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中医护理工作中饮食调护与药效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服药是辩证施护关键环节,提高服药效果的基础是掌握食、药性味、归经、及其功能。明确食药同源的关系,食药配伍合理,食性与药性相顺应就能增强药物的作用,药效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则会降低或减弱药物的治疗作用,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药食同源的应用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传统中医药文化常使用药食同源物质来防治疾病或养生保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药食同源资源,如玫瑰花、石榴、巴旦杏等地方特色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因其显著的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新疆当地各民族药中,为新疆当地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养生保健提供了一定保障。该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检索平台,检索项选择关键词和全文,以新疆特色药食同源物质“玫瑰花”等为检索词进行文献检索与分析,研究表明新疆药食同源资源在食品、药品、生态保护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笔者探讨了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的研究价值与开发利用现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疆药食同源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旨在促进新疆药食同源资源产业化得到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弘扬中华传统中医药文化,助力打造健康中国。  相似文献   

3.
杨光  苏芳芳  陈敏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11):1851-1856
药食同源物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到2021年11月,我国药食同源物质正式进入依法管理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药食同源物质相关产业正式成为中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药食同源物质可作为药粥、药酒、药茶、煲汤料、刺身等多种形式使用,预包装食品也将是今后药食同源物质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发展药食同源物质,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需要,也契合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并能够促进中药产业多元化。药食同源物质的发展应注重安全性、可控性,需要建立可追溯的质量体系、药食同源物质的评价和标准,推动药食同源文化传播,扩大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菜部类、谷部类和其他药食同源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玲  郑琴  张科楠  郭园园  罗俊  肖帅  李文静 《中草药》2019,50(16):3990-3996
药食同源是古人在食物和药物之间发现总结的智慧结晶。虽然药食同源中药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但有关其安全性方面的报道相对较少。古代本草,尤其是食物类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药食同源中药,并对来源、品种、功效、禁忌、用法与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概述。通过系统地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药食同源中药的安全性或不良反应进行了综述,为其食疗和保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引出“药食同源”的判断,认为药物与食物本是同类,是一本两支的关系。其基本特征可用“三同”加以概括,即药食同源、药食同理和药食同功。并分别对药食同源、药食同理和药食同功给出了定义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木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木部中作为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食用部位、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记载,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木部共记载了43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木部药物总数的27.92%。其中,有35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2020年版相同的药用植物共9个品种,药食部位不同的药用植物共14个品种;《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嫩芽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皮类6种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适宜人群、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服食禁忌。结论:《本草纲目》木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挖掘《本草纲目》草部中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为研究药食同源药用植物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详细梳理《本草纲目》草部中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药食记载、服食方法、饮食宜忌等相关内容,并与《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物质目录》(以下简称《药食同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以下简称《中国药典》)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本草纲目》草部共记载了151个药食同源药用植物,占草部药物总数的33.78%;《本草纲目》草部有126个品种尚未被《药食同源目录》收载,提示《本草纲目》对挖掘药食同源品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草纲目》记载了同一品种的多个药用部位均可食用,所载药食部位与《中国药典》相同的药用植物共41个,不同的共40个;《本草纲目》记载了非常丰富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部位,可以分为根及根状茎类、嫩苗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五大类型;此外,《本草纲目》还详细记载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食用方法,以及个人体质、用法用量、饮食宜忌以及炮制减毒等相关的内容。结论:《本草纲目》草部记载了丰富的药食同源信息,为挖掘药食同源新资源、拓宽药食部位、开展传统特色食用方法以及建立完备的药食同源药用植物的利用体系提供了翔实的本草学史料。  相似文献   

8.
药食同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药食同源产业是国家发展"健康中国"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伴随国内政策的高度支持与国外环境的日益友好,药食同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也映射出一些问题。法定药食同源品种可依据中医保健功能与性味功效特性归纳为7类,为开发应用提供借鉴。深入市场调研、掌握市场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建设标准体系,将有利于开发集安全性、风味性及个性化于一体的药食同源产品,促进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的打造。  相似文献   

