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分为8个基因型(A-H),呈一定的地理区域性分布.不同基因型之间的病毒载量、生化和组织学、病情的转归,以及药物治疗的反应都有一定的差异.本文对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基因分型,以了解大连地区HBV基因型分布与HBV DNA复制水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18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诊断、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HBV DNA、T细胞亚群(CD4、CD8)水平及HBeAg、抗-HBe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应用SPSS 10.0 for windows软件整理分析数据。[结果]183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急性乙型肝炎22(12.1%)例,慢性乙型肝炎81(43.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57(31.8%)例,肝癌23(13.1%)例,其中B型41(19.2%)例,C型104(48.6%)例,B、C混合型38(17.8%)例。B、C、B+C 3种基因型的患者ALT、TBIL以及CD4、CD8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HBV DNA含量(对数值)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C基因型的HBeAg阳性率为75%,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5)。[结论]HBV基因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急性乙型肝炎以B、C混合型为主,B型次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均以C型为主。基因型与ALT、TBIL、CD4、CD8的水平无关,但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C基因型HBV DNA复制水平和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预示C基因型可能与较严重的肝病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与病毒复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以及HBV-DNA之间的关系;了解preS1在乙肝病毒感染及复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1254例preS1和HBV-M;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2例HBV-DNA。结果1254例中有573例preS1阳性,阳性率45.7%并且preS1阳性只存在于HBsAgHBeAgHBcAb(大三阳)、HBsAgHBeAbHBcAb(小三阳)、HBsAgHBcAb(小二阳)3种血清模式中,阳性率分别为96.0%、68.6%、81.4%,经χ2检验,3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分析372例HBV-DNA,有292例>1×104,其中preS1阳性268例,阳性符合率为91.8%,而HBeAg阳性符合率为53.4%;另外80例HBV-DNA<1×104病例中,preS1阳性率仍为50.0%,而HBeAg阳性率仅为2.5%。结论通过对preS1、HBeAg和HBV-DNA的检测分析,证实了preS1作为判断HBV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指标比单纯用HBeAg和HBV-DNA定量更敏感,更确切,更方便,是一项非常好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转氨酶和病毒复制量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转氨酶和HBV-DNA复制量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熔解曲线法检测47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Tyrosine-Methionine-Aspartic acid-Aspartie acid,YMDD)变异,对171例患者(YMDD变异株42例、YMDD野生株66例、YMDD阴性63例)测定ALT与AST并进行HBV-DNA荧光定量检测。结果474例中检出YMDD变异63例,阳性率为13.3%(63/474),其中单一变异株82.5%(52/63),双突变株4.8%(3/63),共生变异株12.7%(8/63)。171例患者中YMDD变异株、YMDD野生株和YM-DD阴性与ALT及AST的异常情况分别为45.2%、53.0%、19.0%及42.9%、43.9%、17.5%,其含量分别为(150.1±185.6)U/L、(121.1±89.0)U/L、(32.5±30.6)U/L及(95.1±127.8)U/L、(89.9±86.8)U/L、(28.9±22.4)U/L。171例中YMDD变异株、YMDD野生株和YMDD阴性与HBV-DNA拷贝数的对数值分别为(6.89±0.99)拷贝/ml、(7.34±1.19)拷贝/ml、(2.89±0.48)拷贝/ml。结论(1)门诊肝病患者YMDD变异株阳性率为13.3%(63/474)。(2)ALT与AST在YMDD变异株与YMDD野生株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株与YMDD阴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V-DNA荧光定量YMDD变异株与YMDD野生株之间无统计学意义(t=1.15,P>0.05),YMDD变异株与YMDD阴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01)。(4)PCR熔解曲线法测定YMDD变异株与ALT和AST及HBV-DNA荧光定量联合检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以及与血清标志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利君  袁梁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10):1393-1394
目的乙型肝炎病毒六种主要基因型的分析,并探讨与乙肝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提取200例北京同仁医院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核酸,采用型特异性引物PCR进行基因分型。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结果B型占26%、C型64%、BC复合型10%;C型的HBeAg阳性率显著性高于B型,在不同的基因型中HBsAg转阴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北方人群中C型占优势,且C型HBV不易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乙型肝炎病原体,1970年被Dane所鉴定,以往人们根据HBV表面抗原(HBsAg)的共同抗原决定簇,和两个相互排斥的抗原决定簇d/y和w/r,将HBV分为9个血清型,但血清型并不能反映病毒的异质性,亦无法反映病毒真正的种系关系。近10年研究表明,病毒的血清型与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预后等无明显关系。根据HBV基因序列不同而分为A~H 8种基因型,HBV基因型与病毒致病性、变异、疗效及预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呈全球性分布,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病地区。目前根据HBV的进化变异程度可分为9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流行病学、自然史以及与抗病毒治疗效果间的关系均有其特征性,HBV基因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HBV基因型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HBV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周建良  吴诗品 《临床荟萃》2003,18(18):1044-1044
