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与其周围微卫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T细胞淋巴瘤p53突变和其周围微卫星DNA的改变及两者的关系,以进一步研究T细胞淋巴瘤的分子遗传学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PCR、PCR-SSCP技术观察38例T细胞淋巴瘤的肿瘤组织及其肿瘤旁淋巴组织或同一病例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织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8的点突变研究和p53周围4个微卫星位点D17S945、D17S938、D17S947、D17S926的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改变: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和杂合性缺失(lossof heterozygosity,LOH)分析.结果 p53基因外显子5~8总突变率为39.47%(15/38).微卫星改变的阳性率为23.68%(9/38),LOH为7.89%(3/38).各位点MSI、LOH频率介于2.86%~18.42%和0~5.26%.微卫星改变阳性肿瘤的p53突变率为55.56%(5/9),阴性者为34.48%(10/29)(P>0.05).D17S926和D17S947位点LOH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53突变率分别为100%、36.11%(P>0.05).结论 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微卫星改变和p53基因突变,两者发生无明显关系.但微卫星改变阳性的肿瘤,p53突变倾向于高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 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 方法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20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进行分析,原位杂交检测27例胃癌、10例癌旁组织和19例正常胃黏膜中hMSH2 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LOH发生率(13/20)较其癌旁组织(6/20)明显增高(P<0.05);两位点与LOH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hMSH2 mRNA阳性表达细胞在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为(42.1±25.9)和(99.7±16.8),较正常标本的(175.8±26.4)明显减少;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间hMSH2 mRNA表达阳性率不同, 胃癌组织LOH(+)标本hMSH2 mRNA阳性表达(25.5±10.7)较LOH(-)者(61.2±25.9)显著降低(P<0.05).结论 D9s171、 D9s1604微卫星位点的LOH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胃癌中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产生可能是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 mRNA低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错配修复基因hMSH2mRNA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20例胃癌及其癌旁组织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杂合性缺失(LOH)进行分析,原位杂交检测27例胃癌、10例癌旁组织和19例正常胃黏膜中hMSH2mRNA的表达。结果胃癌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LOH发生率(13/20)较其癌旁组织(6/20)明显增高(P<0.05);两位点与LOH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hMSH2mRNA阳性表达细胞在胃癌及其癌旁组织中为(42.1±25.9)和(99.7±16.8),较正常标本的(175.8±26.4)明显减少;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组织间hMSH2mRNA表达阳性率不同,胃癌组织LOH(+)标本hMSH2mRNA阳性表达(25.5±10.7)较LOH(-)者(61.2±25.9)显著降低(P<0.05)。结论D9s171、D9s1604微卫星位点的LOH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胃癌中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的产生可能是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mRNA低表达所致。  相似文献   

4.
麻玲玲  杨品 《医学争鸣》1999,20(1):56-58
目的比较研究卵巢恶性肿瘤p53基因第5,6,7外显子突变与p53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卵巢恶性肿瘤及10例良性肿瘤石蜡切片进行p53蛋白免疫组化检测,其中23例卵巢恶性肿瘤的新鲜标本进行了p53基因第5,6,7外显子PCRSSCP检测.结果50例卵巢恶性肿瘤中12例p53蛋白阳性表达24%(12/50).上皮癌29%(9/28)生殖细胞肿瘤10%(1/10)间质细胞瘤25%(2/8),转移瘤25%(1/4)在23例标本PCRSSCP检测中突变率为35%(8/23)第5,6,7外显子突变率分别为9%(2/23).9%(2/23).17%(4/23).两者均阳性者为2例,即PCR-SSCP检测和蛋白表达均阳性第6,7外显子各1例.结论①卵巢恶性肿瘤存在p53基因突变蛋白的过度表达,但突变与蛋白阳性表达并非完全一致;②p53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过度表达与卵巢恶性肿瘤组织类型和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HNPCC家系中hMSH2基因新突变及其功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1个在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并对其功能进行分析.方法:抽提1组符合Amsterdam标准的HNPCC家系先证者和其他家系成员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先证者hMLH1 19个外显子和hMSH2 16个外显子,利用变性高效液相技术(dHPLC)筛查,对异常峰型利用DNA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发现先证者hMSH2基因存在错义突变后,对家系中其他成员和50名散发性大肠癌患者和100名正常成年人进行相同位点的检测,以判定是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还是突变.