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1942年,耶鲁大学的Gilman,Goldman和Lindskog等首先将氮芥试用于淋巴肿瘤,使肿瘤明显缩小,揭开了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序幕。此后,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在不断开展,新的、有效的化疗药物不断涌现,促进了临床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发展和逐步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将接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前的穿刺病理和术后的手术病理为参照标准,比较化疗前后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NAC前后,肿瘤的CEUS类型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化疗前(18/31,58.06%),化疗后(21/31,67.74%)],化疗后无增强的肿瘤明显增多[(化疗前0,化疗后(5/31,16.13%)]。造影参数分析:化疗后的上升时间增加,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癌NAC前后,肿瘤的CEUS增强类型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化疗后无增强的比例明显增高。化疗前后肿瘤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指标中,上升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是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66例Ⅲ,Ⅳ期的乳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化疗,采用21d为1周期的CAF方案,共2周期〔CTX500mg/m2静脉推注(第1,8天),5-FU500mg/m2静脉推注(第1,8天),ADM30mg/m2静脉推注(第1天)〕,并与同期未行任何术前治疗的可手术的58例Ⅲa期患者作对比分析。结果新辅助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36%(57/66),有62.12%(41/66)的患者分期降低。新辅助化疗组的无病生存期为57.6个月,明显高于未行化疗组的42.2个月(P<0.05),新辅助化疗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37.89%,对照组为34.48%。结论新辅助化疗能降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期,为手术创造最佳机会;减少或延缓肿瘤的复发、转移;并可延长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相似文献   

4.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由于缺乏治疗靶点,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并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则预后明显改善。目前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仍以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化疗为主,但随着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本质认识的深入,新辅助治疗方案不断地获得探索和优化,包括铂类药物的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的使用,均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性分析6周期ET方案(表阿霉素+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疗效,探讨影响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完成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的52例乳腺癌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将触诊、超声对肿瘤化疗效果的评价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癌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总pCR率为42.3%(22/52);化疗1周期后超声测量肿瘤最大径缩小30%及以上者pCR率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缩小30%以下者(60.9%比27.6%,P<0.05);肿瘤最大径≤3 cm者pCR率高于最大径>3 cm者(P <0.05);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乳腺癌pCR率高于Luminal型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其对化疗的早期反应是预测pCR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pCR率高,超声评价肿瘤对化疗的早期反应能够预测pCR,肿瘤大小、肿瘤分子生物学类型是影响pC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刘春萍  石岚  李治  宋海平  程波  黄韬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8):1394-1396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病灶消退的病理表现及肿块缩小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46例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46.3岁,肿瘤最大径7~13 cm.所有病例均在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术后对切除标本以残余肿瘤为中心行6个不同方向的连续切片,评价肿瘤的消退情况.结果 全组41.3%(19/46)肿瘤呈向心性缩小,其中31.6%(6/19)肿瘤向心性缩小并且周围无癌灶残留,68.4%(13/19)肿瘤向心性缩小但周围仍有癌灶残留.全组58.7%(27/46)肿瘤呈筛状消退.结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有效的大部分患者病理表现仍未达到保乳要求,保乳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应用EC序贯T(表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对保乳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保乳术治疗的77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化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化疗组(n=38)与序贯化疗组(n=39),术后联合化疗组采用CTF方案化疗,序贯化疗组采用EC序贯T方案化疗。