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II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相对常见的并发症,然而目前对其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及干预时机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探讨EVAR术后II型内漏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给参考。方法 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行EVAR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EVAR术后发生II型内漏的发生率,以及其中行二次手术干预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期间共282例行EVAR患者,术后随访1~54个月,平均17.9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单纯II型内漏68例(24.1%),其中31例患者(45.6%)II型内漏自愈;25例患者(36.8%)瘤体直径无明显增大;12例患者(17.6%)瘤体直径增加>10 mm或表现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行二次干预。二次干预患者中,10例行经皮动脉栓塞术,其中8例患者行责任动脉栓塞者随诊12个月无内漏复发,瘤体直径缩小;2例栓塞后术后随访24个月II型内漏仍存在,但瘤体直径无继续增大;2例行开放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顺利恢复出院,另1例术中大出血,住院时间延长至16 d。2例开放手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情况良好,内漏完全消失。结论 大部分EVAR术后II型内漏患者预后较好,而对于随访中瘤体直径增长较快及有临床症状者,栓塞责任血管可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开放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选择需慎重。  相似文献   

2.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内漏(endoleaks),发生率大约15%~50%[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阻碍了EVAR的发展.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将近年国外文献报道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内漏多通道栓塞治疗的近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8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型内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使用弹簧圈及康派特医用胶与碘油混合栓塞剂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腰动脉来源的Ⅱ...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腔内修复术后发生内漏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272例AAA病人行腔内修复术的临床资料和术后3、6、12、24、36个月随访结果。分析腔内修复术后各型内漏发生率及其与临床特征、支架类型、动脉瘤颈结构的关系。结果: 272例病人腔内修复术后内漏总发生率为15.8%(43/272),其中Ⅰ、Ⅱ、Ⅲ或Ⅳ型以及张力性内漏(Ⅴ型)的发生率分别为7.4%(20/272)、6.3%(17/272)、1.5%(4/272)和0.7%(2/272)。Ⅰ型内漏多在随访3个月时发现,而其他类型内漏在随访12个月或更晚发现。动脉瘤近端瘤颈短(<1.5 cm)、重度扭曲(>45°)、形状不规则或钙化程度高(>25%)与Ⅰa型内漏发生显著相关(P<0.05)。持续通畅的肠系膜下动脉以及存在≥2根罪犯血管是Ⅱ型内漏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病情分级、吸烟以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肺部疾病等对内漏发生率无影响。不同类型的人工血管支架对内漏发生有显著影响(P=0.047)。与其他类型支架相比,Endurant支架的内漏发生率最低(10.7%)。结论: 制定腔内修复手术方案时,应充分评估AAA的特征和内漏风险,以期达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腹主动脉瘤(AAA)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2 % ,AAA破裂是美国致死原因的第13位。自195 2年,Dubost首次报道成功切除肾动脉下AAA以来,手术切除一直是治疗AAA的唯一有效方法。但是1991年,Parodi等[1] 创用经股动脉AAA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AAA后,立即在临床受到莫大的重视,并迅速在世界各地广泛开展和推广。学者们公认,成功的EVAR的标准是血流完全从瘤腔内隔离。据文献报道,目前EVAR手术操作的成功率最高可达90 % [2 ] 。但是10余年来,发现EVAR术后也有不少并发症,如移植物移位、腹股沟部血肿、移植物分支内血栓形成、周围动脉…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腔内修复术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内漏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齐鲁医院及莱钢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接受腔内治疗的43例肾下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内漏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处理。结果:术后发生原发性内漏11例,其中I型8例,III型2例;植入分叉型支架发生9例,植入直管型支架发生2例。1例II型因漏血量小未处理;经一期经过球囊扩张、植入支架型血管或裸支架等处理后,除2例I型内漏仍有残留,其余I,III型内漏均消失。39例患者获随访4~50个月,发现迟发性Ib型、II型内漏各2例,继续随访1~2年,未见瘤体明显增大。3例残留原发性内漏自愈,术后半年复发Ia型内漏1例,导致动脉瘤复发破裂而再次接受腔内治疗。结论:内漏的发生与动脉瘤的解剖学条件、移植物缺陷和操作技术有关;防治内漏需要把握好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支架,并有成熟的操作经验。

  相似文献   

7.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具有明显的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等优势,尤其使有心、脑、肺严重合并症而不能耐受腹主动脉瘤切除术的高危病人获得救治机会。随着该项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血管支架的不断完善,腔内  相似文献   