利用5对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中的2例肿瘤进行微卫星不稳定分析,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表达,利用同源建模方法对发现的突变位点进行功能分析,以研究突变的病理意义. 结果:在该家系的2例结肠癌患者中均发现hMSH2基因第13外显子2 108位出现C-A的错义突变,导致703位Ser变异为Tyr,即C.2 108C>A(p.Ser703Tyr),微卫星结果显示2例肿瘤均为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肿瘤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MSH1基因表达正常而hMSH2基因不表达.同源建模发现该位点与目前报道的hMSH2基因突变不同,突变位于第Ⅳ结构域,Ser突变为Tyr后空间位阻增大,影响了蛋白的正常折叠和功能.结论:Ser703Tyr是中国人HNPCC的一个新的病理性突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p53基因突变高发区第4~8外显子的突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非增生瘢痕各12例,分别采用相应正常皮肤对照,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突变,非增生瘢痕标本和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53基因突变、p16基因缺失、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MNA)和凋亡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P16蛋白表达及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PCNA);应用非同位素PCR-SSCP技术检测p53基因5-8外显子突变。应用PCR-DNA测序技术检测SSCP阳性标本中p53基因5-8外显子碱基突变谱和氨基酸顺序改变。应用TUNEL技术检测肿瘤细胞中凋亡的改变。结果结果显示96例不同类型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1.7%(40/96),其中Ⅱ级肿瘤阳性率为27.3%(13/53),Ⅲ、Ⅳ级肿瘤阳性率分别为62.5%(20/32)、63.6%(7/11),低分级与高分级胶质瘤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χ2=4.88,P<0.05)。SSCP检测结果显示34/96(35.4%)例胶质瘤出现p53基因异常移动的单链DNA电泳带,主要分布在5,7,8外显子。在40例P53蛋白阳性的病例中有32例呈现该基因的单链构象多态性改变,两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基本一致。DNA序列分析显示,17例SSCP有异常电泳带的标本中均存在p53基因突变,而且主要发生在5-8外显子,突变类型多数为点突变或碱基缺失,突变位点多分布在第5外显子130-175号密码子之间,第8外显子270-291密码子之间,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16蛋白的表达缺失率为60.4%(58/96),其中Ⅱ级肿瘤为39.6%(21/53),Ⅲ、Ⅳ级肿瘤为81.2%(26/32)、100%(11/1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P16表达缺失率均显著高于低级别的肿瘤。复合表达研究显示,p53蛋白的表达与p16缺失之间存在负相关性(P<0.05)。96例胶质瘤细胞增殖活性及凋亡检测显示,PCNA标记指数(PCNALabelIndex,PCNAL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而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减,PCNALI/AI之比随着肿瘤分级的升高而递增。结论p53异常表达和突变是胶质瘤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与胶质瘤的组织学分级呈显著正相关;p53突变更常位于5、7、8外显子,突变类型主要为错义突变,且多为单碱基的改变,碱基突变以G→A或A→G最多。p53基因突变可以通过p53蛋白的表达来间接反映,p53基因的异常表达及突变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p16的缺失更多见于高级别的胶质瘤,与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密切相关。胶质瘤发生、发展与PCNA的高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密切相关,PCNALI/AI比PCNALI或AI单独检测更能反映胶质瘤的病理特征及恶性行为。p53基因突变、p16基因表达的缺失及PCNALI的增高和细胞凋亡的抑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协同作用并与肿瘤的分化和异常增生显著相关,而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发生受p53、p16基因的调控,p53及p16抑癌基因的失活,是胶质瘤逃逸凋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p53基因测序在临床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直接测序方法对肺癌、胃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宫颈癌及支气管和胃粘膜非典型增生的活检标本,急、慢性白血病的外周血标本,肺癌胸水、肝癌腹水标本等临床肿瘤样本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序列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未发现突变,所测的几种常见肿瘤样本的活检标本的错义突变率一般为30%—50%,胸、腹水标本突变率与相应肿瘤的活检标本相近,突变大多位于外显子7、8。存在突变的病例2年病死率明显升高。结论p53基因测序在常见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预后等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用多聚酶链反应和DNA双链直接测序方法进行p53基因外显子5、6、7、8序列分析,共检测33例胃癌、17例胃粘膜非典型增生、31例胃癌术后并转移性腹水标本。结果:发现9例胃癌和7例胃癌术后并发腹水标本存在p53基因碱基突变,突变率分别为27.27%和22.58%,且在7例腹水标本中发生p53基因突变的患者原病理切片组织中发现了相应的突变。17例胃粘膜非典型增生组织中亦发现1例p53基因突变。结论:胃癌与p53基因突变密切相关,p53基因突变是胃癌较早期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0.
