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跟骨骨密度及骨强度与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背景:对跟骨骨密度和骨强度进行全面评价,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目的:了解苏州市20~65岁人群跟骨骨密度及骨强度与纵跳高度、闭目单足站立时间的相关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整群分层抽样调查,于2007年在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完成。对象: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随机抽取20~65岁成年人,男性104人,年龄(34.1±9.7)岁,身高(172.54±4.94)cm,体质量(69.50±8.82)kg;女性54人,年龄(39.5±13.6)岁,身高(160.14±10.61)cm,体质量(53.70±8.15)kg。方法: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颁发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的要求测试闭目单足站立时间和纵跳高度。采用超声骨密度仪测试跟骨超声参数,即反映骨密度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反映骨强度的跟骨骨质量指数。在跟骨超声参数测试之前,对受试者进行运动方式和运动年限的调查。主要观察指标:①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和纵跳高度对跟骨超声参数的影响。②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年限对跟骨超声参数的影响。结果:①纵跳高度与超声波衰减系数和跟骨骨质量指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1)。即纵跳高度越高,骨密度和骨强度越大,骨折危险性降低。②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与超声波衰减系数不存在相关性;而与跟骨骨质量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③力量和跳跃等运动项目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跟骨骨质量指数要高于游泳和散步等有氧运动项目,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④运动年限在3年以上成年人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跟骨骨质量指数高于运动年限在1年以下的成年人,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苏州市20~65岁人群纵跳高度与跟骨的骨密度和骨强度存在线性关系,单足闭目平衡站立时间仅与骨强度存在相关性。经常进行力量和跳跃项目锻炼且锻炼年限越长,骨密度和骨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2.
骨量下降期成年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骨量下降期成年人的跟骨进行骨密度的测试,探讨骨量下降期成年人骨密度与体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5-02/05在苏州市体育科学研究所进行测试,随机选取苏州市骨量下降期40~65岁成年912人作为受试对象,其中男517人,女395人。记录受试者的性别、出生年月,分别测试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采用sonost-2000超声骨密度仪测试跟骨骨密度,算出跟骨骨质量指数;测量不同体质量指数组间超声参数和骨质疏松发生率;并进行体质量指数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受试对象912人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体质量指数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体质量指数越高与超声波衰减系数和骨质指数相关性越高(r=0.573和0.525,P<0.01),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和骨强度呈显著性正相关。②不同体质量指数组间骨质疏松率的比较:根据体质量指数测量结果分为≤18.50kg/m2组,18.50~24.9kg/m2组和≥25.0kg/m2组。结果表明,体质量指数≤18.5kg/m2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12.5%,18.50~24.9kg/m2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45%,≥25.0kg/m2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89%。结论:①体质量指数与骨密度和骨强度呈正相关。体质量指数越大,骨密度和骨强度越高,即骨承受和抵抗外力的能力强,骨质疏松发生率低。②保持适当的体质量指数有利于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低体质量指数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分析营养和生活习惯对跟骨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在对苏州市20—65岁成年人进行了骨密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随机选取了158人作为观察对象,男104人,女54人。随后对受试者进行营养(喝牛奶)和生活习惯(抽烟、饮酒和日照时间)的调查。结果:①喝牛奶人群的超声波衰减系数和骨质量指数明显高于不喝牛奶的人群(P〈0.01)。②饮酒或吸烟超声波衰减系数和骨质量指数均低于不饮酒或不吸烟组(P〈0.01)。③每天日照的时间对跟骨超声参数均数大小排列顺序为:30min以上〉15~30min〉15min以下,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①钙是骨合成代谢的原料,是骨骼正常生长及形成峰值骨量的物质基础,充足的钙摄入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的发生。②饮酒和吸烟是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饮酒过量可导致骨质疏松症,使骨折危险性增加;香烟中的烟碱可直接或间接刺激破骨细胞活性,使血钙、尿钙的浓度增加,使骨密度下降。③日照时间的长短,可以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从而可以提高钙的吸收,达到提高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跟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中各参数与骨密度及形态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三院骨科小腿以上截肢患者38例,将其跟骨定量超声测定的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与健康青年人骨峰值进行比较,>-2.5 SD者为骨量正常组(12例),<-2.5 SD者为骨质疏松组(26例)。