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肠道菌群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热点,大量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特别是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菌群失调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反应、肠上皮DNA损伤、免疫异常及产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细菌酶发挥致癌作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肠道菌群和CRC关系的认识不断突破至新的层面。肠道菌群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CRC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影响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疗效,同时为CRC的靶向治疗提供大量潜在靶点。笔者就肠道菌群在CRC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临床症状主要取决于结石的部位、胆道梗阻、胆道感染等因素,具体可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膳食结构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虽然诊断及治疗技术已相对成熟,但胆道结石形成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可能与胆石症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密切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会引起代谢变化,导致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胆石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有关肠道微生态失衡与胆石症发生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其作用机制也不甚清楚。笔者综述肠道菌群在胆石症形成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高发病率和致残率已经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辅助人体进行营养物质的转化与吸收,并与多个组织、器官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利用宏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对不同疾病人群的肠道微生态结构和特征进行分析表明,人体健康与肠道微生态存在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而肠道微生态与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笔者主要就肠道微生态和糖尿病之间的复杂机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急性胰腺炎(AP)是因胰腺中胰酶异常的激活而对胰腺自身以及周围器官产生消化而引起的,以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严重者可导致器官障碍的急腹症。在AP的进展过程中,微循环障碍会导致肠道的缺血缺氧进一步导致上皮的损伤,从而限制肠道菌群的平衡,影响基础的免疫系统。肠道屏障需要一个连续的细胞层以及基质连接。在AP发病过程中,这种肠道屏障的完整性破坏,引起肠道内菌群移位至其他器官以及有益菌的减少,对患者导致进一步伤害,从而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死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通过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减轻AP的发展日益关注,在AP患者治疗过程中,补充益生菌可以保护修复AP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同时减少患者发生菌群异位机会,改善肠道内微生态,对A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肝转移是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就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中,CO2气腹对结直肠癌细胞肝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于结直肠肿瘤的实验研究主要有两种临床前模型,一种是结直肠癌细胞系(CCL)模型,另一种是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TX)模型,它们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探索方面有诸多优势,但仍有一些问题与缺陷不可避免。新近的类器官模型,不仅在有诱导肠干细胞发育分化及模拟肠道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在结直肠癌的药物筛选及肿瘤信号通路研究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肿瘤研究模型。类器官模型可与CCL和PDTX模型互为补充,从而使结直肠癌的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笔者就类器官模型在结直肠肿瘤研究中的作用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治疗结直肠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运用腹腔镜技术,按开放手术原则治疗结直肠癌7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乙状结肠切除术7例,直肠癌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52例,Miles术9例。结果:69例手术成功,1例因侵及膀胱后壁转开腹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40min,术中平均失血100ml。术后肠蠕动恢复平均1.6d,5例术后性功能障碍,4例术后早期排尿障碍。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瘘等并发症。随访1~39月,2例腹腔内广泛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穿刺孔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结直肠手术安全可行,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练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和丰富的开腹结直肠手术经验是完成此类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肿瘤中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甲基化异常参与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对其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结直肠肿瘤的发病机制,提出新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与基因突变、环境以及炎症有关,近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微生物(细菌和病毒)可能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细菌包括牛链球菌、幽门螺杆菌、大肠杆菌、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等;病毒包括多瘤病毒、EB病毒、人巨细胞病毒以及人类乳头状病毒等。这些微生物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与结直肠癌发病相关的微生物的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和宏蛋白质组是未来这方面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长期服用 NSAIDs( nonster-oidal anti- inflammatory drugs,非甾体类抗炎药 )的成人 ,其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下降 40 %~ 5 0 % [1]。目前认为 NSAIDs抗炎机制是由于其抑制了 COX- 2( Cyclooxygenase- 2 ,环氧化酶 - 2 ) ,导致了花生四烯酸向前列腺素和其它生物活性脂类的转变减少。哺乳动物体内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前列腺素 ,其生物活性各异 ,包括 :血管收缩和扩张、刺激或抑制血小板聚集、免疫调节 (主要是免疫抑制 )等。COX-2在恶性肿瘤发生和生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而COX- 2抑制剂治疗则可能是结直肠化学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胆胰恶性肿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就肠道微生物群与肝细胞癌、胆管癌、胰腺癌的相关性,以及通过肠道微生物群相关治疗在肝胆胰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探讨肠道微生物群在临床治疗肝胆胰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病毒、细菌、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等各种刺激作用下释放到胞外的由DNA染色质和多种颗粒蛋白构成的特殊网状物。作为先天性免疫胞外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NETs可介导抗菌活性并清除病原体,维持机体免受外界侵害,而过量或功能失调的NETs可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并推动多类疾病的发生发展。NETs形成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NETs形成在调控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NETs形成促进CRC的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免疫逃避及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并探讨NETs形成作为CRC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Lynch综合征(LS)是由于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继而引发肿瘤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遗传性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病因就是LS。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地不断提高,通过对LS分子检测实现LS相关结直肠癌的精准诊疗,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在我国,LS相关结直肠癌虽有较好的预后,但进一步提高LS家族史患者的筛查和随访策略仍是重要任务。此外,利用LS的免疫学特性来指导其治疗和预防是许多学者面临的一项新挑战。笔者就LS相关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筛查诊断和治疗及预防等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环状RNA(circRNA)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多种哺乳动物组织或细胞中广泛表达,且与传统线性RNA相比,circRNA为闭环结构,对RNA外切酶和终止子核酸外切酶降解无效,稳定性好,能在血清、尿液、唾液等体液中检测到。大量文献报道circRNA通过circRNA-microRNA(miRNA)-mRNA网络参与生物的胚胎发育及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且与肿瘤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近年研究证实,甲状腺癌组织中存在circRNA的表达失调,表达失调的circRNA通过充当miRNA的“分子海绵”,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参与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笔者通过收集circRNA的研究进展,对circRNA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在甲状腺癌发生、发展、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作为骨骼退化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和心理压力。近年来,肠道微生物作为被遗忘的“器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最近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笔者对最近有关肠道微生物和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望为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研究靶点,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多种肿瘤基因密切相关。锚蛋白重复序列(Gannankyrinrepeats,Gankyr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癌基因,目前研究表明它在肝细胞癌及很多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近年研究表明Gankyrin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对Gankyrin在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对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中是否表达尚未见报道。本文就Gankyrin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情况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的过程,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涉及众多肿瘤调控因子的激活、突变、失活和缺失等。研究表明,大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腺瘤演变而来,该过程平均需要10年左右。因此,从结直肠腺瘤发生发展影响因素入手,减少或避免危险性因素同时发挥保护性因素的作用,从而影响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将能最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从多个方面阐述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