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本文应用超声研究Goldblatt大鼠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变,并应用Valsartan(AT1受体拮抗剂)治疗,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4只SD大鼠6~8周龄,分为Valsartan治疗组(n=l3,V组),非Valsartan治疗组(n=11,NV组)和假手术组(n=10,S组),V组和NV组在左肾动脉置入内径为0.3mm的银夹(2Klc),每周测一次血压,每2周测一次超声心动图,并计算左室收缩功能,术后2周,V组给予Valsartan30mg/kg/d一次性灌胃治疗,S组和NV组每天用饮用水灌胃,共10周。结果 (1)各组大鼠治疗前一般情况和左室功能(EF,FS、mFS)无差异;(2)与NV组比较,术后10周V组尾动脉压降低75.6mmHg;术后10周NV组相对室壁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与V组和S组比较P均小与0.05,有显著意义NV组舒张期左室内径明显变小,NV组<S组<V组与S组和V组比较有意义,而S组和V组比较无意义;(3)NV组的左室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其中射血分数(EF)、左室中层缩短率(mFS)、实测/预测mFS与V组实测/预测mFS和S组实测/预测mFS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S组与V组比较无差异;但各组问的FS和预测mFS均无显著差异;(4)相关分析,各组大鼠实测/预测mFS与左室腔舒张内径成正相关(r=0.612,P<0.0001);相对室壁厚度(RWT)与经线室壁应力成负相关(r=-0.563,P<0.001)。结论 (1)Goldb1att大鼠可产生明确的高血压、LVH和收缩心功能障碍;(2)mFS比FS在评价左室功能上更有优越性;(3)心室肥厚损害心肌的收缩力,尤其在心肌产生向心性肥厚时;(4)AT1受体拮抗剂Valsartan抑制心肌肥厚的产生,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本文应用超声研究Goldblatt大鼠心脏收缩功能的改变 ,并应用Valsartan(AT1受体拮抗剂 )治疗 ,观察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4只SD大鼠 6~ 8周龄 ,分为Valsartan治疗组 (n =l3,V组 ) ,非Valsartan治疗组 (n =11,NV组 )和假手术组 (n =10 ,S组 ) ,V组和NV组在左肾动脉置入内径为 0 .3mm的银夹 (2Klc) ,每周测一次血压 ,每 2周测一次超声心动图 ,并计算左室收缩功能 ,术后 2周 ,V组给予Valsartan 30mg/kg/d一次性灌胃治疗 ,S组和NV组每天用饮用水灌胃 ,共 10周。结果  (1)各组大鼠治疗前一般情况和左室功能 (EF ,FS、mFS)无差异 ;(2 )与NV组比较 ,术后 10周V组尾动脉压降低 75 .6mmHg ;术后 10周NV组相对室壁厚度、左室重量、左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 ,与V组和S组比较P均小与 0 .0 5 ,有显著意义 :NV组舒张期左室内径明显变小 ,NV组 相似文献   

3.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左室肥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 LVH关系.方法 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 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 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 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 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形成过程中心肌局部RAAS及机械负荷等不同因素对c-myc表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高血压组(H组)、螺内酯组(螺内酯50 mg·kg-1·d-1灌胃,S组)、缬沙坦组(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V组)、螺内酯和缬沙坦联用组(螺内酯50 mg·kg-1·d-1+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S+V组),并以假手术组大鼠(C组)为对照。采用心脏超声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用药8周后V组、S+V组的血压、左室收缩期径线室壁应力、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厚度均明显低于H组及S组(P<0.05)。S组、V组、S+V组心肌组织中AngⅡ低于H组(P<0.05)。H组与S组左室心肌细胞中c-myc表达量较C组、V组及S+V组明显上升(P<0.01)。c-myc蛋白的表达量与用药8周时颈动脉收缩压、左室收缩期径线室壁应力呈正相关(r=0.848,P<0.01;r=0.580,P<0.01),与心肌组织中AngⅡ的浓度不相关。结论机械负荷的增加是诱导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细胞中c-myc表达持续增强的重要因素,且c-myc的持续表达不依赖于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形成过程中心肌局部RAAS及机械负荷等不同因素对c-myc表达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高血压组(H组)、螺内酯组(螺内酯50 mg·kg-1·d-1灌胃,S组)、缬沙坦组(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V组)、螺内酯和缬沙坦联用组(螺内酯50 mg·kg-1·d-1+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S+V组),并以假手术组大鼠(C组)为对照。采用心脏超声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c-myc的表达情况。结果用药8周后V组、S+V组的血压、左室收缩期径线室壁应力、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厚度均明显低于H组及S组(P<0.05)。S组、V组、S+V组心肌组织中AngⅡ低于H组(P<0.05)。