分别进行跟骨定量超声、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及骨形态计量学测量,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中各参数与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和骨硬度指数值均小于骨量正常组(P<0.01)。②骨量正常组跟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352±16),(233±14)mg/cm2,P<0.01]。③骨量正常组跟骨平均骨小梁间距或弥散度低于骨质疏松组而松质骨体积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④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和骨硬度指数与骨密度呈直线正相关(r=0.814,0.326,P<0.01,0.05)。⑤超声传播速度与骨小梁游离末端、平均骨小梁间距呈直线负相关(r=-0.688,-0.712,P<0.01),与小梁间连点数、松质骨体积呈直线正相关(r=0.672,0.794,P<0.01);骨硬度指数与平均骨小梁间距呈直线负相关(r=-0.358,P<0.05),与松质骨体积呈直线正相关(r=0.513,P<0.01)。结论:跟骨定量超声测量中,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能较好地反映骨的密度,超声传播速度能较好地反映骨的质量,而骨硬度指数能较综合地反映骨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普通男大学生髋、膝、踝、肩、肘各关节相对峰力矩与蹲跳高度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4-11/2005-01在河北省体科所完成。①实验对象:随机抽取河北省某大学普通男生30名,年龄(21.8±0.8)岁,身高(170.67±5.48)cm,体质量(65.70±7.99)kg,测试前均从未进行过专门的肌肉力量训练,优势上、下肢均为右侧。②实验方法:从站立开始加摆臂的反向蹲跳,要求受试者上体尽可能保持前后方向稳定,从站立位开始下蹲时上肢向下加速摆臂,并迅速向上蹬伸起跳。从站立开始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是排除上肢对蹲跳高度的影响。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要求半蹲的角度控制在105°,静止状态下半蹲预备后,直接进入向上的蹬伸起跳过程,不能出现在起动瞬间身体重心先小幅下移再向上的情况。每种动作做3次,每次间隔10min。③实验评估:通过爱捷图像解析系统得出蹲跳高度,取成绩最好的一次采用Biodex Ⅱ型等速测力及康复系统检测受试者各关节肌力相对峰力矩。利用多因素优势分析法得出在慢速[60(°、快速[240(°)/s])/s]状态下,髋、膝、踝、肩、肘关节相对峰力矩与蹲跳高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从站立开始加摆臂的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在慢速状态时与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808,0.692,0.656),在快速状态时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70)。②从站立开始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高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在慢速状态时与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0.747),在快速状态时与膝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96)。③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高r度与各关节相对峰力矩的关系:从半蹲开始加摆臂的无反向蹲跳高度,在慢速状态时与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膝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774,0.762,0.712),在快速状态时与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呈明显相关(r=0.843)。结论:①加摆臂的反向与无反向蹲跳,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肘关节屈肌相对峰力矩分别是慢速、快速状态下影响其高度的首要因素。②不加摆臂的反向蹲跳,踝关节背屈肌相对峰力矩、髋关节伸肌相对峰力矩分别是慢速、快速状态下影响其高度的首要因素。③提示发展上肢肌肉力量对蹲跳高度的提高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跟骨及游离股骨头超声观测值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以及跟骨超声测定法预测股骨颈骨折发生危险性的价值。方法: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60例,为骨折组。未罹患骨折的女性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UBIS5000型跟骨超声仪测定两组跟骨超声骨密度参数超声波振幅衰减系数(broadbandultrasonicattenuation,BUA)值及骨折组游离股骨头BUA值。取骨折组游离股骨头骨折断端骨块作骨形态计量法测量。结果:骨形态计量法测量显示骨折组游离股骨头骨折断端具有明显骨质疏松特性,骨小梁数目减少、变薄、联结点减少,髓腔扩大。骨折组跟骨BUA:(51.6±2.8)dB/MHz,对照组BUA:(55.8±2.6)dB/MHz,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3,P<0.01)。游离股骨头BUA:(48.3±2.4)dB/MHz,与跟骨BUA相关系数r=0.8,两者密切相关。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颈部存在明显骨质疏松,且BUA下降较跟骨明显,超声测定可能可反映骨结构的变化。跟骨BUA与股骨颈部BUA一致下降,两者正相关,跟骨超声测定可能预测股骨颈骨折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低骨量和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能导致骨的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疾病。目前有许多方法可直接或间接地测量受试者的骨密度,而近年来发展来的定量超声法(QUS)因其具有经济、方便、无辐射及重复性好而得到应用[1-3]。作者2003年8月~2006年12月对江苏省淮安市1640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探讨建立本地区超声峰值骨量,以及骨质疏松流行现状,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1临床资料1 640例受检查者均为江苏省淮安市居民,年龄21~80,平均50.6岁,其中男性830例,女性810例。