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 (DSCT )血管成像在颈动脉体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8例颈动脉体瘤患者行DSCT头颈部血管造影,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得到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所有患者均同时做了彩色多普勒血管显像(CDFI)检查,并均经手术证实。结果 DSCT血管成像均能成功地检查所有患者,18例患者共检出18个颈动脉体瘤,所有患者均为单侧颈动脉体瘤,肿瘤直径最大为12 cm ,最小为1.2 cm ,所有患者的头颈血管、肿瘤的血管生成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均得以清楚显示。结论 DSC T血管成像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可以准确显示颈动脉体瘤患者双侧的头颈血管的诊断手段,能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体瘤术前DSA检查的方法,表现及对手术的指导作用.方法 5例颈动脉体瘤术前接受DSA检查,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造影,选择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其中4例进行了Matas试验交叉造影.造影后5例患者均手术切除了肿瘤,其中单纯肿瘤分离切除3例,肿瘤切除加颈动脉修补1例,肿瘤连同颈动脉切除1例.结果 5例肿瘤DSA表现典型,包括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血供丰富,肿瘤部分或完全包绕颈动脉.此外1例椎动脉分支参与肿瘤供血,1例出现动-静脉瘘.颈内动脉造影1例患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艮.Matas试验2例Willis环代偿艮好,1例经2周训练后Willis环开放,1例因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发育不良,无法建立有效代偿.结论 颈动脉体瘤具有典型的DSA表现,且在肿瘤对血管侵蚀程度的判断、脑血管发育状况和代偿能力、颈动脉阻断后脑耐受性的评估等方面,DSA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为手术风险的评估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s,CBT)的诊治经验,探讨CBT的诊断、术前准备、手术方法和并发症的防治。方法:21例CBT患者术前均行B超检查,8例术前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13例行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21例术前均行颈动脉压迫试验。10例采用单纯瘤体切除,7例行瘤体与颈外动脉切除,4例瘤体连同部分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颈总动脉一并切除后行颈动脉重建术。结果:21例瘤体均完全切除,术后无死亡、偏瘫和失明病例;发生患侧口角歪斜、霍纳综合征、声音嘶哑、舌歪、饮水呛咳各1例。20例均获随访,时间4个月至15年,无术后复发及转移。结论:术前彩超、选择性血管造影、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CBT首选方法,术中减少脑缺血时间和脑神经的保护是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CT多平面成像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个颈动脉体瘤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术前行CT平扫和高分辨CT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成像(MPR)处理。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呈圆形或卵圆形,边缘清楚,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MPR显示颈动脉分叉扩大,其中2例肿瘤向上侵犯颅底并经颈静脉孔侵入颅后窝桥小脑角区。结论:高分辨CT增强扫描加多平面成像是诊断颈动脉体瘤及其周围侵犯关系的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CB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院2001年4月~2003年10月收治的8例CBT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结果:8例CBT术前均经颈部超声及颈动脉造影术证实;8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颈外动脉与CBT同时切除1例,其余7例行外膜下剥离切除术.无手术死亡, 术后随访1个月~24个月,无术后颅神经损伤.结论:颈部超声检查是CBT简便有效诊断方法,颈动脉造影术是CBT的诊断和术前评估最有效和重要的手段,手术是CBT的首选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准确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手术方法选择和手术顺序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Diagnosis of carotid body tumor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bjective: To make a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atures of the carotid body tumor (CBT) b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so a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DSA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CBT. Methods:DSA data from 12 cases of CB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 consens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DSA appearances in all of the patients was reached after dynamic observation by 2 experienced radiologists in a double-blind manner. Results: Definite diagnosis in all cases could be made by DSA. The DSA features of the CBT included bigger bifurcation angl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displacemen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CBT supplied by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in most cases and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tumor blood vessels in bifurcation. Invasion of internal or external carotid arteries was found in 6 cases. Smaller stained area of the tumor and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were found after embolization of the supplying arteria in 2 cases. Conclusion: DSA is the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eoperative assessment of CBT. Preoperative embolization of CBT may contribute to the reduced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相似文献   

7.
