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下肢缺血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下肢各个部位动脉腔内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下肢缺血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支架治疗65例71条患肢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回顾性研究,其中52.3%(38/71)肢体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47、7%(33/71)肢体为非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支架部位包括腹主动脉支架2例2条患肢2枚支架,腹主动脉及髂动脉闭塞行腹主动脉和单侧髂动脉支架置入1例3枚支架,髂动脉支架33例35条患肢38枚支架,髂动脉和股浅动脉同时支架置入6例6条息肢12枚支架,股浅动脉支架置入16例19条肢体23枚支架,股浅动脉和近端胭动脉病变同时支架置入5例6条患肢10枚支架,远端胭动脉支架2例2条患肢。结果65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1月,2例腹主动脉支架、1例腹主动脉与髂动脉支架同时置入全部通畅;髂动脉支架闭塞4例4条患肢,通畅率88.6%(31/35);股浅动脉支架闭塞4例4条患肢,通畅率为78.9%(15/19);股浅动脉与近端胭动脉支架闭塞1例,通畅率83.3%(5/6);远端胭动脉支架2例全部闭塞;3例小腿动脉流出道主干动脉全部闭塞的支架术后平均5.6月仍然保持通畅。结论下肢动脉腔内支架置入可作为治疗主髂动脉病变的首选方法;对于股动脉和近段胭动脉病变也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尤其是年老体弱,无法耐受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也可以作为首选方法;对于膝下小动脉病变应慎重使用支架。  相似文献   

2.
在上肢严重创伤中 ,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肱骨干粉碎骨折并不少见。若处理不当 ,轻者会发生骨折的不愈合和肢体的缺血性损害 ,影响肢体的功能 ,重者则造成截肢或危及生命。我院自 1995年~ 2 0 0 0年共收治 15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1例 ,女 4例 ,年龄 2 1~ 5 2岁 ,平均 4 8岁。致伤原因 :重物挤压伤 9例 ,机器绞伤 6例。骨折类型 :均为闭合性粉碎骨折 ,不同程度移位。中段 6例 ,中下段 9例 ,肱动脉完全断裂 5例 ,栓塞 8例 ,不全断裂 2例。术前可触及桡动脉搏动者 5例 ,尺桡动脉搏动消失且患肢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肱动脉损伤的手术修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例肱动脉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术中予9/0显微缝合线端端吻合修复肱动脉,其中4例取自体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逆行移植。结果 术前肱动脉压指数为0.25~0.50,平均0.412±0.043;术后为0.82~0.93,平均0.882±0.024。术后8例获得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6例伤口愈合良好;1例高压水枪击伤伴肱二头肌完全断裂,一期予以修复。术后伤口愈合稍慢,经换药治疗痊愈;1例透析患者经肱动脉穿刺后出现肱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彩超确诊,患者没有闭合的趋势且临床症状加重,急诊行切开肱动脉探查修补、血肿清除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外伤性肱动脉损伤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显微修复可恢复血管的通畅,彻底清创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覆膜支架治疗急性动脉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第二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11例采用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急性动脉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即时保肢率100%。1例患者术后10 d因下肢动脉栓塞入院急诊行血管腔内治疗后血流恢复。1例多发伤患者术后因脑出血死亡。其他患者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2例腘动脉损伤患者术后1个月因自行停药发生腘动脉闭塞,术后6个月动脉支架内血流通畅率为80%(8/10)。结论 Viabahn覆膜支架腔内治疗急性动脉损伤性疾病的即时及早期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 ,其中男 11例 ,女 1例。年龄 18~ 5 2岁 ,平均2 7岁。肱骨中段骨折 5例 ,肱骨下段骨折 7例。受伤到血管修复时间为 2~ 3 0h ,血管挫伤 9例 ,血管断裂 3例。术中固定骨折再处理血管。有 7例行肱动脉断端吻合 ,5例行游离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血管。本组有 1例因软组织挫伤严重 ,术后肢体肿胀明显 ,血栓形成而截肢。 5例因就诊时间较晚肌肉部分缺血挛缩 ,功能较差。其余 6例因诊断治疗及时 ,术后功能满意。2 讨 论2 1 肱骨干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的诊断开放性血管损伤有搏动性出血 ,肢体远端有急性缺血表现 ,诊断多…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33岁,因车祸致多处热水烫伤并右前臂肿胀、麻木、活动受限5d于2000年6月26日就诊入院。缘于酒后驾驶拖拉机翻车致全身多处被水箱内热水烫伤、右上肢被压伤,2h后被救出并入当地医院救治,右前臂逐渐肿胀、麻木、活动受限,至伤后3d右前臂、手部知觉丧失、活动不能,按“烧伤、筋膜间隙综合征”予“输液、脱水、应用抗生素”等治疗,未见好转转至我院。入院查体:T 36.6℃,P 76次/分,BP 106/72mmHg(14.0/9.5kPa),面、颈、胸、右上肢及右大腿前侧皮肤表皮脱落。创面基底红润…  相似文献   

7.