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象、生化、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水平、肿瘤体积、癌旁淋巴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阳性表达情况等计量资料以(x珋±s)作为统计描述,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后1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序贯化疗组血红蛋白、白细胞水平、心肌酶、肝功能受影响程度均低于联合化疗组(P0.05);血清可溶性凋亡因子水平高于联合化疗组(P0.05);肿瘤体积、癌旁淋巴管密度小于联合化疗组(P0.05);序贯化疗组治疗后乳腺组织促血管生成素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显著降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蛋白阳性表达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Ⅱ期乳腺癌患者保乳术后应用EC序贯T化疗方案治疗对血红蛋白、白细胞、心肌酶、肝功能影响较小,预后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辅助化疗(NAC)对乳腺癌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及相关因素,为降低乳腺癌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率和改善乳腺癌预后提供诊疗依据。 方法收集整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诊疗中心299例完成4~6周期化疗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血脂水平结果,分析患者接受NAC前后的血脂水平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接受NAC后乳腺癌患者血清三酯甘油(TG)、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1.77)mmol/L vs(1.47±1.13)mmol/L、(5.81±1.20)mmol/L vs (5.17±1.07)mmol/L、(3.42±0.89)mmol/L vs (2.87±0.77)mmol/L、(1.28±0.33)mmol/L vs (1.45±0.32)mmol/L,t=-10.02、-9.80、-9.36、9.28,均P<0.01]。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肿瘤病理类型(χ2=7.676,P=0.022)及化疗方案(χ2=10.747,P=0.005)是接受NAC后血清TG水平升高的相关因素;患者年龄(χ2=4.065,P=0.044)及是否绝经(χ2=5.134,P=0.023)与NAC后血清LDL-C水平升高相关;血清HDL-C的降低与患者年龄(χ2=7.284,P=0.007)、分子分型(χ2=8.626,P=0.003)及是否绝经(χ2=9.608,P=0.002)有关,而体质量指数(BMI)和化疗疗效与各血脂水平变化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浸润性非特殊癌(OR=3.624,P=0.008)及蒽环类联合紫衫类化疗方案(OR=3.508,P=0.001)是影响TG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未绝经(OR=2.237,P=0.017)、分子分型为三阴性(OR=3.184,P=0.001)是影响HDL-C水平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NAC后乳腺癌患者各血脂水平的变化对心血管系统及肿瘤复发、转移等预后不利,临床医师应重视患者血脂代谢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定期检测并及时给予指导干预,降低癌症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普及,早期乳腺癌治疗规范程度不断提高,患者无病生存时间亦不断延长。尽管现有指南和共识为临床决策提供了依据,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有争议的问题,包括治疗理念、文献解读程度、产品适应证和可及性等,均影响着早期乳腺癌诊疗的规范性。2021年,药品新适应证的获批、靶向药物的普及等,进一步推动着早期乳腺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蛋白质芯片技术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敏感与耐药相关蛋白筛查中的价值.方法 提取10例TA方案(蒽环类+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患者术前空芯针穿刺标本的总蛋白;根据Miller & Payne分级将患者分为两组,将grade 4~5合并为化疗敏感组,grade 1~2合并为化疗耐药组,每组各有5例患者;应用抗体芯片与提取蛋白进行杂交,检测656种肿瘤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运用上述10例新辅助化疗患者的蛋白质表达结果筛选差异蛋白,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空芯针穿刺活检可以为蛋白质芯片研究提供足够量的蛋白;分析化疗敏感组与化疗耐药组患者的蛋白表达谱差异,筛选出差异蛋白61个;以此差异蛋白为基础的聚类分析可将此两组乳腺癌标本聚成两类,准确率100%.结论 以蛋白质芯片技术为基础的分子分型对于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敏感性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我们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研究验证此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新辅助化疗诱导的粒细胞减少症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诱导的粒细胞减少症与采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及远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211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1例中51(24.2%)例为嗜中性粒减少症患者,160(75.8%)例为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组的新辅助化疗反应较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患者为好(P<0.05).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82.4%,5年总生存率为90.2%,而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60%,5年总生存率为67.5%,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诱导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估肿瘤对此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ER、PR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97例术前ER、PR阴性表达经新辅助化疗后转变为阳性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内分泌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并随访15~60个月,对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内分泌治疗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4.5%(38/51)、60.7%(31/51),其3年和5年总生存率为80.0%(41/51)、74.5%(38/51).对照组的3年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4.2%(26/46)及41.7%(20/46),3年和5年的总生存率为60.9%(28/46)、50%(23/46).