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未控患者挽救性治疗方案,分析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2009年治疗的鼻咽癌放疗后原发部位局部未控或复发挽救性手术患者84例.病理:鳞癌75例,黏液表皮样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腺鳞癌2例,肌上皮癌1例,未分化癌1例.复发T分级rT1级34例,rT2级27例,rT3级12例,rT4级11例.84例患者中rN0级70例,rN1级9例,rN2级5例.鼻咽部术式:上颌骨外翻进入47例,下颌骨升支切除入路15例,下颌骨裂开入路6例,鼻侧壁切开入路7例,硬腭入路6例,上颌骨切除3例.结果 手术切除较彻底57例(67.9%),手术切除不满意27例(32.1%).鼻咽癌合并颈转移14例.总5年生存率43.6%.中位随访2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rTNM分期、rT分级、手术是否切除干净、放疗疗程对比、是否合并淋巴转移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均P <0.01),而病理分化程度与患者预后无关(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合并颈转移、是否切除干净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术后发生局部再复发的病例为35例,远处转移5例,5年随访期内36例死亡,以复发为主要死因.结论 鼻咽癌放疗后未控,手术挽救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效果.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挽救性手术入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复发挽救性手术入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3年1月对13例鼻咽癌放疗后鼻咽部复发进行挽救性手术治疗。手术采用经口腔硬腭入路2例,鼻锥内翻入路2例,上颌骨外旋入路5例,经颞下窝入路4例,术后随访2~5年。回顾性分析4种不同的手术路径与方法、适应证以及治疗效果。结果T1和T2a各2例患者经硬腭入路和鼻锥内翻入路,随访生存均达3年以上。3例T2b和2例13上颌骨外旋入路,分别在术后2个月、2年死亡,1例术后复发光敏治疗后带瘤生存13个月死亡;2例健在,随访分别达2年和4年。T44例经颞下窝入路,术后咬殆)功能均有影响,术后1年内死亡3例,1例随访2年健在。13例均无术中并发症,术后发生鼻咽部颅底骨坏死、脑脊液漏并发颅内感染、上消化道大出血各1例,2年生存率54%(7/13)。结论根据鼻咽复发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以尽可能小的创伤获得足够的显露的原则选择手术入路。T1和他病变可外科手术根治,手术效果良好。肿瘤侵犯咽旁组织和中耳者,预后较差,手术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命。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放疗后颈转移淋巴结手术治疗及预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分析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和复发的手术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对140例患者的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术后3年,5年颈部局部控制率为48.3%和27.3%,3年,5年无远外转移生存率为44.5%和25.6%,3年,5年总生存率为50.1%和27.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大小,淋巴结包膜外侵犯颈部局控率,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因素仅为淋巴结大小,死亡原因主要为远处转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7例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而原发灶未复发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选择性别、年龄、原发癌病理类型、残留或复发淋巴结大小、累及的侧数、淋巴结累及区域、累及区域数量、复发淋巴结的手术方式、颈动脉是否受侵、术后是否有严重并发症、是否补充放疗、是否复发、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用χ2检验和Cox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并用Kaplan-Meier法对残留和复发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有无远处转移与预后明显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残留或复发淋巴结大小、是否累及Ⅴ区、残留或复发淋巴结累及区域数量、手术方式和有无远处转移与预后明显相关。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显示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再次治疗的总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8.6%、52.2%、38.6%,而采用根治性手术较采用局部手术生存率高。结论远处转移是影响鼻咽癌放疗后颈部淋巴结残留或复发患者预后的决定性因素。而残留或复发淋巴结大小、是否累及Ⅴ区、累及区域数量和手术方式也是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和复发的手术治疗疗效及影响预后因素,对140例患者的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术后3年、5年颈部局部控制率为48.3%和27.3%,3年、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44.5%和25.6%,3年、5年总生存率为50.1%和27.3%。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大小、淋巴结包膜外侵犯是影响颈部局控率、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影响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的因素仅为淋巴结大小。死亡原因主要为远处转移(48.9%),其次为原发灶复发(26.7%)和颈部术后复发(14.4%)。认为鼻咽癌放疗后颈转移灶的挽救性手术积极有效,能明显提高患者的颈部局控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术后再放射治疗及辅助化学治疗例数较少,应加强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鼻咽癌腔内放疗的局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剂量率m192Ir对5例鼻咽癌患者行后装腔内放疗,原发病灶完全消失2例,部分消失1例,稳定2例。