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瘤颈是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手术的重要参数。现今针对短瘤颈的方法主要有肾上固定技术、大支架支撑(解剖固定)技术、烟囱技术和开窗(分支支架)技术,并且需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与术者、医院技术条件具体情况具体解决。另外层出不穷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也在不断推进着短瘤颈AAA的腔内修复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RAAA)是血管外科的急症之一,病死率可高达90%.RAAA易被误诊,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影像技术既可确诊RAAA,又可对破裂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对治疗RAAA具有指导意义,是指南推荐的诊断方法.随着早期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公布,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在RAAA治疗中的应用已经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VAR)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4年3月35例腹主动脉瘤合并髂动脉瘤行EVAR术患者资料,其中9例合并单侧髂内动脉瘤,1例合并双侧髂内动脉瘤,14例合并单侧髂总动脉瘤(直径18 mm),11例合并双侧髂总动脉瘤,所用腔内技术包括栓塞髂内动脉瘤后覆盖,髂内动脉瘤单纯覆盖,"喇叭口"支架,以及"三明治"技术重建一侧髂内动脉等。结果:所有腔内技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125±40)min,出血量(173±65)m L。术中发现内漏8例(22.9%),其中I型内漏4例(近端2例,远端2例)均经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III型内漏1例,经扩张及部分加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II型内漏2例及IV型内漏1例,均未予处理。35例术后随访6~60个月,无动脉瘤破裂,2例术后6个月发现腹主动脉瘤体增大,造影确诊远端I型内漏,经弹簧圈栓塞后内漏消失,其余33例瘤体直径无增大。结论:对于合并髂动脉瘤的腹主动脉瘤患者,有效处理髂内动脉,然后根据髂总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以达到理想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研究组)术中接受预防性移植物旁瘤腔栓塞,36例(对照组)接受单纯EVAR。结果 2组治疗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每例EVAR术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平均使用弹簧圈(2.32±1.16)个。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显示,研究组临床成功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27/33)vs 69.44%(25/36);χ~2=1.420,P=0.233],但术后Ⅱ型内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6%(2/33)vs 25.00%(9/36);χ~2=4.609,P=0.032]。结论 EVAR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安全可行,有助于降低术后Ⅱ型内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AA)或腹主动脉夹层(AAD)合并腹部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EVAR治疗的AAA(n=14)/AAD(n=3)合并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其中12例于EVAR后接受腹腔镜肿瘤切除术、1例接受开腹肿瘤切除术,4例因心肺功能欠佳仅接受药物治疗;观察EVAR治疗效果。结果 EVAR成功率为100%,术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术后1个月CTA显示支架位置良好、通畅。术后随访1~28个月,期间均未见明显并发症,亦未见AAA/AAD相关死亡病例。结论 EVAR治疗AAA/AAD合并腹部恶性肿瘤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6.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动脉硬化为主要病因的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arysm,AAA)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最大威胁是瘤体突然破裂,出血性休克、死亡。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李四光以及著名女排运动员海曼均死于AAA破裂。近十年来尽管AAA的诊断和治疗取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瘤腔内血栓(ILT)厚度及外周血中同型半胱氨酸(Hcy)与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临床意义及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年间收治的AAA患者60例,以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Hcy浓度和CRP浓度,影像学方法测定ILT厚度。分析ILT厚度与临床因素的关系,以及ILT厚度、Hcy、CRP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厚ILT(厚度≥7.8 mm)患者的高血压史比例、Hcy和CRP浓度明显高于薄ILT(厚度<7.8 mm)患者(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Hcy浓度与ILT厚度(r=0.942)、ILT厚度/AAA最大直径比值(r=0.844)、AAA最大直径(r=0.505)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而CRP浓度与其他因素间均无相关(均P>0.05)。结论:ILT厚度、外周血Hcy与CRP浓度均可能是AAA进展的危险因素,且ILT厚度与Hcy浓度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腔内修复(EVAR)术后腹主动脉瘤(AAA)破裂是严重的主动脉疾病,危及生命。随着EVAR手术的推广和病人预期生命延长,发现其术后远期发生率显著高于预期。提高EVAR术后长期随访率,同时重视动脉粥样硬化和系统性炎性疾病对EVAR手术远期预后的意义,有助于早期发现AAA破裂风险,降低发生率。该疾病须根据病人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但总体的围手术期病死率高。腔内手术是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以“Cuff开窗技术”、“裙套技术”为代表的腔内手术能够快速、有效地隔绝内漏;开放手术是治疗复杂病变的重要手段,以“球囊阻断技术联合主动脉缩缝术”为代表的开放手术,能够迅速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彻底纠正主动脉破裂的病变,有较高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简称AAA)是最常见的动脉瘤,90%腹主动脉瘤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多发病于40岁以后,男女比例为10:1.腹主动脉瘤的最终结局是破裂,如前壁破裂,死亡率高达90%.手术切除动脉瘤同时重建腹主动脉血流是行之有效的传统治疗方法.目前择期手术死亡率低于5%,但对于合并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疾患的高龄病人,其手术死亡率可高达40%[1],这对于患者心理和生理无疑是十分沉重的打击.寻找一种简单、有效、微创、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法成为20世纪末各国血管外科和放射介入科医师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最早于1991年被报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可行的技术,但在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手术死亡率方面仍存在着相当高的风险。如果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欲在未来完全取代传统手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提高长期疗效势在必行。