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DCB治疗的98例共111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普通球囊逐级预扩张;病变长度5~46 cm、平均(25.19±10.63)cm,多为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及串珠样病变;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38.74%(43/111);通过分析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评估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出院时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增至95.50%(106/111)。70例患者(84肢病变)接受随访,期间4肢截肢、11肢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TLR);DCB治疗后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为73.81%(62/84),二期通畅率为84.52%(71/84)。上述84肢中,对16肢以2个DCB、68肢以单个DCB进行扩张,其一期通畅率[75.00%(12/16)vs. 73.53%(50/68)]及二期通畅率[93.75%(15/16)vs.82.35%(5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3肢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71肢未植入支架,其一期通畅率[8...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经预扩张筛选后,将拟接受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的54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7)及对照组(n=27),PTA术中分别采用DCB及普通球囊。PTA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疗效及安全性,并对术中出现的非限流性夹层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剔除失访者后,最终试验组26例、对照组20例患者纳入研究。试验组术后6个月踝肱指数(ABI)、股腘动脉最小管腔直径(MLD)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utherford分级、股腘动脉狭窄程度、晚期管腔丢失(LLL)值、再狭窄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分别为14例及8例;2组出现非限流性夹层的患者间术后6个月ABI、Rutherford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各疗效评价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间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截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且二者安全性相似;对于PTA术中出现非限流性夹层患者,DCB疗效仍优于普通球囊。  相似文献   

3.
股腘动脉(FPA)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好发部位。腔内治疗是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方式,然而术后再狭窄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相比,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明显提高管腔通畅率。良好的血管准备是充分发挥DCB预防再狭窄作用的前提,但在严重钙化、完全闭塞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复杂性FPA病变的治疗过程中,由于弹性回缩及限流性夹层等原因,DCB的应用受到限制。斑块切除技术虽不能提高血管的远期通畅率,但管腔即刻血流恢复良好,可为应用DCB创造条件。本文基于斑块切除系统和DCB的特点对二者联合治疗FPA硬化闭塞症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Meta分析对比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成形术(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效果差异。方法检索中国知网、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和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自建库至今DCB与POBA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随机对照研究。以R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包括晚期管腔丢失(LLL)、再狭窄、靶病变血运重建(TLR)、截肢和死亡。结果共入选18篇文献,DCB组1400例,POBA组1002例;组间LLL[MD=-0.98,95%CI(-1.11,-0.86),P<0.001]、再狭窄[RR=0.33,95%CI(0.27,0.42),P<0.001]和TLR[RR=0.44,95%CI(0.36,0.5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截肢[RR=0.57,95%CI(0.30,1.09),P=0.091]和死亡[RR=0.70,95%CI(0.39,1.23),P=0.2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B用于治疗股腘动脉闭塞性疾病整体效果优于POBA。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 方法 2011年4月至2012年5月采用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36例(40条动脉).男28例,女8例,年龄60 ~ 84岁,平均(72 ±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动脉CTA检查及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其中股腘动脉原发性病变25条动脉,股腘动脉支架内再闭塞15条.按泛大西洋协作组(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TASC)Ⅱ分型A、B、C、D型病变分别为6、6、9、4条;Rutherford分级3~5级,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 0.53±0.12.结果 本组技术成功率100%,治疗成功率87.5% (35/40),无死亡病例.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2例为血管损伤,其中1例采用覆膜支架处理,另1例因出血不严重,未予特殊处理;1例发生远侧肢体动脉栓塞,采用导管吸栓.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减轻,术后ABI 0.72±0.18.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6.4±1.2)个月.其中1例在术后6个月出现再狭窄,再次置入球囊扩支架;对3例出现并发症患者行彩超随访,患肢股腘动脉病变段及栓塞处动脉通畅.结论 SilverHawk斑块切除系统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安全有效,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0例(共70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应用长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后植入自膨式长支架(长度8~20 cm)治疗;对合并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者(24条肢体)同期应用DEEP球囊进行扩张成形。观察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长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3%(66/70条肢体);同期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3.3%(20/24条肢体),其中3例胫腓干因扩张后弹性回缩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ABI由术前0.45(0.44±0.20)提高至0.84(0.86±0.24)(P<0.01)。仅在股浅动脉扩张后局部破裂形成肌间血肿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C、D级病变)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9年2月,170例患者(191条肢体)行股动脉以远血管重建术.其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年龄45~85岁,平均67岁.