受试者均经问诊排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和其他慢性病史,否认曾服用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测试方法:采用GUBA clinical骨密度超声分析系统(英国Noland公司生产)对左跟骨骨密度(SEP)、宽频超声衰减系数(BUA DB/MHz)、测量结果(BUA或超声速度VOS)与正常同龄人平均值相比的百分比值(%EXP)及骨密度测量结果与正常年轻人平均值的标准差(TU)进行检测。2结果各年龄组跟骨定量超声测定值:本组女性跟骨定量超声测定值见表1。峰值出现在21~30岁年龄组,21~50岁年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定量超声法测量孕妇跟骨骨密度定量参数,并分析其与孕周及血清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定量超声监测孕妇骨密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来该院行常规产检的孕妇235例作为妊娠组,选取同期235例来该院行妇科体检的健康未孕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应用定量超声法测定跟骨骨密度参数宽带超声衰减...  相似文献   

9.
正常儿童跟骨超声骨密度测定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建立定量超声骨密度测量精密度的基础上,分析正常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QUS)技术测定长居广州市的475名6~12岁正常儿章的跟骨QUS参数[超声传导速度(SOS)、超声衰减系数(BUA)和骨强度指数(STI)],同时测量受检者身高和体重.结果 同年龄男、女章的SOS、BUA和S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12岁正常儿童SOS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BUA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STI值男童在9岁、女童在8岁降至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11岁出现一个高峰后又下降.年龄和身高是超声骨密度参数的主要决定因素.结论 6~12岁正常儿童的跟骨超声骨密度因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年龄和身高是影响儿童骨密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跟骨及游离股骨头超声观测值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以及跟骨超声测定法预测股骨颈骨折发生危险性的价值。方法:股骨颈骨折女性患者60例,为骨折组。未罹患骨折的女性患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UBIS 5000型跟骨超声仪测定两组跟骨超声骨密度参数超声波振幅衰减系数(broadband ultrasonic attenuation,BUA)值及骨折组游离股骨头:BUA值。取骨折组游离股骨头骨折断端骨块作骨形态计量法测量。结果:骨形态计量法测量显示骨折组游离股骨头骨折断端具有明显骨质疏松特性,骨小梁数目减少、变薄、联结点减少,髓腔扩大。骨折组跟骨BUA:(5l_6&;#177;2.8)dB/MHz,对照组BUA:(55.8&;#177;2.6)dB/MHz,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3,P&;lt;O.01)。游离股骨头BUA:(48.3&;#177;2.4)dB/MHz,与跟骨BUA相关系数r=O.8,两者密切相关。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股骨颈部存在明显骨质疏松,且BUA下降较跟骨明显,超声测定可能可反映骨结构的变化。跟骨BUA与股骨颈部BUA一致下降,两者正相关,跟骨超声测定可能预测股骨颈骨折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阿仑膦酸钠(固邦,ALN)对去卵巢大鼠胫骨上段和腰椎质松骨及胫骨中段密质骨的影响。方法:3月龄雌性SD大鼠,ALN1mg/(kg·d),灌胃给药90d。骨标本行不脱钙骨制片,骨组织形态计量法测量。结果:松质骨:OVX组胫骨上段(PTM)和腰椎(LV)质松骨的骨量减少(P<0.001),骨结构变差;ALN组PTM,LV骨量增加(P<0.001),完全对抗OVX大鼠的骨高转换。密质骨:OVX组胫骨中段(TX)骨量减少(P<0.05),骨内膜骨形成和骨吸收增加。ALN组骨量增加(P<0.05),骨内膜骨形成减少而骨吸收有减少的趋势。结论:ALN能有效预防OVX后大鼠的骨质疏松,但不同部位有不同的骨转换速度。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将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注入骨延长区,观察血管形成及骨再生的情况,揭示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和成骨的关系。方法以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藻酸盐水凝胶为载体,复合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构建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将其注入肢体延长动物模型骨延长区,以空白对照组、注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材料组为对照,通过组织学切片、毛细血管计数、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观察血管化及骨生成情况。结果毛细血管计数显示第3周:A组4.8±9.1,B组7.4±9.2,C组10.7±8.5;第6周:A组15.1±7.2,B组19.3±15.8,C组31.5±18.2,各时段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管计数值最高,血管化明显优于其他组。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显示第3周:A组4.52±7.31,B组10.20±9.65,C组21.33±16.4;第6周:A组22.56±8.76,B组41.95±16.27,C组58.36±11.39,各时段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值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C组〉B组〉A组,C组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最大。结论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应用于牵拉成骨,可促进骨延长区血管化及骨生成,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4.
