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 临床资料患者,46岁,因子宫内膜剥除术后4年,下腹痛1个月,加重1周于2018年5月18日入北京天坛医院。8年前因异常子宫出血于我院行宫腔镜检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及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同时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肌瘤电切术;5年前再次因异常子宫出血,宫腔镜检查提示Ⅱ型子宫黏膜下肌瘤,我院宫腔镜下行子宫黏膜下肌瘤电切除;4年前患者B超检查提示子宫肌壁间肌瘤,并出现经期缩短的症状。考虑患者无生育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4年5月应用连续灌流式宫腔镜对140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对72例保守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的患者行子宫内膜电切术(TCRE),其中12例同时行黏膜下子宫肌瘤电切术,59例行单纯黏膜下子宫肌瘤及内突壁间肌瘤切除术(直径≤5.0cm),9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结果 术后随访1个月~2年,月经改善率98.5%,TCRE后62例无月经,8例月经减少,68例月经正常。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黏膜下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在各种异常子宫出血病因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我院应用宫腔镜检查异常子宫出血500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结果:在异常子宫出血病因诊断中,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9例,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5.56%;子宫内膜息肉127例,符合率为98.45%;慢性子宫内膜炎90例,符合率为93.75%;宫腔内胚物残留52例,符合率为100%;子宫粘膜下肌瘤26例,符合率为89.65%。结论:对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中,宫腔镜检查可以提高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粘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尽管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需经病理诊断,但因镜下可以定位诊刮,提高了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已婚妇女因异常子宫出血,宫内异常回声等原因而行宫腔镜检查治疗。术中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26例行宫腔镜检查并诊断性刮宫术,粘膜下子宫肌瘤16例、子宫内膜息肉疾病患者23例行宫腔镜电切术。结果 进行宫腔镜检查的65例患者中,异常子宫出血是因宫内膜增生过长所致26例;宫腔镜电切术均顺利完成39例,手术时间15~50 min,无子宫穿孔及水中毒等并发症。结论 宫腔镜检查直观,准确,在诊断治疗宫内膜息肉、异常子宫出血、粘膜下肌瘤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宫腔镜电切术可以替代子宫切除治愈异常子宫出血,粘膜下肌瘤、宫内膜息肉等妇科良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宫腔镜联合B超对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宫腔镜联合B超检查异常子宫出血106例。术中行定位取材或诊断性刮宫。结果宫腔镜联合B超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35例,符合率为65.71%;子宫内膜息肉28例,符合率为96.42%;子宫黏膜下肌瘤10例,符合率为90.00%;子宫内膜癌2例,符合率为100.00%。结论官腔镜联合B超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可以提高对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率。尽管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与单纯诊刮相似,但可观察到更详细的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腔镜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782例宫腔镜术前被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患者行宫腔镜电切的临床及病例资料。结果:782例中,术后病例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596例,粘膜下肌瘤8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4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2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18例,恶性肿瘤10例,不全纵隔10例,息肉样腺肌病6例;绝经前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息肉;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更容易发生病理结果异常。结论:宫腔镜下组织活检术及内膜息肉电切术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7.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方法 :应用连续灌流式宫腔镜 ,对 4 0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治疗 ,其中功能性子宫出血 12例 ,子宫肌瘤 2 0例 ,子宫腺肌病 1例 ,子宫内膜息肉 3例 ,胎盘部分植入 2例 ,多发性子宫粘膜下腺肌瘤 2例。结果 :术后子宫异常出血均治愈 ,子宫内膜切除 2 6例 (其中 11例同时行单纯粘膜下肌瘤切除术 ) ,1例月经恢复正常 ,11例月经明显减少 ,8例月经稀发 ,6例闭经 ;单纯粘膜下肌瘤切除及内膜息肉切除者月经均恢复正常。结论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不影响卵巢功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31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6例22~49岁异常子宫出血、经妇科检查、经腹B超及经阴道B超,提示宫腔回声异常或正常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检查时间选择在月经周期的增殖早期,月经周期紊乱者在阴道流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时。结果 宫腔镜检查生育期妇女异常子宫出血,子宫腔内病变阳性检出率为83.50%。宫腔镜检查与病理结果符合率平均为71.14%,其中子宫内膜单发或多发性息肉>1.20cm及子宫粘膜下肌瘤>0.50cm诊断准确,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01%~95.02%。