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特征性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气管、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的CT特征、临床表现及对应病理资料.结果 (1)部位:位于气管1例、主支气管1例、叶支气管3例、段支气管5例,均呈中央型.(2)形态及大小:分叶状2例、椭圆形或圆形7例、不规则形1例.肿瘤最长径10~39 mm(平均25 mm).(3)边缘:8例边缘光滑,2例边缘毛糙,邻近肺实质存在浸润.(4)密度:其中6例密度不均匀,3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高于胸壁肌肉,4例与胸壁肌肉相仿,1例低于胸壁肌肉.4例肿瘤内见钙化.(5)强化特点:9例行CT增强扫描中8例呈相对轻度强化,1例轻微强化.(6)周围情况:所有病例均显示气管或支气管狭窄、阻塞,5例伴阻塞性肺炎,2例伴阻塞性肺不张,3例伴远端支气管阻塞性黏液栓塞,1例伴阻塞性肺气肿,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均未见明显肿大,1例合并左肺多发肺大疱及左侧气胸.结论 原发性气管、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多为中央型、低度恶性肿瘤.CT表现为气管、支气管腔内或远端边缘光滑的椭圆形或分叶状肿物,常伴钙化,少数可呈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呈轻度强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气管黏液表皮样癌(PTMEC)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为PTMEC的患者资料,总结其CT表现.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8~40 mm,平均(19.6±8.1)mm,其中10例(90.9%)最大长径<30 mm.发生在上段、中段、下段者分别为1...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方法 搜集2005年至2012年间经手术或支纤镜病理证实的9例气管、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资料,对病灶的多层螺旋CT特征进行评价.结果 位于气管、主支气管的瘤灶3例,最大径< 20 mm,表现为息肉样软组织密度影向管腔内突出,无阻塞性改变.位于中间段支气管、叶或段支气管的瘤灶6例,均表现为球形病灶,最大径20~68 mm;阻塞性肺不张1例,阻塞性肺炎6例.所有瘤灶均表现为表面光滑的均匀软组织密度影,CT值约(54±16) HU,增强后均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前后差值为(64±14) HU.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结论 大气道黏液表皮样癌好发于中青年,多位于主支气管以下的大气道,瘤灶强化明显,常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癌(MEC)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0例支气管MEC的临床资料和MDCT表现,其中8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中心型8例,6例(6/10例)起源于叶支气管,2例(2/10例)起源于段支气管,其中:1例(1/10例)表现为支气管腔内结节状占位,7例(7/10例)表现为向支气管腔内外浸润性生长,呈块状,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周围型2例,呈块状,密度均匀,边缘清晰,其中1例边缘呈浅分叶状,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结论 支气管MEC多层螺旋CT表现多样,对于年轻患者的中心型支气管MEC多层螺旋CT较易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癌(MEC)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肺原发性MEC的MSCT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本组24例均表现为单发病灶.CT平扫显示中央型17例,其中腔内息肉型14例,合并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11例;腔内外肿块型2例,合并阻塞性肺炎及肺气肿1例,合并肺泡积血1例;管腔全层浸润型1例,增厚的管壁可见散在钙化,气道轻度狭窄.外周型7例,3例见分叶及毛刺,3例见不规则厚壁空洞.增强后轻度强化4例,中度强化11例,明显强化9例.3例合并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其中1例合并骨转移.结论 中央型肺MEC好发于年轻人,多表现为边缘光滑的圆形或类圆形腔内肿块,增强后中度或明显强化;而外周型MEC好发于中老年人,缺乏特征性CT表现,确诊最终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20岁,战士,主因"恶寒发热3d,胸痛1d"入院.胸部X线正位片及CT片显示右肺中叶团片状阴影(图1、2),血常规示WBC 13.1×109/L、中性粒细胞0.823.患者既往身体健康.查体:右肺呼吸音较弱,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均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7.
朱瑜  蒋瑾瑾 《人民军医》2010,(5):342-342
1病例报告患者女,12岁。因间断发热24天、咳嗽7天入院。近1年有反复咳嗽病史,外院曾按哮喘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吸气三凹征(一),左侧呼吸动度减弱,左下肺叩诊浊音,双肺呼吸音不对称,左上肺呼吸音低,左下肺呼吸音消失。胸部X线片示:左肺不张伴胸腔积液。胸部CT示:左侧主支气管受压阻塞,左肺呈实变影,气管左移,左侧少量胸腔积液。支气管镜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气管支气管树黏液表皮样癌(MEC)的CT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气管支气管树MEC的CT、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24例中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咯痰、发热、胸闷、气促、胸痛和咯血.19例为低度恶性型,5例为高度恶性型.病灶位于气管1例,主支气管6例,叶支气管12例,段及以下支气管5例.肿瘤呈无腔外浸润的边界清晰的腔内类圆形结节13例(位于叶支气管及以上气管)和条柱状3例(位于主支气管);呈非浸润性的边界清晰的腔内外类圆形结节、肿块6例,位于叶及以下支气管;呈浸润性的腔内外不规则肿块2例,均为高度恶性型.平扫12例,肿瘤均接近或等于肌肉组织密度,4例瘤内有钙化.增强扫描20例,1例因病灶小而观察不清,明显强化17例.20例有气管阻塞性改变.结论 气管支气管树MEC多为低度恶性,好发于主、叶支气管,CT上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气管腔内或腔内外非浸润性占位,增强后明显强化,部分可有肿瘤钙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41例气管支气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MDCT)影像资料,探讨MDCT对气管支气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搜集自2006年5至2007年8月共41例气管支气管病变的MDCT资料,常规横断面为6mm层厚,回顾性重建为1mm层厚、1mm层间隔,并于同步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包括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E)、多层面/曲面成像(MPP/CPR)、最大/小密度投影(MIP,MinIP)、表面遮盖成像(SSD))和容积重组(VR)。结果:MDCT结合多种三维重建可以很好地显示气管支气管的正常和异常,肺癌、支气管结核、支气管腔内占位以及邻近病变所致气道狭窄各有特点。三维重建对狭窄部位、范围和程度的确定显示很好。结论:MDCT结合多种后处理三维重建对气管支气管的各种类型病变有较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1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资料,分析其CT表现,并回顾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肺黏液表皮样癌表现为气管、支气管内或肺内孤立性结节、肿块,呈卵圆形或分叶状,可伴有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部分可见点、片状钙化,注射对比剂后肿块呈中度强化.结论 肺黏液表皮样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能为该病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73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3例行MSCTA检查,36例行DSA检查,12例同时行MSCTA和DSA检查,2例行MSCTA检查的同时与外科手术对照。结果MSCTA和DSA的可信度平均得分分别为7.87分和8.50分(P〈0.05);MS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80%和91%。