9.
曹宁 《现代中医药》2005,3(3):14-15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历代药食定义的界定颇多争议,今从仲景《伤寒论》中药食关系入手,探讨药食同异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数据挖掘,初步探讨干预胃癌癌因性疲乏(CRF)的药食同源中药用药规律,并结合CRF中医病机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进行分析。方法: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筛选自建立数据库开始至2022年4月10日期间治疗胃癌CRF的临床文献,借助Microsoft Excel 2021及SPSS Modeler 26.0统计软件,以2018年卫健委公布的110种药食同源中药为参考,对收集文献所涉及的药食同源中药进行频数频率、性味归经、药效分类、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探讨药食同源中药干预胃癌CRF的用药规律。结果:收集文献中共有药食同源中药43味(占2018年卫健委所公布110种药食同源中药的39.09%),出现频数376次(占文献全部165味中药出现频数的49.41%);频数≥10次的药食同源中药共14味,按频数降序排列依次为黄芪、茯苓、当归、甘草、党参等;干预胃癌CRF的药食同源中药四气以平、温为主,五味以甘味药为主,归经以归脾经最多;发掘出21组治疗胃癌CRF的药食同源中药组合,支持度最高的组合是黄芪-当归;聚类分析提取获得3个核心聚类群。结论:药食同源中药干预胃癌CRF以健脾和胃为基本治则,辅以补肺滋肾,养血生津,理气燥湿为法,常用药食同源中药为黄芪、茯苓、当归等,可将这些药食同源中药用于胃癌CRF的治疗及保健食品的开发中。  相似文献   

11.
贵州药食两用同源植物资源与应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贵州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及其应用现状,分析其在开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方法通过踏查、资料考证和文献整理对贵州地区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及居民应用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贵州药食同源植物资源丰富,但部分应用广而少的药食同源植物缺乏保护;部分居民存在食用石蒜、商陆有毒植物,不宜作为食物。结论必须对贵州药食同源植物以建立良种培育基地和GAP种植基地保护资源;加强向居民宣传药食同源植物的毒副作用及适宜体质类型,确保人们正确地辨认并安全地食用植物。  相似文献   

12.
中药素有“药食两性”,对提高机体防御能力或防治疾病发生发展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符合“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中医养生理论观念。结合我国正处于推动中医药健康发展的时代背景,开发药食同源类中药来源的功能性保健食品已成为医药和食品领域新兴研究方向。目前多数药食同源类中药均含多糖重要活性成分,其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已被作为中药类功能性保健食品研发的天然原料。而我国审批的保健食品功效成分以多糖、总皂苷、总黄酮等为主,完全由功效成分组成的保健食品较少,以中药多糖为功效成分的组方更少,并且部分药食同源类中药多糖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研发相关保健食品的实验或基础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故基于研发功能性保健食品角度,本文综述相关药食同源类中药多糖在调节肠道菌群、抗氧化、调节血糖血脂、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机制,为实现药食同源类中药多糖向功能性保健新食品转化提供理论依据,充分发挥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3.
药食同源是人们对食物和药物关系的认识和归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等活动。通过对药食同源追本溯源,明晰了药食两用物质的发展脉络,明确了药食同源的内涵和定义,并通过"物-性-效"关系分析了药物与食物间的差异,以期为今后合理应用药食同源概念及物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医“药食同源”的理论,饮食适当可以治疗疾病,饮食不当可以使病情加重。在肛肠病患者术后护理中,重视饮食调护可以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海洋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一脉相传.传承海洋药食同源文化是现代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发的方向.符合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海洋的药食同源文化需要我们从多学科结合研究、开发并更好地加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药食同源是佤族医药的特色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佤族药食同源保健治疗方法的特点及主要内容,以期通过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代研究方法,传承发扬佤族药食同源保健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海洋药食同源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医药文化一脉相传,传承海洋药食同源文化是现代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发的方向,符合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海洋的药食同源文化需要我们从多学科结合研究、开发并更好地加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小儿肾脏病的药膳疗法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266012)药膳亦称食疗。是中医药学宝库的瑰宝,又是我国饮食文化中的一硕明珠。它历史悠久,内通丰富,治病养生,效果显著。中医学认为“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寓医于食,寓药于食”。药膳食疗既不同于一般的中医方药,...  相似文献   

19.
药食同源中药干预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药食同源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特点,在临床治疗和日常食疗保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药食同源性降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研究时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临床试验较少。未来的研究应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系统性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为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依据。(2)应明确各类药食同源中药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作用以及其对应治疗的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由于现有研究质量的局限,药食同源中药降糖产品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食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探索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高玥  许倩楠  蔡明刚  胡贤陈  田文静  陈海峰 《中草药》2021,52(17):5455-5464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是药食同源品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宝库。近年来,以虾青素及海藻多糖为代表的海洋活性成分成为健康领域的关注热点,体现了海洋来源药食同源品的独特应用潜力。以目前研究较多的几类海洋来源脂质、多糖、多肽及皂苷类药食同源品为例,分别介绍其来源、结构、生物活性、开发利用潜力等方面的研究概况,以期为海洋来源药食同源品的深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