H组与S组左室心肌细胞中c-myc表达量较C组、V组及S+V组明显上升(P<0.01)。c-myc蛋白的表达量与用药8周时颈动脉收缩压、左室收缩期径线室壁应力呈正相关(r=0.848,P<0.01;r=0.580,P<0.01),与心肌组织中AngⅡ的浓度不相关。结论机械负荷的增加是诱导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细胞中c-myc表达持续增强的重要因素,且c-myc的持续表达不依赖于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高血压左室肥厚形成过程中缬沙坦和螺内酯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纤维化以及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两肾一夹的方法建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高血压组(H组)螺内酯组(螺内酯mg/(kg·d)灌胃,S组)、缬沙坦组(缬沙坦30 mg/(kg·d)灌胃,V组)及螺内酯和缬沙坦联用组(螺内酯50 mg/(kg·d)+缬沙坦30 mg/(kg·d)灌胃,S+V组),并以假手术组大鼠(C组)为对照。采用心脏超声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的浓度;Woessner法测定心肌组织中胶原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中TGF-β1的表达情况。结果用药8周后V组、S+V组血压、左室收缩期径线室壁应力、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厚度均明显低于H组及S组(P<0.05),S组、V组、S+V组心肌组织中AngⅡ低于H组(P<0.05)。V组S组、S+V组心肌胶原总量、心肌内血管周围胶原面积、胶原容积分数均明显低于H组(P<0.05)。H组与S组心肌细胞及间质细胞中TCF-β1表达量较C组,V组及S+V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 TGF-β1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肌细胞及间质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在AT1及ALD受体水平上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以使TGF-β1的表达明显下调、心肌纤维化改善,这一作用是独立于机械负荷及室壁应力的增加存在的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缬沙坦及螺内酯对Goldblatt鼠左心室重构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组(N)、缬沙坦组(V)、螺内酯组(S)、缬沙坦及螺内酯组(S+V组)和假手术组(C组)。术后第10周,用放免法测定心肌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结果:术后10周N组大鼠血压、收缩期经线室壁应力(MESS)、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及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较C组明显升高(P0.01)。与N组相比V组和S+V组血压、MESS、LVPWd及IVSd均明显低于N组(P0.05);S组则无明显改善(P0.05);N组AngⅡ和ALD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1),S组ALD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V组及S+V组ALD低于N组(P0.05)。S组、V组及S+V组AngⅡ含量显著低于N组(P0.05)。结论:在Goldblatt鼠模型中,压力负荷及RAAS系统对左心室肥厚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缬沙坦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螺内酯可以部分地降低血压、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Stat3在Goldblatt鼠左室肥厚心肌中的变化以及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1型(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干预后Stat3活化与机械负荷、左室结构、局部Ang Ⅱ含量的相互关系,探讨AT1-Stat3信号通路在左室肥厚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肾一夹法建立Goldblatt鼠模型,3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血压非治疗组(H组,n=11),缬沙坦治疗组(V组,n=11,术后两周开始缬沙坦30 mg/kg*d灌胃),假手术组(C组,n=10),每周测1次尾动脉压,每两周测1次超声心动图,术后第10周测定大鼠颈动脉压,处死大鼠,免疫组化检测左室心肌Stat3活化,放免检测左室心肌Ang Ⅱ的含量.结果术后10周H组颈动脉压(SBP)、左室收缩末期经线室壁应力(MESS)、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心肌Stat3的活化及Ang Ⅱ的含量较C组均明显增高(P<0.01),V组上述指标较H组显著下降(P<0.01),与C组相比无著性差别(P>0.05).Stat3活化与术后10周SBP、MESS、LVMI、Ang Ⅱ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Goldblatt鼠左室肥厚过程中Stat3活化增加,心肌局部Ang Ⅱ以及持续的压力负荷对Stat3活化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活化的Stat3可能又促进Ang Ⅱ的生成.缬沙坦通过与AT1受体结合在逆转左室肥厚的同时明显抑制Stat3活化并降低心肌局部Ang Ⅱ的含量,表明AT1-Stat3通路可能是参与心肌肥厚发生发展的新信号传导通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缬沙坦对心肌肥厚和纤维化的干预作用是否优于卡托普利,两联用是否更为有益,并对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探讨。