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登善 《陕西中医》1999,20(9):423-424
<正> 阿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一名傅致胶,列为上品。陶弘景称之为盆覆胶,《千金·食治》名驴皮胶。晋唐时“岁常煮胶以贡天府”,习称贡胶。由于昔以山东东阿阿井水与牛、驴等皮熬制而成者著称,故传统有“阿胶”之名。 1 历代制胶原料辨析 熬制阿胶的原料,历代有所不同。 《本经》曰:阿胶,“煮牛皮作之”。《新修本草》云:“阿胶……煮牛皮作之,出东阿。”《本草拾遗》  相似文献   

2.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关于“罢极”,历代注家各执已见。笔者通过翻阅资料、考证研究,认为古文字学中,“罢”为“罴”地省写,通用。故“罢极”者,“罴极”也。如此释之,则文意通,疑虑顿消。1 “罢”释曹聪孙《古书常见误读字字典》“古籍中,‘罢’字多音多义……还是‘罴’的省写字”[1]。而“罴”,《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山番冢之山……兽多犀凹牛熊罴”[2]。《史记·五本纪第一》:“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 虎”[3]。《诗·大雅·韩奕》:“有熊…  相似文献   

3.
<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似”字有三种意义。第一种用作本义。《说文·人部》:“似,象也”。徐锴注:“象,肖也”。段玉裁注:“象,当作像,相像曰相似,古今无异词?。古籍中每多用之。《孟子·告子》:“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国策》:“幽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黄也,似虎”。仲景书中亦有此类用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服桂枝汤……若形似症”。《伤寒论·辨不可发汗》:“其形似疟”。“似疟”即“象疟”,其症情症状类似疟疾,词意清楚,不待解释而自明。又如《伤寒论·平脉法》:“其形何似”,“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伤寒例》)“钩吻与芹  相似文献   

4.
问题解答     
问;怎样理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答:“发表”,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应用于表证之发汗解表法;“攻里”即“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应用于里实证之攻下法;“远”,即避免、注意之谓;“寒”、“热”,  相似文献   

5.
关于《内经》中“肾主外”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主外一说 ,出自《灵枢·师传》篇 ,其曰 :“肾者主为外”。《灵枢·五癃津液别》又说 :“肾为之主外”。二者文字略有差异 ,但主要意义即“肾主外”。对以上两句经文的“外”字 ,不同医家有不同的解释。河北医学院编著的《灵枢经校释》注释 :“《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外作水” ;郭蔼春的《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释》注释 :“外是水的误字 ,应据《太素·卷第二十九·津液》改” ;张介宾《类经·十六卷五十八》注 :“心总五脏六腑 ,为精神之主 ,……肾主骨而成立其形体 ,故为心之主外也。”笔者认为 ,肾主外是正确的。“外”不应改为“水”…  相似文献   

6.
<正> 针刺手法是针刺治疗中一个重要环节,早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自古以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多种不同的手法流派,其中有些是结合了自然哲学观念演释而成,有些是个别独创,巧立名目。笔者通过学习古典著作及有关文献,就针刺手法,略陈管见,谬误之处,诚望赐教。一、进针前手法进针前的手法,早在《内经》中就有“扪、切、推、弹、抓”。的记载,如《灵枢·外揣篇》云:“日月之明,不失其影,以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先按而循之……”《灵枢·刺节真邪篇》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云:“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  相似文献   

7.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8.
大气下陷证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海 《陕西中医》1989,10(12):543-544
<正> 大气亦称宗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灵枢·客邪篇》曰:“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明·孙一奎认为:“宗气又叫大气,是为诸气的宗主”(《中医各家学说·孙一奎》)。《医门法律》中有,“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曰:“夫均是气也,至胸中之气,独名为大气者,诚以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故郑而重之曰大气。夫大气者,内气也……且知《内经》之所谓宗气,亦即胸中之大气。”可见,宗气也叫大气。大气下陷一证,首见于张锡纯《医学衷中  相似文献   

9.
祖国医学“治未病”的理论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时期《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论》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云:“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伤寒杂病论》原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  相似文献   

10.
浅谈肝咳     
五雪飞 《新中医》1998,30(1):54-54
咳嗽与多个脏腑有关。《素问·咳论》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笔者就自己的临床实践谈谈对肝咳的认识。1历代医家对肝咳的论述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对咳嗽提出“有十种咳,……四日肝咳,咳而引胁下病是也。……十日厥阻咳,咳而引舌本是也”。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指出:“自十一月病咳……至春三月间尚未愈,其候面青而光,嗽而咳促,哽气又时长出气”,认为“面青而光,肝气旺也,春三月者,肝之位也,肺衰之时也,……急于泻青丸,泻后与阿胶散实肺”。元代曾世荣在《活幼心书·咳嗽十一》指出此肝咳乃因“…  相似文献   

11.
从五脏辨治阳萎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萎 ,是男子性功能障碍最常见的病症 ,主要指阳事不举 ,或临房举而不坚 ,或触而萎软之证。《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称之为“阴萎”历代医家多责之“肾虚”所致。明·张景岳改称为“阳萎” ,并在《景岳全书》卷 32中首次将阳萎作为杂证中一个独立的病列出 ,从而完成阳萎辨证论治较为完整的框架。《黄帝内经》认为其病因尚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足厥阴肝经因伤于寒或伤于房劳所致 《灵枢·筋脉第十三》曰 :“足厥阴之筋……上循阴股 ,结于阴器 ,络诸筋……伤于内则不起 ,伤于寒则阴缩入” ;②突受惊恐 即《灵枢·本神》所言“恐惧不解则伤精 ,…  相似文献   

