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0例下肢DVT患者,先行患肢深静脉顺行造影,明确诊断后,于患肢小腿中下段胫前区用4F穿刺针直接穿刺胫前静脉,置鞘后放置溶栓管于深静脉血栓段,行尿激酶持续泵入。结果10例DVT患者中,4例患者为中央型,6例为混合型。溶栓后深静脉主干再通,10例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术后膝下小腿中段周径差平均(1.64±0.69)cm,与术前[(4.42±0.84)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10个月,7例肢体肿胀完全消退,2例有活动后轻度肿胀,1例在术后约2个月复发。结论经胫前静脉入路直接溶栓对于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6月期间采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的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5天的全程治疗,症状明显改善,患肢肿胀消失,双下肢对比周径差不超过2 cm,彩色多普勒示17例患者阻塞静脉血流全通,3例部分再通.结论 通过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做好导管的护理,防止导管移位及导管脱出,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5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经小隐静脉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推注尿激酶(168.45±82.34)万U溶栓。以术前、后的健、患肢周径差及静脉通畅度评价疗效。结果置管溶栓治疗后,膝上周径减少[(4.9±0.8)cmvs(1.4±0.5)cm,P<0.01);膝下周径减少[(3.8±0.6)cmvs(1.0±0.4)cm,P<0.01]。术前、后静脉通畅度评分显著改善(7.6±1.5vs1.8±0.7,P<0.0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疗效.方法:总结病人共126例,均以溶栓治疗为主.结果:临床治愈85例,良好34例,进步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已成为临床多发病之一。DVT后期可发生深静脉功能不全等一系列病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倾向于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溶栓、抗凝、祛聚等药物治疗。静脉取栓术因其创伤大、术后易复发效果欠佳。我院自2002年12月开始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CDT)结合髂静脉支架对Cokett综合征伴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近远期疗效。方法:将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Cockett综合征伴DVT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CDT联合支架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的CDT治疗,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血管损伤程度及炎症因子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518,P=0.604)。所有患者随访36~40个月,无支架断裂、移位、塌陷、解体或穿破血管现象。观察组再阻塞率低于对照组(11.1%vs. 37.8%,P0.05)、一次通畅率高于对照组(88.9%vs. 62.2%,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Villalta评分、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CIVI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明显高于无再阻塞患者(P0.05),对照组再阻塞与无再阻塞患者血管损伤程度评分、血清TNF-α、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T联合髂静脉支架植入治疗Cockett综合征伴DVT近期疗效与单独的CDT相似,但远期疗效优于单独的CDT。CDT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后发生再阻塞,可能与支架植入刺激炎症因子释放和导致血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导管振动溶栓技术(Trellis)治疗了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不同方法静脉给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静脉给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效果.方法 将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于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采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观察2组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1组96.7%,观察2组93.3%,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而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因其护理观察直接,操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方便,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给药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支架植入术后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对42例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行支架植入术联合CDT治疗,对其中22例(观察组)于植入支架后行CDT治疗,20例(对照组)于CDT治疗后植入支架。对比2组尿激酶用量、导管溶栓时间、静脉系统评分、患肢消肿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2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尿激酶用量和导管溶栓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2组静脉系统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组间术前及术后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组患肢(大腿及小腿)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4例(观察组、对照组各2例)导管留置部位轻微出血,未见肺栓塞、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1例出现左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增加利伐沙班剂量至15 mg/d抗凝后复查深静脉超声显示静脉血流通畅;随访6个月时2组髂静脉支架通畅率均为100%。结论支架植入术后CDT治疗髂静脉重度狭窄伴急性DVT安全有效,且相比先溶栓后植入支架可缩短溶栓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下肢DVT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诊断后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接受超声引导下Angiojet血栓抽吸及置管溶栓术,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63例中,54例置入可回收滤器,9例置入永久性滤器;可回收滤器回收率为88.89%(48/54),平均回收时间(5.48±2.10)天。超声引导下顺行穿刺静脉成功率100%(66/66),无穿刺并发症;治疗DVT效果优良率为84.13%(53/63)。抽吸血栓后9例出现血红蛋白尿,溶栓过程中7例出现黏膜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25.40%(16/6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2.74±6.21)个月,7例失访,1例死于恶性肿瘤,6例(6/55,10.91%)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超声引导下顺行静脉穿刺联合Angiojet血栓抽吸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目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的主流入路是腘静脉,但对于混合型DVT及一些体位要求无法行腘静脉入路的患者,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可能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式。本研究探讨急性混合型DVT患者采用小腿深静脉穿刺入路行CDT治疗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72例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9例通过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穿刺组);54例通过暴露胫后静脉,直视下穿刺胫后静脉行CDT治疗(切开组);29例行足背浅静脉溶栓(浅静脉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 结果:穿刺组86例(96.6%)穿刺成功,其中胫后静脉37例,腓静脉21例,胫前静脉28例;切开组患者均成功从胫后静脉置入血管鞘(100%)。穿刺组2例消化道出血,2例脑出血;切开组3例消化道出血;浅静脉组1例消化道出血,三组间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T溶栓通畅率,穿刺组为86.5%(77/89),切开组为59.3%(32/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穿刺组大腿周径减少值、尿激酶用量均明显大于另两组(均P<0.05),三组小腿周径减少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52,P=0.320)。三组术后6、12、18、24个月轻中度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01,P=0.860;χ2=0.875,P=0.646;χ2=3.010,P=0.222;χ2=4.446,P=0.108),三组均无重度PTS发生。