以下将围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发症的产生机制、发病率及其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超声检测老年人真性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超声成像检测老年人腹主动脉瘤(AAA)附壁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1例AAA患者,观察有无附壁血栓及其分布,分析血栓与AAA瘤径大小及其内血流变化的关系。结果51例AAA患者中,37例(72.55%)伴附壁血栓形成,多为弧形、环形或新月形和不规则形。AAA瘤腔增大,层流范围缩小,湍流范围加大,附壁血栓发生率及厚度增加(P〈0.05)。结论超声检测附壁血栓对判断病情发展、治疗和预后具有一定价值。血栓形成及其厚度与AAA瘤径相关,瘤体内血流变化是附壁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4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并提高腹主动脉瘤(AAA)手术安全的方法。方法:笔者两所医院近3年余收治的46例腹主动脉瘤患者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病变仅累及腹主动脉20例,累及腹主动脉及一侧髂总、内、外动脉瘤8例,累及两侧髂总、内、外动脉瘤16例,累及肾动脉者2例。3例施行急诊手术。结果:例死亡(病死率2.2%),余45例均治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外科治疗是治疗AAA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根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VS)在系统性回顾的基础上,于2018年1月发布了腹主动脉瘤(AAA)治疗指南,针对AAA的诊断评估、治疗方式、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术后管理及随访、经济效益学分析5个方面做了重点阐述,并给出111条具体的推荐建议,并按GRADE法给出了推荐强度及证据级别。笔者对该指南中涉及的新观点或推荐意见、以及与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密切相关点作一解读,以期读者更好的理解该指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对于复杂型肾下腹主动脉瘤(AAA)行腔内修复(EVAR)治疗的操作要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行EVAR治疗的15例复杂型肾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中操作要点和临床结局。结果: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中转开腹病例,1例(6.67%)术后5 d死于急性心衰。瘤颈成角过大2例患者均使用肱-股双导丝技术完成手术;髂动脉狭窄患者7例,4例利用肱-股双导丝技术及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其余经球囊扩张完成操作;1例左髂动脉闭塞的患者采用对侧髂动脉进入导丝通过闭塞段完成手术;8例重度扭曲患者通过超硬导丝将扭曲段纠正后释放支架。术中无瘤体破裂、血管穿孔及医源性血管夹层等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2年出现腰椎结核,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内漏3例,二次手术干预1例。结论: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及支架的不断完善,EVAR治疗复杂型肾下AAA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血管外科极具挑战性的一种疾病,是由致病微生物直接或者间接感染腹主动脉所引起的,具有进展快、破裂风险高、病死率高以及预后差的特点。目前对于IAAA的治疗是以抗感染作为基础,应用腔内腹主动脉覆膜修复术或外科手术来进行干预。笔者将就国内外对于IAAA的诊断和治疗经验与进展进行一综述,从而为患者更好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临床灾难性疾病,治疗困难,病死率高。手术治疗的目标是清除病灶、防止瘤体的破裂以及保持血流通道。尽早足疗程抗生素的使用是治疗的基础,包括原位重建及腋股旁路术的传统外科手术符合外科治疗原则,但清除感染病灶后的原位重建术后移植物感染率较高,腋股旁路术后有可能出现移植物阻塞及主动脉残端破裂等严重并发症。腔内治疗与外科处理原则不尽相符,但临床现有的资料证实高龄不能耐受开放手术的病例仍然适用。后腹膜旁路术能有效减少移植物感染并保持移植物通畅,是较合理的IAAA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AAA)围手术期死亡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与防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4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AAA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术后30 d内)死亡6例(4.2%),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14.0%)。腔内修复术患者术后病死率低于开腹手术患者,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1.3%vs.7.5%,P0.05);腔内修复术患者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腹手术患者(6.6%vs.22.4%,P0.05),术前合并冠心病的患者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9.1%vs.0.9%,P0.05),而术前合并高血压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增加(4.8%vs.2.5%,P0.05);术前合并其他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例数较少,未作相关统计分析。结论:腔内修复术在降低AAA围手术期病死率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较开放手术有明显优势;对于术前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预防与防止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感染性腹主动脉瘤(IAAA)是由于各种致病菌感染所致的一类特殊类型的动脉瘤。IAAA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瘤体易于破裂、临床预后差,因此对其早诊早治十分关键。依据典型病史、实验室检查、CTA影像、术中所见、血培养或组织培养阳性结果可做出诊断。诊断明确后,应在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尽早手术治疗。但有关抗生素具体使用方案、手术方案等治疗选择上尚未达成一致。目前推荐术后用抗生素至少6个月以上。伴随微创技术的发展,腔内修复术治疗IAAA的比例越来越高,且短期效果良好,未来有望成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AAA)是成年人主动脉破裂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缺乏切实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作为先天免疫系统的首要防线,中性粒细胞在循环系统白细胞中占据70%的比例。中性粒细胞可通过吞噬、脱颗粒、产生活性氧以及形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等机制,参与炎症反应。多项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参与无菌性炎症和血栓形成,且过度活化的中性粒细胞也可杀伤正常组织和细胞,造成疾病发生,与AAA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结合AAA细胞外基质降解、炎性浸润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丧失三大病理特征,深入探讨了中性粒细胞在AAA病程中的多重角色。中性粒细胞通过炎症因子等机制被募集至病变部位,造成炎性浸润,活化后释放杀伤酶类、基质金属蛋白酶等分子,促进AAA的发展;中性粒细胞通过细胞沉积及相关炎性分子的累积,参与AAA腔内血栓形成,加重疾病进展;中性粒细胞形成NETs为近年来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伤形式,已有文献报道NETs从多角度协同加重炎症,且可能通过激活凝血级联、促进血小板聚集等方式形成腔内血栓,导致AAA的病变加剧,对该疾病进展有重要作用。由于相关研究尚处起步,且多数研究结论尚处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