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笔者所在医院自2016年率先在国内开展腹腔镜下腔静脉取滤器手术以来,已进行了多例该项手术。本文通过分析10例行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两种腹腔镜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的手术途径(经腹腔途径、经腹膜后途径)的手术经验,为开展及推广该手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1月10例行腹腔镜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4~66岁,平均(47±12.5)岁;经CT分型:滤器头端位于肾静脉水平以上1例,位于肾静脉水平4例,位于肾静脉水平以下5例;滤器头端贴近下腔静脉前壁或前侧壁者5例,贴近后外侧壁者4例,位于下腔静脉腔内者1例。9例患者置入Cook Celect滤器,1例患者置入Denali滤器。所有滤器均为可回收滤器。患者均在当地医院置入,因髂静脉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而预防性置入滤器7例,因肋骨及骨盆多发骨折而预防性置入滤器1例,因下肢静脉血栓致肺栓塞而置入滤器2例,患者既往均在当地医院腔内取滤器失败次数1~3次失败后转入我院。10例患者均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包括经腹腔途径6例,经腹膜后途径4例。手术通常放置3~4个Trocar,游离下腔静脉,根据CT检查,找到滤器头端的具体位置,纵行切开下腔静脉,取出滤器。术后注意观察引流情况,24 h经腹腔途径引流量50 mL以下,经腹膜后途径引流20 mL以下即可拔出引流管。根据引流情况,术后24~48 h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第2天开始进流质饮食,并逐渐过渡至普通饮食,鼓励患者适度下床活动。 结果:10例患者中9例腹腔镜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成功,1例未成功。下腔静脉阻断1例,阻断时间20 min,其余未阻断。手术时间150~420 min,平均(253.5±86.7)min;术中出血量10~500 mL,平均(67.0±152.6)mL;9例出血量较少(10~50 mL),未输血,1例患者出血500 mL,输悬浮红细胞4单位。住院时间7~15 d,平均(12.3±2.4)d。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至今,所有患者均未见血栓复发。 结论:腹腔镜滤器取出手术难度大、技术复杂,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巧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对于每位患者,都要仔细观察CT片,根据滤器头端的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才能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广泛的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致命性肺栓塞(PE)有着卓有成效的功用.着眼于IVCF的取出,特别是在常规方法不可起到应有的作用时,如何应对IVCF在困难性情况下取出,是临床工作中需要特别关注及思考的问题.针对各种新型IVCF及回收技术,我们应充分熟练掌握新型器械的特点,并了解不同术式的特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和目的:下腔静脉滤器(IVCF)在预防致死性肺栓塞(PE)中广泛应用,通常经过腔内介入手段取出。对于腔内取出失败或超回收时间窗的滤器,可考虑手术取出。本研究目的是评价开放手术取出IVCF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7例IVCF置入后行开放手术取出的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开放手术前行介入尝试取出的中位次数为1(1~2)次。结果 所有滤器均全部取出,技术成功率为100%,滤器置入中位时间为20(5~48)个月。其中,Aegisy滤器8例(29.6%),Denali滤器1例(3.7%),Cordis滤器10例(37.0%),Simon滤器1例(3.7%),Celect滤器3例(11.1%),Tulip滤器4例(14.8%)。1例(3.7%)滤器位于肾静脉上下腔静脉,1例(3.7%)位于肝后下腔静脉,25例(92.6%)滤器位于肾静脉下下腔静脉。术中,2例(7.4%)于滤器回收钩处留置荷包缝合线,未阻断下腔静脉血流,通过直接钳夹回收钩取出,取出后进行荷包缝合;2例(7.4%)未阻断下腔静脉血流,将滤器直接回收至血管鞘后行荷包缝合;1例(3.7%)阻断双肾静脉及滤器远近端下腔静脉血流,1例(3.7%)分别阻断滤器远端下腔静脉、第一肝门及第二肝门血流,21例(77.8%)阻断滤器远近端下腔静脉血流,然后通过切开下腔静脉前壁进行滤器取出,取出后进行血管壁连续缝合。手术平均时间为(224.15±23.85)min。围手术期无下肢深静脉血栓或症状性PE发生,无心肺系统并发症,无伤口感染。1例(3.7%)出现腹痛伴血性胃液,1例(3.7%)出现血尿,均保守对症治疗后缓解。术前血红蛋白平均为(128.59±15.05)g/L,术后为(110.56±22.15)g/L,6例(22.2%)术后输入悬浮红细胞400 mL,未见致命性大出血及休克。中位术后住院时间9(8~12)d。结论 尽管开放手术滤器取出手术难度较大、技术十分复杂,但滤器取出是安全可行的。术前充分利用CT判断滤器及其回收钩的位置,采用合适的手术方式,通过熟练的手术技巧可以极大地提高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 下腔静脉滤器(IVCF)可有效预防致命性肺栓塞(PE)的发生,得到临床广泛应用,适用于反复发生PE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围手术期存在抗凝禁忌,需进行机械血栓清除术和接触性导管溶栓术治疗者。