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基石,CURE^[1]和CREDO^[2]等多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已确定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的地位。但近年来,支架内再狭窄(RS)、 相似文献
2.
西洛他唑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金属裸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的患病率在我国有逐年增长趋势,需要血管重建的患者也在增加,支架治疗提供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但金属裸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可达309/6-40%,尤其是老年患者病变复杂,再狭窄发生率更高。支架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和氯比格雷,但在预防晚期再狭窄方面无效。西洛他唑是一种具有血管扩张作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学者研究表明,在支架术后应用西洛他唑,可以减少新生内膜的增生和重构,有抗晚期再狭窄作用。我们观察老年患者金属裸支架术后应用西洛他唑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支架植入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防治效果及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择期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AMI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术前均给予替格瑞洛,对照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研究组术后给予替格瑞洛与西洛他唑,连续应用1年。血栓弹力图(TEG)凝血分析仪检测两组术后1 d、15 d、30 d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及最大聚集率(MPAR);随访统计术后1年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血管事件及支架内狭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刻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 ADP途径诱导的MPA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术后15 d、30 d MPAR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5 d、30 d ADP途径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均高于术后1 d(P<0.05),MPAR低于术后1 d(P<0.05),而术后15 d与30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要出血、轻微出血及小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67%与24.44%,P<0.05);两组术后1年内心功能恶化、非致死性AMI等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年内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6.67%,4.44%)均低于对照组(20.00%,17.78%,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替格瑞洛有助于改善AMI病人支架植入术后血小板功能,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且有助于降低复发心绞痛及支架内再狭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150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西洛他唑组(试验组)和噻氯匹定组(对照组)。两组患者于术前48 h开始服用西洛他唑200 mg/d或噻氯匹定500 mg/d,西洛他唑组术后持续服药6个月,噻氯匹定组服药4周,并分别加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术后6个月。出院后定期门诊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在随访中,试验组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和严重药物副反应较对照组少。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支架术后6个月造影中最小管径(2.24±1.16 mm比2.04±1.24 mm)、实际管径获得(2.73±0.45 mm比2.78±0.46 mm)、最终管径丢失(0.90±1.05 mm比1.06±1.14 mm)、丢失指数(0.34±0.40比0.38±0.40)和再狭窄率(28.0%比3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洛他唑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预防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和降低晚期再狭窄率与噻氯匹定具有接近的作用,对于不能耐受噻氯匹定的患者,西洛他唑可以作为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常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各10只,其中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西洛他唑组、三联组均制备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建模成功后分别灌服安慰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连续7 d;假手术组在冠状动脉微栓塞模型制作中以生理盐水代替血栓微粒注入左心室,术后灌服安慰剂。实验期间各组均经腹主动脉取血,用自动血凝分析仪分别测定凝血参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采用血小板聚集率检测仪在6μmol/L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下测量最大血小板聚集率,采用ELISA法测定环腺苷酸(c AMP)、血栓素A2(TXA2)和Ⅲ型磷酸二酯酶(PDEⅢ)水平;实验结束后,将各组大鼠仰卧固定消毒、麻醉,采用左颈外静脉、右颈总动脉置入聚乙烯管法检测血栓形成抑制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4个用药组PT、APTT及TT均明显延长,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血栓形成抑制率显著升高,血浆c AMP显著升高、TXA2及PDEⅢ显著降低,尤以三联组为著(P均〈0.01)。实验第3~7天假手术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和三联组上述凝血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诺他唑均可抑制血栓形成,三者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主要作用机制包括减少血小板聚集、上调血浆c AMP及下调TXA2及PDEⅢ水平。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和西洛他唑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西洛他唑对血小板聚集活性作用是否有类似改变。方法:入选的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各45例。根据其口服药物又分为阿司匹林组、西洛他唑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15例。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并测定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浆血栓素(TX)B2、6-K-前列腺素(PG)F1a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糖是影响血小板聚集的独立因素(R=0.914,P<0.01);(2)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活性、血浆TXB2、MPO水平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增高,6-K-PGF1a水平降低(P<0.001);(3)非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组和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活性和TXB2没有明显差异,西洛他唑组血浆6-K-PGF1a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而MPO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P<0.001);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组血小板聚集活性、TXB2和MPO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而6-K-PGF1a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0.001)。结论: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西洛他唑较阿司匹林可以更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防治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中药川芎嗪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对 16 5例首次接受 PCI治疗的冠心病 (CAD)患者随机分为服用川芎嗪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功能 (NYHA)状况并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检验指标 ,部分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术后随访 6~ 12个月。