由于m192Irγ射线穿透深度小,因此后装腔内放疗只能作为外照射的一种补充措施,与外照射联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影响鼻咽癌放疗后期长期生存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过程CROSSTABS的统计方法对放疗后生存10年以上与5年以下死亡的鼻咽癌病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各入选因素与生存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原发病灶类型、经济状况,精神状况、临床分期、颅神经症状,年龄及疗后VCA-IgA滴度与鼻咽癌的生存有相关性。有争议的性别及病理类型与生存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放疗对听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对鼻咽癌的治疗,目前多以放疗为主。放疗对患者的听力均有一定的影响。然文献对此报道甚少。近年,笔者对81例鼻咽癌患者经放疗后的听力变化进行观察,借以探讨听力变化的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细胞增殖和凋亡在鼻咽癌放疗中的预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增殖和凋亡在放射治疗鼻咽癌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放疗未控和根据临床病理与之配对的42例放疗治愈鼻咽癌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应用胶质银,原位细胞凋亡试剂盒及有丝分裂细胞进行检测。结果:放疗治愈组与未控组之间AnNOR(NOR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颗粒计数,凋亡细胞数,凋亡细胞数与分裂细胞数之比值(A/M)有显著差异,结论:AgNOR颗粒计数,凋亡细胞数以及A/M可作为预测放射治疗鼻咽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基因芯片和生物信息学来筛选复发鼻咽癌(recurrent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rNPC)差异基因及染色体定位和功能分析.方法 选择初发鼻咽癌(primary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pNPC)和rNPC,应用Affymetrix Gene1.0 ST芯片筛选差异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对差异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和功能分析.结果 差异基因共44个,其中下调基因36个,上调基因8个.基因功能分类显示,下调基因大部分属于酶活性基因(10个,27.8%),其次为钙黏合基因(7个,19.4%)、蛋白结合基因(5个,13.9%),这3类基因占了下调基因总数的61.1%,另外,受体活性基因(4个,11.1%),转录因子基因和三磷酸腺苷黏合基因各2个(各占5.6%),细胞外基质黏合基因和生长因子黏合基因各1个(各占2.8%),4个基因的功能未知(11.1%);上调基因中,3个基因的功能未知(37.5%),酶活性基因(2个,25.0%),受体活性、钙黏合、电压门压通道调控基因各1个,各占12.5%.这些差异基因分布在大多数染色体上,主要分布在1和17号染色体上.1号染色体上包含10个基因(22.7%),17号染色体包含5个基因(11.3%).结论 差异基因分布在大多数染色体上,但主要分布在1和17号染色体上,酶活性、钙黏合及蛋白结合基因这三类差异基因可能在rNPC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外科治疗在复发鼻咽癌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鼻内镜外科挽救手术的开展,对于经过选择的复发鼻咽癌患者,其标准治疗逐渐从再程放疗向手术治疗转换。检索收集近年发表的重要文献,介绍了复发鼻咽癌的各种手术方式,分析各种手术方式的优劣势,并对疗效及不良反应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是来源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与其他癌症类型相比,鼻咽癌有非常独特的地理分布模式,在我国较为常见,以南方尤其是广东和广西地区发病率最高,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5%~26.0%。鼻咽癌的治疗首选放疗,随着先进检查及放疗技术的应用,鼻咽癌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但由于乏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microRNA组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目前治疗后复发率及转移率仍可达10%~30%,治疗后局部残存、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将无远处转移鼻咽癌经足量放疗后局部残存,5年内复发、转移的称为难治性鼻咽癌。对于难治性鼻咽癌选择适当的挽救治疗至关重要,而目前在治疗上尚无统一定论,再程放疗、挽救性手术是目前运用最广的治疗方案,但也存在疗效不确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等问题。故本文就难治性鼻咽癌目前国内外的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一种适合鼻咽癌首程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再治疗方案,为这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总结46例鼻咽癌患者首程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再治疗资料,将不同的治疗方案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应用统计学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46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59%。手术再治疗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72%,放、化疗组再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26%,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咽癌首程治疗后颈淋巴结残留或复发的再治疗,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能显著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探索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1975年1月1日-2000年12月31日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接受首治的舌癌患者共1263例,从中筛选此前有鼻咽癌放疗史者共53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3例中40例患者死亡,接受治疗的51例患者总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41.64%、35.69%;舌癌发生在舌尖、侧缘、舌腹和舌背分别为0例、26例(49.06%)、8例(15.09%)和19例(35.85%);舌癌临床检查颈淋巴转移6例(11.32%)后经病理证实为3例(5.66%);第二原发舌癌治疗后18例复发(33.96%)。