脑氧饱和度监测用于颈部大动脉手术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宝伟  米卫东  陈知进 《医学争鸣》2005,26(13):1206-1208
目的:探讨颈部大动脉手术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方法:通过对颈部大动脉手术患者(颈动脉体瘤8例、颈动脉狭窄7例)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动脉压和颈内动脉反流压等监测,维护患者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和颈动脉体瘤患者双侧rSO2对照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体瘤患者术侧阻断前、中、后rSO2有显著差别(P<0.05);颈动脉狭窄患者阻断动脉开放前后即时rSO2的变化是有差别的(P<0.05);两例患者因术中反流压过低行动脉旁路术.结论:术中rSO2监测对患者围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颈部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5例,对患者进行CTA检查,分析患者的CTA检查结果,探究其对于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65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59例,正常未发现颈动脉狭窄6例,检出率为90.77%;共检测血管130支,共有89支狭窄的血管,其中轻度狭窄的血管为52支,所占比例最大(58.43%);而在相应的血管中,颈内动脉有78支狭窄,所占比例最大(87.64%)。结论:对于脑梗死患者来说,进行颈部CTA检查,对于颈部血管的形态显示的比较清楚;另外也能观察周围的毗邻关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较高,对于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体瘤外科治疗安全性探讨(附39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tumor,CBT)外科治疗安全性的方法,对术前颈外动脉栓塞的有效性和术中应用转流管的争议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9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经CTA明确诊断并评估Willis环情况,17例术前行颈外动脉分支超选择性栓塞.39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式包括单纯瘤体剥除术25例、瘤体联合颈外动脉切除术7例,瘤体联合颈动脉分叉切除+颈内动脉重建7例.结果术后发生声嘶和舌偏各2例、呛咳和面部麻木各1例,无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3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7~6 a,无复发病例.结论颈动脉体瘤应首选手术治疗,全面的术前评估、合理的术中操作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关键;术前超选择性栓塞供血分支,术中选择性使用转流管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单中心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7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10例,年龄平均39岁(25~65),均为单侧病变。结果 Shamblin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7例。术前影像学评估包括B超、CT、核磁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其中16例经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伴或不伴颈外动脉切除的完整剥离;瘤体连同颈内-颈总动脉切除血管重建;瘤体连同颈总颈内动脉切除断端结扎;颅底颅内受累行颅内外联合入路手术。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良性。随访43个月(9~108),手术并发症包括单侧喉返神经麻痹6例,其中永久性声带麻痹2例,单侧面瘫1例,单侧舌下神经麻痹2例,出血1例,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发生率为0%。结论 DSA检查是颈动脉体瘤的重要确诊及评估手段之一。术中双极电凝的仔细分离、血管外科器械短暂的供血动脉阻断、血管外科的转流及重建技术对手术的顺利进行,降低术后并发症非常关键。  相似文献   

12.