当血栓消失或处于稳定期,PE风险降低后,回收IVCF已是专家共识,大多可回收IVCF可通过腔内手术回收,但锥形滤器回收钩穿透下腔静脉(IVC)壁或纺锤形滤器超出滤器回收时间窗时,滤器腔内回收困难。选择强行腔内回收滤器可能会损伤IVC,患者面临生命危险;选择滤器永久留置,患者会面临滤器断裂、穿孔、IVC阻塞、长期抗凝等并发症,更使患者处于焦虑情绪状态。此类患者可选择开放手术回收滤器,且疗效满意。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开放手术回收腔内取出困难的IVCF手术方法、安全性、有效性和术后短中期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36例行开放手术回收腔内取出困难的IVCF患者资料,分析滤器类型、滤器取出率、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血液指标与焦虑状态的变化。结果 36例患者的IVCF包括30例(83.3%)纺锤形滤器,6例(16.7%)为锥形滤器;2例(5.6%)位于肾上IVC,34例(94.4%)位于肾下IVC。滤器中位留置时间15(5~41)个月;36枚滤器均顺利回收,回收率100%,无围术期死亡病例。与术前比较,术后首次血红蛋白水平降低,D-二聚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均P<0.05),但无安全风险;患者焦虑状态阳性率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1例(2.8%)发生呼吸衰竭,1例(2.8%)发生IVC周围血肿,无症状性PE发生。3~6个月随访未见下肢DVT复发或血栓加重,1例(2.8%)发生IVC闭塞,2例(5.6%)发生切口疝,3例(8.3%)存在少量滤器金属残留,无症状性PE发生。结论 开放手术回收腔内取出困难的IVCF安全,可顺利回收滤器,未发生症状性PE和新发下肢DVT,并可显著性改善患者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2022年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日间手术推荐目录(2022年版)的通知,其中并未纳入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本文分析笔者医院日间手术和常规住院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的临床特征、中期结局和住院费用构成,探讨将日间模式应用于这一术式的安全性与合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22年8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的229例患者资料,其中,91例患者采用日间模式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日间模式组),138例常规住院行滤器取出术(常规住院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并使用结构变动分析法统计费用明细。结果:两组间抗凝血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有明显差异(均P<0.05),但均值都位于正常范围内,其余基线特征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的手术成功率与手术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有明显差异(均P<0.05),日间模式组所有患者均在48 h内出院,中位住院时间1.6 d,常规住院组最长15 d,中位住院时间6.0 d。日间模式组住院人均标准金额22 547.1元,比常规住院组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杂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复杂滤器回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先行造影了解滤器情况;对回收钩贴壁患者,分别采用猪尾管支撑技术、导丝成攀及搅拌技术、双向导丝技术、鹅颈抓捕器与成攀导丝结合技术等回收;对下腔静脉继发血栓患者,必要时再次新置滤器1枚,经溶栓、吸栓处理后,将滤器回收。结果:成功回收24例,1例患者滤器未能成功回收,4例放弃,回收率83.9%。术中无下腔静脉破裂出血、肺栓塞并发症,取出滤器完整、无折断现象。至少随访半年,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腹腔无明显积液。结论:导管、导丝及鹅颈抓捕器辅助,溶栓、吸栓等方法可增加复杂可回收下腔静脉滤器回收率,可减少长期留置引起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亚洲首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2个月余,血管腔内技术无法取出下腔静脉中的滤器,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取出下腔静脉滤器。观察指标:术中及术后情况;随访及生存情况。采用门诊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8月。 结果患者成功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手术时间326 min,术中出血量100 ml,完成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后,下腔静脉切口吻合良好,无出血及狭窄,无术中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住院时间3 d。随访及生存情况: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腹部穿刺套管孔愈合良好,患者生存良好。 