方法:79例伴有左室肥厚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随机分为3组:缬沙坦组,缬沙坦80-160mg qd;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25-50mg bid;卡托普利+缬沙坦组,卡托普利12.5-25mg bid 缬沙坦40-80mg qd。治疗期为8个月。另设正常对照组。观测室间隔厚度、左室重量指数、左室相关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和晚期血流速度比(VE/V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醛固酮(Ald)、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 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 NP)等指标,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另对各治疗组每组6例患,观察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各组治疗后反映心肌肥厚和纤维化以及左室舒张功能的各项指标均显改善(P<0.05,P<0.01),但未达正常。组间比较差异不显。动态观察卡托普利组Ang Ⅱ及Ald先下降,后出现“逃逸”现象,但此后血清PI CP、PⅢ NP及超声心动图改变仍继续好转。结论:(1)缬沙坦和卡托普利单用或联用均能抑制和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与纤维化,改善舒张功能;(2)缬沙坦组短期治疗的益处未见明显优于卡托普利,两联用未见明显优势;(3)卡托普利持续治疗后出现Ang Ⅱ及Ald“逃逸”现象,但心肌重塑却继续好转。其作用机制与降低Ang Ⅱ的确切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1)密度及亲和力的影响,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细胞分子机制及缬沙坦的干预机制.方法 (1)12只6周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分二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6只为阳性对照组;缬沙坦干预组(SHR-V)6只 缬沙坦 20 mg*kg-1*d-1;同源正常血压大鼠(WKY)6只为正常对照组.(2)用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左室心肌AT1受体密度及亲和力;用放免法测定血液及左室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浓度;测量血压、左室重量/体重及左室厚度/体重.结果 (1)AT1受体密度及亲和力的变化SHR组左室心肌AT1受体亲和力较WKY组增强(P<0.05),但AT1受体密度降低(P<0.01);SHR-V组较SHR组AT1受体亲和力降低(P<0.05),与WKY组无明显的差异,在SHR-V组,AT1受体密度明显高于SHR组(P<0.01).(2)Ang Ⅱ浓度的变化SHR组心肌Ang Ⅱ水平较WKY组明显升高(P<0.01),但血浆Ang Ⅱ水平无明显差异;SHR-V组心肌Ang Ⅱ水平明显低于SHR组(P<0.01),而血浆Ang Ⅱ浓度较另二组明显升高(P<0.01).(3)血压及左室结构的变化缬沙坦可显著降低SHR的血压、左室重量/体重及左室厚度/体重(P<0.01).结论 (1)左室心肌AT1受体亲和力增强及Ang Ⅱ水平升高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缬沙坦除可降低血压外,尚可降低左室心肌AT1受体亲和力及Ang Ⅱ水平,逆转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2型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醛固酮 (Ald)、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的变化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对其影响。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浆及心肌AngⅡ、Ald;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TGF β1 的变化 ;用Masson三色染色观察心肌胶原含量变化。结果 糖尿病大鼠血浆及心肌组织中AngⅡ、Ald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大鼠 ,罗格列酮治疗组与糖尿病大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TGF β1含量增加 ,罗格列酮治疗组较糖尿病组减少 (P <0 .0 1 ) ;电镜观察罗格列酮治疗组大鼠心肌的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论  2型糖尿病大鼠血浆和心肌组织AngⅡ、Ald升高 ,心肌TGF β1含量增加 ,罗格列酮治疗后可延缓糖尿病心肌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的降压效果,对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并观察治疗中的醛固酮(Ald)逃逸现象与LVH关系。方法入选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111例随机分成服用缬沙坦组(36例)或苯那普利组(39例)或非洛地平组(36例),监测治疗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服药10~14周、20~26周时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变化,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检测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检查,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组均能有效降压,效果相当(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缬沙坦组、苯那普利组均能逆转LVH。左室质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下降(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P>0.05),舒张功能改善,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流速比值(E/A)升高(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5);非洛地平组虽有LVM下降(P<0.05),但LVMI、E/A无明显变化(P>0.05)。