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78例,静息痛62例,下肢缺血性溃疡19例,远端组织坏死1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动脉造影检查,根据TASC Ⅱ分级:C级病变127条肢体,D级病变64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大隐静脉原位旁路移植术15条肢体,大隐静脉转位20条肢体,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28条肢体,大隐静脉与人工血管组合旁路移植术28条肢体.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24±6)个月;76例失访,随访率57%(109/191).一期通畅率84.4%(92/109),其中人工血管旁路移植通畅率88.2%(75/85),大隐静脉(原位、转位、组合)旁路移植通畅率70.8%(17/24).二期通畅率89.9%(98/109).结论 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严重股腘动脉闭塞症(TASC C和D级病变)的主要方法,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的首选方法,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可抑制血管内膜增生及炎症反应,在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的初次治疗及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方面可明显降低晚期管腔丢失及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此外,DCB联合斑块切除术、DCB联合金属支架植入术可改善股腘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疗效。本文对近年来DCB在股腘动脉硬化性病变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支架植入术进行腔内治疗高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0例(6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38条肢体),女20例(24条肢体);年龄70~88(平均78.5)岁,病程3个月至5年,病变位于股腘及膝下动脉。结果治疗成功58条肢体,技术成功率为93.5%(58/62)。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占8.06%(5/62),其中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动脉穿孔1例,动脉夹层2例,心衰1例。根据情况予以处理后均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8±0.22增至0.88±0.25(t=7.09,P<0.001),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肢体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0%(32/40)和68.8%(22/3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5.0%(34/40)和75.0%(24/32),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3.8%(30/32),2例因糖尿病足伴足趾坏死,行保留足跟截趾术。结论腔内治疗高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近期效果好,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注意围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逆行开通技术治疗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接受逆行开通技术治疗的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6例。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及间歇性跛行距离,分析术后血管通畅率及并发症。结果 36例均成功开通,术后7天及3、6、12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和ABI均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5)。术后3、6及12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7.22%、91.67%及72.22%。随访期间无死亡或截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1.11%(4/36)。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作为顺行开通TASCⅡ 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失败后的一种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6月行杂交手术治疗的56例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5条患肢)的临床资料。用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通畅率等指标对手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患肢通畅率。结果:56例患者(65条患肢)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截肢或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4.29%(8/56)。术后平均ABI较术前升高(0.76vs.0.28),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168m提高至530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utherford分级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时间12~33个月,术后6个月及1、2年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85%、81.54%、70.77%,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8.46%、95.38%、90.77%。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复杂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 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已逐渐广泛应用,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冠脉血管领域,在外周血管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针对跨关节的腘动脉的研究更是罕见。因此,本研究比较DCB与普通球囊(CB)用于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近期疗效与远期预后,探讨DCB在该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0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球囊扩张治疗的65例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DCB治疗(DCB组),36例行CB治疗(CB组)。采用1∶1倾向性匹配(PSM)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的腘动脉通畅率、踝肱指数(ABI)指标、Rutherford分级情况及截肢、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等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共21对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均衡可比(均P>0.05)。匹配后,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腘动脉通畅率及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DCB组腘动脉通畅率、ABI明显高于CB组(65.71% vs. 49.55%;0.71 vs. 0.55,均P<0.05),而Rutherford分级明显优于CB组(P<0.05);DCB组患者术后1年截肢、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等终点事件的总发生率低于CB组(23.81% vs. 57.14%,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54,P<0.05)。结论 DCB与CB治疗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DCB能够明显提高术后腘动脉通畅率、减少终点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复杂股腘动脉病变(CFPAL)是临床治疗难点。