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Mirizzi综合征(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9例Mirizzi综合征回顾性分析,进行临床诊断分型及各种手术治疗。结果 Ⅰ型6例,行单纯胆囊切除4例,行部分胆囊切除2例;Ⅱ型2例,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Ⅲ型1例行胆肠吻合术;Ⅳ本组末出现此型。8例Ⅰ期手术治愈。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Ⅰ、Ⅲ型末出现并发症;Ⅱ型1例出现胆漏。结论 Mirizzi综合征是一种缺乏典型表现,是以胆囊颈或胆囊管结石嵌顿引起肝总管狭窄或梗阻,并发胆管炎,阻塞性黄疸和肝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不易术前诊断,极易造成胆道损伤而引起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复习10例先天性胆道闭锁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男7例,女3例,年龄15天-7个月,陶土样粪便10例,肝肿大6例,脾肿大5例.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均升高.肝门空肠Y型吻合术后,严重道感染2例.结论 先天性胆道闭锁B超可表现出特殊的"三角形绳扣征"(triangular cord sign),应结合其它影像学手段及时诊断,尽早行肝门空肠Y型吻合术或肝移植术.  相似文献   

3.
作者观察了9例肝门区胆管闭锁的死婴,对肝外胆道进行了应用解剖学研究。在肝门区胆管闭锁处的纤维团块内,多数可见到数个微细开放的小胆管,并与肝内胆道连通。这种结构基础,为开展肝门、肠吻合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本文尚介绍了7例临床手术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与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肝胆管结石120例病例资料,其中行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43例;肝部分切除术37例;肝胆管成形术加胆肠吻合术31例;纤维胆道镜取石术9例。回顾性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10年的随访,统计分析后发现不同手术之间的术后残石率、术后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肝内胆管探查取石术(42.23%、78.69%、9.23%),肝部分切除术(8.05%、95.93%、18.09%),肝门部胆管成形加胆肠吻合术(13.33%、87.33%、21.32%),纤维胆道镜取石术(31.98%、78.04%、15.69%)。术后总残石率24.17%、总优良率85.8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83%。结论根据患者的病史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能降低患者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优良率。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1992年1月~1998年1月本院为426例阻黄病例所行的胆肠吻合术进行了总结。原发疾病有复杂的肝内胆管结石并高位胆管狭窄236例(56%)、无击切除的壶腹部周围癌98例(23%)、肝门部胆管癌64例(15%)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8例(6%)。其治疗目的一类系胆道病变切除、胆道狭窄修复后的胆道重建.另一类是晚期肿瘤的姑息性内日引流。吻合的方式有:126例(29%)肝外胆管空肠吻合;34例(8%)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其余采用多种路径的肝内胆管空肠吻合:包括肝方叶切除、左或右侧肝内胆管整形、肝门胆昔空肠吻合98例(23%);左侧肝切除、肝内胆管空肠吻合137例(32%);右侧肝切除、肝内胆管空肠吻合16例(4%);肝圆韧带径路左侧肝内肝管空肠吻合34例(8%);经胆囊床行右侧肝内胆管空肠吻合15例(4%)。术后近期和1-6年的髓访结果表明.不同的阻黄病例选用适当的胆肠吻合术式可达到有效解除黄疸的目的.作者对胆肠吻合术的手术要点、术式选择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活检病理检查对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 IHS)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例IHS患儿进行经皮穿刺肝活检取肝组织常规病理检查,并按肝细胞水肿变性及瘀胆程度分为4级;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两组,Ⅰ级、Ⅱ级改变为婴肝1组,Ⅲ级、Ⅳ级改变为婴肝2组,结合临床表现、肝功能、巨细胞病毒抗体、B超胆囊显影等检查对两组患儿预后进行对比。