三组术后6个月Villalt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77,P=0.302),但术后12、18、24个月穿刺组Villalta评分均优于另两组,除术后12个月的穿刺组与切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108),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18、24个月穿刺组CIVID-2评分均优于另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小腿深静脉穿刺行CDT治疗较暴露深静脉置管溶栓及浅静脉溶栓具有更高血栓溶解率,同时没有增加重大出血事件,是急性混合型DVT可选择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目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住院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其治疗倾向于快速清除血栓,以减少血栓后遗症的出现。方法主要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但对CDT和PMT的适应证仍有一定争议,卫生经济学方面也缺少相关研究,无法衡量CDT和PMT治疗方法使患者受益的情况。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接受外科治疗的下肢DVT患者来综合评估比较CDT和AngioJet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的获益情况,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提供一些建议,使患者在疗效、生活、经济上能够得到最大的获益。方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2月—2020年8月确诊下肢DVT并接受CDT或AngioJet方式治疗的患者临床与随访数据,分析疗效(证候积分)、成本效益,以及随访彩超复查结果、Villalta评分及CIVIQ-2评分。结果:共纳入79例下肢DVT患者,其中AngioJet治疗47例(AngioJet组),CDT治疗32例(CDT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与耗材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AngioJet组痊愈率高于CDT组(3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特发型下肢深静脉血栓(IDVT)为模式疾病,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病机制及遗传因素的可行性。 方法:随机选择IDVT患者(病例组)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20例,比较两组人口学资料、血流动力学、血常规、血生化及凝血功能等指标。 结果:两组年龄与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股、腘静脉流速降低,股、腘静脉内径增大(均P<0.05);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升高(均P<0.05);白蛋白含量降低,谷草转氨酶与肌酐含量升高(均P<0.05);红细胞沉降率、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升高,而凝血酶时间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下肢IDVT混杂因素少,均衡性好,是进行下肢DVT临床及遗传学研究较好的模式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5例下肢DVT患者,分为置管溶栓组(n=35)和对照组(n=20)。治疗前对所有患者均行超声检查以了解DVT情况。置管溶栓组: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患肢静脉置管,用微量泵持续向导管内给予尿激酶和肝素;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溶栓尿激酶和肝素进行全身治疗。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复查超声,观察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置管溶栓组所有患者置管成功,其中26例治愈,6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43%(32/35)。对照组5例治愈,8例有效,7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5.00%(13/2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超声引导置管溶栓治疗下肢DVT特异性高、见效快、疗程短,是治疗下肢D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早期进行血栓清除安全有效,并能降低以肢体炎性肿胀、皮肤溃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血栓后综合征(PTS)的发生风险,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栓清除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开取栓、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和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血栓清除方法的多样化及其设备快速更新为临床医生带来了福音,此外,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的合理应用大大提高了血栓清除手术的安全性,血栓清除后髂静脉球囊及支架的应用可避免血栓的复发。尽管临床上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并缺少高质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下肢DVT血栓清除的必要性、有效性及安全性逐渐形成共识。笔者就临床实践中相关的焦点问题进行阐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ockett综合征(CS)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27例CS诱发DVT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下肢静脉造影;18例置入临时性下腔静脉滤器,并行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深静脉置管溶栓,其中6例植入支架;7例患者行下肢深静脉造影及置管溶栓;2例患者行浅静脉溶栓。结果:23例术后恢复良好,复查造影发现深静脉通畅,血栓基本消失,4例出院时肢体有轻-中度肿胀;术后2例因滤器内血栓而转为永久性滤器;围手术期无肺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个月至3年(平均18个月),3例活动后仍有下肢肿胀,余24例下肢无肿胀,缓解率达88.9%;彩超发现4例髂静脉闭塞,23例髂静脉通畅,通畅率达85.2%。结论:腔内治疗作为一种安全、微创的方式,可有效治疗CS合并DV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吸栓联合导管溶栓与单纯导管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121例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资料,其中60例先吸栓再导管溶栓治疗(吸栓后溶栓组),61例直接行导管溶栓治疗(单纯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与单纯溶栓组比较,吸栓后溶栓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缩短(6.2 d vs. 10.5 d,P0.05),尿激酶平均用量明显减少(170万U vs. 290万U,P0.05);吸栓后溶栓组与单纯溶栓组术后1周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5%、45.9%与91.67%、88.52%,术后2周分别为83.33%、62.3%与96.72%,91.81%,吸栓后溶栓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单纯溶栓组(均P0.05),有效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膝下15 cm处健患肢周径差降低程度、静脉通畅率、静脉瓣膜功能正常率以及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单纯导管溶栓相比较,吸栓后溶栓能明显缩短急性混合型LEDVT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尿激酶用量,提高治愈率,但中长期疗效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胫后静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3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46例(男性30例,女性1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行置管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经患肢胫后静脉途径置入溶栓导管,持续溶栓、抗凝治疗.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溶栓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 =0.05.结果 本组46例患者中,39例患者经置管溶栓患肢肿胀缓解,7例患者肿胀缓解欠佳,4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后肿胀缓解,3例患者经对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肿胀缓解.治疗期间6例患者出现穿刺处渗血给予加压包扎,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置管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低,通常率高,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后下肢消肿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提高早期静脉通畅率,缩短肿胀缓解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经导管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2月行CDT治疗的66例急性髂股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rhPro-UK行CDT治疗(观察组),33例采用尿激酶(UK)行CDT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栓溶解率(≥50%)明显高于对照组(81.8% vs. 60.6%,χ2=4.889,P<0.05),但在出院时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81.8% vs. 75.7%,χ2=4.889,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过敏等并发症。 结论:rhPro-UK和UK都是治疗急性髂股DVT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rhPro-UK在血栓溶解率方面明显优于UK,但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