肱动脉损伤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中最严重的并发症,轻者可致肌肉纤维化导致手部畸形及功能障碍,严重时导致肌肉坏死甚至截肢.笔者自2001年8月~2007年3月收治GartlandⅢ型[1]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伴肱动脉损伤15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5~12岁,平均6.5岁.闭合性损伤13例,开放性损伤2例.高处坠落伤14例,交通事故伤1例.15例均为伸直尺偏型骨折.本组血管断裂者4例,血管栓塞者9例,血管被骨折端卡压导致血管顽固性痉挛者2例.受伤到手术时间为3h~3d,24h内手术者14例,2d后手术治疗1例(本例闭合性骨折在外院反复整复后转入本院,致近受伤2d后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血管损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 共收集20例患者资料,开放性损伤13例,闭合性损伤7例.其中,尖锐物穿通伤8例,顿挫伤导致动脉闭塞5例,创伤后假性动脉瘤形成3例,医源性动脉损伤4例.动脉管壁损伤较轻者直接使用覆膜支架进行腔内隔绝治疗;针对管壁破损严重、断裂或血管内膜严重挫伤闭塞者则多采用顺、逆行途径相结合的方法开通血管后成功实施腔内重建.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肢体丧失和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平均12.8个月.上肢动脉损伤者术后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患肢血循环良好,患侧与健侧上肢血压差小于10%,下肢血管损伤患者患侧ABI由术前平均0.37±0.16提高至术后0.96±0.08.仅2例患者术后随访CT血管造影发现支架两端存在轻度狭窄.结论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技术治疗周围动脉损伤,安全、微创、并发症少、效果满意,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 1989年以来对 2 2例肘部肱动脉损伤 ,根据血管缺损及皮损情况 ,分别采用直接吻合、大隐静脉移植及小腿内侧皮瓣移植三种方法修复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 ,男 17例 ,女 5例。年龄 8~ 39岁 ,平均 2 4岁。2 1例开放性损伤 ,1例闭合性损伤。锐器伤 9例 ,车祸伤 6例 ,撕脱伤 5例 ,绞扎伤 2例。肘部肱动脉损伤或缺损小于 2 cm 12例 ;肱动脉缺损 7例 ;肱动脉缺损伴皮肤缺损 3例 ,皮肤缺损范围为 6 cm× 10 cm~ 8cm× 13cm。伴肱骨髁上 ,髁部骨折 4例 ,正中神经断裂 5例 ,挫伤 6例 ,尺神经断裂 1例。1例伤后 14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 方法 应用 14枚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治疗 9例有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 10处病变 ,狭窄程度 70 % -95 %。 结果 治疗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消失 ,残余狭窄均 <5 0 %。无症状脑梗塞 1例。无死亡。 结论 应用自膨式支架血管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与目的 各类高能量冲击性外伤如车祸、高空坠落等对主动脉造成的损伤往往较为隐匿而难以发现,且使病情更为复杂。在手术治疗严重的外伤前,对损伤的主动脉进行修复是十分必要的。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得以广泛开展,为避免耽误多发伤的专科治疗提供较大帮助。本研究通过分析创伤性主动脉损伤(TAI)的病变特点,并比较TAI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的疗效,探讨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5年11月—2020年12月内行TEVAR治疗的20例TAI患者(TAI组),以及同期行TEVAR治疗的50例非创伤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非TAI组)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情况。结果 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AI组高血压患者比例低于非TAI组(40.0% vs. 74.0%,P<0.05)。TAI组的局限型撕裂、第一破口多位于主动脉峡部的比例高于非TAI组(80.0% vs. 34.0%;70.0% vs. 24.0%,均P<0.05),而破口数量≥2、弓上受累及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15 mm的比例低于非TAI组(30.0% vs. 78.0%;10.0% vs. 52.0%;40.0% vs. 72.0%,均P<0.05),TAI组支架放大率大于非TAI组(P<0.05)。