单因素分析提示原发灶大小(P=0.0005)、临床TNM分期(P=0.0017)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与病理综合分期(P=0.000)、两癌发生的时间间隔(P=0.003)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发生在舌背的比例较高,其淋巴转移率较低;临床和病理综合分期以及两癌发生的时间间隔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鼻咽癌放疗后第二原发舌癌进行早期诊断,行手术或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可能会获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微波热疗联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4例鼻咽癌应用放射治疗,23例应用微波与放射综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表明:在放射剂量达40Gy时,热疗和放疗综合治疗组肿瘤临床近期消退率(82.6%)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54.2%),其肿块消退的速度和程度明显优于单纯放疗,全部病例在治疗期内未发生严重毒副作用。文中就微波热疗的优点和对鼻咽癌放疗的协同增敏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残留或复发外科挽救治疗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提高鼻咽癌放疗后残留或复发外科挽救治疗效果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鼻咽低分化鳞癌放疗后鼻咽部残留或复发患者 ,采取颈颌腭下颌骨翻转或上颌骨翻开及经口硬腭等手术入路切除复发病变 ;采用帽状腱膜瓣及胸大肌皮瓣进行术腔的修复和保护。结果 :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 16 % ,主要为局部感染或修复组织瓣坏死 ,术后后遗症较轻 ,腭鼻漏 4例 ,除 1例出现咬合错位外 ,其他病例功能及外观均得到满意的恢复。随诊达 3年以上 18例中死亡 8例 ,2例失访。结论 :根据复发肿瘤累及的部位及范围 ,选择最好的手术进路 ,争取相对彻底、安全地清除病变 ;同时采用方便可靠的修复办法 ,保护咽旁颅底重要结构 ,可以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综合的检测方法对鼻咽癌放疗后的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行评估。方法 用鼓室导抗图法、咽鼓管一鼓室气流动态法(TTAG)、咽鼓管音响法、正-负压平衡试验法和内镜检查咽鼓管口两端等综合方法,对23例(35耳)鼻咽癌放疗后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病人进行检查和评估。结果 23例35耳中,21例3l耳表现为咽鼓管阻塞,其中完全阻塞15例21耳,不完全阻塞6例10耳;2例4耳为咽鼓管异常开放。结论 简单的检查不足以了解鼻咽癌放疗后所导致的咽鼓管功能障碍,采取多种方法的综合检查才能对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性质和程度进行准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8.
调强适形放疗对腮腺功能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对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均衡设计方法将80例鼻咽癌患者分为调强适形放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放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pGTVnx 72.0 Gy,对照组放疗2.0 Gy/次,5次/周,总量70.0 Gy。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及放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进行腮腺动态显像检测,计算腮腺的放射性摄取指数(UI)及酸性刺激后的分泌指数(EI)。并利用DVH图对腮腺组织进行受量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放疗结束时腮腺的UI和EI分别下降22.9%和32.2%;对照组放疗结束时UI和EI分别下降56.6%和80.6%;放疗后2年治疗组患者腮腺UI和EI恢复到原来的97.2%和95.2%,对照组放疗后发生永久性的腮腺功能损伤,摄取指数下降92.0%,基本丧失分泌功能。治疗组患者的健侧腮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为20.5 Gy,患侧平均剂量为32.5 Gy,对照组健侧腮腺受照射平均剂量为61.6 Gy,患侧平均剂量为68.7 Gy。结论调强适形放疗可以明显减少腮腺所受的照射剂量,有效保护腮腺功能。  相似文献   

19.
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几种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鼻咽癌放疗后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类型及其影响。方法:对32例(50耳)鼻咽癌放疗后有咽鼓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听力计检查、鼓室导抗图法检查、咽鼓管一鼓室气流动态法(TTAG)检查、咽鼓管音响法检查和内镜检查咽鼓管咽口。结果:咽鼓管异常开放2例(4耳),患者症状较轻。咽鼓管粘连5例(7耳),咽鼓管完全阻塞17例(27耳),咽鼓管不全阻塞8例(12耳),后三者症状相似,主要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结论:鼻咽癌放疗后可导致不同类型的咽鼓管功能障碍,对耳功能产生损害,对其了解将有助于针对性治疗方法的确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咽癌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规律。方法:对确诊后未经根治性治疗即已远处转移的患者(自然转移组)103例及放疗开始后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放疗后转移组)138例的临床资料及远处转移发生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然转移组从首发症状至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平均为10.78个月(95%CI:8.68~12.88个月),放疗后转移组为20.77个月,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然转移组远处转移发生于2年内者占91.26%,而放疗后转移组至第4年才达到93.48%;自然转移组1、2年内发生远处转移比放疗后转移组分别高34.41%和28.94%;自然转移组远处转移100%发生于5年内,放疗后转移组远处转移有2.9%超过5年。自然转移组和放疗后转移组患者的性别、首发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放疗后转移组患者年龄偏小,T、N分期偏早(P〈0.05)。结论:放疗后转移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时间比未经放疗而自然转移者至少推迟1~2年,可能与患者年龄偏小、病期偏早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