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心原性猝死的发生和120院外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减少猝死的发生。方法:对心血管患者猝死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原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最严重的临床表现。在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中,猝死占相当大的比例。结论:通过人为干预,减少危险因素,及时心肺复苏,可以有效减少猝死的发生。120作为院外急救中最重要的一环,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最大限度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几种预测方法。方法对我院1997年~2007年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心脏性猝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40例,女10例,男∶女为4∶1。2)心脏性猝死往往有心绞痛(34例)心悸、气短(21例)等先兆症状和精神因素(40例)饱餐(12例),用力大便(7例)等诱因。3)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为:室早34例,室速13例,QTC≥440ms17例,室内传导阻滞19例,房室传导阻滞23例。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致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作为临床工作者及早地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对其进行有效的预测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群中QTc间期延长与心脏性猝死风险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普通人群中心率校正的QT(QTc)间期是否是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之一。背景:在发达国家,心脏性猝死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QTc间期延长已被认为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但是在大多数人群研究中并未发现QTc间期延长与总死亡或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存在一致联系。这其中  相似文献   

5.
背景:对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患者中心脏事件预测因素的分析认为晕厥是主要的因素。但先前的研究并未探讨心脏停搏复苏或心脏性猝死的特异性危险因素。目的:识别临床疑似LQTS患者青春期发生心脏停搏复苏或心脏性猝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病因,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方法:对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年龄、性别、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地点等项内容临床分析.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50岁~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女性=3.67∶1.其中57.14%为冠心病患者,33.33%患者有情绪不稳,71.4%患者猝死院外.结论:及早和长期干预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发生,避免诱发因素,有望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7.
赵晖 《中国伤残医学》2009,17(5):113-114
本文对48例住院期间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病例进行分析,以探究其易发因素、危险因素、先兆症状、诱因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心脏性猝死危险因素的评价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心脏原因意外地引起猝然死亡。在美国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这一原因[1,2 ] 。心脏性猝死的直接致命因素是心律失常,约占总死亡人数的80 %,其余2 0 %由其他原因引起,如主动脉破裂、蛛网膜下腔动脉瘤破裂、心脏破裂或心包填塞、肺动栓塞等[1] 。SCD的发生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0 36~1 2 8。随年龄、性别、有无心血管疾病而异。6 0岁以上伴有冠心病的男性,SCD的发生率约为普通人群的8倍[2 ] 。因此,对其危险因素的正确评价与预防对改善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1 心肌梗死后猝死危险因素的评价发达国家流行病学研究证实,S…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心源性猝死病例51例,按1:2比例纳入我院同期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102例,分析其基线资料特征.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待检危险因素与心源性猝死的相关性,并根据结果提出护理措施.结果 纳入猝死病例51例,平均年龄62.89±9.72岁,其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心肺复苏术后,持续低射血分数,持续室性心律失常是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因素.结论 早期识别合并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加强护理监护是防治心源性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的无法预测的自然死亡。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巨大。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冠状动脉畸形、滥用药物、性别、年龄、电解质异常、运动项目强度及持续时间等。近期发现,T波电交替、缺血性J波等亦为运动员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对减少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991年1月~2010年12月,山东省滕南矿区心脏性猝死的病例580例,研究总结矿区猝死人群的分布特点、诱因、猝死时间、原发疾病、抢救时间、抢救结果.1991年1月~2000年12月与2001年1月~2010年12月统计数字对照,筛选高危患者;2001年1月~2010年12月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结果 2001年1月~2010年12月,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高危患者年龄明显延长,院内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促进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进,可以减少死亡率,明显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乌鲁木齐市1987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布及发作诱因。对心脏性猝死定义、危险因素等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诊断标准和预防建议。  相似文献   

13.
储睿  朱刚艳  周兴宇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7):187-190,58
年龄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鉴于此,研究衰老诱发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机制,对于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从衰老对心脏的结构、心肌细胞、细胞外微环境和心脏功能4个方面的影响进行阐述,为干预或逆转心脏衰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病人达1200万人,其中有一半是心脏性猝死。在中国,每年有数千万人患冠心病,200万人死于心肌梗塞,其中多数是心脏性猝死。人们对猝死总是怀有某种恐惧,特别是老年人,他们想知道自己是否有发生猝死的可能?为了探索老年人心脏性猝死的发病规律,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现将我院22例老年心脏性猝死病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我院心病中心收治的70例心脏性猝死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进行有效总结。结果 70例患者的TC/HDL-C比值为2.7-8.9,平均值为(5.46±1.78),有45例患者的心电图显示ST-T异常(64.29%,45/70)。动态心电图检测,38例患者有无痛性的心肌缺血症状(54.29%,38/70),40例患者心律失常(57.14%,40/70)。超声结果显示,48例患者有吸烟史,12例左室肥厚。结论老年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猝死率较高,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该疾病患者,根据其实际的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措施,尽量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崔文章 《中外医疗》2013,(18):45-45,47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方法对于该院收治的85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猝死前主要疾病以及诱发因素和地点等各项内容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结果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的年龄在50~60岁之间为高发年龄阶段;男性和女性之比为3.72:1。其中有56.5%的属于冠心病疾病患者,有34.1%的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有71.8%的患者猝死在医院以外。结论及早预防和长期对于冠心病多种危险发病因素实施干预,尽量避免各类诱发因素,能够减少患者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于伟 《吉林医学》2011,(24):5063-5063
目的:通过对居民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展开调查,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预防及干预活动,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方法:选取自愿参加调查的社区居民250例,使用统一调查表调查居民的生活方式与可能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对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包括:增龄、男性、吸烟、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等(P<0.01)。结论: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对减少心血管病发生有利;经常性的健康教育,也可以预防或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杨愚  宋恩来 《吉林医学》1996,17(2):81-82
住院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杨愚,宋恩来,刘蕴生(吉林省人民医院130021)心脏性猝死是内科心血管疾病的常见急症,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主要死亡病因之一,本文将我院心内科在院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资料做一总结,并探讨其主要死亡原因。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9.
心率变异性(HRV)作为检测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的无创指标,HRV降低与冠心病、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有关,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反应心脏自主神经张力,在评价心血管疾病,尤其是预测心性猝死的独立指标,日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53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HRV进行对比分析,探讨HRV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这对于了解一些病人的病情,预测可能出现的心脏疾病危险因素,实施恰当的护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院前猝死3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2003年1月—2010年7月院前猝死3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1例病人中254例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多发,夜间多发。院前急救仅5例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脏性猝死为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对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