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围手术期及中远期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于北京安贞医院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 32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但目前尚无严格的临床试验检验其总体疗效。本文就CAS的适应证,疗效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对于慢性症状性长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内膜剥脱术(CEA)与腔内介入手术均有各自的局限性,但两者联合使用的复合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仍较少.因此,本研究探讨CEA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症状性ICAO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6月我科37例行复合手术治疗的长段慢性ICAO(至...  相似文献   

4.
5.
颈动脉狭窄患者内膜剥脱术与支架植入术1年疗效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Meta分析法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对颈动脉狭窄治疗1年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重度再狭窄及闭塞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评价。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搜索关于CEA及CAS治疗对颈动脉狭窄的对照研究。应用RevMan4.2.2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定量评价。以优势比(OR值)及双侧95%可信区间(CI)作为效应尺度进行分析。结果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6篇,1037例患者接受CAS治疗,1681例接受CEA治疗,将发生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统计数据合并;累计1586例接受CAS治疗,2196例接受CEA治疗,进行再狭窄及闭塞的统计数据合并。术后1年内CAS与CEA患者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OR值分别为0.81(95%CI0.56~1.18)、0.75(95%CI0.47~1.19)、0.78(95%CI0.53~1.16)。CAS患者再狭窄率高于CEA患者[OR=1.99(95%CI1.44~2.74),P〈0.05)。结论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CEA与CAS的1年死亡和卒中、死亡、卒中事件发生无明显差异,CAS术后重度再狭窄及闭塞率为CEA术的1.99倍。由于在缺乏足够数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情况下,纳入部分非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使论证强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有待更多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对本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自2004年5月至2006年12月,将同意入组的40例有症状(狭窄程度>50%)和无症状(狭窄程度>70%)颈动脉狭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组(CEA)和颈动脉支架组(CAS).一期观察终点是术后30 d内出现严重脑梗死或死亡;二期观察终点是各种手术并发症、急性脑缺血发作、偏瘫、急性心肌梗死和术后18个月内的脑卒中、死亡和再狭窄等,同时回顾性分析两组总的住院费用.结果 CEA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差异.CEA组20例23支颈动脉手术(3例分别行双侧CEA),术中应用转流管9条(39.1%),颈动脉补片12条(52.2%);CAS组20例23支颈动脉支架(3例行双侧CAS),应用脑保护装置21个(91.3%).CEA和CAS两组术后30 d内神经系统并发症(4.3%对8.7%,P=0.46)、急性心肌梗死(4.3%对0,P=0.31)和伤口血肿(8.7%对0,P=0.14)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至术后18个月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再狭窄病例.CEA和CAS两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16 450.95±6188.76)和(70 130.15±11 999.02)元人民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A和CAS术后30 d和术后18个月的并发症、病死率和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CAS的住院花费明显高于CEA.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 ,但目前尚无严格的临床试验检验其总体疗效 ,本文就 CAS的适应证、疗效等相关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CJ  Huang D  Wang W  Liu C  Ran F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09-411
目的观察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24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其中18例有慢性或一过性脑缺血症状,6例无症状;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在颈丛麻醉下行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手术要点是于颈动脉分叉处斜形切断颈内动脉,外翻颈内动脉剥除有粥样斑块的内膜,同时从颈总动脉切口剥除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增厚的内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4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22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外翻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操作要点.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因短暂性脑缺血伴有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改善.术后1例出现一过性神志模糊,1例出现高血压,2例出现伤口轻度肿胀,治疗后均康复出院.术后未出现偏瘫或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短暂性脑缺血病人(TIA),经Doppler超声或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SA)检查发现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狭窄>60%者,可以考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者,分期手术治疗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治疗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至2019年19例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69岁.手术均采取先CEA后CABG策略,使用传统剥脱法,颈动脉转流管快速建立体外转流.手术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预防脑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999~2003年42例接受这一手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颈动脉平均阻断时间为16min,明显低于常规术式,术后并发症较少,结论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阻断时间短,再狭窄率低等优点,但对操作者的熟练程度及病人局部的情况具备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内动脉(ICA)闭塞患者手术治疗的效果和术前评价方法。