结论尽管MS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可信度略低于DSA,但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而且MSCTA通过三维后处理方法能很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特征和周围的解剖结构,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外科手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例肾细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实性肾癌18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3例呈明显增强,5例呈轻中度增强,囊性肾癌3例,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增强。实质期及肾盂期增强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术前正确诊断率和分期正确率分别为90.5%和80.9%。结论:肾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大多数能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 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110例临床推荐行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两种后处理成像方法,10例增加曲面重建(CPR).结果:MSCTP能很好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统的全貌及其与病变之间的空间解剖关系,直观地评价门静脉的位置、轮廓、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 了解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和程度.结论:MSCTP是肝静脉和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 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VR比MIP重建的血管图像更优.  相似文献   

14.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 CT测定冠状动脉钙化积分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45例患者 (32例有冠心病病史 ,其余 13例无症状 )行多层螺旋 CT(MSCT)钙化积分检查 ,其中 10例另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 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为 480 .5± 42 .3,与无症状组的 12 6 .3± 2 3.9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将 10例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 4的结果与多层螺旋 CT所得的冠状动脉钙化分数作对比 ,以积分大于 40 0者统计为阳性 ,发现两者之间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MSCT整合心电门控扫描可较准确地测量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为临床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34例骨肿瘤患者行MSCT扫描后,做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三维重建(3D),四维重建(4D)4种后处理。结果每一种重建图像均显示了所有的肿瘤。MPR准确显示了肿瘤的范围及细微结构;MIP及3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4D能立体显示骨改变及肿瘤的范围和细微结构。4种后处理图像结合横断层面原始图像能从不同方向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骨改变及骨膜反应的形态。结论MSCT后处理对病变的显示全面准确,结合横断面图像,可对骨肿瘤做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109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经螺旋CT扫描后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显示(SSD)和最小密度投影(MinP)4种图像后处理成像技术,并根椐诊断行小儿支气管内窥镜异物摘取术.结果: 术中取出气管异物27例、右侧支气管异物53例、左侧支气管异物18例、双侧支气管异物1例、气管并左侧支气管异物2例、气管并双侧支气管异物2例;另有3例未见明确异物,1例异物位于Ⅲ级支气管无法取出,1例由于喉头水肿纤维支气管镜无法通过并手术,1例术前突然窒息死亡.螺旋CT 4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异物的显示率分别为MPR 97.2%、CTVE 94.4%、SSD 83.2%、MinP 70.1%.结论: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轴位像对小儿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迅速、准确,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层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价值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研究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及后处理技术检查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1例可疑气管主支气管肿瘤患者进行HQ方式薄层扫描,回顾性重建原始数据后形成重建数据。在AW工作站,应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容积再现(VR)和仿真支气管镜(VB)对重建数据行后处理技术重建得到MPVR、VR和VB图像。从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三方面将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的表现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MSCT原始图像、MPVR、VR和VB图像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肿瘤形态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0.9%、100.0%、74.2%和64.5%,以MPVR最好,MPVR与MSCT原始图像、VR、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0.6%、100.0%、100.0%和74.2%,MPVR和VR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显示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9%、100.0%、100.0%和0.6%,MPVR和VR也均佳,MPVR、VR与MSCT原始图像、VB图像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MSCT原始图像是基础;MPVR图像能够准确显示肿瘤形态、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缺乏三维立体感;VR图像可以三维地准确显示肿瘤沿管壁长轴累及范围和管腔狭窄程度,但肿瘤形态显示较差;VB图像临床应用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与高频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价值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甲状腺癌的螺旋CT (spiral CT, SCT)与高频超声(high-frequency ultrasound, US)表现,评价两者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同期螺旋CT与高频US检查的甲状腺癌的表现,主要对原发病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进行对比分析,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49例甲状腺癌,共58个原发病灶,螺旋CT与高频US均显示肿瘤病灶,形状不规则、密度/回声不均匀和边缘不清楚,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螺旋CT显示16个瘤周"半岛状"瘤结节,11个瘤周"残圈"征.螺旋CT检出13个病灶微钙化,高频US检出22个病灶微钙化,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颈部转移淋巴结,螺旋CT显示率84%(31/37),高频US显示率86%(32/37).结论: 高频超声应作为甲状腺癌的首选和重要检查方法,螺旋CT在评价甲状腺癌的原发灶、颈部转移淋巴结方面有一定特征性,两者结合起来,可提高甲状腺癌术前评估和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