缬沙坦组治疗后AngⅡ显著上升(P<0.01);苯那普利组治疗10~14周AngⅡ明显下降(P<0.01),20~26周Ald升高,接近治疗前水平(P>0.05),与10~14周比较明显升高(P<0.01);非洛地平组AngⅡ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缬沙坦组治疗后Ald浓度明显下降(P<0.01)。苯那普利组Ald逃逸发生率36%,有逃逸者LVH逆转较差。结论缬沙坦、苯那普利、非洛地平降压效果相当。3组对LVH均有逆转作用。缬沙坦、苯那普利作用优于非洛地平。缬沙坦长期应用无Ald逃逸。非洛地平治疗期间对血浆Al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牛磺酸 (Tau)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及心肌血管紧张素 (Ang )、醛固酮 (Ald)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am组 )、二肾一夹肾性高血压模型组 (2 K1C组 )、Tau治疗组 (2 K1C+Tau组 ) ,每组 8只。测定并比较各组尾动脉收缩压 (SBP)、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WI)、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纤维直径、血浆及心肌 Ang 、Ald含量。结果  2 K1C组大鼠 SBP、L VWI、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纤维直径、血浆及心肌 Ang 、Ald含量较 Sham组显著增加 (P<0 .0 1)。牛磺酸 (5 0 mg/ kg· d)治疗 8周显著降低 2 K1C大鼠 SBP、L VWI、心肌胶原含量、心肌纤维直径、血浆及心肌 Ang 和 Ald含量 (P<0 .0 1)。结论 牛磺酸可降低肾性高血压大鼠循环及心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活性 ,抑制心肌细胞肥大及胶原增生 ,有效防治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14.
缬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和心脏重塑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为研究对象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受体AT1阻滞剂缬沙坦的降压作用和对血液及组织AngⅡ浓度的影响 ,探讨左室重塑与心肌AngⅡ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雄性 15周龄SHR分两组(n=6) ,缬沙坦 3 0mg·kg-1·d-1,对照组用等量蒸馏水灌胃。用高压液相放免法 (HPLC RIA)测定治疗 4周前后SHR血液、肾脏、心脏和动脉壁中AngⅡ浓度。结果 治疗组血压由 (2 0 5 0±10 7)mmHg下降到 (15 0 0±6 8)mmHg(P <0 .0 1) ,左室重量/体重由 (2 64 3±17 1)mg/ 10 0g下降到(2 0 8 2±13 9)mg/ 10 0g(P <0 .0 1) ,左室心肌和动脉壁的AngⅡ水平相应降低(P <0 .0 1) ,但血液和肾脏中AngⅡ水平上升 (P <0 .0 1)。结论 缬沙坦抑制左室重塑与在AT1受体水平上阻滞AngⅡ和降低心肌组织AngⅡ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卡托普利和缬沙坦从不同水平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后对心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四组(:A)高脂饮食组(、B)高脂饮食加卡托普利组(、C)高脂饮食加缬沙坦组(、D)对照组。喂饲10周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含量,取心肌和肝脏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CRP的表达。结果A组心肌CRP表达较D组明显升高(P<0.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心肌CRP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25),与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剔除C组数据后,血浆AngⅡ水平与心肌局部CRP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rs=0.804,P<0.0001)。肝脏CRP表达两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gⅡ与心肌局部组织CRP的表达有显著的相关性;卡托普利和缬沙坦可降低心肌局部CR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DSP)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将48只8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6组:DSP小剂量组、DSP大剂量组、福辛普利组、DSP小剂量与福辛普利联用组、DSP大剂量与福辛普利联用组、SHRs对照组.6组分别干预8周后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局部心肌/血浆血管紧张素Ⅱ、血浆醛固酮浓度;左室肥厚指数.结果DSP可降低血浆AngⅡ、Ald及局部心肌AngⅡ浓度(P<0.01或P<0.05),并可进一步增强福辛普利的这一作用;与对照组比较DSP可明显减轻左室肥厚(P<0.01或P<0.05),与福辛普利联用时可进一步提高后者的抗左室肥厚效应.结论DSP及其与福辛普利联用具有拮抗SHR左室肥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缬沙坦可能通过调节心脏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的方式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水平及心肌纤维化程度,揭示心脏AngⅡ和ACE2逆转左心室重构、拮抗心肌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 10~12周龄雄性SHR系大鼠共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缬沙坦组(10 mg/kg·d)、高剂量缬沙坦组(30 mg/kg·d),每组10只。