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者仅为22.01%,宫腔镜检查呈息肉样增生时必须取内膜活检,依据病理作出临床诊断。结论宫腔镜检查适用于生育期异常子宫出血,并可明确出血的病因。对子宫内膜炎性病变及宫内节育器并发症,宫腔镜可观察到节育器在子宫腔内的形态、位置及宫内膜反应。另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定位活检或全面刮宫取材送病理,二者结合可得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2年3月应用连续灌流式宫腔镜,对56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进行宫腔镜电切手术治疗,其中25例行子宫内膜切除术,13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10例行子宫肌瘤及子宫内膜切除术,8例行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内膜切除术。结果:56例术后随访9—16个月,月经改善率为98.2%,其中无月经37.5%,月经减少46.4%,月经正常14.3%。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术治疗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粘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息肉所致的异常子宫出血,近期疗效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息肉的宫腔镜检查——附15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诊治的特性。方法:回顾我院2000-2002年妇科门诊158例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5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是息肉98例,黏膜下肌瘤4例,恶性肿瘤4例(内膜腺癌3例,内膜间质肉瘤1例),结核1例,息肉状腺肌病1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9例(其中7例为简单型增生过长,1例为复杂型增生过长,1例为复杂型伴不典型增生过长)。结论:子宫内膜息肉大多是良性病变,但也不能排除恶变或恶性肿瘤的息肉样变,而宫腔镜是直视下的手术,可尽早发现病变,避免病灶遗漏。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电切术7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年来 ,经宫颈行子宫内膜电切术或子宫肌瘤切除术(TCRE/M)以治疗子宫出血性疾病 ,国内外均已有报道。我院应用这一技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 72例 ,现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 对象 :本工作的对象为 1995年 5月至 1998年 12月收住我科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 72例 ,平均年龄 45 8岁 (33~75岁 )。 72例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血 ) 2 7例 ;子宫肌瘤31例 ;绝经后出血 9例 ;子宫内膜息肉 2例 ;子宫腺肌瘤 3例。 6 3例未绝经患者的异常子宫出血时间平均 2 84年 (<3年 46例 ,4~ 10年 14例 ,≥ 11年 3例 )。 34例肌瘤及腺肌瘤患者除 1例子宫…  相似文献   

12.
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病理情况及临床处理原则。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增厚而无症状者184例(无症状组)行宫腔镜检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并与同期伴有阴道出血或阴道排液的绝经后子宫内膜增厚患者99例(出血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理多数为子宫内膜息肉(119例,64.67%)或黏膜下小肌瘤(17例,14.67%),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6例(7.61%),仅有9例(4.89%)为子宫内膜癌患者。出血组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子宫内膜息肉28例(28.28%),黏膜下小肌瘤4例(4.04%),符合绝经后正常表现18例(18.18%),子宫内膜癌37例(37.37%)。结论绝经后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经宫腔镜检查病变阳性检出率高(>90%),以子宫内膜息肉为主。宫腔镜检查是探查无症状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患者40岁,住院号60731。因停经50d,B超提示异位妊娠于2002年12月26日入院。入院诊断:(1)早孕:肌壁间妊娠?宫角妊娠?(2)子宫肌瘤。患者平素月经规则,7个月前因月经异常住我院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及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后壁一肌间型肌瘤突起,约黄豆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遵嘱避孕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atypical polypoid adenomyoma,APA)患者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收治的24例APA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及预后,总结经验指导治疗。17例(70.8%)患者临床表现为阴道异常出血,1例(4.2%)阴道排液,3例(12.5%)超声提示宫腔占位,3例(12.5%)原发性不孕。24例患者均行宫腔镜手术,术后病理确诊。结果:24例均经病理明确诊断。宫腔镜检查和阴道彩色超声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及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检出率分别为61.1%、68.4%和11.1%、1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5~40 min,平均为(23.7±8.6)min,术中出血5~20 mL,平均为(6.5±2.9)mL。术后随访1~10年,失访4例。3例患者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行全子宫切除术,术后随访无异常。1例3个月后复查仍为APA,再次宫腔镜手术,术后肌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复查病理正常后宫腔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至今随访2年无异常。1例术后8年因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行子宫切除术,余15例至今随访无异常;2例不孕患者术后妊娠并足月分娩。结论:宫腔镜电切术作为APA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复发率低的优点,但因有病变复发及恶变可能,术后仍应密切随访。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5.