食管上皮癌前期病变细胞p53基因的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p53基因的突变在食管癌前期病变和正常食管上皮中的差异,了解癌前期病变细胞中p53基因的突变与癌变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SSCP方法和PCR-RFLP方法对四川盐亭县1982年施行食管癌普查的食管拉网脱落细胞,进行p53基因第5外显子及第7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 48例标本p53基因检测均得成功;食管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细胞中发现有5例突变发生均为p53基因第7外显子,而第5外显子未发现突变。检测到的5例突变中,有3例分别在为查后10年,12年和14年后转变为食管癌。正常食管上皮拉网脱落细胞中均未发现突变。结论 p53基因保持正常状态是食管上皮维持正常的前提条件;p53基因的突变歙良管上皮癌前期病变细胞具有了癌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因hMSH2、hMLH1与p53突变型在散发性大肠癌患者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与p53突变型在散发性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单链DNA多态性分析(PCR-SSCP)对45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正常组织基因hMSH2、hMLH1、p53进行检测。结果:45例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发生hMSH2、hMLH1、p53基因突变分别为2、6、22例,分别占4.44%、13.33%和48.89%。hMLH1、hMSH2基因在突变型p53患者中的突变率为27.27%明显高于在p53未发生突变的患者中的突变率8.69%(P<0.05)。结论:一定比例的散发性大肠癌患者中存在MMR基因缺陷,其中hMLH1所起的作用大于hMSH2,散发性大肠癌中MMR基因突变与p53突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黏蛋白MUC1、MUC2在十二指肠腺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40例十二指肠腺瘤(其中9例癌变)和10例正常十二指肠黏膜MUC1和MUC2的表达。结果40例十二指肠腺瘤中,低级别异型增生9例,高级别异型增生22例,癌变9例;在十二指肠腺瘤伴低级别异型增生、高级别异型增生、腺瘤癌变中,MUC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4%(4/9)、81.8%(18/22)、100%(9/9),阳性评分分别为1.33、5.86、8.67,MUC1呈逐步上调趋势(P<0.05);另一方面,MUC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72.7%(16/22)、11.1%(1/9),阳性评分分别为6.33、5.86、8.67,MUC2呈逐步下调趋势(P<0.05)。结论 MUC1、MUC2可能是评估十二指肠腺瘤恶性潜能的有用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在胃癌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63例胃癌组织及32例胃炎组织hMSH2、P53的表达。[结果]胃癌组hMSH2蛋白阳性表达率(79.37%)明显高于胃炎组(53.13%)(P〈0.05);胃癌组P53蛋白阳性表达率(88.89%)明显高于胃炎组(21.88%)(P〈0.05)。hMSH2蛋白在高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及黏液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68%、82.76%和80.00%,P53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9.66%和73.33%,两者阳性表达率与胃癌分化程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MSH2蛋白和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hMSH2蛋白及抑癌基因P53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胃癌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4.
Expression of hMSH2 gene and mutant p53 in sporadic digestive tract tumor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hehumanDNAmismatchrepairsystem (MMRS)consistsofaseriesofenzymesthatcancorrectmistakesduringDNAreplication Usingthissystem ,mutationscanbeavoided ,andDNAcanbekeptwholeandstableduringreplication SixgenesofMMRhavebeendefined :hMSH2 ,hMLH1,hMSH6,hMSH3,hPMS1andhPM…  相似文献   

15.