8.
目前主要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术后内漏发生率较高;监测EVAR术后有无内漏发生是随访的主要目的。超声检查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无电离辐射等优点,检出内漏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本文围绕超声诊断EVAR术后内漏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并发症内漏的诊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血管内技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时特有并发症内漏的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 对已施行腔内治疗3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部分患者并发内漏的原因、诊断、处理、结果及预后。结果 37例支架型血管放置完成后,13例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漏,其中I型6例,Ⅱ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不明原因1例,1期经相关技术处理后I型、Ⅲ型内漏完全消失。手术结束时原发性内漏发生率13.5%(5/37)。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3例自愈,2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2例继发性内漏发生率13.5%(5/37)。随诊发现原发性内漏3例自愈,2例转化为持续性内漏;另发现2例继发发现人漏。本组患者晚期内漏发生率10.8%(4/37)。结论 引起漏血的原因可能与瘤颈形态、长度、成角、钙化、移植物选择、分支血管血液倒流等因素有关。强调术中发现并一期处理,术后应密切随访。增强CT、血管超声和MRA检查是术检后检测内漏的主要手段。对漏血量及瘤体有增大趋势的内漏应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0.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 (endoleak)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发症[1] 。腔内治疗的方法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放置带膜的血管支架 ,用移植物将循环血流和动脉瘤囊相隔开 ,使动脉瘤不再承受到循环血流的冲击 ,不再承受动脉压的压力 ,腹主动脉瘤不再增大和破裂。如果经过腔内隔绝术后 ,移植物外层的动脉瘤囊内仍有循环血流进入或进出 ,说明动脉瘤未与循环系统完全隔开 ,动脉瘤继续扩大甚至发生破裂 ,导致腹主动脉瘤隔绝手术的失败[2 ,3] 。所有类型移植物的内漏率是 2 4% (12 4/ 5 2 3) ,即发性内漏率约为 17% (89/ 5 2…  相似文献   

11.
赵珺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2):1516-1524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髂内动脉的疏与堵的问题,是长期伴随EVAR发展过程的焦点问题。笔者复习了数十篇国外文献,总结和分析了从百年前至今对髂内动脉的系统的解剖学研究、非血管外科手术过程中髂内动脉结扎或栓塞、腹主动脉与髂动脉开放手术中对髂内动脉实施结扎或栓塞、EVAR术中各种栓塞髂内动脉方式的临床后果、导致盆腔缺血各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最终认为,EVAR术中,维持髂内动脉通畅是必要的,并对没有维持通畅的条件而必须栓塞髂内动脉,操作时如何防止或减少盆腔脏器缺血、具体实施技巧、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等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闭塞的原因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收治130例行EVAR的AAA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并发髂支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30例成功接受EVAR的AAA患者中,6例(4.61%)发生术后髂支闭塞,均为单侧闭塞,发生闭塞的平均时间为(55±87)d。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治疗方式包括:股动脉切开取栓+股-股动脉转流术2例,髂动脉支架植入术1例,股动脉切开取栓+髂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均消失。术后随访时间12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再次出现下肢缺血症状。结论:髂支闭塞是EVAR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原因包括瘤颈条件差、髂动脉入路扭曲、髂支远端锚定区解剖异常等;股动脉切开取栓和(或)髂动脉支架植入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治疗术(EVAR)的发展和推广使患者的寿命显著延长,也伴随越来越多的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术后主髂动脉继续扩张最终破裂,病情凶险、治疗难度大.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收治的EVAR术后主髂动脉破裂的病例,探讨、总结该疾病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1:3配比病例对照方法,每个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病例随机选择3例同性别、年龄±3岁、使用同厂家的同种类型支架未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患者为对照,对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495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行EVAR,11例(2.2%)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术后发生髂支支架内闭塞的平均时间为2~20周。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髂动脉扭曲成角≥60°(P=0.001),术前髂动脉狭窄≥50%(P=0.002),髂支支架远端口径放大率15%(P=0.004)等因素与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有关;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以上述因素均为EVAR后髂支支架内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根据髂动脉解剖特性严格制定计划,选择合适的支架口径是减少术后髂支内闭塞的关键。应识别高危人群,针对可控因素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及减少术后支架内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郭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22(12):1529-1532
开窗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F-EVAR)是腔内修复技术的又一次革命,实现了经腔内重建主动脉分支血管,使原来无法应用常规技术处理的短瘤颈及近肾腹主动脉瘤(J-AAA)能够接受微创腔内治疗。笔者就该技术的技术背景、现状、技术要点及局限性进行阐述,认为F-EVAR无论从理念还是从技术上堪称当代腔内主动脉外科发展的经典,但应用时,要重视其局限性,合理选择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中输送器回撤困难的原因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4月305例行EVAR的AA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中输送器回撤困难发生的原因及相应对策。结果:305例患者中,共21例(6.89%)出现输送器回撤困难,其中复杂AAA 18例,非复杂AAA 3例;分体式支架修复17例,一体化支架修复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7%vs.14.3%;81.0%vs.19.0%,均P0.05)。18例出现回撤困难复杂AAA患者均存在瘤颈严重扭曲,其中7例存在2个以上连续扭曲瘤颈,2例扭曲同时伴有短瘤颈;在所有存在扭曲瘤颈的患者中,有2个以上连续扭曲瘤颈患者回撤困难的发生率最高(P0.05)。21例回撤困难情况通过综合运用相关处理对策均成功解决。结论:复杂AAA的EVAR发生输送器回撤困难情况并不少见,尤其是存在2个以上连续扭曲瘤颈的更易发生,通过综合运用相应对策可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