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叶国伟  李旭丹  邹建勋  李炜  项万青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0):1090-1092,1095,1201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I)技术对提高脑肿瘤的全切率的作用。方法 16例脑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手术前后行行fMRI和DTI检查;21例脑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未行fMRI与DTI检查。两组均在神经导航下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比较肿瘤全切率及致残率,观察两组手术前后Karnofsky功能评分(KPS评分)。结果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异无统计意义(>0.05)。结论 fMRI及DTI可以立体形象地显示肿瘤对脑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有助于提高脑肿瘤在导航下手术全切率,并有可能降低其术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和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成像(BOLD-fMRI)在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1.5T场强MRI系统对32例脑肿瘤患者根据特定任务采集BOLD-fMRI数据和DTT成像图像资料传入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病灶精确定位后进行手术切除.结果 在成像结合下导航显微镜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5例.所有病灶均在导航系统下进行手术,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未出现术后不良并发症.结论 在BOLD-fMRI和DTT成像结合下导航显微镜可以独立地起到实时引导、精确找寻病灶、了解周围结构的作用,克服和避免术中脑组织损伤现象,达到切除病灶目的,减少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正常人及18例脑肿瘤患者(5例胶质母细胞瘤,7例Ⅱ级星形细胞瘤,6例脑膜瘤)行弥散张量成像,并用后处理软件进行脑白质纤维束的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形态,18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病灶区白质纤维束不同程度的受压移位、中断、破坏、浸润等异常表现.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无创性地为肿瘤分级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在活体内立体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其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脑肿瘤行常规MRI及DTT检查,通过获取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依次分析83患者肿瘤与瘤周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测量83脑肿瘤患者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及对侧正常白质区的ADC值、FA值.结果:ADC值在肿瘤实质区,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FA值在肿瘤实质区,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差异性,而在瘤周水肿区,邻近白质区中,正常白质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且83例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瘤周水肿区白质纤维束表现为浸润和破坏为主,其破坏程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正比.结论:DTT可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并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在脑肿瘤术前计划制定及术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对16例经病理学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在术前进行DTT,利用DTT软件包重建重要脑白质纤维束(包括锥体束、胼胝体和视放射),观察其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据此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术后再利用DTT评价手术对上述脑白质纤维束的影响。结果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12例累及锥体束,其中单纯移位1例(术后移位减轻)、移位伴破坏9例(术后移位减轻)和单纯破坏2例(术后无改善)。7例累及胼胝体,其中移位伴破坏3例(术后移位减轻)和单纯破坏4例(术后均无改善)。3例累及视放射,均为单纯移位(术后移位减轻)。结论DTT可在术前显示重要的脑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位置关系,有助于脑肿瘤患者术前计划的制定和手术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 脑肿瘤外科手术的原则之一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保留重要的白质纤维束.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技术可在术前探讨脑肿瘤对白质纤维束的影响,术后评估纤维束的改变.文中探讨DTT在累及白质纤维束的脑肿瘤手术前后的应用.方法 对11例脑肿瘤患者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显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图、方向编码彩色(directionally encoded color,DEC)图,分别测量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重建锥体束与胼胝体纤维手术后再次行DTI检查.结果 锥体束及胼胝体患侧与健侧相应位置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FA值降低,ADC值升高.在11例患者中累及椎体束的10例按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分为3型:Ⅰ型,纤维束仅有移位;Ⅱ型,纤维束移位伴侵润破坏;Ⅲ型,纤维束仅有侵润破坏.属Ⅰ型的1 例术后移位有恢复;属Ⅱ型的6例术后移位有恢复而纤维破坏未能恢复,其中3例纤维束与术前比较有较大缺损,3例中有2例术后肌力明显降低;属Ⅲ型的3例术后纤维束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累及胼胝体的10例中,1例属Ⅰ型;1例属Ⅱ型;8例属Ⅲ型.结论 DTT可显示脑肿瘤与相关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手术前后纤维束的变化与临床表现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e GW  Shen TZ  Chen XR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75-2779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研究大脑主要白质纤维束的正常形状、结构及脑内肿瘤所导致的异常改变。方法 分别对10名正常志愿者(男5例,女5例。年龄为24~65岁,平均40.9岁)和28例颅内肿瘤患者(男9例,女19例,年龄11岁~77岁,平均43.0岁)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将所得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日本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影像计算和分析实验室所研制的软件:Volume-onel.56和diffusion TENSOR Visualizer 1.5(dTV)进行大脑白质纤维束成像。结果 本研究成功的在活体显示大脑主要的白质纤维束,联络纤维有弓状纤维、扣带束、上纵束、下纵束和下额枕束;投射纤维则主要显示皮质脊髓束;连合纤维主要是胼胝体。