Blood flow was measured in the bone marrow and trabecular bone of the dog using 133Xe and hydrogen clearance technique. Estimated from hydrogen wash-out curves, flow in the marrow of the femoral diaphysis was 0.207 ml.min(-1).g(-1), in the marrow of the humerus 0.123ml.min(-1).g(-1) and in the trabecular bone of femoral metaphysis 0.173ml.min(-1).g(-1). Haemorrhagic hypotension and fracture reduced the medullary flow. After haemorrhage an exponenti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effective bone marrow and muscle blood flow.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ystemic arterial and intramedullary pressures was found to be exponential and between intramedullary pressure and flow linear.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及其骨缺损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只,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即4,8和12周组各6只,另选3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空白组。②将实验组所有动物于胫骨结节处用骨穿针刺入骨髓腔抽取骨髓2.0mL,进行分离、培养和诱导,适时将功能状态良好的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以一定细胞浓度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并于复合后24,48和72h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孔隙内贴附、生长、增殖和功能情况。③所有动物于右侧桡骨中段制作1.5cm骨膜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于术后4,8,12周行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对比研究其成骨和血管化过程及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①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复合后24h在材料孔隙内部分贴附良好,部分堆积成团;48h基本全部贴壁并有胶原分泌;72h全部贴壁,细胞完全伸展,相邻细胞间有突起相互连接,细胞分布均匀,数量增多,并有大量胶原分泌。②术后12周,实验组X线有明显阻射,骨缺损部位塑型基本完成,骨髓腔已开始再通;对照组支架材料X线阻射进一步增强,两端已愈合,已开始塑型。空白组术后无X射线阻射,无成骨。③实验组和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骨量和新生血管数量逐渐增多,实验组4,8,12周组织学血管面积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2.068±0.216)%比(0.532±0.102)%,(2.976±0.304)%(1.302±0.354)%,(3.708±0.382)%比(2.246±0.402)%,P<0.05]。结论: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生物相容性良好,支架材料为细胞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用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是可行的,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及其骨缺损修复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6只,雌雄不限,随机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8只,每组再随机分成3小组即4,8和12周组各6只,另选3只日本大耳白兔作为空白组。②将实验组所有动物于胫骨结节处用骨穿针刺入骨髓腔抽取骨髓2.0mL,进行分离、培养和诱导,适时将功能状态良好的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以一定细胞浓度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材料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并于复合后24.48和72h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材料孔隙内贴附、生长、增殖和功能情况。③所有动物于右侧桡骨中段制作1.5cm骨膜骨缺损模型,实验组骨缺损处植入组织工程骨,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支架。于术后4,8,12周行X射线检查、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对比研究其成骨和血管化过程及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①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复合后24h在材料孔隙内部分贴附良好,部分堆积成团;48h基本全部贴壁并有胶原分泌;72h全部贴壁,细胞完全伸展,相邻细胞间有突起相互连接,细胞分布均匀,数量增多,并有大量胶原分泌。②术后12周,实验组X线有明显阻射,骨缺损部位塑型基本完成,骨髓腔已开始再通;对照组支架材料X线阻射进一步增强,两端已愈合,已开始塑型。空白组术后无X射线阻射,无成骨。