结论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辅助下下腔静脉滤器取出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预防肺栓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引起肺栓塞的预防效果。方法:14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施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结果:滤器全部安全置入肾静脉下方的下腔静脉内。随访1月~40月,10例无肺栓塞的患者,无肺栓塞发生,滤器无移位,4例已有肺栓塞者无加重。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用于预防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为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发生PE的主要措施之一,下腔静脉滤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从滤器种类、适应证、并发症、应用现状等方面探讨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现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IVCF)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预防肺栓塞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为预防肺栓塞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5例一次植入成功,1例因血管变异改变植入入路后成功,1例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放弃植入。37例(55.2%)为永久性滤器植入,30例(43.3%)为临时性滤器植入。永久性滤器患者随访32例,平均时间14.5(6—32)个月。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近心端移位,其中1例移位显著予取出。所有放置滤器患者均无继发PE发生。未发现腔静脉继发性血栓形成。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是预防肺栓塞安全、有效的方法,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风险。应尽可能留置临时性滤器以降低远期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是指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在多学科合作的基础上整合优化围手术期干预措施,目前已在多个外科领域开展应用,并得到广泛认可。下腔静脉滤器(IVCF)永久留置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指南建议在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降低后尽早回收滤器,但IVCF发生倾斜贴壁或穿孔、移位、粘连等情况,应用腔内手术方式无法施行或难以成功回收IVCF,此类患者可选择非介入的手术方式回收IVCF,包括腹腔镜或开腹IVCF回收术,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目前尚无关于将ERAS理念应用于非介入方式IVCF回收方面的报道,因此,本研究探讨在非介入方式回收IVCF患者中采用ERAS理念指导的围术期管理措施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非介入方式回收IVCF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0例(2022年1月—2023年6月)围术期管理中应用基于ERAS理念的措施(观察组),14例(2020年7月—2021年12月)采用传统围术期管理措施(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术中、术后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平均年龄大于对照组(51.2岁vs. 39.5岁,P<0.05),其余指标包括性别、体质量指数、术前血红蛋白值、既往史、IVCF留置原因、IVCF位置、IVCF种类、尝试介入方式回收次数、IVCF留置时间、IVCF回收手术方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入ICU治疗人次、留置鼻胃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6 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0% vs. 50.0%,P>0.05);观察组患者舒适状况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88.5 vs. 82.3,P<0.05),总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4.4万元vs. 5.4万元,P<0.05)结论 对非介入方式回收IVCF围术期患者实施ERAS管理措施效果良好,术中各项措施安全有效,在促进患者恢复,减轻疼痛,改善患者治疗体验等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常发生于下肢。栓子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DVT与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DVT的高发病率及并发PE导致的猝死风险已受到临床医生的密切关注,当VTE患者出现抗凝禁忌或抗凝治疗失败时,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IVCF),通过其网状过滤结构捕获血凝块从而预防致死性PE发生。IVCF现已在全球广泛被应用,根据使用情况,可分为永久型、临时型及可选择回收型。