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年龄、月经情况、身高、体重与骨密度(BMD)的关系,筛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方法:随机选取148例2004年9~11月青岛市部分金融系统女职员健康查体中的围绝经期(40~60岁)妇女,加查双能X线BMD(已筛除影响骨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及药物因素,如性激素补充),将BMD测定结果与其年龄、月经情况、体重、身高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48例围绝经期妇女平均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26.35%。50~60岁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8.44%,明显高于40~50岁妇女(9.52%);绝经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61.70%,明显高于未绝经者(9.90%);体重低于60kg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36.92%,高于体重在60kg以上者(18.07%);身高在160cm以下者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为44.12%,高于身高在160cm以上者(21.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年龄、绝经与否、身高、体重与左髋部BMDt值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腰椎低骨量发生率与绝经、年龄及其身高体重有关,绝经、年龄50岁以上、体重60kg以下、身高160cm以下的妇女是发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继发性闭经患者、正常对照人群、孕期闭经人群和绝经期人群促卵泡成熟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和催乳素(PRL)水平变化的差异,分析激素变化与继发性闭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正常对照人群、孕期闭经人群、继发性闭经人群和绝经期人群为研究对象,将继发性闭经组和绝经组的FSH和LH激素水平按FSH>40 mIU/ml、FSH<5 mIU/ml、LH>25 mIU/ml和LH<5 mIU/ml分为4个亚组,分析其FSH和LH激素水平差异。结果:继发性闭经组和绝经组的FSH和LH激素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孕期闭经组,而PRL激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继发性闭经人群LH>25 mIU/ml亚组的激素水平显著高于绝经期人群。结论 :LH异常升高是诊断、研究和治疗继发性闭经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醋酸甲羟基孕酮(DMPA)避孕对BMD的影响,分析停药后的恢复情况。方法:随机选择68例应用DMPA避孕的25~40岁女性,每3个月肌注DMPA 1次,用药24个月;同时选择59例25~40岁未应用激素避孕药的女性作为对照,其中用药组61例,对照组52例完成2年的停药观察。对两组患者用药及随访期间应用双能X光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用药组用药2年后腰椎和股骨颈平均BMD从基础值(1.11±0.11)g/cm2和(0.91±0.10)g/cm2下降到(1.05±0.10)g/cm2和(0.86±0.10)g/cm2,分别下降了5.52%和6.35%;与对照组相比骨矿物质密度明显降低(P<0.001)。停药2年后,应用DMPA组平均BMD明显增高,虽然DMPA组腰椎和股骨颈BMD仍然低于其用药前基础水平的1.08%和2.30%,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年龄25~40岁女性应用DMPA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降低,停止注射DMPA后,因使用DMPA所致BMD降低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口服避孕药(COCs)妈富隆(去氧孕烯/炔雌醇)对青春期女性骨矿物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接纳150例年龄16~18岁女性应用COCs避孕为观察组,用药24个月;接纳150例年龄16~18岁从未应用激素避孕药女性做对照组;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BMD。结果:观察组用药2年后腰椎和股骨颈BMD从基础值1.010±0.107g/cm3和0.818±0.089g/cm3降低到1.007±0.108g/cm3和0.813±0.090g/cm3,分别降低了0.29%和0.61%;而对照组则从基础值1.008±0.109g/cm3和0.816±0.087g/cm3增高至1.027±0.106g/cm3和0.824±0.089g/cm3,分别增高了1.88%和0.98%;用药2年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BM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青春期女性应用COCs避孕2年对BM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激素替代疗法(HRT)联合福善美及单用福善美治疗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近中期作用,评价其治疗安全性。方法:100例围绝经期妇女中,绝经<1年95例,A组:32例,平均年龄(49.4±3.1)岁,口服激素替代治疗(倍美力片0.625mg/天×21天+安宫黄体酮片6mg/天×10天)加福善美片10mg/天,疗程6个月;B组:31例,平均年龄(50.1±2.2)岁,口服福善美片10mg/天,疗程6个月~1年;C组(对照组):32例,年龄(50.0±2.4)岁,口服钙尔奇D片600mg/天,疗程6个月~1年。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分别应用超声定量骨密度仪进行胫骨骨密度(BMD)测定,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性激素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素(FSH)含量,用B超检测子宫内膜厚度、乳房包块情况。结果:通过6个月的治疗,A组胫骨BMD平均增加4.18%,T值平均上升86.75%,B组胫骨BMD平均增加1.23%,T值平均增加17.24%,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E2水平上升78.56 pmol/L、FSH下降32.57mIU/ml,与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A组子宫内膜厚度平均下降了2.41%,发现乳房包块平均上升3.13%,B组子宫内膜厚度平均下降了2.65%,未发现乳房包块,两组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1年,B组胫骨BMD平均增加5.00%,T值平均增加77.59%,与C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未发现乳房包块,与C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激素替代疗法联合福善美短期内能显著增加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妇女的胫骨骨密度,福善美单独治疗也可明显改善胫骨骨密度,且对患者子宫、乳房副作用较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长春地区35~79岁女性腰椎正位L1-L4骨密度(BMD),分析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研究女性腰椎BMD与年龄、绝经年限、体重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采用骨密度仪检测2 043例受试者腰椎正位L1-L4 BMD,将患者按5岁为1个年龄段分组,年龄、绝经年限、BMI与BMD和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随着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延长,腰椎BMD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升高。年龄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正相关;绝经年限与腰椎BMD呈负相关,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正相关。低BMI组女性腰椎BMD最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最高。随BMI增加,腰椎BMD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降低,BMI与腰椎BMD呈正相关,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负相关。结论年龄增长、绝经年限延长与低BMI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 (OP)的患病率 ,分析影响 OP的有关因素 ,评价 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 10个群体 ,对 2 4 2 9名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 BMD测定。结果 :(1) OP患病率为 37.9%。 5 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4 0岁组 (P<0 .0 0 1)。城市妇女 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 (P<0 .0 0 1)。 (2 )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5 91± 0 .110 ,未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70 2± 0 .10 0 (P<0 .0 0 1)。(3)骨折发生率为 5 .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 (4 )与 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 :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 :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 (5 )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 83.3% ,特异度为70 .7%。