾病的演变,粥样板上可发生溃疡和出血,继而形成血栓;分层机化的血栓可将动脉管腔完全闭塞。较多发生于腹主动脉下端和下肢的大、中型动脉,由于粥样斑块或继发的血栓形成而引起动脉闭塞。其缺血的表现取决于闭塞的部位、程度,闭塞形成的速度,侧枝循环代偿情况、以及动脉压力和个体器官对缺血的敏感性。动脉栓塞为动脉急性阻塞性疾病,绝大多数的动脉栓子来源于心脏,特别是在伴有心房纤颤时,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病二尖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肠缺血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Chen M  Li X  Xie JX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i0013-i00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8例可疑急性肠缺血患者行MSCT检查,包括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扫描,采用容积显示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Thin)进行动脉和门脉成像,评价缺血肠管出现的异常征象,并将MS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时,肠壁增厚、肠系膜水肿、腹水多见;肠系膜动脉血栓栓塞时,肠管扩张、肠腔内积液积气多见。只见于全层坏死的征象是肠壁积气,其他征象均可见于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肠缺血。MSCT诊断急性肠缺血的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能准确诊断急性肠缺血并明确病因,有助于判断缺血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结扎法和白芨微粒栓塞法制作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对其缺血效果加以比较,以探寻有效的建模方法。方法:取Wistar大鼠分别用结扎股动脉法、结扎髂总动脉法、白芨微粒栓塞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术后1~21天观察大鼠后肢缺血情况及功能改变,取材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①结扎股动脉或髂总动脉后大鼠后肢仅出现短暂的跛行,组织切片未见异常改变;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后,大鼠后肢出现持续跛行、肌肉萎缩和皮肤坏死等表现,组织切片显示大鼠后肢皮肤、肌肉组织均出现明显而持久的缺血或坏死。结论:①结扎血管法不能造成明显的大鼠后肢缺血;②白芨微粒栓塞股动脉法可引起大鼠后肢明显的持续性缺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下肢动脉病变所引起的严重缺血,多见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次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栓塞。目前,对本病的治疗尚无满意的方法,其后果往往截肢致残。虽然有人很早即采用静脉动脉化手术治疗本病,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对股动脉高位闭塞,动静脉高位架桥的效果至今不甚满意。为了提高此类手术的效果,提供一个最佳  相似文献   

18.
局部大量用维生素C有利于治疗烫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烫伤时,微循环的血栓及血管通透性亢进引起的浮肿,可导致皮肤局部缺血,且随着时间的经过,皮肤局部缺血向周围扩展。如果继发感染,则使烫伤面积变大、变深。一般情况下,外科治疗都是在烫伤加深后开始的,如果在这以前,用某种方法防止发生皮肤局部缺血,可进行最小限度的外科治疗,尽早使烫伤创口愈合。最近有人报告,烫伤后微小血栓的形成及血管通透性亢进可能与烫伤局部的自由基有关。因此,日本杏林大学急救医学教研室的田中秀治等人设想投给维生素C治疗烫伤,以  相似文献   

19.
该院普外科副教授祁光裕采用自行研制的四肢血管病治疗机,治疗40余例肢体缺血性疾病,取得良好效果。 肢体缺血性疾病临床多见于老年人,其中下肢动静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最为常见。患者常因肢体缺血导致皮肤颜色改变,逐渐溃烂坏死,严重者需做截肢手术,致  相似文献   

20.
闫瑞强  何俊峰  李启民 《中外医疗》2012,31(12):122+128-122,128
目的 探讨急性下肢动脉血栓介入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均进行导管吸栓术+溶栓术,单纯球囊扩张5例,合并支架治疗4例.结果 15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24个月,未出现缺血表现.结论 介入综合治疗急性下肢动脉血栓栓塞见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