内分泌治疗组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后ER、PR变为阳性表达的患者应用内分泌治疗可提高此类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不同麻醉对表柔吡星化疗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QT问期的影响.方法 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乳腺癌ⅡA或ⅢA期,年龄28-64岁,ASA Ⅰ或Ⅱ级.术前进行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表柔吡星新辅助化疗2~4周期的患者加例,随机分为Al组和AP组,每组20例;术前未化疗的患者加例,随机分为CI组和CP组,每组20例.AI组和CI组吸入1.0%.1.5%异氟醚,AP组和CP组静脉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1.8~2.0 mg/L)维持麻醉.于化疗前(T1)、化疗后2周(T2)、气管插管前(T3)、气管插管后即刻(T4)、吸入异氟醚或靶控输注异丙酚5、10、15、30 min(T5-8)和拔除气管导管后10min(T9)时记录QT间期和QT期延长的发生情况;于T1-7时计算QT离散度.结果 与T1时比较,T2-7时A1组和AP组OT离散度增加(P<0.05);与T2时比较,AI组T6-8时QT间期较长(P<0.05);与CI组比较,T6-8时AI组OT间期较长,T5-7时QT离散度增加(P<0.05);AI组QT间期延长发生率较CI组、AP组和cP组高(P<0.05);CP组与AP组、AI组与AP组各时点QT间期和QT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异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相比,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对表柔吡星化疗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QT间期影响较小,QT间期延长发生的机率及QT离散度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细胞经化疗药物处理前后分子水平变化特征。方法应用含14000个基因的人cDNA芯片检测经阿霉素(ADM)、5-氟尿嘧啶(5-Fu)、甲氨喋呤MTX)及AF(ADM+5-Fu)和MF(MTX+5-Fu)处理前后MCF-7和MDA-MB 231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结果两种细胞经不同药物处理后基因表达的变化有差异,通过cDNA芯片检测,得到了每种细胞经不同药物处理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初步筛选出经ADM处理后在两个细胞株中均差异表达且表达趋势相同的基因10个,5-Fu处理组49个,MTX处理组8个,AF处理组10个以及MF处理组58个。这些基因涉及细胞骨架、细胞增殖、分化及周期调控、基因转录和翻译以及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等多方面。结论药物作用所致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复杂,涉及多种途径、多个基因,芯片技术可为筛选化疗敏感基因提供全面、可靠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作为全球发病例数第一的恶性肿瘤,多年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2023年,乳腺癌临床研究在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在局部治疗方面,如何评估腋窝肿瘤负荷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是研究焦点。SOUND研究发现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与无腋窝手术对于术前腋窝超声淋巴结阴性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相似,在术前超声对腋窝淋巴结筛查结果明确的情况下可避免SLNB。SENOMAC研究提供证据支持低负荷前哨淋巴结患者不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可能性。OPBC05研究指出新辅助治疗后残留孤立肿瘤细胞(ITCs)的患者中ALND不改善长期生存,暗示豁免ALND的可行性。NSABP B-51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阴性(ypN0)患者的局部淋巴结放疗(RNI)并未显著改善主要研究终点。这些研究强调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重要性,为乳腺癌的外科治疗和后续治疗提供重要指导。在系统治疗方面,早期激素受体阳性[HR(+)]乳腺癌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疗及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但约30%的中高危患者仍面临复发和转移风险。MoHER2narchE和NATALEE研究证实了CDK4/6抑制剂(CDK4/6i)在早期H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HER-2(-)]乳腺癌患者中的效果。此外,有关免疫治疗的研究,如KEYNOTE-756和CheckMate 7FL试验,探讨了PD-1单抗联合NAC在提高病理完全缓解(pCR)率和降低高危患者复发风险中的潜力。晚期HR(+)乳腺癌的标准治疗已从单一内分泌治疗发展为CDK4/6i联合内分泌治疗,但仍存在耐药问题,新型药物如ADC药物、PI3K/Akt/mTOR抑制剂正在被探索以提供更多治疗选项。TROPiCS-02和TROPION-Breast01研究验证了TROP2靶向ADC药物在治疗耐药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同时,INAVO 120和Capitello-291研究突显了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在提高治疗效果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对PIK3CA突变患者。在早期HER-2(+)乳腺癌治疗方面,PHERGain研究表明,基于18F-FDG PET/CT和根据pCR调整的降阶梯化疗在早期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中有效。APTneo研究发现阿替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新辅助治疗的pCR率提升有限,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在晚期HER-2(+)乳腺癌方面,PHILA和HER2CLIMB-02研究展示了TKI药物在一线和二线治疗中的有效性。DESTINY-Breast系列研究证明了德曲妥珠单抗(T-DXd)对HER-2(+)转移性乳腺癌各年龄段患者都有效且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同时其对经治/稳定和未经治/活动性脑转移患者均有显著的疗效。早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研究重点在于免疫治疗与化疗的联合应用,KEYNOTE-522研究显示化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新辅助治疗及其作为后续辅助治疗显著提高了pCR率和无事件生存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欧洲药物管理局已批准其用于高危早期TNBC的治疗。然而,IMpassion030研究表明,术后辅助免疫治疗可能并非所有早期TNBC患者的有效选项。对于晚期TNBC,KEYLYNK-009研究结果显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与帕博利珠单抗加化疗相比,并未显著改善预后,但在具有tBRCA突变的患者群体中,该联合疗法显著提高了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表明其可作为这一患者群体的晚期一线维持治疗。