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探寻缓解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干预措施,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对重庆市某大学的74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并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焦虑人教所占比例为13.2%,其中轻度焦虑有80人(10.8%),中度焦虑有15人(2.0%),重度焦虑有3人(0.4%).不同年级、性别、城乡的焦虑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非独生子女的焦虑检出率高于独生子女.影响大学生焦虑的因素主要有学习负担、性格、脾气等. [结论]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情绪,需根据影响因素制定出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某地方医学院校"90后"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其学习倦怠状况、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利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及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随机抽取的264名在校独生子女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结果]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发生率为45.56%,学习倦怠平均总得分(56.92±8.21),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在年级、生源地、是否为学生干部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课程安排、专业认同、人际关系及社会支持影响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水平。[结论]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处于较高水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学教育者需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独生子女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兰州市医学院校学生焦虑现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结果兰州市医学生总的焦虑阳性率为25.1%,轻度占95.0%,男生、女生焦虑阳性率分别为25.9%和24.6%,男生、女生无显著性差畀:农村生源学生、父母有固定工作和文化低的学生及一年级和毕业班的学生焦虑情绪相对较高;焦虑危险因素依次为不良的心理素质、自我评价、专业喜好、适应能力、健康威胁、双向选择、社会压力和独生子女。结论医学生具有较丰富的医学知识,是健康的守护者,但医学生焦虑心理问题较突出,有关部门应加强医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和咨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于2018年9—12月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47所小学的7672名三~六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广西小学生严重问题检出率为1.7%,有1项及以上阳性因子数的被试占总体54.3%,学习焦虑的阳性检出率排在首位,占总体48.1%。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26,P0.001),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男(36.93±12.23)分,女(39.39±13.03)分]。心理健康状况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72,P 0.001)。心理健康状况在城乡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099,P0.001),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城市(35.56±13.41)分,县城(36.20±12.53)分,农村(40.30±11.94)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有性别(P0.001,95%CI:1.724~2.870)、年级(P0.05,95%CI:0.030~0.544)、民族(P0.001,95%CI:0.434~0.87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P0.05,95%CI:0.210~1.608)、生源地(P0.001,95%CI:1.649~2.376)。结论广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男生、独生子女、城市、汉族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其影响因素有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民族、生源地。  相似文献   

5.
郑延芳  王虹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24-3126
[目的]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对1274名大学生(年龄14~25岁)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与分析. [结果]1 274名大学生有焦虑症状的学生占21.59%,其总分标准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1),其程度分别与性别、年级、专业、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专业兴趣、身体状况及父母文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高校大学生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现象较为普遍,为提高大学生整体健康素质,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6.
林林  王玉芹  相静 《职业与健康》2010,26(5):486-489
目的了解临床专业医学生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研究对象,采用自编《医学生心理压力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医学生对自身的压力认知程度良好。②心理压力源排名前3位的是个人前途(就业)、学业因素和经济因素。③不同特征学生心理压力源不同。女学生就业(前途)压力高于男学生。高年级男性、农村生源、非独生子女的学生经济压力高于低年级、女性、城市生源和独生子女的学生。非独生子女学生学业压力高于独生子女学生。④同学们希望通过丰富课余活动等措施来缓解自身压力。结论相关部门对学生采取减压干预措施,应按年级、性别等分开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7.
卫生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卫生学校(简称“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1690名卫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有45.1%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卫校一年级学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上较明显,三年级学生在人际关系和偏执因子上较明显;独生子女在躯体化、焦虑、偏执等3项因子上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状况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卫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普遍,学校应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不同阶段、不同特征的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表(SCP—90)对1652名在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医学生性格特点与性别、生源及及是否独生子女有关。(2)12.3%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新生明显高于老生,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抑郁、偏执、焦虑等。(3)相关分析表明,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明显相关。结论 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发病总体水平较低,家庭因素和个性特征因素与心理健康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了解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感现状,为帮助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生培养心理安全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使用安全感量表,对分层随机抽取的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右江民族医学院1 150名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不同性别学生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壮族和其他民族医学生确定控制感和人际安全感以及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专业、护理专业和其他专业医学生确定控制感、人际安全感、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城镇生源与农村生源医学生确定控制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医学生心理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对不同民族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根据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西部某高校医学生生命质量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WHOQOL-100量表对5个专业563名在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生命质量总分为65.61±9.58,专业类型和民族为其影响因素;各领域得分分别为生理领域66.36±11.82,心理领域62.74±11.49,独立性77.59±10.37,社会关系领域69.74±12.46,环境领域60.91±10.60和精神领域56.75±20.32;不同性别、民族、家庭居住地和专业学生在各领域得分有差异。[结论]应有区别地关注不同性别、民族、户籍类型和专业学生不同领域的问题,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改善生命质量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宜春学院医学院学生早餐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永真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4):4675-4677