TAI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非TAI组(16.80 d vs. 11.20 d,P<0.05),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TAI组(20.0% vs. 4.0%,P<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存活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TAI组假腔体积变化率及血栓吸收率均高于非TAI组(95.0% vs. 72.0%;90.0% vs. 58.0%,均P<0.05)。结论 TAI因不同机制的多发伤使得病情急、重且复杂,故而修复血管时应根据损伤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时机的选择、支架的长度、支架放大率、锚定区的判断及考虑LSA是否保留或封闭等。TEVAR术后,TAI患者的假腔体积变化率及假腔血栓吸收情况明显优于非TAI患者,反映了TAI中期主动脉重塑良好,进而说明TAI行TEVAR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探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在股腘动脉狭窄与闭塞疾病中的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上升。虽然药物涂层球囊(DCB)的使用减轻了ISR的患病率,但ISR的治疗仍然是一个难点。虽然普通球囊(POBA)、切割球囊、冷冻球囊,再次支架植入已经在ISR的治疗中得到应用,但效果均不满意。而减容技术以及DCB分别有一定的局限性,将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可能是未来治疗股腘动脉ISR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脾动脉瘤(SAA)是一类少见、具有潜在致命破裂风险的内脏动脉瘤疾病。SAA的传统手术方式为开腹切除动脉瘤及脾脏。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SAA的腔内治疗越来越普及。相比于开放手术,腔内治疗具有微创、简便、术后快速康复的优势。本文探讨SAA腔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30例SAA患者资料,并介绍了我科治疗SAA的3种介入手术方式。结果:患者30例均行腹部CTA明确SAA诊断,其中近脾门型17例,中间型9例,远脾门型4例;囊状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11例。30例均采取腔内治疗方法,其中21例行SAA栓塞术,6例行脾动脉支架置入术,3例行脾动脉裸支架置入+栓塞术。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4 d,平均住院费用5万元,术后发生腹痛、呕吐、发热等症状10例,症状均在3 d以内缓解,无后遗症发生。发生穿刺点出血1例,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住院期间无急性脾梗死发生,没有发生需再次手术的并发症。22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CT复查示动脉瘤完全血栓化,未见造影剂进入;出现无症状局灶性脾梗死5例。结论:介入腔内手术可在保留脾脏的情况下治疗SAA,治疗效果确切,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概率低,住院时间短,费用相比开放手术无明显增加。腔内治疗可作为绝大部分SAA的首选治疗,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术前CTA显示的SAA形态及位置来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2013年4月—2019年6月32例行腔内治疗的完全锁骨下动脉闭塞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结果:分别采用经股动脉入路(17例)、肱动脉入路(1例)、股–肱联合入路(14例)对32例患者行腔内手术,最终成功植入支架26例(81.25%),包括球扩式支架15例,自膨式支架11例,术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闭塞处开通失败,行搭桥术或保守治疗。术中出现锁骨下动脉夹层2例,迷走反射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未出现脑血管并发症。26例支架植入患者中,24例获随访(34.6±4.2)个月,术后1、3、5年支架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2.31%、80.77%、73.08%。 结论: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中远期通畅率较高;累及椎动脉的锁骨下动脉闭塞尽量选择自膨式支架。  相似文献   

15.