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 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 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 ,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 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 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在骨质疏松疾病预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接诊的96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及是否发生骨质疏松症进行分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血清雌激素、骨代谢指标、骨密度(BMD)检测。分析血清雌激素与骨代谢指标、BMD的关系及血清雌激素对骨质疏松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41~50岁妇女组血清雌二醇(E_2)、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值均显著高于51~60岁组,N端骨钙素(N-MID)、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羧基末端肽(CTX)水平均显著低于51~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质疏松组血清E_2、腰椎BMD、股骨近端BM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N-MID、PINP、CTX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血清E_2与N-MID、CTX均呈低度负相关,与PINP呈中度负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E_2≤20. 45 pg/ml对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3. 65%、48. 2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血清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雌激素水平不足可引起骨代谢异常、BMD下降,增加骨质疏松疾病发生风险。监测围绝经期血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为临床预测骨质疏松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0TMR mDIXON-Quant技术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围绝经女性(135例)及同年龄段正常经期非骨质疏松患者(60例,对照组)相关影像数据,记录身高、体质量,同时行腰椎mDIXON-Quant检查及双能骨密度检查,定量测量L1~4椎体脂肪分数(FF)平均值以及骨密度值(BMD),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2.5SD),将围绝经期女性分为非骨质疏松亚组(非OP亚组)和骨质疏松亚组(OP亚组),统计分析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围绝经期OP亚组与非OP亚组年龄、BMI、椎体平均FF值差异。结果 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OP亚组比较,两者年龄、骨密度(BMD)、腰椎平均FF值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非OP亚组BMD高于OP亚组,FF值、年龄明显低于OP亚组(P<0.05)),两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非OP亚组椎体骨髓平均FF值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瘦素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BMD与骨转换生化指标之间的关系,选取30例绝经前健康妇女(40.5±0.49岁)为对照组,健康妇女有规则月经,双能X线吸收仪(DEXA)测定腰椎BMD(LS-BMD)正常,BMI正常(20~50)。9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58.8±0.51岁)为病例组,DEXA测定LS-BMD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肌肉注射避孕药醋酸甲羟孕酮(DMPA)对骨矿物质密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8例应用DMPA避孕的25~40岁女性,每3个月肌注DMPA1次,用药24个月;同时选择59例25~40岁从未应用激素避孕药的女性做为对照,应用双能X光线吸收法测量腰椎和股骨颈骨矿物质密度(BMD)。结果:用药组用药2年后腰椎和股骨颈平均BMD从基础值1.106±0.110g/cm2和0.913±0.100g/cm2下降到1.045±0.103g/cm2和0.855±0.100g/cm2,分别下降了5.5%和5.9%,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结论:25~40岁女性肌注醋酸甲羟孕酮避孕导致骨矿物质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男性吸烟烟龄和吸烟量与骨密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彪  黄碧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64-2466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BMD。结果 (1)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2)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吸烟者BMD下降;吸烟是骨质疏松症(OP)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监测在妇女围绝经期疑诊高血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力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25-426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对围绝经期妇女疑诊高血压的诊断价值。方法:将42例疑诊高血压的围绝经期妇女分为两组:绝经过度期组23例,绝经期组19例,测定动态血压参数、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①两组除血脂外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绝经期和绝经过度期ABPM参数比较分别为24 h平均收缩压(148.2±10.3)比(136.5±9.3)mmHg,白昼平均收缩压(149.9±11.4)比(130.1±10.5)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28.0±11.3)比(116.4±6.7)mmHg,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8.1±1.8)比(7.0±1.5),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9.0±2.1)比(7.3±1.9),非勺型昼夜节律发生率31.6%比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高血压患病率31.6%比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疑诊高血压的围绝经期妇女应用ABPM能筛查高血压病,绝经后高血压患病率增加,围绝经期血压波动以收缩压增高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与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代谢性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在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5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绝经后女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L1~L4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BMD),按T值分为骨质疏松症组和非骨质疏松症组,测定糖脂代谢、甲状腺功能等相关生化指标及骨代谢指标。对比骨质疏松症组与非骨质疏松症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腰椎、股骨颈BMD与各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症组相比,骨质疏松症组体质量指数(BMI)、促甲状腺激素(TSH)、血钙、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偏低(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腰椎BMD和双侧股骨颈BMD与BMI、TSH均呈正相关,腰椎BMD与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呈负相关(均P<0.05)。以是否骨质疏松症为因变量,筛选出BMI、TSH、血钙、糖化血红蛋白(HbA1C)、PⅠNP与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特殊序列(β-cross)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762,P<0.05),正常范围内TSH水平较高者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小(OR=0.381,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随着BMI降低,骨质疏松症风险上升,TSH水平越低,BMD越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16.