[目的]了解医学院在校大学生的早餐情况,探讨在医学院进行早餐营养健康教育及干预的必要性。[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早餐状况问卷,对宜春学院医学院386名1~3年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学生每天早餐就餐率为72.8%,1年级学生高于2年级学生、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大部分学生不吃早餐的原因都是因为没时间。吃早餐的学生早餐营养质量比较差者高达56.8%,质量好的仅为16.1%,仅17.1%的学生早餐选择食物考虑到食物的营养价值。学生早餐各类食物消费频次依次为谷类、奶类、蛋类、豆类、肉类、蔬菜、水果。[结论]医学生早餐结构及食物消费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在医学院校进行早餐营养教育及干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钟意  周辉  萧文泽  夏阳  陈军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8):1438-1440
[目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究与大学生抑郁产生有关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一般情况调查表与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60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主要危险因素。[结果]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抑郁人数所占比例为39.57%。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到性别、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状况、恋爱状况与大学生抑郁产生有关。[结论]大学生的抑郁状况较严重,各方面应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根据大学生抑郁产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医学生与非医学生HBV-M(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复查与乙肝疫苗复种意识的差别。[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对承德市4所大学625名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625份问卷调查,有效答卷605份,自己有意向及支持亲友定期复查HBV-M,根据需要复种乙肝疫苗加强针人数,医学生均高于非医学生。对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注射预防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的了解缺乏,成为不能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最主要因素。[结论]有44.2%的医学生和91.5%的非医学生不了解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注射的有关信息,在医学生与非医学生中加强HBV-M复查与乙肝疫苗复种意识的宣传教育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大学生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及其与生物、心理、社会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A型行为类型问卷和标准血压测量等方式对89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高血压前期的检出率为8.52%,其中男生的检出率为13.19%,女生为2.91%,男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前期者在睡眠质量、压力、紧张焦虑以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与正常血压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高血压前期者的体重指数(BMI)值和A型行为(TABP)分值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结论]大学生高血压前期的发生可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预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柳州市青少年学生电子游戏依赖和网络成瘾的现状。[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柳州市17所大、中学校4000名学生,进行自填匿名问卷集体调查。[结果]大中学生使用率为91.36%,大中学生网络成瘾总报告率为11.33%,电子游戏依赖报告率为13.77%,不同类别学校、性别之间电子游戏依赖和网络成瘾行为有统计学意义。上网目的主要是聊天(64.14%)、多媒体娱乐(60.36%)、浏览新闻(53.43%)、网络游戏(40.2%)、查阅学习资料(36.87%)。与一般网民相比,网络成瘾者上网主要目的为游戏和聊天的比例增加,而学习的比例减少。[结论]青少年是网络成瘾行为的高危人群,需要动员教育、卫生及相关部门,包括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开展干预活动。  相似文献   

16.
某高校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程  苏维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110-1112,1115
[目的]了解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某大学505名一年级秆四阜级学生进行危害健康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危害健康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吸烟率41.85%,近30d饮酒塞31.99%.有11.07%的学生承认有过性行为,9.64%的学生报告网络成瘾,10.46%的学生承认使用过违禁药物。绝大多数危害健康行为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结论]应对大学生危害健康行为加强干预,重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7.
大专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在校大专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况及性别差异,为学校和有关部门制订性教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深圳市大专院校各院系大一、大二学生527名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男生艾滋病知识总分高于女生。男女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相同,为科普书籍、好朋友、报刊杂志及网络,最能接受的性知识传播途径均为同学/同伴、专家、自学。38.7%的男生和12.6%的女生承认有过性行为。在对待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方面,男生比女生更为开放,而在安全性行为意向方面,女生显著强于男生。[结论]男女学生在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等多个方面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在今后对大学生群体的艾滋病教育中应考虑这种差异,以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学专业女大学生性病及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状况。[方法]在武汉地区的高校医学专业大学生,分层整群抽样,对调查对象进行无记名的自填式问卷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共调查了985名女大学生,她们对艾滋病、淋病和梅毒的知晓率均在95%以上,对艾滋病3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均在91%以上。除了对同性恋知晓率较低外,医学专业女大学生对艾滋病主要高危行为和高危人群的知晓率均在85%以上。但有6.90%的学生错误地把蚊子叮咬等当作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道"100%安全套行动"的人仅有1.50%,知道"性行为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也仅有27.00%。[结论]医学专业女大学生生具有一定的性病艾滋病知识,但仍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孙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665-666,669
[目的]探讨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某校护理系大专生为调查对象,对一年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实施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该校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总发生率为9.9%,其中男生43.2%,女生8.3%,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χ2=44.35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暴力后的处理方式(报警、告诉同学、闷在心里)和受暴后以暴制暴的心理反应是实施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9.248、4.417、3.051、4.082),性别(女)是保护因素(OR=0.284)。[结论]该校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20.
西南某医学院校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校一年级新生对艾滋病知识态度及性观念情况,为有针对性地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在2009级新生中随机抽取16个班的学生,采取匿名形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932份,回收有效问卷892份,有效应答率为96.85%。大一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80.34%,男生的知晓率(81.68%)高于女生(79.91%)。大学前生活地是城市、县城、农村的学生知晓率(分别为84.54%、80.96%和79.63%)存在差异,且有中学接受艾滋病教育经历的学生知晓率(80.89%)高于没有该经历的(78.31%)。对于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94.84%~97.98%,但对于"蚊子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病毒"的知晓率仅为73.09%。对艾滋病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持有积极态度的占59.56%,且本科生的积极态度(61.47%)高于专科生的(56.91%),学生大学前生活地不同其态度亦存在差异。45.90%的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大学生发生同居现象的仅占36.77%。[结论]大一新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相对较低,对艾滋病感染者的积极态度尤其低,其性观念较为开放。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艾滋病知识态度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正确的性观念、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