熊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7,26(12):1525-1528
外周动脉疾病(PAD)可引起患肢跛行、严重缺血等。目前对累及股总动脉的复杂PAD(TASC C和D级)病变的治疗,主要有传统开放手术和杂交手术。杂交手术近年来正逐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该技术的操作详解和疗效评价,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及指南予以系统介绍。笔者基于所在中心的经验和相应的文献分析,系统介绍杂交手术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在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腔内治疗中应用的适应证、优势及并发症。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采用联合入路进行腔内治疗的57例锁骨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分析患者病变特点、手术成功率、联合入路的优势、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患者病变可分为3种类型,包括顺行无法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31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16例);紧邻椎动脉开口的远段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10例)。全组腔内治疗成功率为91.2%,出现穿刺并发症3例。术后6、12、24、36个月,支架通畅率分别为100%、100%、90%、77.7%。结论:对于常规入路难以开通的锁骨下动脉闭塞,联合入路能够有效提高开通率,且有利于支架的精准定位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短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Sakamoto分型,其中I型3例(18.75%),II型3例(18.75%),III型10例(62.5%)。结果:1例I型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2例I型患者、3例II型患者、5例III型患者行单支架植入术,5例III型患者行双支架植入术(其中1例III型患者真腔狭窄约95%,行球囊扩张后植入2枚支架)。所用支架均为自膨式裸支架。随访1~3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均未再发相关性腹痛等症状,腹部CTA显示夹层假腔不显影,支架无移位、变形,支架腔内无狭窄、闭塞。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的短中期效果好,但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背景与目的:对于肠系膜上动脉(SMA)闭塞患者,尤其是存在开口处动脉粥样硬化性无残端病变,开腹逆行肠系膜动脉支架置入术(ROMS)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创伤较大,一些身体条件差的患者并不适合。笔者通过报告1例SMA全堵病变病例的治疗过程介绍一种改良的微创ROMS技术,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管外科2019年10月收治的1例SMA全堵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为64岁女性,诊断为SMA闭塞引起的慢性肠系膜缺血,行杂交手术再通SMA。 结果:患者SMA开口处为无残端完全闭塞病变且无侧支血管与腹腔干动脉及脾动脉沟通,顺行或逆行血管腔内开通均无法进行。因患者全身条件较差,难以耐受开放血运重建手术和传统的ROMS。遂做腹部做小切口,超声引导下经系膜穿刺SMA远端建立通路,导丝顺利逆向通过SMA闭塞处进入降主动脉;右侧肱动脉入路导管和逆向导丝对接后顺利正向通过病变,完成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消失,3个月后随访CTA示,支架形态、位置良好,血流通畅。 结论:对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且全身条件较差的SMA闭塞患者,通过经腹小切口超声引导系膜穿刺逆向开通SMA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ASMAT)行腔内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〇医院应用CDT治疗24例ASMA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68.6±11.2)岁;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为(8.2±3.4)h。所有患者均实施CDT或CDT联合其他腔内治疗,CDT平均时间(42.8±8.3)h。治愈18例(75.0%,18/24),包括发病6 h以内的10例,发病时间为6~12 h的8例,其中单纯CDT 14例,CDT+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2例,CDT+PTA+支架置入2例。有效4例(16.7%,4/24),包括发病时间为6~12 h的3例,发病时间为20 h的1例,均施行CDT+PTA治疗。无效2例(8.3%,2/24),发病时间分别为9 h和19 h,其中1例在CDT溶栓治疗3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切除小肠长度为150.0 cm,术后腹痛症状消失,恢复良好;另1例在CDT治疗10 h后出现腹膜刺激征,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剩余小肠约200 cm,出现短肠综合征,术后第7天死于心肌梗死。23例获随访(43±17)个月,无复发及加重情况;1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复查CTA提示支架内再狭窄,程度约50%,因无临床症状未行治疗。结论:CDT在ASMAT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介入手术已成为血管外科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手术直接相关的股动脉穿刺点封堵处理是手术操作收尾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国内外目前尚缺乏关于封堵止血系统模拟器训练应用效果的高级别证据,本研究旨在评估模拟器训练在实施股动脉穿刺点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操作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及在血管介入操作基础教学培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设计,选择2020年5月—2020年10月7个中心的8名血管介入医师分别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封堵操作培训。4名血管介入医师通过阅读ExoSealTM说明书和观看视频进行培训(对照组),另4名血管介入医师的培训方式为在前者基础上增加专业人员指导下的模拟器使用(研究组)。培训结束后,在主诊医师监管下,每名医师对接受血管介入手术,并在股总动脉使用6 F鞘管的患者,采用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对穿刺点进行封堵。两组医师各操作50例患者,比较两组的操作时间、出血量、器械成功率、股动脉栓塞发生率、二次干预率、24 h内发生血肿率。 结果:研究组在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操作中,所需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24.50 s vs. 30.00 s,P=0.003;8.60 mL vs. 11.22 mL,P=0.019)。研究组的器械成功率(98.0%)高于对照组(9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8)。两组均无动脉栓塞、二次干预和24 h内发生血肿情况。 结论:ExoSealTM封堵止血系统模拟器的训练能够提高股动脉封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模拟器的训练应常规用于血管介入操作的基础教学培训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