方法: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11例ICA闭塞的患者,2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9例行CEA加取栓术。术前均行头颈联合CTA和颈部血管彩超,部分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脑血管造影等检查,观察患者围术期与长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ICA闭塞均为单侧,其中4例对侧ICA有50%的狭窄。闭塞主要位于ICA起始端,8例闭塞段延至颅底,闭塞长度16~85 mm。术前颈动脉彩超均在可在颅底探及ICA血流。10例手术再通成功,1例失败。术后10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其中3例出现过度灌注综合征。随访期,1例患者ICA在术后3个月闭塞。1例在术后18个月死亡。结论:手术治疗ICA闭塞具有满意安全的围手术期效果和较好的中远期效果。术前精确的评估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及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由于操作方式、适应人群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不同,一直存在关于如何选择治疗方式的争论,笔者就其发展历史和相关临床对照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完全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6月~2010年4月,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397例,术前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闭塞患者28例,术中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复查颈部MRA,并对术后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即时通畅率为92.8%,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22例颈内动脉通畅,通畅率为78.5%,无脑缺血事件发生;6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中,2例在术后4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及腔隙性梗死;3例术后仍偶有头晕,其中2例单侧肢体麻木;1例记忆力减退.结论 对于有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CEA加取栓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5月9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93次,其中男78例,女15例;年龄50~78(平均65.6岁)。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62例(TIA),31例术前患过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脑血管造影和\或CTA明确颈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均>80%。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22例。结果 90例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包括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语言障碍恢复等。术后80例获得随访1~36个月。15例发现有手术部位再狭窄,狭窄率小于25%,其中1例脑卒中,1例TIA保守治疗好转。其余13例无临床症状。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同期联合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与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对15例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患者实施了同期CEA与CABG手术。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63~80岁,平均(70±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造影术明确诊断,其中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3例,2支血管病变2例,3支血管病变10例。手术先行CEA再行CABG 14例,1例患者先行CABG后行CEA,有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CPB)下完成CABG,其余10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在行CEA时,所有患者均使用颈动脉转流管,所有患者均采用人工血管补片加宽颈动脉切口。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围手术期无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手术后1个月因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而行右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术后随访3~24个月,患者无心绞痛,短暂性缺血性脑发作(TIA)或脑中风发生。结论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并存疾病方法可行,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经颅多普勒超声预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流监测,探索预警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HS)发生的新方法.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12月进行CEA前瞻性临床试验.TCD共测量夹闭前、开放后、离室前血压稳定后3个时间点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计算术中脑血流速度增加比例(VR1)和术后脑血流速度增加比例(VR2).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析VR1、VR2预警CHS的能力.结果 共76例病例入组.6例VR1> 100%,18例VR2> 100%.共10例患者被诊断为CHS,其中3例VR1>100%,7例VR2> 100%.VR1和VR2预警CHS发生的ROC下面积分别为0.636和0.728.当VR1取切点100%时,其灵敏度为30%,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0%和90%;当VR2取切点100%时,其灵敏度为70%,特异度83%,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9%及95%,明显优于VR1.结论 血压稳定条件下增加监测离室前的脑血流变化对预警CEA术后CHS的发生十分有效,VR2> 100%能较好预测CHS的发生并排除阴性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症的经验。方法1999年1月至2003年7月,共为59例患者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64次。男40例,女19例,年龄56~79岁,平均71.8岁。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80%。左侧35例,右侧19例,另有5例为双侧。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8例,12例为分叉部狭窄,其余均为颈内动脉狭窄。均在全麻下进行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5例因管腔较小进行了补片,2例因外膜撕裂用自体大隐静脉行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搭桥术。结果本组有55例获满意疗效;1例于术后第五天死于高灌注综合征、脑疝;1例于术后第31天突发“心肌梗死”死亡;2例因颈内动脉远端已完全闭塞,剥除后无回血,术后病情无改善。并发症有声嘶1例,颈部血肿5例。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较为简单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