结果: 婴肝1组12例,病理Ⅰ级4例,Ⅱ级8例;痊愈10例。婴肝2组8例,病理Ⅲ级5例,Ⅳ级3例;痊愈2例,未愈6例,其中2例手术证实为肝外胆道闭锁。结论:病理改变Ⅰ级、Ⅱ级的IHS预后优于Ⅲ级、Ⅳ级者,肝活检病理检查对IHS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分析Ⅲ段胆肠吻合术在6例肝门部恶性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结果. 方法 6例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6岁,术中肿瘤均无法切除,肝门部无法解剖,采用Ⅲ段胆肠吻合术.结果 术后患者均无手术严重并发症,血胆红素水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均痊愈出院. 结论Ⅲ段胆肠吻合作为一种内引流方式可达到有效解除黄疸,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的姑息目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观察了50例女性乳房内侧部的动脉,标本血管内注入有色乳胶液,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胸廓内动脉的Ⅰ、Ⅱ、Ⅲ穿支为动脉主要来源。动脉分5型,2支型最多(54%)。分布到乳腺的穿支为肌皮腺型血管,其基本形具有4个方向的分支:主支向乳头;另1支向腋下;第3支向胸骨;第4支向锁骨。血管径以第Ⅱ穿支最大(0.92 mm),其次是第Ⅰ和第Ⅲ穿支。分布面积以第Ⅱ穿支最广(6,265.50 mm~2),其次是第Ⅲ和第Ⅰ穿支。第Ⅰ穿支跨4肋者占52%;第Ⅱ穿支跨4肋者占43%;以下各支逐渐减少。乳房内侧部的动脉与乳房外侧部的动脉分支吻合数最多(48%)。  相似文献   

9.
用30例(离体肝25,肝管道(?)型5)肝脏,观察、测量了肝右叶内各段区的Ⅱ、Ⅲ级胆管.依其规律性设计各段区的槽形切除术式,充分暴露Ⅱ、Ⅲ级胆管,使其利于引流和清除结石,进而施行胆肠吻合术。本文介绍了寻找各段区Ⅱ、Ⅲ级胆管的方法,切除范围及其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0.
对学校人体解剖标本库6例肝外动脉教学标本进行清理和非测量追踪考察,参考Michels分型法归类,发现为MichelsⅠ型拟正常1例(1号标本);具有不同变异的5例,即MichelsⅡ型(替代性左肝动脉)2例(标本2、6号标本),肝左动脉由胃左、右动脉合成;MichelsⅢ型(替代右肝动脉)1例(标本4号标本),由肠系膜上动脉发出;MichelsⅤ型(左肝副动脉)2例(标本3、5号标本),左肝动脉由肝总动脉直接发出。  相似文献   

11.
卡托普利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逆转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左室重构的作用及其机理。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卡托普利组。建立腹主动脉狭窄所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左室重构大鼠模型 ,观察左室质量指数 (LVMI)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心肌Ⅰ、Ⅲ型胶原的改变 ,采用RT-PCR方法观察心肌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 ,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血浆心钠素 (ANF) ,血清醛固酮 (ALD)水平。结果模型组LVMI、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Ⅰ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01,P<0.01 ,P<0.05) ,卡托普利组LVMI、Ⅰ型胶原、Ⅲ型胶原、Ⅰ型胶原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明显下降 (P<0.05 ,) ;模型组Ⅲ型胶原mRNA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升高(P<0.05) ,卡托普利组较模型组下降无显著差异(P>0.05)。模型组血浆AngⅡ、左室心肌AngⅡ、血浆ANF和血清醛固酮水平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0.001 ,P<0.01) ,卡托普利组明显降低血浆AngⅡ、左室心肌AngⅡ、血浆ANF和血清醛固酮水平 (P<0.01 ,P<0.001)。结论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增加 ,具有左室重构的改变。卡托普利降低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Ⅰ和Ⅲ型胶原及其mRNA的表达 ,具有逆转左室重构的作用。卡托普利逆转左  相似文献   

12.