内膜剥脱术和血管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结果。方法2003年12月至2006年6月,2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动脉内膜剥脱术及血管成形术。术前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患者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达正常数值,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的方法之一,应用血管成形术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与闭塞后的颅内血流变化。方法 采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34例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颈内动脉病变程度、颅内血流变化、侧支循环类型以及患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单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16例,单侧闭塞18例。颈内动脉狭窄残余管径0.4—1.7mm。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有3种类型侧支循环,前交通开放占85%,后交通开放为55%,颈内-颈外侧支开放占33%。患侧和健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比较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后,颅内血流明显减低并出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价对选择治疗方法、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双源CT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双源C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6例患者颈内动脉进行双源CT颈动脉造影,对图像质量进行分级评价,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 对46例造影患者共276段血管进行评估,显示清晰者为243段(88%),显示较好者为27段(0.1%),显示差者为6段(0.02%).结论 双源CT颈动脉造影在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并同时分析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动情况及其对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5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的患者,对术中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患者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同时分析Shamblin分型与术中血压心率波动、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的关系。 结果 共纳入108例患者,共116侧颈动脉体瘤切除手术。单因素分析中,肿瘤最长径>4 cm、术中颈内动脉损伤、颈内动脉重建、恶性病理、高Shamblin分型(Ⅱ型或Ⅲ型)、失血量≥400 ml以及手术时长>4 h的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Shamblin Ⅲ型(OR=2.286,95%CI=1.324~14.926,P=0.016)、手术时长>4 h(OR=3.874,95%CI=1.020~14.623,P=0.046)为颈动脉体瘤切除术中患者需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此外,Shamblin Ⅲ 型与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显著相关。结论 Shamblin Ⅲ型、手术时长>4 h是患者术中持续使用升压药物的危险因素。Shamblin Ⅲ型的患者术中心率异常升高、术中使用升压药物的需求增加。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CT、MRI、DSA检查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病理证实的10例颈动脉体瘤,其中4例行MRI T1WI、T2WI及对比增强MRA,6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10例均行DSA和TBO试验.结果 10例术前CT、MRI、DSA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与临床及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10例病变均位于颈动脉分叉处.CT平扫主要表现为均匀性低密度球形病灶,CT值25~37 Hu.MRI的特征为T1WI、T2WI均为高信号,中心有流空信号,MRA均清楚显示出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特点.DSA表现为肿瘤包绕颈动脉,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瘤均匀染色,可显示供血动脉.结论 CT、MRI和DSA均有特征性表现,诊断比较容易,若将三种方法优化组合,可优势互补,为制定最佳手术方案提供科学、准确而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同时合并有颈动脉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因素,以提高对该类 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至2014年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4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合并颈动脉狭窄 的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12例。所有患者在处理颈部病变后再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其手术效果及随访 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偏瘫,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1例,5例患者在术后1周再发脑血管后循环梗死。12例患者术后48 h内出现神经损伤表现。早期使用主动脉内 球囊反搏9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胸骨哆开3例;术后早期出现心房颤动27例。总计死亡2例。随访1~7年,随访率为 90%,44例患者脑缺血症状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患者诉心绞痛症状再发,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血 管造影无异常发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恶性肿瘤死亡。结论: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一旦合并颈动脉疾病, 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概率更高,但颈动脉狭窄并不是该类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卒中的唯一原因,其他危险因素同样 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脑血管造影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5例症状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术前全脑血管造影。对136支狭窄的血管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不同时期进行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共存在136处狭窄血管,支架治疗术后70处血管狭窄恢复了正常血管直径,54处残余狭窄小于20%,7处残余狭窄界于50%~80%之间,有5例因支架不能到位,放弃手术。术中血栓保护伞完全被封堵住1例。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70例患者获得术后1~24个月的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颈动脉再狭窄2例,椎动脉起始部再狭窄6例,颅内动脉再狭窄6例。结论:术前进行充分的脑血管造影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选择性颈外动脉栓塞术辅助治疗头颈及颅内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例头颈部及颅内肿瘤(脑膜瘤7例,纤维血管瘤3例,脊索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腺样囊性癌、鼻咽癌、蔓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和鳞状细胞癌各1例)患者经血管造影诊断为高血流肿瘤,供血主要来自颈外动脉分支,使用4F或5F造影导管,经股动脉导入颈外动脉的肿瘤目标血管并注射自制明胶海绵微粒栓塞目标血管。栓塞后1d手术。结果:栓塞后11例(57.9%)患者供血动脉完全不显影,肿瘤不显影。3例术中有暂时头面部疼痛,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头颈部及颅内高血流肿瘤的术前颈外供血动脉栓塞能够有效地减少术中出血,是一种安全辅助治疗。应用自制明胶海绵微粒,降低了成本,扩大了该技术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