颅内肿瘤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皮质脊髓束、外囊、视放射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分为4个类型:破坏+浸润7例、破坏+移位10例、浸润+移位3例、移位8例。结论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显示正常人大脑的主要白质纤维束、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为白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一新的的广阔领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在显示脑肿瘤与临近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1.5TIntera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对25例胶质瘤、8例转移瘤患者均行常规MRI、DTI检查。构建各向异性分数(FA)图、彩色张量图、纤维示踪图(DYr),分析脑肿瘤与临近脑白质纤维束之间的解剖关系。结果在10例1~2级低级别胶质瘤、2例转移瘤中临近脑白质纤维受压移位,FA值没有明显改变;在15例3—4级高级别胶质瘤、6例转移瘤中临近脑白质纤维明显浸润、破坏,FA值减低。结论MR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显示脑肿瘤与临近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神经外科医生制定正确手术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创伤性脑损伤(TBI)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常规磁共振扫描及DTI对22例TBI患者(伤后1~7 d)和14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检查.行DTI图像后处理得到不同兴趣区(ROI)各向异性分数(FA),包括两侧内囊膝和后肢、胼胝体膝和压部的FA值.比较两组相同ROI的FA值,并比较TBI组患侧与健侧对称ROI的FA值.对TBI组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BI组各ROI的FA值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侧对称ROI比较,TBI组患侧的FA值明显降低(P<0.01);TBI组各部位的FA值与GCS无明显相关性(P>0.01).结论 DTI技术对白质纤维损伤较为敏感,能准确定量分析损伤程度,可为临床TBI患者的早期确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densor imaging,DTI)指导运动区肿瘤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3月到2011年10月,术前常规行MRI和肌力检查诊断为侵及运动区肿瘤22例,进行术前随机分组;实验组10例,实验组术前行BOLD-fMRI及DTI检查,对照组12例,对照组术前仅行DTI检查.实验组及对照组均由同一术者阅读检查结果后设计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以及术中确定切除范围;并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复查MRI,用于计算两组病例的肿瘤全切率.术后一周行肌力检查,用于判断术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两组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致残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实验组病例中,9例为全切,1例为次全切.12例对照组病例中,5例为全切,7例为次全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肿瘤全切率(P<0.05); 10例实验组病例中,术后均无肌力下降,12例对照组病例中,5例出现术后肌力下降,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手术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致残率(P<0.05).结论 BOLD-fMRI联合DTI相对单纯的使用DTI,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侵及运动区肿瘤患者的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学位置,从而使术者能够设计出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并计划出切除范围,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BOLD-fMRI联合DTI在侵及运动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联合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densorimaging,DTI)指导运动区肿瘤手术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3月到2011年10月,术前常规行MRI和肌力检查诊断为侵及运动区肿瘤22例,进行术前随机分组;实验组10例,实验组术前行BOLD-fMRI及DTI检查,对照组12例,对照组术前仅行DTI检查。实验组及对照组均由同一术者阅读检查结果后设计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以及术中确定切除范围;并由同一术者主刀完成肿瘤切除手术。术后第三天复查MRI,用于计算两组病例的肿瘤全切率。术后一周行肌力检查,用于判断术后两组病例的运动功能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对两组的肿瘤全切率和术后致残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例实验组病例中,9例为全切,1例为次全切。12例对照组病例中,5例为全切,7例为次全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肿瘤全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肿瘤全切率(P<0.05);10例实验组病例中,术后均无肌力下降,12例对照组病例中,5例出现术后肌力下降,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手术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手术致残率(P<0.05)。结论 BOLD-fMRI联合DTI相对单纯的使用DTI,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侵及运动区肿瘤患者的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学位置,从而使术者能够设计出最佳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并计划出切除范围,有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Wu JS  Zhou LF  Gao GJ  Mao Y  Du GH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8):632-636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 (fMRI)的血液氧饱和水平检测 (BOLD)技术在脑皮质运动区肿瘤神经导航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5 8例脑肿瘤随机分组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 30例 ,对照组 2 8例。肿瘤涉及第一运动区 (PMA) 18例 ;运动前区 (PM) 18例 ;第一运动感觉区 (PMSA) 11例 ;第一感觉区 (PSA) 9例 ;辅助运动区 (SMA) 2例。试验组运用手运动激发模式 ,行BOLD成像定位皮质运动区 ,并与MR的导航序列影像融合 ,应用于神经导航 ;对照组采用常规MR影像导航。结果 试验组肿瘤全切率为 86 7% ,对照组为 6 0 7% ,P <0 0 5。试验组术后患侧肢体肌力为 4 3度±1 1度 ,对照组为 2 5度± 1 9度 ,P <0 0 0 1。试验组术后致瘫率为 2 3 3% ,对照组为 71 4 %。试验组远期预后Karnofsky评分 (KPS)为 88± 2 7,对照组为 6 5± 32 ,P <0 0 1。结论 应用融合BOLD影像的神经导航术 ,可实现个体化、实时、精确地定位肿瘤及毗邻的脑皮质运动区 ,提高全切率 ,降低术后致瘫率。  相似文献   

14.
