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张琼  张光艳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34):4867-4869
目的: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产时的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对围产期母婴发病率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0月~2003年2月142例持续性枕横位与枕后位病例,并随机取同期分娩的枕前位产妇200例作为对照,比较不同枕位的产程异常情况、分娩方式、分娩时对母儿的影响。结果:枕横位与枕后位产程异常发生率与枕前位相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早期发现与正确处理枕横位及枕后位是降低母婴发病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351-1352
目的:探讨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试产过程中及时发现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并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母婴平安。方法:将单胎头位初产妇,发生持续性枕后(横)位的46例(观察组)和头位正常92例(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活跃期、第二产程、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胎儿持续性枕后(横)位常导致活跃期时间长、第二产程延长、手术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增加,产后出血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头位梗阻性难产1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0%(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82例持续性枕后位(枕后位组)和82例枕前位(枕前位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进展、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结果两组活跃期延长、第二产程延长时间比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枕后位组并发症、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均明显高于枕前位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持续性枕后位应做到早期诊断、及时处理、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以降低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在枕后位及枕横位分娩中的效果。方法将82例活跃期为枕后位、枕横位足月妊娠健康产妇,随机分为改变体位组(观察组41例)和常规体位组(对照组41例),观察其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2.9%,对照组的阴道分娩率为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产后改变产妇体位,可纠正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提高自然分娩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临床特点、分娩方式及对围生儿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分娩中发生头位梗阻性难产的178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阴道分娩117例(对照组),剖宫产分娩61例(观察组),比较两组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构成因素、产程情况及母儿结局。结果对照组第二产程延长占35.o%(41/117),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头位梗阻性难产试产中选择剖宫产结束分娩者大多在活跃期,占82.0%(50/61)。对照组阴道助产、产程时间长引起产后出血及软产道裂伤的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两组产褥感染率相近。对照组围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造成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原因是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178例头位梗阻性难产中因持续性枕横位和枕后位难产者138例,占77.5%,同时因巨大儿造成的头位梗阻性难产数有所增加。结论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和胎头下降是早期发现头位梗阻性难产的主要手段,提高产科医生的阴道助产水平是提高围生期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住的临床特点,寻求最佳分娩方式。方法:选取于我院分娩的孕妇100例,50例为枕前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前位组,另外50例为枕后位,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枕后住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枕后位组产钳助产、剖宫产、软产道裂伤、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枕前位组,围生儿结局差于枕前位组,差异均存在统计意义(P〈0.05)。持续性枕后位患者中剖宫产组第二产程延长、胎头下降停滞、宫口扩张延缓发生率均高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可增加母婴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选择最佳的分娩方式可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产程中产妇采用两种不同侧卧位纠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活跃期经内诊确诊为枕横位的初产妇192例,随机分成对侧卧位组(A组)和同侧卧位组(B组)各96例,分别采用对侧和同侧卧位法纠正胎方位,观察两组分娩方式及胎方位纠正为枕前位成功率、宫口开全所需时间、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①对侧卧位组阴道分娩87例(90·62%),胎儿转至枕前位72例(75·00%),同侧卧位组阴道分娩74例(77·08%),胎儿转至枕前位58例(60·4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宫口开全所需时间比较,对侧卧位组比同侧卧位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程中指导产妇取对侧卧位矫正枕横位,是提高阴道分娩率、加快产程进展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枕前位是分娩常见位置 ,而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为多见的头位难产。由于胎头俯屈不良 ,不能以枕下前囱径入盆 ,使胎头通过产道径线增大 ,阻力增加 ,影响胎头旋转而造成难产 ,需极早诊断、及时处理以保证母婴安全。现就我院近 2年的三种不同的枕位分娩母婴情况进行分析 (因高枕直位在我院发生率极少 ,约为0 0 5% ,故不作为统计分析范围 )。1 临床资料自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住院分娩70 76例 ,其中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孕周 >37周 ,骨盆外测量在正常范围 ,无明显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单胎初产妇、住院期间有完整的产程图记录者分…  相似文献   

10.
李彦 《现代养生》2014,(6):116-116
目的:对持续性枕后位的产程特点与分娩结局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本院接诊的100例产妇的分娩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充分试产后持续性枕后位的产妇为观察组,50例分娩枕前位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枕位异常因素、产程相关异常发生率、患者分娩以及新生儿结局。结果:对照组在产程相关异常发生率、患者分娩以及新生儿结局等方面均显著由于观察组。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增加了母婴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选择合理分娩方式可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预防枕后位,减少头位难产。方法:选择2004年10月~2007年10月在产前检查、妊娠36周始至动产、经彩超及产科检查确诊为枕后位、年龄21~35岁的初产妇200名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侧俯卧位与胸膝卧位结合纠正枕后位,对照组采取自由体位。结果:至动产时观察组89例转为枕前位,5例转为枕横位,6例枕后位,枕后位发生率6%;对照组29例转为枕前位,25例枕横位,46例枕后位,枕后位发生率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妊娠36周始纠正枕后位,可减少枕后位,预防头位难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程活跃期胎方位异常采用药物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体位干预对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的效果。方法:产程活跃期以胎方位为枕后位患者,给孕妇应用间苯三酚80mg,并指导孕妇采取与胎儿脊柱同方向的同侧俯卧位的正常初产妇共150例作为观察对象,以孕妇随意卧位1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产程活跃期对胎方位异常给间苯三酚松弛宫颈,并配合孕妇采取同侧俯卧位时,孕妇采用同侧俯卧位组的胎方位纠正率、阴道顺产率均比采取随意卧位的相应的对照组高(P<0.01);持续性枕后位及剖宫产的发生率均比随意卧位相应的对照组低(P<0.01)。结论:在活跃期出现了枕后位产程停滞,及时给松弛宫颈的药品配合孕妇体位干预,采取脊柱同侧卧位可有效的纠正胎方位,提高阴道顺产率,方法简单,孕妇依从性好,易于在任何医院推广使用,有助于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3.