药物涂层球囊(DCB)可携带药物直达病变部位释放,使药物在靶部位高浓度聚集,且可抑制内膜增生。定向斑块旋切术(DA)可通过切除血管斑块使DCB携带的药物更好地渗透入血管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DCB、DA治疗CFPAL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3例LEAOD患者(43条患肢)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对观察组给予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对照组行普通球囊PTA。记录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7天Fontaine分期,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统计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内径、再狭窄率及踝肱指数(ABI),术后6个月时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情况。结果 术后7天2组Fontaine分期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观察组术后1、3、6个月时靶动脉段股浅动脉内径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再狭窄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ABI均大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14例靶动脉段股浅动脉血管狭窄率<30%、4例30%~50%、3例>50%(无100%者),对照组2例狭窄率<30%、10例狭窄率30%~50%、10例>50%(2例1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PTA治疗LEAOD安全、有效,能够降低再狭窄率,且近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将28例符合条件的股腘动脉病变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有中度至重度的间歇性跛行或缺血性静息痛(Rutherford 2~4级),狭窄程度为70%~99%,同时满足病变长度为4~20 cm,或者为累及股浅动脉至腘动脉近端的≤10 cm的闭塞性病变。其中17例采用DCB治疗(DCB组),11例采用金属裸支架(BMS)治疗(BMS组)。主要疗效终点指标为随访12个月后的一期通畅率,靶病变处血运重建和再狭窄的发生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2个月后随访,DCB组与BMS组一期通畅率无统计学差异(88.2%vs.72.7%,P=0.35),但DCB组靶病变处血运重建率优于较BMS组(5.9%vs.45.5%,P=0.02);两组均未出现术中死亡或手术相关死亡,均未出现主要肢体的截肢,DCB组与BMS组靶病变处血栓形成率分别为5.9%vs.9.1%;12个月随访显示两组在功能改善效果相似。结论:DCB在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无论通畅率或者预防再狭窄以及安全性方面均不劣于BMS。对于股腘动脉病变的患者,DCB可能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6.
TASC II-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2011年2月行腔内治疗的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闭塞症74例患者资料,并随访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成功率92.6%,未出现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踝肱指数(ABI)及趾肱指数(TBI)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升高(均P<0.01)。69例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6,12,24个月患肢血管通畅率分别为81%,63%,51%,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92%,83%,76%。结论腔内治疗TASC Ⅱ-C/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近期疗效满意,可作为高龄、手术耐受性差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短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6例(29条患肢)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第7天复查踝肱指数(ABI),术后1、3、6个月进行随访,统计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临床再干...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腔内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效果及影响治疗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因素。方法 收集8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股腘动脉闭塞症患者,观察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治疗后6、12及24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一期辅助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以COX回归模型筛选术后24个月一期通畅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87例共92侧下肢病变成功完成腔内治疗,技术成功率100%(92/92)。围手术期5例(5/87,5.75%)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3例(3/87,3.45%)截肢、6例(6/87,6.90%)死亡。治疗前日与治疗后1个月,踝肱指数、间歇性跛行距离、Rutherford分级及数字评定量表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治疗后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9.13%(82/92)、78.26%(72/92)及47.83%(44/92),一期辅助通畅率分别为91.30%(84/92)、80.43%(74/92)及55.43%(51/9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3.48%(86/92)、84.78%(78/92)及58.70%(5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比Viabahn覆膜支架与金属裸支架(BMS)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方法 检索筛选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医学网、中国知网、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关于以Viabahn覆膜支架(Viabahn组)及BMS (BMS组)治疗股腘ASO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4月30日;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 RevMan 5.3软件分析组间技术成功率、12个月一/二期通畅率、靶病变血管重建(TLR)率和/或截肢率。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含Viabahn组424例、BMS组469例共893例患者。Viabahn组12个月一期通畅率高于BMS组[比值比(OR)=1.90,95%CI(1.23,2.92),P=0.004],而其TLR率低于BMS组[OR=0.44,95%CI(0.26,0.76),P=0.003],组间技术成功率[风险差异(RD)=0,95%CI(-0.01,0.02),P=0.59]、12个月二期通畅率[OR=1.48,95%CI(0.96,2.29),P=0.07]及截肢率[RD=0,95%CI(-0.02,0.03),P=0.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及BMS用于治疗股腘动脉ASO可提高12个月一期通畅率、降低TLR率,二者12个月二期通畅率及截肢率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在股腘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腔内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血管外科连续收治并接受DCB治疗的慢性股腘动脉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