③实验组和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成骨量和新生血管数量逐渐增多,实验组4,8,12周组织学血管面积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2.068&;#177;0.216)%比(0.532&;#177;0.102)%,(2.976&;#177;0.304)%(1.302&;#177;0.354)%.(3.708&;#177;0.382)%比(2.246&;#177;0.402)%,P〈0.05]。结论: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生物相容性良好,支架材料为细胞生长提供了良好的三维空间,用兔骨髓源成骨细胞与人部分脱钙骨基质构建组织工程骨是可行的,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具有良好的骨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身骨泥有无骨诱导活性及对长管状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22只兔骨泥股部肌肉内植入,24只兔做桡骨缺损模型,一侧骨泥回植、对侧空白对照;2周做ECT检查,术后不同时间取材摄X线片并做组织学检查及碱性磷酸酶(ALP)测定.结果肌袋植入侧1周软骨生长,3周网织骨形成;ALP水平2周最高;骨缺损骨泥植骨侧术后12周出现皮质骨及成熟的骨髓组织.对照侧骨不连形成.术后2周ECT检查,植骨侧的放射性计数明显高于对侧(P<0.05).结论长管状骨内固定产生的自身骨泥具有诱导成骨活性,可做为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证明脱蛋白松质骨具有良好的孔隙结构、生物可降解性和力学特性,但是应用于临床还要考虑其安全性.目的:观察片种脱蛋白松质骨支架与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容性以及对其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8 02/10在黑龙江省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帘完成.材料:取成年猪新鲜股骨远端松质部分,初制为3 cm×0.5 cm×0.5 cm大小.抽取山羊髂骨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提.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2代时换含1 × 107mol/L地塞米松、1×10-2mol/L β-甘油磷酸钠、100 mg/L维生素C的培养液进行成骨诱导.方法:无菌条件下将支架材料置入6孔板内,每孔1块,重复3孔.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2×10.一,向每块支架滴加细胞悬液1 mL,培养5 h后将骨块翻面后沿6孔板内壁缓慢加入诱导培养液10 mL.另3孔接种相同数量细胞单纯培养做对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F观察细胞贴附及基质分泌情况,MTT法分析种子细胞与支架复合培养1,3,5,7 d后的存活和增殖能力,复合培养1,3,5,7 d后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流式细胞仪分析复合培养7 d后细胞周期、DNA倍体水平及细胞凋亡率.结果:复合培养3 d时接种于支架J二的细胞在孔隙内表而贴壁生长,并分泌较多的细胞外基质,复合培养5,7 d,细胞基质分泌旺盛,几乎充满支架孔隙.在各个时间点复合材料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峰值高于单纯培养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复合材料组倍增时间为3d,单纯培养组为3.15d.各时间点两组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细胞周期大致相同,未见异倍体细胞.结论:异种脱蛋白松质骨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促进细胞生长分化.  相似文献   

19.
黄克勤  顾志华  高瑞亭  侯振德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9):115-117,i0004
目的:通过力电效应的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观察,了解力电效应对骨重建的影响和对骨修复的作用。 方法:总结前人研究力电效应的成果,进一步了解力电效应对骨重建的影响和对骨修复的促进作用。为确立股骨头坏死系统疗法的疗效提供机制性的认识。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电流对骨重建的影响。 结果:①临床研究表明改变作用在人体骨上的“力环境”或“电效应”,均能改变其骨电性质,使骨发生重建。载荷大小或电效应强弱决定着骨的重建方式。力电效应确能影响骨的重建,并对骨的修复有促进作用。②动物实验可观察到电流对骨重建有着明显影响,实验鸡实验肢小腿骨变粗,平均直径、壁厚和同部位等长度质量为7.22mm,0.43mm,2.16g;对照肢小腿骨相对较小,平均直径、壁厚和同部位等长度质量为5.37mm,0.70mm,1.6lg。 结论:电效应确能影响骨的重建,并对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骨痛症状与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转移灶的关系。方法对主要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确诊的168例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骨痛情况及特征与核素骨显像转移灶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例骨转移瘤者中93例有不同程度的骨痛,占55.4%;有75例患者无明显骨痛,占44.6%。骨痛的分布呈多部位性,以身体躯干部位多见。骨痛的性质以酸胀痛为主、有些伴有牵涉痛,多为近期持续固定疼痛。结论大多数骨转移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有一定的特征性特点,但是个体差异性很大,疼痛部位、程度与核素骨显像转移灶分布不成正比,相当一部分骨转移瘤患者无明显骨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