黄林 《四川医学》2012,33(5):766-768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益生菌和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62例随机分成益生菌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组(n=31)和柳氮磺吡啶对照组(n=3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以及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以及结肠粘膜的炎症评分、随访6个月的复发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显著高于对照组77.42% (P< 0.05);两组在治疗前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的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粘膜炎症的评分均有明显减轻(P<0.01),但治疗组临床症状、结肠粘膜炎症的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且两组的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联合应用益生菌和柳氮磺吡啶较单独使用柳氮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更好的疗效且安全,并能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抑癌基因p53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突变,尤其是p53外显子4的变异。方法: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等方法对24例人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进行了p53基因外显子4-8的突变分析。结果: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幸免被检测的15列标本中,分别有40.0%(6/15)和46.7%(7/15)发生了突变,两者差异无显著性,食管癌组织标本中有50%(9/18)的突变发生在外显子4。另外,有4例在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同时检测出p53基因突变,年龄,性别,术前治疗(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部位等对癌组织的突变率并不产生影响。结论:在人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p53基因的突变几率差异无显著性,年龄,性子4的突变可能产生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胃粘膜、结肠粘膜癌变过程中硫酸粘液的变化及p53蛋白的表达,寻找有助于胃癌、结肠癌发病高危人群的随访指标,以提高胃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应用粘液组织化学染色高铁二胺一阿尔辛蓝(HID-AB)染色法,对60例慢性胃炎伴肠化、27例胃癌癌旁肠化及35例胃腺癌的胃癌组织,24例正常结肠粘膜,71例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癌的结肠粘膜组织进行粘液分泌变化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En Vision两步法,检测胃腺癌、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腺癌中硫酸粘液阳性组及阴性组p53蛋白的表达。结果:硫酸粘液阳性率在胃粘膜组中,胃腺癌和癌旁肠化(91.43%,92.67%)高于慢性胃炎伴肠化(30%)(P〈0.05);在结肠癌组织,结肠腺癌(22.41%)低于正常结肠粘膜(91.67%)(P〈0.05)及溃疡性结肠炎(63.38%)(P〈0.05)。p53蛋白的检出率:硫酸粘液阳性胃腺癌(60.40%)高于硫酸粘液阴性组(22.41%);硫酸粘液阴性结肠癌(53.33%)高于硫酸粘液阳性组(21.43%);硫酸粘液阴性组p53蛋白阳性率结肠癌(53.33%)高于溃疡性结肠炎(6.67%)(P〈0.05)。结论:(1)胃粘膜出现分泌硫酸粘液的肠上皮化生与胃腺癌的发生关系密切。(2)结肠粘膜中硫酸粘液分泌减少,在癌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3)对胃癌、结肠癌发病的高危人群(胃粘膜肠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访硫酸粘液分泌变化及p53蛋白的检出,有助于发现早期癌变病例,从而提高胃癌、结肠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p53基因和Rb基因与鼻咽癌发生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多态分析技术(PCR-SSCP技术),检测33例鼻咽癌组织、4例鼻咽部炎性组织及3例正常鼻咽部组织中p53基因第7,8外显子的突变。结果显示,在33例鼻咽癌中有7例存在p53基因第8外显子的突变,突变率为21.2%。在第7外显子中未检测出突变发生。应用Southern印迹杂交,对Rb基因在鼻咽癌中存在状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13例鼻咽癌组织中有11例鼻咽癌组织有Rb基因的缺失或明显减弱,提示p53基因突变及Rb基因的缺失而导致的基因失活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 p5 3基因在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纯系 F344大鼠经 0 .0 6% 3′-甲基 -4-二甲胺基偶氮苯饲喂 6、1 2和 2 4周致癌。激光显微切取肝脏癌前病变和癌灶 ( LCM样品 ) ,进行p5 3基因的 PCR- SSCP分析和直接测序。结果 :2 5 %癌前病变 LCM样品及 45 .8%癌 LCM样品分别在外显子 6/7或 (和 ) 8呈现 PCR- SSCP电泳带移动率改变 ( P>0 .0 5 )。 2 0 .5 %癌前病变 LCM样品在外显子 6/7或 (和 ) 8发生了错义突变 ,显著低于癌灶样品 ( 62 .5 % ,P<0 .0 1 )。在较晚的癌前病变和癌灶细胞核中发现变异的 p5 3蛋白。结论 :p5 3基因突变始发于肝脏化学性癌发生早期的癌前病变 ,提示突变导致 p5 3基因的失活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