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原文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的认识,迄今为止,历代注家对此多避重就轻,阐发未能得其真要.少阴病阳衰阴盛,而遣方用药却没有针对少阴病的心肾虚衰,而仅以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的吴茱萸汤主之,这绝非偶然.笔者认为,本条所论少阴病属于寒化重证,标本俱急,且标急难以救本,故以"吴茱萸汤主之",属权宜治法.对此,贸然提出以下认识,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3.
4.
5.
王玉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4)
(一)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大汗出,脉洪大,何以与桂枝汤?多数注家认为是由于汗不如法,邪仍在袭,如《伤寒论注释》云:“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因为人体正气得药力之助,气血外达,岂能容邪不去而仍留?再说论中因发汗导致大汗出的条文共有八条,除本条外,26条亦为大汗出后耗津液,胃热化燥成阳明里热炽盛之证;64条发汗过多,损伤心阳致心阳虚心悸证;71条是大汗后,胃中干形成蓄水证;75条是重发汗,损 相似文献
6.
7.
8.
9.
《伤寒论》第131条争议颇多,笔者认为病发于阳可以理解为发热重恶寒轻的太阳病,病发于阴可以理解为恶寒重无发热的太阳病;"痞"字不能理解为心下痞,当理解为藏结;结胸证中的水饮是下法伤脾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第306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原文第306条所述的“少阴病”,本病证候危重,并未采用四逆之类的回阳救急之方,却采用桃花汤治疗,其意并非治疗少阴病本证,而是针对“下利,便脓血”的主要症状,实为救急治标之法,体现了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思想。条文中桃花汤方的应用,实为权宜之计治标之法。 相似文献
11.
彭雪红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8,30(4)
<伤寒论>阳明篇第212条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在现行多版教材中,对此条的讲解均认为是论述阳明腑实重证的证治和预后,笔者认为本条是论述阳明腑实重证的形成、预后及预防,而且关键是强调预防.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少阴篇304条所论临床意义深远,必须以原文的整体结构作为背景,契合临床实际才能分析透彻。故着重就《伤寒论》304条与305条进行解析,另从304条灸法的运用,以及附子汤中芍药的作用等多个方面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3.
张胜忠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92,12(1):9-10
对《伤寒论》第4条进行论述,认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属外感风寒之轻证,不传为卫气能够抗邪外出。“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此属外感风寒之重证,卫阳被郁,正邪相搏,并有将传阳明之势。 相似文献
14.
吴修符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2)
分析《伤寒论》条文,证明机体从疾病恢复最根本的机制是自身的抗邪力量,即自我疗能。作者从三方面探讨了《伤寒论》中的自我疗能,即①自我疗能的内在根据是机体的整体联系;②自我疗能的外在表现反映了机体排邪途径;③强化机体自我疗能机制是治疗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伤寒论》第282条,探讨其证之病因病机。[方法]基于《伤寒论》282条原文的论述,参考多家医家之注释,对照仲景其他条文的叙述,分析对该条文所述病因病机的认识,权衡急缓,附以适宜方药。[结果]原文冠首"少阴病",宜理解为"伤寒";"虚故引水自救"并非指向"阳虚",宜是阴虚;疾病本是错综复杂,原文虽存在阴虚证候,但总体仍是少阴寒化证;原条文虽未给出汤药,经过讨论,此处应及时处方以白通汤,以防病变加剧。[结论]《伤寒论》282条论述了一种少阴病寒化证的动态发展过程,结合其他与之并列条文,可见其完善了少阴寒化证的症状,原文虽未给出治法,然非无药可治,是仲圣已于其它处论述,这提示后人,有机地联系前后条文,是学习《伤寒论》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董洪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18(2):4-5
中图法分类号R222.2腹痛是内科疾病的常见症候之一。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腹痛的证候、病机及治法等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其论述精辟,辨证准确,对后世影响较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腹部内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手足三阴、足少阳... 相似文献
18.
19.
20.
金丽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1):17-18
从条文描述用语探讨死证病机,揆度死兆,从脉证顺逆判断吉凶。探讨死证,意在见微知著,防止误治,降低病死率。从寒邪多伤阳,三阴多死证看,回阳为第一要务,阳回则阴亦可渐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