BEGONIA研究的结果表明,Dato-DXd和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治疗显示出高反应率和较长的PFS,可能为晚期TNBC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综上,2023年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究不仅在治疗方法上取得了突破,也在治疗理念上进行了革新,为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种多药耐药基因:G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肺耐药相关蛋白(LR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拓扑异构酶Ⅱ(Topo Ⅱ)、多药耐药基因蛋白(P-gP)、胸苷酸合成酶(TS)在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表达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寻求建立化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评价35例胃癌新辅助化疗前后6种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各耐药基因表达与化疗疗效的关系.对所有患者均行FOLFOX4方案化疗,以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35例患者中1例完全缓解(3%),15例部分缓解(43%),16例病情稳定(46%),3例病情进展(9%),新辅助化疗有效率为46%.35例患者肿瘤标本中6种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情况:GST-π阳性率为40%,LRP阳性率为69%,MRP阳性率为34%,TopoⅡ阳性率为37%,P-gp阳性率为86%,TS阳性率为40%.GST-π、LRP、MRP、Topo Ⅱ、P-gP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无关(P>0.05),TS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有关(P=0.0048).结论 FOLFOX4方案新辅助化疗不影响6种多药耐药基因GST-π、LRP、MRP、Topo Ⅱ、P-gP及TS的表达;TS的表达与化疗敏感性有关,有可能成为评估胃癌化疗敏感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与解救化疗的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生活质量。 方法:将生长抑素受体(SSTR)和雌激素受体(ER)或/和孕激素受体(PR)呈阳性的61例复发和转移乳腺癌患者分成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组(来曲唑2.5 mg口服,1次/d,连续不间断;奥曲肽0.1 mg皮下注射,3次/d,每周用5 d停2 d。每月连用2周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与解救化疗组(按NCCN指南不同的解救方案化疗,共6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副反应,并用QOL方法评价两组的生活质量。 结果: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组临床有效率(CR+PR),获益率(CR+PR+SD),中位病变进展时间(TTP),中位治疗失败时间(TTF)及中位生存时间(MST)分别为29.0 %(9/31),41.9 %(13/31),6.6,5.6个月和18.7个月;解救化疗组分别为26.7%(8/30),43.3%(13/30),6.1,5.4个月和17.9个月,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奥曲肽联合来曲唑组的药物毒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解救化疗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解救化疗组(χ2=13.81,P=0.003)。 结论:奥曲肽联合来曲唑治疗是晚期乳腺癌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明显降低因采用解救化疗所产生的毒性反应,提高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氩氦刀联合全身化疗对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及术后护理注意事项。方法回顾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Ⅲb、Ⅳ期NSCLC患者23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01例患者单纯接受氩氦刀冷冻消融手术,B组129例患者接受氩氦刀冷冻消融手术+全身化疗(TP或NP方案)。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收益率与总缓解率,并统计患者24个月的生存率。结果术后3个月A组总缓解率、临床受益率分别是46.53%、80.20%,B组分别是61.24%和92.25%,B组均明显高A组(P0.05);A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B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7个月,B组长于A组(P0.05)。结论较单纯接受氩氦刀手术的Ⅲb、Ⅳ期NSCLC患者,氩氦刀联合全身化疗能够提高患者的临床受益率和短期的总缓解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化疗加外科手术治疗晚期胃癌的效果.方法 2006年3月到2009年9月共24例晚期胃癌患者入组,其中ⅣM0期14例,Ⅳ M1期10例;其中包括肝转移5例,腹膜种植转移4例,肺转移1例.予紫杉醇+顺铂+5-氟尿嘧啶(PCF)或表阿霉素+顺铂+5-氟尿嘧啶(ECF)方案化疗2~4疗程,然后手术治疗,手术后继续术前方案化疗2~4疗程.结果 本组中7例未进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因疾病进展放弃手术,另外3例因其他原因自动放弃手术治疗;17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6例达到R0切除,R0切除率为94%;完成术前化疗的病例中总临床反应率为75%,病理总反应率为82%;59%(10例)患者血清CEA和CA199水平恢复至正常;71%(12/17)病例术后病理分期明显下降;患者Ⅲ~Ⅳ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79%、8%、13%,2例Ⅲ~Ⅳ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Ⅲ~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为54%;无治疗相关的死亡病例.结论 对部分晚期胃癌可考虑行术前化疗及有计划的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日趋上升,每年新增病例高达3%~4%,且发病年龄年轻化。外科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复发率较高,往往需要术后放化疗。我院对2006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8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化疗,其中40例患者联合中药治疗,与单纯行化疗的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疗效比较,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