50例童尸胆囊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观察了50例童尸的胆囊动脉,发现单胆囊动脉26例;双胆囊动脉23例;三胆囊动脉1例。此外,尚发现副肝管3例。单胆囊动脉起自典型肝右动脉的有14例;起自变异肝右动脉的有4例;起自肝右动脉以外其它各动脉者总共有8例。双胆囊动脉的浅、深两支起始同源者(典型肝右动脉)有19例;起始异源者有5例。单胆囊动脉起自典型或变异肝右动脉,且位于Calot氏三角内者有8例;起自典型和变异肝右动脉或其它各动脉者,计有18例,其中有12例于肝总管之左侧起始,且越过其前方;有6例经过其它部位。双胆囊动脉的浅、深两支均位于Calot氏三角内者有14例;位于三角外,且经胆道系之右侧者有2例;其次,其深支位于三角内、浅支在三角外,且经过肝总管或肝总管和胆囊管之前方者有4例。另有4例,其中深支位于三角内、浅支在三角外,且越过肝总管或肝总管和胆囊管之前方者有3例;浅支位于胆道系之右侧、深支经肝总管和胆囊管之前方者一例。单胆囊动脉从胆囊颈之左缘进入胆囊者有12例;从颈之后方进入者有6例;从颈右缘进入者有3例;从胆囊体之左缘进入者有2例。另有3例分别从颈的前方;体的后方以及胆囊管的左缘入胆囊。双胆囊动脉的浅、深两支从头左缘进入者有9例;从头右缘进入者有2例;从胆囊管左缘进入者有一例。另外,从不同部位进入者计有12例,其中有7例,经胆囊颈左缘和前方进入;有5例分别从颈后方和前方或颈左缘和右缘进入胆囊。本文分别将单胆囊动脉归纳为七个型,其中第Ⅰ型有6例、第Ⅱ型有8例、第Ⅲ型有4例、第Ⅴ型有5例、第Ⅳ、Ⅵ、Ⅶ型各有一例;将双胆囊动脉分为四个型,其中第Ⅰ型占14例;第Ⅱ—Ⅲ型各占4例;第Ⅳ型仅占2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以2010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25例患者采用部分肝叶切除联合"T"管引流;29例采用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13例患者采用单纯胆肠吻合术治疗;另外10例患者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比较4中方法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残石率、复发率及胆道感染等情况。结果肝叶切除联合"T"管引流后的总有效率为96.00%,肝叶切除联合胆肠吻合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4%,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胆肠吻合术治疗后总有效率为61.54%,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00%,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肝叶切除的患者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胆肠吻合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或<0.01)。单纯胆肠吻合和胆总管切开取石后残石率、复发率及胆道感染率均较高,与肝叶切除的两组比较差异均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叶切除结合引流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残石率、复发率低,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雷公藤在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中对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Foxp3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 每组各16只, Ⅱ、Ⅲ组采用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的方法制备大鼠1型糖尿病模型, Ⅰ组为正常对照.Ⅲ组在成模后给与雷公藤多甙(GTT)灌胃, 1次/d, 连续3个月.淋巴细胞转化试验(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 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及脾淋巴细胞Foxp3 mRNA的表达; 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和脾组织FOXP3蛋白的表达.结果: Ⅱ、Ⅲ组血糖水平高于Ⅰ组(P<0.01); 胰岛中Ⅲ组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较Ⅱ组减轻; Ⅱ、Ⅲ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较Ⅰ组升高(P<0.01), 用药后Ⅲ组较Ⅱ组降低; Foxp3 mRNA、 FOXP3蛋白表达水平Ⅱ、Ⅲ组均高于Ⅰ组(P<0.05), Ⅲ组表达水平较Ⅱ组有所升高, 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oxp3 Tr细胞参与了STZ诱导的大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上调Tr细胞Foxp3基因的表达可能为雷公藤治疗1型糖尿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与肝管的分支类型,对肝胆外科及胆道造影,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国内外已有许多文献报导。但国人资料,肝管的观察例数尚不够多;外科在肝门部处理门静脉的分支时,常将肝管的分支一并处理,而两种管道分支类型间的关系如何,尚未见有报导。本文观察了两种管道的分支类型及其相互关系,以增加国人体质调查资料,并供临床参考。材料用国人肝脏标本105例(成年肝82个,4—10岁童肝23个),未区分性别。用大体解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肝外胆道解剖结构,为临床肝外胆道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解剖3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观察肝外胆道的形态,测量肝外胆道的外径、长度及各管道之间的夹角。结果肝左管细、直、略短,与肝总管延长线夹角较小;肝右管粗、斜、略长,与肝总管延长线夹角较大;肝左、右管汇合点距肝门较近;副肝管出现率高,胆囊下肝管较少见;胆囊管、肝总管汇合方式多为角形或平行型。在横断面上,胆囊纵轴与过脊柱椎体中心的水平线夹角约为45°。