中央区良恶性脑肿瘤手运动及感觉功能区的BOLD-f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位于或邻近中央区良恶性脑肿瘤手运动及感觉功能区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的核磁共振功能成像(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的形态、体积和最大信号强度改变特征.方法:收集13例正常志愿者、31例经病理证实的位于或邻近中央区的脑肿瘤患者(良性肿瘤13例,恶性肿瘤18例).对所有患者及正常志愿者行双侧手运动及感觉功能BOLD-fMRI检查.在离线工作站用SPM软件对BOLD-fMRI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功能区激活图、体积及信号强度,激活图与T1解剖图的叠加像.对功能区体积及信号强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功能区激活图体积存在半球优势;良、恶性脑肿瘤及与正常志愿者之间功能区激活信号像素数及最大信号强度存在差异性(P<0.05);脑肿瘤导致功能区形态、解剖位置、体积及最大信号强度的改变.结论:BOLD-fMRI能直观地显示运动及感觉功能区的基本形态和解剖位置,经过后处理可计算出其体积大小及最大信号强度,是对脑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风险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探讨两种康复治疗皮层下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潜在机制。方法:患者随机分为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 MT)与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al treat ment,NDT)两个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后行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ation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 MRI),并进行临床评分。结果:在康复治疗前、后,健手运动的激活模式近于正常人。患手运动时,运动区广泛激活;治疗后双侧大脑半球激活的体素数显著减少,并向正常激活模式集中。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显示CI MT组康复效果优于NDT组。结论:康复治疗能促进脑功能重组;CI MT对皮层下脑卒中后3~9个月患者的康复效果优于ND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神经导航技术在脑肿瘤术前计划中的作用。方法采用DTI-神经导航图像融合技术对17例脑肿瘤患者实施神经导航手术。结果 DTI-神经导航图像配准融合结果良好,融合图像成功用于17例脑肿瘤神经导航,其中5例(29%)患者进行了皮质切口改良,11例(65%)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术后13例(76%)患者术前症状好转,生存质量提高。结论 DTI磁共振图像在神经导航中的配准融合,为颅脑病变术前制订手术计划、术中保护正常脑功能及为脑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fMRI在脑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肿瘤浸润边界划定中的价值。方法:脑肿瘤35例,均行MR平扫、增强、DWI及MRS。在肿瘤强化区、瘤周区、正常参照区,DWI测量各区域信号值,计算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1H—MRS行MVS采集NAA、Cho、Cr、Lac等波峰,计算不同区域各代谢物比值均值,比较统计学差异。结果:DWI示肿瘤强化区rADC值在脑膜瘤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瘤周区rADC值在星形细胞瘤与脑膜瘤、转移瘤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体素^1H—MRS示肿瘤强化区各代谢物比值均值与正常参照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瘤周区,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和脑膜瘤间多组代谢物比值具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MRI与常规MRI相结合有助于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及确定病灶浸润范围。  相似文献   

18.
王辉  吴文英 《新疆医学》2011,41(2):33-35,37
目的:研究DTI在不同颅内肿瘤中的应用,探讨ADC及FA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共39例颅内肿瘤,胶质瘤12例、脑膜瘤10例、淋巴瘤8例、神经鞘瘤9例,病例除1例淋巴瘤经放疗后病变明显好转证实外,其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建立彩色弥散张量图,在肿瘤的实质区选择感兴趣区,测量得ADC值和FA值,分析二者在不同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神经鞘瘤ADC值最高,脑膜瘤FA值最高。神经鞘瘤的ADC值和FA值与脑膜瘤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淋巴瘤ADC值最低,与胶质瘤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FA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可见受压移位、浸润及破坏三种改变。结论:不同颅内肿瘤的ADC和FA存在明显差异,DTI可显示颅内肿瘤与白质结构的位置关系及术前术后白质纤维束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