结果 术前和术中两组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病变特点和手术参数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经 6~ 12个月随访 ,川芎嗪组再狭窄发生率(4 1.6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76 .19% ) ,P<0 .0 5。两组患者均未见服药不良影响。结论 川芎嗪具有防治 PCI术后再狭窄的良好临床效果 ,本研究为我国传统中药应用于 PCI术后再狭窄开辟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西洛他唑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蛋白激酶B(PKB)的活性变化。方法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48例,随机分2组,即西洛他唑(cilostazol,CS)组和阿斯匹林(aspirine,AS)组;26例健康老年人作对照组(NC组)。UAP组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即CS组给予CS100mg口服;AS组给予AS300mg口服。于用药前10min及用药后35h、6h、24h测定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PKB的活性变化。结果所有老年UAP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均较NC组明显增加(P<001);胞膜PK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显著降低(P<001)。口服CS、AS后6h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较用药前降低最明显(P<001),但24h时CS对血小板聚集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AS已不明显。口服CS6h后UAP组患者血小板胞膜PKB活性较用药前明显下降(P<001);而胞浆PKB表达则已明显升高。AS组二指标虽有所变化,但用药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UAP患者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CS能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作用优于AS,为抗血小板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长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100例接受冠脉支架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50例,分别内服西洛他唑(200 mg/d)6个月和噻氯匹啶(500 mg/d)1个月,两组均长期伍用阿司匹林(100 mg/d)。结果西洛他唑组和噻氯匹啶组6个月造影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为14.7%和27.0%(P=0.204)。3年随访结束时西洛他唑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16%比36%,P=0.023)。西洛他唑组与噻氯匹啶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38%和54%)及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运动受限积分变化值(21.8±12.3比16.8±15.9)均有轻度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SAQ心绞痛频率积分的改善显著优于噻氯匹啶组(22.6±12.7比16.1±13.3,P=0.015),因心、脑血管事件再住院率亦显著低于噻氯匹啶组(分别为和20%比40%,P=0.029)。结论西洛他唑可显著降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冠心病患者3年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西洛他唑对健康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及出血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洛他唑(商品名:培达,pletaal)是新研制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周围血管血栓性疾病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1,2]。近年已在我国上市,为了了解它对中国人群的药理作用,我们观察了健康人一次服用西洛他唑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出血时间的改变,并以阿司匹林和盐酸噻氯匹啶为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观察对象:健康人90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27岁。分三组,每组30例,男、女各半。观察对象血小板数均在正常范围,实验前两周及实验期间,未服用影响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女性避开经期。2检测方法:(1)血小板聚集性测定:实验采… 相似文献
11.
12.
自冠状动脉支架应用于临床以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阿司匹林的剂量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国外多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d)、较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d)并不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而且明显减少出血并发症.我们对中国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阿司匹林不同剂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较少,有待国内展开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由于男女性别的不同,造成了冠心病诊治方面的许多差异。现简要概述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性别差异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Reviews in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orders -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介入中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尚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外的多向性效应,包括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新生内膜增生、抑制血小板聚集、抗炎作用及改善内皮功能。近来研究证明,他汀类降脂药物可明显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他汀类药物早期应用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可能成为冠心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刘震宇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31(5):343-345
冠心病和肿瘤并存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肿瘤本身及其治疗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安全性,PCI术后的二联抗血小板治疗也影响肿瘤的手术治疗。因此,肿瘤患者应尽量避免PCI。肿瘤手术前是否进行预防性PCI取决于术前心脏风险评估的结果。PCI只适用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或不稳定的肿瘤患者,治疗方式应优选单纯球囊扩张或植入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相关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目前在全世界普遍开展,已成为冠心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PCI相关的心肌梗死是PCI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并发症。对PCI相关性心肌梗死的研究是当前冠状动脉介入研究的热点,其定义、发生机制、以及与自发性心肌梗死的区别等仍存在许多争议。现综合近几年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研究结果,总结了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无再流现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无再流现象 (no reflowphenomenon)是指冠状动脉闭塞 ,血流中断后重新恢复血流 ,却无心肌组织的有效灌注的现象 ,可发生于溶栓治疗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后。本文就PCI术后无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机制、检测、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高龄冠心病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龄冠心病患者具有病变复杂、介入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是否积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目前尚有争议。随着介入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不断增加,在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积极探讨其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