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程欣欣  高润  刘莉 《中国康复》2019,34(6):324-327
<正>脑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常见疾病,也是全球致残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卒中患者需要长期的康复治疗,但即使在完成规范的康复治疗之后,仍有50%~60%的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由于严重偏瘫的患者通常患肢没有动作输出,因此,基于常规运动训练的疗法不适用此类患者。在这种局限性条件下衍生出运动想象疗法(Motor imagery therapy,MIT)这种康复治疗技术。MIT是建立在脑功能重塑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康复治疗手段,虽然  相似文献   

3.
卒中后认知功能康复与神经可塑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神经细胞之间有广泛神经纤维联系,各个脑功能区之间有丰富的神经纤维联络.左右大脑半球间可以通过胼胝体进行信息交流,皮质和皮质下神经结构,以及脑干、小脑间有复杂的环路,这些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脑)可塑性的物质形态学基础。CNS可塑性与神经细胞再生、突触可塑、神经网络重塑、脑功能重组和功能区转移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5.
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脑卒中是当今社会第三大死因,同时也是第一大致残原因。脑卒中的高发和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以来,众多医务研究工作者对脑卒中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大脑的可塑性和神经康复进行了专注而持久的研究,为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提高其生存质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本文拟结合以往和新近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脑卒中后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作一回顾,并对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1],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脑卒中后70%—80%的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2]。应用推拿治疗脑卒中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灵枢.九针论》中就有相关文献记载,元代刘元素在《素问玄机原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三级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和对照组(n=50)。实验组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2周西医康复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Fugl-Meyer评分法(FMA)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入组时及第4周NIHS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在第12周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规范三级中医综合康复可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9.
执行功能是大脑的高级认知功能之一,脑卒中患者执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执行功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能涉及运动学习、姿势控制等。执行功能训练可以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涉及多个脑区的脑功能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水中平板运动对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偏瘫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17例接受水中平板运动及陆上运动训练,对照组17例接受陆上运动训练;选取13例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健康参照组。研究开始前、4周后,测量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两侧腹横肌厚度,患侧下肢股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厚度,计算两侧腹横肌厚度比及患侧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腹横肌厚度、BBS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参数检验,腹横肌厚度比、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等比值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BBS评分与下肢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进行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两侧腹横肌厚度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观察组患侧腹横肌厚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腹横肌厚度比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 。治疗后,2组患者及健康组3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增厚比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下肢股直肌增厚比与胫前肌、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负相关(P<0.05) ,胫前肌与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正相关(P<0.05),2组患者BBS评分与各下肢肌群增厚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水中平板运动和陆上运动训练均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水中平板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侧腹横肌厚度,改善异常的腹横肌形态,增强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力量,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神经康复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何祥  韩丹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9):2722-2723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后在结构或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担任失去的功能,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经颅刺激和脑磁图的研究都支持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由于脑的两半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使脑具有双侧支配的特征,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广泛突触联系使脑可塑性具有有力的物质形态学基础。近年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方法的机制研究有许多进展,对此进行探讨,可望得出能使患功能恢复达到理想程度的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神经康复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行改善,残存脑组织的可塑性起重要作用。脑损伤后在结构或功能上有重新组织的能力以担任失去的功能,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功能磁共振,经颅刺激和脑磁图的研究都支持卒中后功能重组的概念。由于脑的两半球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使脑具有双侧支配的特征,以及神经元之间的广泛突触联系使脑可塑性具有有力的物质形态学基础。近年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治疗方法的机制研究有许多进展,对此进行探讨,可望得出能使患者功能恢复达到理想程度的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大鼠脑梗死区周围皮质的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脑缺血后神经可塑性的机制。 方法:采用自体血栓注入并闭塞大脑中动脉的方法制备局灶脑缺血模型。 将9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脑缺血模型组(MCAO模型)、强制性运动疗法组( CIMT 组)各 30只。在局灶脑缺血模型成功后7天,运动疗法组建立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模型。参照Bederson评分标准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梗死区周围皮质GAP-43及SYP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AP-43及SYP蛋白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运动疗法组在制模后2、4、8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而GAP-43及突触素mRNA及蛋白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能改善大鼠脑缺血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运动疗法能够促进梗死灶周围皮质GAP-43及SYP的表达,从而促进脑缺血后的突触发生与重塑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小鼠C5脊髓损伤后神经回路可塑性及前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健康成年C75/BL小鼠21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训练组,每组7只。模型组和训练组对C5脊髓进行左背侧及背外侧束钳夹损伤,假手术组仅剔除椎板。术后4周,训练组接受左侧前肢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4周。术前,术后3 d、2周、4周、6周和8周行水平楼梯和圆筒攀爬探索测试。术后6周,采用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观察皮质脊髓束的轴突。术后8周,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左前肢的神经传导情况;免疫荧光双标BDA/神经元核特异蛋白(NeuN),观察病灶上段灰质前角内轴突出芽及与神经元的结构关系;免疫荧光双标NeuN/突触素I(Synapsin I),观察病灶处灰质前角内突触素的表达情况。 结果 术后8周,模型组P1、N1潜伏期长于假手术组(P < 0.05),训练组短于模型组( P < 0.05)。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训练组左前肢错误率升高,使用率下降(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术后6周和8周,训练组左前肢错误率降低( P < 0.05),术后8周,训练组左前肢使用率升高( P < 0.05)。与模型组比较,训练组病灶上段灰质前角内轴突出芽增加,出芽轴突多与神经元共区域,Synapsin I表达增加( P < 0.05)。 结论 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能促进脊髓损伤后局部神经回路可塑性变化,改善前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理与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的关系,促进技术在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运动功能恢复的结局与神经缺损的严重程度和疾病的时间进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功能影像学纵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有许多研究从功能影像学出发,研究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大脑皮层的激活区域与运动恢复的关系,从而试图解释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本文就功能神经影像学在脑卒中康复期的纵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巍巍  杨坚  张颖  许永华 《中国康复》2010,25(5):377-379
脑卒中后约有3/4以上患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重度致残者约占10%以上。近年研究表明,脑组织具有可塑性,在脑卒中发生后进行大脑运动功能重组,经过早期、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早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重组的功能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极高,其中半数以上的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质量.近年来研究表明,脑组织具有可塑性,在脑卒中发生后可以进行大脑运动功能重组.经过早期、系统性康复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日常生活自理.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功能性磁共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ee imaging.fMRI)观察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过程中脑皮质功能改变的规律及其与康复效果间的关系。动物实验证实,脑皮质感觉及运动代表区域受损后发生显著的重塑现象。本研究对1例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肘关节被动活动时fMRI情况进行了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