结论肝外胆道变异较多,手术者只有熟悉掌握肝外胆道手术正常解剖结构并了解可能出现的变异,才能减少术中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胆道闭锁(BA)肝门纤维块、肝脏组织的病理及其超微结构观察,对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进行评分,并与肝纤维化分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 选取B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肝门纤维块及肝脏组织标本;研究同期选取疑似BA经术中胆道造影除外BA,诊断为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留取肝脏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标本的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毛细胆管和肝门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SPSS14.0软件,半定量比较BA与对照组肝脏纤维化的差异,检验肝门纤维块成纤维细胞活跃程度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1例BAKasai根治术病例,手术平均年龄(66±20)d;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综合征和1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BA组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形成,肝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同年龄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肝门纤维块毛细胆管增生,部分管腔闭锁、狭窄,腔内炎细胞浸润及部分淤胆,大量间质成分增生;电镜下肝门成纤维细胞活跃、肝脏毛细胆管上皮微绒毛缺失、肝细胞及肝血窦内电子致密物质增多及部分毛细胆管扩张;肝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P=0.04)。结论 BA肝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肝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严重纤维化形成;超微结构改变提示肝门部成纤维细胞活跃,其分化程度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多层螺旋CT前瞻性地观测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方法 对200名正常人,使用16排多层螺旋CT行上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将肝内肝门静脉的解剖和变异进行分型。并对肝门静脉系统各血管参数进行定量研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门静脉正常型占81.5% (163例),Ⅰ、Ⅱ、Ⅲ型变异分别占11.5% (23例、6.5%(13例)、0.5% (1例),未发现有门脉左支水平段或右支缺如。在不同性别间门静脉直径(Dpv)、脾静脉直径(Dsv)及肠系膜上静脉直径(Dsmv)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男性≥50岁组较<50岁组门静脉长度(Lpv)有所延长外,其他男性、女性不同年龄组间,肝门静脉系统各管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portography,MSCTP)能方便而清楚地显示肝内门静脉解剖和变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大鼠窦房结(SAN)内Ⅰ、Ⅲ型间质胶原重塑及胰岛素对其的影响。方法: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制备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胰岛素治疗组(每只3 U/d股内侧皮下注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股内侧皮下注射)每天1次,持续喂养4个月;以半定量RTPCR检测Ⅰ型、Ⅲ胶原mRNA在各组窦房结的表达及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在窦房结内明显增加;治疗组较糖尿病组呈显著下降。图像分析结果显示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量为糖尿病组治疗组对照组。糖尿病组Ⅰ/Ⅲ型胶原基因mRNA表达比值明显较对照组上升。结论:Ⅱ型糖尿病可致窦房结胶原重塑,胰岛素治疗可使其发生逆转。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经皮肝胆管引流术(PTCD)在肝门部恶性肿瘤胆道梗阻中的治疗效果,探讨PTCD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将55例肝门部恶性肿瘤胆道梗阻患者按照手术适应评估结果分为PTCD组(30例经皮肝胆管引流术)和对照组(25例经内镜内支架植入术),观察PTCD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生化指标,包括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直接胆红素(DB)、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并且对2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术后生存时间。结果 PTCD组患者手术后1周与术前TB、DB、ALT、AST和APK比较变化明显,PTCD治疗后患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CD组和内镜内支架植入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3.3%和64.0%,生存时间分别为(7.5±2.6)个月和(4.8±2.8)个月,PTCD组明显优于内镜内支架植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PTCD治疗后,生化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生存时间显著延长,PTCD治疗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肝门部恶性肿瘤胆道梗阻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