闭经是指以月经停止为主要症候的一种月经病。女子年龄已达18周岁还没有月经来潮者,称为原发性闭经;已建立月经周期后,因故超过3个月以上(非妊娠)还没有月经来潮者,称为继发性闭经。这两种闭经都是属于病理性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北京地区健康成年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BMD),了解该地区人群BMD水平,探讨容积性定量CT(v QCT)对椎体BMD测定及骨质疏松症(OP)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和Mindways公司QCT工作站测量,完成422名健康成年女性腰1-3椎体BMD检测,按年龄分组,分析每个椎体各年龄段间BMD值和同一年龄段腰1、2、3椎体间BMD值的差异;绘制年龄与BMD关系散点图,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回归方程;根据2007年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ISCD)建议的标准,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OP发生率。结果腰1-3椎体BMD在25岁~组均达到峰值,平均BMD峰值为(182.44±23.02)mg/cm3;各年龄段间3组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45~60岁的3个年龄段腰1至腰3椎体的BMD值均呈递减趋势(P0.05)。女性45岁以前的BMD值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3,P0.05);45~55岁BMD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与年龄呈明显的负相关(r=-0.604,P0.01)。50岁之前女性原发性OP发生率很低,45岁~组仅3.77%;50岁以后,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迅速增高,到≥70岁组达82.76%。结论 v QCT椎体BMD测定在诊断OP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女性45~60岁是防治OP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8.
谢贝贝  杨钟莉  崔敏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2):1678-1680
目的:通过观察戊酸雌二醇(商品名称为补佳乐)、安宫黄体酮序贯疗法对月经不调的疗效,探讨其对建立人工周期的作用。方法:将2003年3月~2005年2月来我院门诊的192例月经不调患者按病因不同分为青春期功血、卵巢早衰性闭经及围绝经期功血3组,采用戊酸雌二醇(补佳乐)、安宫黄体酮序贯治疗3~6个周期后,观察患者症状及用药前后血清激素水平。结果:所有病例停药后均发生少、中量撤退性出血,出血时间(5±2.5)天,青春期功血组停药后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者占56.9%;卵巢早衰组占9.3%;围绝经期功血组为20.2%,与用药前相比,各组血清激素水平有显著性变化(P<0.05),后两组更年期症状明显改善(P<0.05)。结论:戊酸雌二醇(补佳乐)人工周期治疗月经不调患者可使其恢复正常月经周期,调节H-P-O轴功能,同时对卵巢早衰和围绝经期的全身并发症亦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由轻创伤引起的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与骨密度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86例40~58岁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女性患者和232例同年龄无骨折史来我院健康检查的女性,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左股骨上端骨密度,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BMD明显低于对照组,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检出率Colles骨折组为31.82%,对照组为12.16%。结论围绝经期妇女由轻创伤引起的Colles骨折与BMD有密切关系。围绝经期妇女更应该重视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以避免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城区中老年人群骨密度检测,了解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并比较分析腰椎及股骨颈两部位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结果。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到东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检的40~89岁居民进行调查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正位L1~L4及股骨颈部BMD,根据调查和检测情况进行相关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对不同部位BMD及值进行两组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调查检测444例对象,其中男性74例,占16.67%,女性370例,占83.33%,平均年龄(63.18±8.93)岁。共检出骨质疏松症175例,占39.46%,骨量减少210例,占47.39%。腰椎及股骨颈两部位骨质疏松检测结果一致性差(Kappa=0.316)。腰椎BMD显著高于股骨颈BMD,但两个部位最低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部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股骨颈部位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年龄升高显著升高,但腰椎部位在60~岁和70~89岁两个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腰椎部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随体质量指数(BMI)升高而降低,但股骨颈部位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仅在消瘦组有升高现象,在其他三组BMI组中未见明显变化趋势。结论目前宁波城区中老年居民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非常严峻;年龄增大与雌激素退化两因素对股骨颈骨密度均有较大影响,而其中仅雌激素退化对腰椎骨密度有明显影响;BMI对腰椎BMD的影响呈线性相关,但对股骨颈BMD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