宫腔镜电切术1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手术日趋精细 ,不仅要求解除病人痛苦 ,还要尽可能保留脏器完整及生理功能[1] 。应用宫腔镜电切术经宫颈切除子宫内膜、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内突型肌壁间肌瘤、子宫纵隔等宫腔良性疾病 ,代替开腹子宫切除[2 ] ,具有诸多优点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7月至 1999年 2月对已婚妇女异常子宫出血行宫腔镜电切术 116例 ,其中已育 113例 ,已婚未育 3例。年龄最小 2 4岁 ,最大 5 8岁 ,平均 (41± 6 3)岁。术前均行宫腔镜检查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5 1例 ,其中腺囊型增生过长 3…  相似文献   

16.
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1999年1月至2004年11月,威海市妇女儿童医院对146例经宫腔镜联合超声检查发现子宫黏膜下肌瘤行宫腔镜肌瘤电切手术。其中0型40例,Ⅰ型55例,Ⅱ型51例。术前排除恶性病变。术中超声全程监护。术后连续随访。结果146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0型、Ⅰ型黏膜下肌瘤均一次切净,Ⅱ型中有11例未能全部切除,切除范围≥70%。手术满意率达96·6%,无一例发生子宫穿孔。行米非司酮药物预处理2个月后子宫平均缩小25·3%,最大肌瘤平均缩小34·6%。14例有生育要求者,10例妊娠(71·4%),其中8例已足月分娩。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最佳方法。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是提高手术成功率,提高安全性及手术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宫腔镜电切术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宫腔镜电切术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方法运用气化电切镜经宫颈行子宫粘膜下肌瘤切除术19例,子宫内膜切除术9例,宫颈管息肉切除术14例,其它宫内良性病变切除10例。结果宫腔镜下电切子宫粘膜下肌瘤、宫颈息肉、植入胎盘,术后完全满意率100%;子宫内膜异常增生、子宫内膜息肉行TCRE、TCRP术,术后完全满意率92.3%。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近期疗效好,可替代子宫切除治疗宫内良性病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宫腔镜刨削(IBS)系统治疗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接受IBS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48例为研究组(IBS组),同期接受普通双极宫腔镜电切系统治疗者42例为对照组(普通电切组),分别比较两组不同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灌注介质总量、灌注介质吸入量),手术前后相关生化指标(Hb、血钾、血钠、血糖)的变化,以及术后2个月随访子宫内膜修复情况。结果:①IBS组黏膜下肌瘤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普通电切组黏膜下肌瘤患者(P0.001),IBS组子宫内膜息肉和黏膜下肌瘤患者的灌注介质总量和灌注介质吸入量均比普通电切组明显减少(P0.05,P0.001)。②两组术前、术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术后随访中,IBS组黏膜下肌瘤患者的阴道流血或流液的时间显著短于普通电切组黏膜下肌瘤患者(P0.05)。IBS组宫腔黏膜下肌瘤患者比普通电切组宫腔黏膜下肌瘤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厚(P0.05)。有1例普通电切组黏膜下肌瘤患者术后发生了宫腔粘连。结论:新型IBS系统与普通双极电切系统相比,虽然在内膜息肉切除过程中优势不明显,但是对于黏膜下肌瘤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灌注介质用量少,并发症少的特点,对于育龄期女性具有保护子宫内膜的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手术。  相似文献   

19.
一、病例摘要 孕妇张某,36岁,因停经9^+个月不规律、腹痛2h,于2008年1月20日8时入院。既往月经规律,结婚10年夫妻同居未孕,男方精液检查正常,曾多方诊治效果不佳;于1年前来我院诊治,经宫腔镜检查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行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输卵管造影显示:双侧输卵管伞端梗阻,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助孕妊娠。末次月经2007年4月20日,产前在我院定期正规检查无异常。孕期未述任何不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直径≥1cm子宫颈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直径≥1cm、临床诊断子宫颈息肉,行宫腔镜下电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临床误诊10例,其中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5例,子宫黏膜下肌瘤2例,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间质肿瘤及子宫颈腺囊肿各1例;100例病理确诊的子宫颈息肉患者中,23例(23%)合并子宫颈管内息肉,29例(29%)合并宫腔内病变,其中子宫内膜息肉18例,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9例,子宫黏膜下肌瘤及子宫内膜单纯型增生伴中度不典型增生各1例。术后随访3年,共复发4例,术后第1、2、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1.0%(1/96)、1.2%(1/85)和2.4%(2/83)。结论宫腔镜下电切术治疗直径≥1cm子宫颈息肉可以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且可以发现合并的子宫腔内病变,较传统方法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