乙型肝炎病毒 (HBV)是以RNA为中间体进行逆转录复制的DNA病毒。由于逆转录缺乏自身校对机制 ,所以 ,基因突变频繁发生 ,日积月累 ,形成了原型病毒之间DNA序列的差异 ,称之为自然异质性 ,表现为不同基因型。依HBV DNA全基因序列差异大于 8% ,现已分为A~F 6种不同基因型[1,2 ] ,呈全球性分布 ,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3 ,4] ,本研究通过大样本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检测分析 ,了解我国HBV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征。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5 38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阳性患者 ,系我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2年 9月住院…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YMDD变异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期间乙肝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HBV基因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检测53例CHB患者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后的YMDD突变情况,考察其与HBV基因型和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结果患者在用药9个月和12个月后发生YMDD突变的概率为1.8%和9.4%;基因型B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基因型C(P<0.05)。基因型C的YMDD突变率明显高于基因型B的YMDD突变率。结论拉米夫定能迅速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但长期用药部分患者会出现耐药,其YMDD突变概率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孙永红  陈青锋  肖萍  袁宏  邵沂 《临床荟萃》2008,23(8):566-568
目的 了解甘肃省兰州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基因型与临床和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HBV DNA阳性88例各类慢性肝病患者,男68例,女20倒,其中HBV携带者15例,慢性乙型肝炎39例,肝硬化(失代偿)20例,原发性肝癌14倒.对以上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同时检测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HBVDNA戢量,对其中39例患者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并分级分期.结果88例血清标本中,C基因型60例(68.2%),B基因型17例(19.3%),B/C混合型8例(9.1%),非B/C型3例(3.4%).C与B基因型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基因型患者的HBV DNA栽量、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高于B基因型(P<0.05).肝组织病理检查中26例C基因型中表现中、重度炎症(G3~G4)20例(76.9%),11例B基因型中出现中、重度炎症(G3~G4)3例(27.3%(P<0.05),C基因型在中、重度纤维化(S3~S4)与B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甘肃省兰州市基因型以C、B型为主,以C基因型为优势.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病理损害较B基因型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自噬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 HepG2细胞,转染绿色荧光标记的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GFP-LC3),分别在正常和饥饿条件下培养,另共转染 HBV WT 和GFP-LC3,正常条件培养,免疫荧光观察细胞自噬;分别转染1.3 mer HBV 野生型质粒(HBV WT)与 HBV 突变型(HBV X-)质粒,正常和饥饿两种条件下培养,蛋白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 LC3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HBc)的表达;细胞转染 HBV WT 后,分别正常条件培养(对照组),无血清饥饿培养(饥饿组),加入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培养(3-MA 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的含量。结果转染 HBV WT 质粒的细胞内自噬荧光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发生自噬的细胞比例分别为13%和2%;饥饿组 HBsAg 含量(1.856±1.415)较对照组(1.531±0.944)升高,HBeAg 含量(0.533±0.391)较对照组(0.334±0.110)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自噬抑制剂组 HBsAg 含量(1.184±0.759)较饥饿组(1.856±1.415)降低,HBeAg 含量(0.306±0.130)较饥饿组(0.533±0.391)降低(P <0.05);蛋白印迹显示,转染HBV WT 质粒的细胞中 LC3蛋白表达较 HBV X-组增高,且在饥饿条件下,HBc 蛋白的表达增高。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可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且自噬可促进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与基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江苏省泰州地区乙肝病毒 (HBV)基因型分布和基因变异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江苏省泰州地区HBV感染者 15 8例 ,其中乙肝携带者 2 9例 ,急性肝炎 (AC) 18例 ,慢性轻、中度肝炎 (CH) 5 6例 ,重型肝炎 (FHF) 2 2例 ,肝硬化 (LH) 2 1例 ,肝细胞癌 (HCC) 12例 ,采用基因芯片法进行基因分型和基因变异检测。结果  15 8例乙肝患者中B型 3 5例( 2 1 1% ) ,C型 12 1例 ( 76 6% ) ,B/C混合型 2例 ( 1 3 % )。 15 8例乙肝感染者中发生前C区基因 1896变异的 95例( 60 1% ) ,发生C基因启动子 (BCP) 1762变异的 93例 ( 5 8 9% ) ,发生HBV聚合酶 (P)基因区YMDD变异的 11例 ( 7 0 % )。