江江  张丽芬  董旭东  吴婕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4):3811-3813
目的:通过对产程中的镇痛效果及对母婴结局影响的观察,探讨分娩镇痛的必要性。方法:选择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产妇为试验组,未接受分娩镇痛的100例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两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的疼痛感受及两组的产程、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尿潴留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活跃期和第二产程的VAS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无产程延长、新生儿窒息等(P>0.05);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顺产率提高,剖宫产率下降,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安全有效,对产程、母婴结局无不良影响,且能有效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头位难产的临床特点及分娩方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住院分娩发生头位难产的孕妇252例与相同例数同期头位顺产的孕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母儿结局。结果:两组头位分娩评分、潜伏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位难产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胎儿窘迫发生等明显高于头位顺产组。结论:头位难产导致母婴并发症增加,及时处理并选择最佳分娩方式可减少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何飞霞  陈可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462-1463
目的:根据持续性枕后位产程进展情况处理产程,提高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分娩的3 683例产妇资料,将宫口扩张7~10 cm的218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分为两组:A组109例经阴道内诊检查确定枕后位且已破膜者,取孕妇胎儿脊柱方向同侧俯卧位、徒手转胎头、产后常规静滴缩宫素2 h;B组109例取随意卧位、无徒手转胎头、产后未常规静滴缩宫素。结果:A组第二产程延长减少23.0%,自然分娩率增加48.6%,产钳助产减少24.8%,剖宫产率降低23.9%,新生儿窒息率减少9.2%,产后出血率减少12%,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的难产率增加,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可减少剖宫产率及母婴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三组不同分娩体位对孕产妇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选择自然分娩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仰卧位组、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每组100例。比较三组产妇妊娠结局(顺产率、剖宫产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产妇疼痛及焦虑感和胎儿心率,评价不同的分娩体位对孕产妇的影响。结果比较三组产妇的顺产率,发现俯卧位和侧卧位产妇顺产率均显著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三组产妇的疼痛及焦虑情况发现,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可以降低产妇的疼痛感和焦虑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间和产后2 h出血量发现,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稍高于仰卧位组产妇,侧卧位和俯卧位分娩的产妇产后2 h出血量稍低于仰卧位组产妇,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产妇胎儿胎心正常率发现,侧卧位分娩和俯卧位分娩胎儿胎心正常率显著高于仰卧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在第二产程分娩的过程中采取俯卧位和侧卧位分娩,可以提高孕产妇的顺产率,降低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感和焦虑感,胎儿胎心的正常发生率也显著升高,达到改善孕产妇母儿结局的目的,是促进自然分娩的有效方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464-1465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135例住院分娩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妊娠结局进行分析,并与120例正常妊娠分娩产妇比较,分析其高危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方案选择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的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8.01±3.82)周和(3017.63±428.82)g,明显低于正常妊娠对照组的(38.93±4.36)周和(3782.64±486.29)g(P<0.05)。观察组(HDCP组)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围产儿死亡、胎盘早剥和产妇并发症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母婴均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病情越重,母婴预后越差,严密的监护和合理的治疗措施对减少母婴并发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孕期饮食指导对母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玲玲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132-5134
目的:了解孕期饮食指导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将931例孕妇随机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对指导组进行饮食指导;随访两组孕妇的血清学指标,评价孕妇营养状况,并追访母儿妊娠结局。结果:指导组蛋白质、钙、铁、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摄入量高于对照组,钠的摄入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指导组血红蛋白、甘油三脂、钙、铁、镁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指导组新生儿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其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贫血及胎膜早破、足月低体重儿、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及巨大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的营养指导可以改善孕妇营养状况,促进胎儿健康发育,并减少孕期母儿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殖道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感染与胎膜早破、早产、晚期先兆流产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干预措施,以降低胎膜早破、早产、晚期先兆流产的发生率。方法:以因胎膜早破、早产、晚期先兆流产住院的孕妇236例为研究组,随机抽取相同孕周的正常孕妇236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宫颈粘液GBS阳性率;将门诊筛查宫颈粘液GBS阳性的20~32周孕妇70例随机分为37例治疗组和33例未治疗组,比较抗GBS感染对母婴预后的影响。结果:研究组孕妇宫颈粘液GBS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P<0.01);早期抗GBS感染能降低胎膜早破、早产、晚期先兆流产的发生率。结论:胎膜早破、早产、晚期先兆流产与GBS感染密切相关;对于分泌物GBS筛查阳性的孕妇,早期抗GBS治疗能够改善孕妇及围产儿的预后;将GBS筛查列入围产期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蒋红清  徐丽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63-2265
目的:探讨经产妇分娩巨大儿的相关围产因素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北京市海淀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12例非妊娠期糖尿病且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的经产妇巨大儿资料,并与同期分娩的初产妇巨大儿及随机选择的无合并症经产妇正常体重儿进行比较。结果:经产妇巨大儿母亲的孕龄、孕末期体重、宫高、腹围、双顶径、胎儿腹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异常产程、新生儿窒息率等均高于经产妇正常体重儿组(P<0.05)。与初产妇分娩的巨大儿比较,经产妇巨大儿正规产检比例、择期剖宫产率明显降低;过期妊娠、新生儿窒息率增加(P<0.05)。结论:加强经产妇围生期管理,产前正确预测经产妇巨大儿,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对预防产后出血,降低母婴并发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