12.
阿胶的炮制,最早记载于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方论》,方法用“炙”。宋·王衮《博济方》为“炒过”入药。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中为“麸炒”。宋·许叔微《普济本草方》则载有碎之蛤粉炒成珠子。今各省炮制规范,收有蛤粉炒阿胶的炮制品,但均未提到如何炒,炒至何等程度。各地药工师傅采用不同炒制方法,因此产品的质量没有统一标准。中医师对阿胶和蛤粉炒阿胶的使用上,也有所区别。前者为烊化后冲服(或炖烊),后者与药同煎。从二者质地来讲,阿胶带有较高粘性,蛤粉炒阿胶,胶体经炒后受热膨涨鼓起,以致体松,粘性较低,若与药同煎则易溶化。二者功效上也有差异,前者滋阴润燥,补血,止血,用于贫血,咯血。后者为滋阴润肺化痰,用于肺阴不足,  相似文献   

13.
《内经四则》从阴阳则生。“阳”的本义是阳光:“阴”的本义是没有阳光,即阴暗、黑暗。《魏书·裴骏传》云:“(雉)触树而死。……,乃取置阴地”(阴地即没有阳光的地方)。因为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是不见阳光的地方,故此引申为山之北水之南叫阴。《韩非子·说林上》云:“夏居山之阴”(山之阴,即山的北面)。《列子·汤问》云:“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汉阴即汉水的南面)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同一事物相反相成的  相似文献   

14.
阿胶为祖国医药宝库中的珍品,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已将其列为上品,为滋阴养血、补肺润燥、止血安胎之良药。在临床上阿胶的用法有入丸剂、散剂、汤剂。入汤剂时普遍采用直接烊化兑服(可用水或黄酒或药汁烊化),并不炒制。特讨论如下。关于阿胶入汤剂的用法,早在唐·《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即“断下汤直尔用之,勿炙。诸汤中用阿胶,皆绞汤毕,内汁中,更上火两三沸,令烊”。首次明确地提出阿胶入汤剂不用炙而采用直接烊化的办法,此原则至今仍普遍应用。但此方法也存在着“难烊化”“有腥臭味及副作用”等缺点。因此历代…  相似文献   

15.
1从痰湿论治糖尿病的理论依据1·1古代医家对痰湿与消渴病的认识在痰湿致消渴方面,《素问·奇病论》指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金匮要略》中关于因湿致渴的阐述说:“湿家,其人当头汗出……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其人消渴。”《景岳全书·杂症谟三焦干渴》曰:“消渴病……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人少有也。”1·2近现代医家对痰湿与糖尿病的认识史宇广等[1]介绍查玉明先生的经验,认为三消辨证不能适应…  相似文献   

16.
<正> 汉张仲景《伤寒论》有黄连阿胶汤,其方用芩、连清心火;白芍敛阴气;阿胶、鸡子黄滋肾阴。可用于下焦温病,肾阴亏损,心火独炽,阴阳不交,心烦不寐之症,确有功效。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第77条谓:“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较仲景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尤觉明白,并注释日“此证阴阳各自为道不相交互,去死不远。故以黄芩从黄连,外泻壮火而内坚真阴;以芍药从阿胶,内护真阴而外捍亢阳。其交关变化全在一鸡子黄。盖鸡子黄有地球之象为血肉有情,生生不已,乃奠安中焦之圣品。有甘草之功能而灵于甘草。其正中有孔,故能上通心气,下达肾气,居中以达两头,……通彻上下,合阿胶能预熄内风之震动也。”吴氏对鸡子黄之解释,真觉奇离怪僻,令人难以置信。其所著《条辨》中,类此者尚  相似文献   

17.
胆虚寒证为胆腑虚寒引起的一个证候,以胁满口苦、头晕心慌、畏寒肢冷等为特征。其常见于久病、重病之后。《素问·奇病论》早有“胆气虚上溢而口为之苦”的记载。《灵枢·禁服第四十八》亦云:“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盛则为热,虚则为寒”。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客热候》亦有“人血气有阴阳,藏腑有虚实,实则生热,虚则生寒”的论述,并对“胆气虚”、“胆冷”详加描述。《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首次明确指出治病方药:“大病后虚寒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温胆汤。”宋《圣济总录》有“胆虚”,明《普济方》有“胆寒”之载。历代先…  相似文献   

18.
艾灸的治疗作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是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早在《素问·异法方宜论》就有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 ”。说明在原始社会即有灸法。灸法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推《左传》,书中载有“攻之不可,达之不及”,其中,“攻”即指灸法。《孟子·离娄》篇亦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显然指的艾灸,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推想在春秋、战国时代灸法已颇为流行,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曹氏灸方》、《备急灸法》等专著,《外台秘要》更弃针而言灸,说明了灸法在古代被重视和流传应用之…  相似文献   

19.
冲任辨证在妇科病证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任学说在中医妇科学理论中位置重要 ,被推崇为妇科病辨证论治的纲领。笔者认为 :通明冲任可洞悉病证 ,调摄冲任能驾驭治法。其必要性正如前贤所云 :“明于冲任之故 ,则本源洞悉”,“医不知此 ,罔探病机。”有鉴于此 ,本文不揣肤浅 ,大胆探讨 ,意在抛砖引玉 ,以期臻善。1 冲任损伤的病因1.1 古代医籍中冲任疾病述要 :《素问·骨空论》曰 :“任脉为病…… ,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 ,逆气里急。”《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指出 :“崩中之病 ,是伤损冲任之脉”。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博济方论》指出 :“妇人病有三十六种 ,皆由冲任劳损所…  相似文献   

20.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