另以月龄、体重相同的WKY系大鼠8只作为健康对照组。使用RBP-I型大鼠血压心率测定仪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干预12周后全部处死,测量左心室重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血浆中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天狼星红苦味酸法观测心脏胶原纤维的改变。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心脏ACE2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①缬沙坦可显著降低自发性大鼠的收缩压,并且在高剂量缬沙坦组中最为明显。②缬沙坦可显著降低自发性大鼠心肌组织中AngⅡ、上调血浆中AngⅡ水平,以高剂量缬沙坦组最为显著。③缬沙坦可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及小动脉周围的纤维化程度。④缬沙坦可促进心肌组织表达ACE2,并且呈浓度依赖的趋势。结论缬沙坦可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收缩压,并且可通过下调心肌组织中AngⅡ、上调ACE2的表达来减轻心肌纤维化、逆转心室肥厚,且这些效应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肾一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中,心肌组织中钙调神经磷酸酶(CaN)抑制因子(calcineurin-inhibi-tor,Cain)表达的变化,以及血浆中相关活性因子的变化。方法:将21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7),即假手术组、手术组(通过一肾一夹法复制肾性高血压大鼠)及螺内酯组:以螺内酯20 mg/(kg.d)灌胃;实验14 d后,大鼠称质量后抽血处死,分别计算左心室质量(LVW)、全心质量(HW)以及二者与体质量(BW)的比值。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血浆醛固酮(Ald)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含量。以蛋白印迹杂交的方法,测定心肌组织中Cain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的LVW/BW及HW/BW比值显著增加(P0.05)、血浆Ald和AngⅡ的水平、及Cain的表达的显著增加(P0.01);而与手术组比较,螺内酯组大鼠的LVW/BW比值显著减少(P0.05)、血浆AngⅡ的水平及Cain的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通过一肾一夹手术,诱导机体内源性Ald和AngⅡ增加,导致大鼠心肌肥厚反应的发生。同时,机体内源性Cain表达的增加,以抑制CaN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肌肥厚反应。螺内酯通过阻断Ald与其受体结合,可以抑制心肌肥厚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复方黄精口服液对大鼠心力衰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复方黄精口服液对大鼠心力衰竭的影响 ,探讨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是否参与调节心力衰竭时肥大的心肌细胞表型变化。方法 :应用阿霉素 (ADR)致大鼠心力衰竭为模型 ,测心体比 (LVM /BW ) ,心肌肌球蛋白重链 (α -MHC )、β-重链 (β -MHC) ,心肌AngⅡ。 结果 :ADR 16d累计剂量 2 0mg/kg时 ,大鼠出现较严重的心力衰竭。ADR组LVM /BW升高 ,心肌AngⅡ升高 ,α -MHC百分比降低 ,β -MHC百分比升高 ,与正常组比较P <0 .0 1。表明AngⅡ与α -/ β -MHC呈负相关 (P<0 .0 1)。经予复方黄精口服液 (大、中、小剂量 )治疗后 ,各组LVM /BW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与ADR组比较P <0 .0 1或P <0 .0 5。AngⅡ下降 ,α -MHC升高 ,β -MHC降低。表明AngⅡ与α -/ β -MHC呈正相关 (P <0 .0 1)。正常组AngⅡ与α -/ β -MHC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复方黄精口服液能抑制心力衰竭大鼠心肌AngⅡ升高 ,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表型变化 ,抗心肌重塑从而抗心力衰竭 ,心肌局部AngⅡ参与心力衰竭时肥大的心肌细胞表型变化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氯沙坦对肾性高血压心肌肥厚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及左室原癌基因c jun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AngⅡ 1型受体 (AT1R)拮抗剂逆转左室重构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 10周龄的Wistar大鼠 ,体重 190~ 2 2 0g,采用两肾一夹制造肾性高血压模型 ,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三组 :假手术组、氯沙坦组和非治疗组 ,每组 10只。治疗 8周后 ,处死动物 ,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左心室原癌基因c junmRNA的表达 ,并用图像分析仪做半定量分析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肌组织AngⅡ的含量。结果 :经过 8周治疗后 ,氯沙坦组高血压心肌肥厚大鼠左心室原癌基因c jun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非治疗组 (P <0 .0 1) ,心肌组织AngⅡ含量也明显低于非治疗组 (P <0 .0 5 )。结论 :AT1R拮抗剂氯沙坦能降低心肌组织的AngⅡ含量及大鼠肥厚左室原癌基因c junmR NA的表达 ,这可能是其预防和逆转左室重构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