结论 江苏省泰州地区存在乙肝病毒基因型B和基因型C ,其中C型占优势 ;乙肝患者基因组可有多种变异 ,BCP 1762变异、前C区 1896变异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部分乙肝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产生耐药 ,可能和HBV(P)基因区YMDD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大蛋白(HBV-LP)水平与HBV复制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血清HBV-LP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HBV 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结果 293份HBsAg阳性血清中HBV-LP阳性检出率(75.1%)与HBV DNA阳性检出率(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BV-LP与HBV DNA水平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r=0.724),在HBeAg阳性患者中,HBeAg定量结果与HBV DNA水平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368).结论 HBV-LP较HBeAg能够更好地反映血清HBV DNA水平,HBeAg阳性患者HBeAg定量检测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血清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东莞地区各区域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现状及病毒基因型进行抽样调查,为东莞地区的乙型肝炎(下称乙肝)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集中采集和入户采集相组合的方法,分别在东莞东、南、西、北4个区域共收集1041例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组进行志愿者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结果1041例志愿者共诊断出乙肝病毒(HBV )感染318例(30.5%),31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 HBV基因分型为B型229例(72.0%),C型79例(24.8%),D型5例(1.6%),B、C混合型5例(1.6%)。乙肝血清亚型分析结果显示,B型基因中Ba亚型占91.0%,adw 2血清型占93.6%;C型基因中C2亚型占92.0%,adrq+血清型占85.0%;东莞地区慢性乙肝患者以 B型基因为主,其次是C型基因。B型基因样本中,以Ba亚型、adw2血清型为主;C型基因样本中,以C2亚型、adrq+血清型为主。结论东莞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分布有年龄和地域差异性,自疫苗接种开展以来,HBV感染率得到了明显控制,对其基因分型和流行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为东莞地区乙肝防治策略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外膜大蛋白(LHBs)与 HBV 复制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2013年8~11月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17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LHBs ,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HBV 表面抗原(HBsAg)及 HBV e 抗原(HBeAg),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HBV‐DNA 。按 HBeAg 结果分为 HBeAg 阳性组(58例)和 HBeAg 阴性组(112例)。比较 LHBs 和 HBV‐DNA 的阳性率,同时分析 LHBs 水平与 HBsAg 浓度及 HBV‐DNA 拷贝数的相关性。结果 HBeAg 阳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2,P >0.05);HBeAg 阴性患者血清中,LHBs 阳性率与 HBV‐DNA 阳性率有统计学意义(χ2=5.349,P<0.05)。 LHBs 水平与 HBV‐DNA 拷贝数(r=0.979,P<0.05)、HBsAg 浓度(r=0.923,P<0.05)呈正相关。结论 LHBs 是从蛋白水平反映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情况的可靠指标,尤其是对 HBeAg 阴性患者抗病毒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 e 抗原(HBeAg)转阴与长期应用拉米夫定诱发的YMDD 变异和病毒基因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0例,其中 HBeAg 血清学转阴患者577例,未转阴患者623例,检测患者 HBeAg 、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 )和 HBV 基因型,并比较和探讨3者的关系。结果577例 HBeAg 阴性患者中有233例(40.38%)存在病毒复制(HBV-DNA ≥103);对233例基因分型显示,A 、B 、C 、D 基因型分别为163例(69.96%)、57例(24.46%)、11例(4.72%)、2例(0.86%);YMDD 突变检测发现,233例患者中106例(45.49%)发生 YMDD 突变,其中Ⅴ突变68.87%,Ⅰ突变22.64%,Ⅰ/Ⅴ共生突变8.49%。在106例 YMDD 突变患者中 A 、B 、C 、D 基因型分别为0例(0.00%)、72例(67.92%),27例(25.47%),7例(6.60%)。结论本院所在地区 HBeAg 血清转阴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仍保持一定的活力,持续监测病毒拷贝数、YMDD 突变和基因型对于此类患者治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基因型与广西原发性肝癌(HCC)发生及家庭聚集性的关系.方法 采取配对方法选择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发家庭成员340例及无癌家庭成员34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DNA扩增检测技术测定HBV DNA,应用序列特畀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技术(PCR-SSP)进行HBV DNA基因分型.结果 ①肝癌高发家庭成员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癌家庭成员的阳性率(20.3%vs 11.2%,P<0.01);②随机抽取高发家庭成员组中HBV DNA阳性的42例进行基因型分析,B基因型占90.5%(38/42),A基因型占7.1%(3/42),C基因型占2.4%(1/42);而在无癌家庭成员组的35例中,B基因型占97.1%(34/35)例,A基因型占2.9%(1/35)例,C基因型未检出,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检测出D、E、F等基因型.结论 HBV的感染及复制与广西肝癌的发生及家庭聚集性存在密切关系,但HBV DNA的基因型与广西肝癌的发生及家庭聚集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颖  刘均娟  曹丽霞  赵桂明 《临床荟萃》2009,24(13):1133-113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10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的基因型,给予恩替卡韦(O.5mg/d)抗病毒治疗48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检测肝功能、乙型肝炎5项和HBVDNA定量,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03例CHB患者中感染B基因型者34例,感染C基因型者69例。治疗48周,感染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HBVDNA转阴、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消失和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血清转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基因型不影响恩替卡韦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