永久型IVCF置入人体后除非手术切开腔静脉否则无法取出,远期滤器断裂、移位、栓塞、症状性下腔静脉穿孔等出现率较高,现已被临床淘汰;临时型IVCF通过与外部的导管和固定设备相接,便于回收但易于感染,临床应用极少;可回收型IVCF具有用于回收的钩状结构,当患者VTE风险期过后,可通过介入手术取出,是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类型,但由于部分患者VTE治疗时间超过了滤器留置时间窗,从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以及患者随访丢失等原因,导致实际回收率较低,相关争议日益增多。同时新型IVCF的研发正在紧密开展,药物洗脱IVCF使用抗平滑肌增生、抗炎等药物涂覆,可阻止血管内膜的过度增生,延长IVCF的留置时间以便于回收;可转换IVCF允许滤器结构在体内发生转换,由过滤网变形为开放式支架,以期降低远期并发症,但转换后的金属支架无法取出,对腔静脉的远期影响仍需要长期的随访观察;生物可降解IVCF可完全被机体吸收,避免了二次手术,是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如何设计材料,保证滤器所拦截的血栓吸收之前IVCF保持应有的强度,进而防止血凝块或降解片段再次栓塞的问题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数据证实,拥有可控降解特点的新型IVCF是一个明确的研发目标。另一方面,部分学者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分析不同结构的过滤单元以及不同支撑杆数目对滤器性能的影响,为结构最优化、血流动力学影响最小化的新型IVCF研究提供了更科学的参考与理论依据。综上所述,在倡导推广应用更细致的患者管理和临床随访来提高IVCF取出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发出一款理想的IVCF迫在眉睫,意义重大。新型IVCF应具备以下功能:可有效拦截血凝块,以防止新发或复发PE;在VTE高风险期结束后可远程控制转换或整体同步降解;滤器固定良好,保持良好的径向支撑性能同时不损伤腔静脉壁;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可在影像学检查中清晰显影便于随访。相信随着材料学、组织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与发展,可早日研制出临床疗效优异、并发症极少的新型IVCF。  相似文献   

13.
Insertion of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has been well established in literature, reducing occurrence of pulmonary embolism after an episode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contraindication to anticoagulation. There are a small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rocedure and embolization is rare. In this context, we described a case of intracardiac embolization associated with cardiac tamponade.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下腔静脉(IVC)血栓形成常继发于IVC滤器置入术后,急性期主要表现为肢体肿胀和肺栓塞(PE),慢性期表现为IVC狭窄、闭塞及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因此临床上推荐早期清除急性IVC血栓,减少并发症发生。AngioJet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清除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对急性IVC血栓清除的方法及清除效果研究极少。本文旨在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急性IVC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行AngioJet治疗的58例急性IVC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手术安全性、PE发生率、血栓清除效果、滤器取出率以及住院时间和血栓治疗费用增加。结果 58例患者均放置了可回收型滤器,术后56例(96.6%)成功取出,2例(3.4%)3个月后失访未取出。行AngioJet治疗后,III级清除10例(17.2%),II级清除34例(58.6%),I级清除14例(24.1%);联合使用导管吸栓或导管溶栓后(CDT)血栓III级清除14例(24.1%),II级清除36例(62.1%),I级清除8例(13.8%);2例(3.4%)发生IVC阻塞,3个月随访通畅率96.6%;术前存在PE 16例(27.6%),术后出现PE或PE加重2例(3.4%),其余患者无变化或PE减轻,手术前后PE情况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肝肾功能指标升高,但均未达到急性肝损伤和肾损伤诊断标准。单纯应用AngioJet共22例(37.9%),术后住院时间增加(1.45±0.51)d,增加医疗费用(27 248±78)元;AngioJet联合导管吸栓和(或)CDT共36例(62.1%),术后住院时间增加(2.22±1.22)d,增加医疗费用(30 607±1 134)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ngioJet清除急性IVC血栓治疗安全有效,未明显增加患者症状性PE风险,使用导管吸栓和CDT导管溶栓等治疗可增加血栓清除效果,但会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并增加血栓清除相关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