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及病因。方法:选取375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及病因分析资料。结果:经过对所有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分析,包括感染性疾病患者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别占55.20%和33.33%,其中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和其他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实体肿瘤和其他疾病,有43例患者病因未明,占11.47%。结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主要集中于结核病、布鲁菌感染和立克次体感染等病种,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2.
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目前仍是一个十分常见而棘手的难题,由于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上缺乏简便、特异的手段。笔者对FUO进行了分析及讨论,现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人体所携带的细菌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估计每个人的自身菌群细胞数超过1014,约为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所谓人体的正常菌群主要是指这些存在于体腔内的细菌。其中肠道菌群是人体最重要的菌群,使得肠道不仅作为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也可以说是最大的免疫器官。通过对无菌动物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肠道菌群对宿主的生理、病理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肠道菌群与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热门诊发热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热门诊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接收过的发热状态的病例资料共12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男性700例,女性500例,男女之比1.40:1。在发病月份中,4—7月最高,共550例。在发病类型中,呼吸道疾病720例,非呼吸道疾病480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87岁,平均年龄11.5岁。660例肺炎患者就诊时体温在38—39℃之间,500例体温在39.1—40℃之间,40例在40℃以上。780例患者白细胞计数均升高(10.0—64.0)×109/L,200例淋巴细胞计数升高(4.1—10.14)×109/L。通过电话对所有发热患者进行跟踪随访,都经过相关对症处理后痊愈,无死亡患儿。结论:发热门诊发热疾病以4—7月最多,儿童居多。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随着体温增高而增高。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不明原因肺炎对防控发热门诊发热疾病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近几年来应用肠胃平胶囊治疗消化系疾病 2 0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2 0 6例中男性 1 1 2例 ,女性 94例 ;年龄 1~ 71岁 ;其中慢性胃炎 1 1 0例 ,慢性肠炎 69例 ,食道炎1 4例 ,肝硬化 7例 ,消化系统肿瘤 6例。治疗方法肠胃平胶囊由血竭、僵蚕、苍术、半夏、赤  相似文献   

6.
杨松林 《湖南中医杂志》1995,11(2):10-11,21
发热是诸多疾病的一个共同症状,引起发热的因素很多,相应的病理反应也较复杂。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西医常冠以“发热原因待查”,虽经用多种抗生素、退热剂、激素及物理降温等多种措施治疗,然发热仍不能解除。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不明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某,男,73岁.入院时间:2006年2月6日.住院号:98050.主诉:咳嗽半年,低热10天.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咳嗽,晨起咳黄痰,以后为白稀痰,咳嗽夜间加重明显,示予系统治疗.10天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最高未超过38℃,伴有全身乏力酸痛,下肢为重,畏寒.查体:37.4℃,P90次/分,R 20次/分,BP 140/82mmHg.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病因、特征及诊断方法。方法选择100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作为患儿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10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归纳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谱,以及疾病种类与年龄、热程之间的关系;分别对2组儿童进行血常规、营养状况、微量元素及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确诊的95例不明原因发热患儿中,感染性疾病最多(43%),其次为结缔组织病(38%)、恶性疾病(12%)、其他疾病(7%);不同年龄组、不同热程的患儿病因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患儿组有伴发疾病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患儿组中感染性疾病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疾病者(P均0.01),其中细菌感染者血清PCT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病原体感染者以及对照组(P均0.01),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者显著高于病毒感染者及对照组(P均0.01)。结论引起小儿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病因多样,其病因构成与患儿的年龄、热程等密切相关,血清PCT和hs-CRP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率,还可更好地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细菌、支原体或衣原体以及病毒感染。应依据确诊的临床病因,综合患儿的一般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营养,合理膳食。  相似文献   

9.
林禾禧 《中医杂志》1998,39(10):594-595
蔡友敬,福建省泉州市人,生于1906年,行医60余年,现任福建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泉州市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蔡老重视顾护脾胃,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对消化系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经验。现介绍如下。蔡老认为,疾病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根本的因素,就是体内正气不足。人体正气的生成来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简述三七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研究近况。主要有三七对消化性溃疡、胃炎、消化道出血、溃疡性结肠炎、肝病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发热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共同表现,常为首发甚至是唯一的症状,除了大多数短程发热的急性、自限性感染性疾病和易于明确诊断的发热性疾病外,不明原因的长程发热均称为未明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不明原因发热”是一个专用诊断名词,此类患者发热时间比较长,病因较隐匿,其具体定义为:持续发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相似文献   

13.
14.
和法,是通过调和、和解的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扶助正气的目的。适用于邪气在半表半里,或表里同病。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了调和营血、和解少阳、调和肠胃、调和寒热、调和肝脾等和法。清·吴仪洛又对和法作了进一步论述,他指出,“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不明原因发热(FUO)患者的中医体质情况。方法将以"发热待查"收治住院的患者104例,按是否符合FUO定义分为FUO组60例和非FUO组4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中医体质及中医症状。结果 FUO组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最常见(20.0%),其他体质依次为气虚质(18.3%)、阳虚质(16.7%)、阴虚质(16.7%)、痰湿质(13.3%)等;非FUO组以气虚质最常见(25.0%),其他体质依次为平和质(22.7%)、阳虚质(13.6%)、痰湿质(11.4%)等;2组体质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6例发热患者中医症状多为恶寒(52.1%)、口干欲饮(62.5%)、出汗(56.2%)等,舌脉以淡红舌、白厚腻苔,滑数脉为主。结论 FUO组的中医体质以平和质最常见,非FUO组以气虚质最常见,2组中医体质分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已故著名中医学家李幼昌教授是国家第一批中医学传承大师,他一生耕耘临床,各科经验丰富多彩,诊治儿科消化系疾病应如桴鼓,弟子受益匪浅,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唐珑  赵文景 《北京中医药》2021,40(1):106-108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病因繁多,其中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own origin,FUO)是临床诊疗中的难题,约15%的发热患者难以明确病因[1].FUO诊断困难,治疗棘手,无形中延误病情,甚至发展成为急危重症.中医辨证论治在FUO的治疗中卓有成效,现将本院收治的1例FUO患者的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自乐资料本组1440例,其中男性845例,女性595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4年,年伍最小20岁,最大78岁.经胃镜或X光确诊为浅表性胃炎者536例,萎缩性胃炎者264例,肥厚性胃炎者175例,十二指肠炎者80例,胃设疡者245例对二指场清病者140例.临床表现:多见上废除痛,病满不适,D被饮冷,院政部喜温热,食人难化,大便先硬后校或后稀治,舌谈,苔薄徽黄,脉沉弱.2治疗方法公英泻心场组成:蒲公英459,半江109,黄连129,黄羊129,予姜109,党参159,生姜名片,大枣6枚,高良姜109,砂仁3g,衣等109,白术log,木香log,陈皮log,炙甘草4g,…  相似文献   

20.
临床上有一些病人长期发热而原因不明,一般经西药积极治疗仍不能退热,我们采用中药益气养阴清热法为主治疗,往往取得较好效果。本科自1998年以来,共诊治该类病人20例,均治愈。 1临床资料 20例患者男11例,女9例。年龄2~61岁。至就 诊时发热时间已有20~88d,平均为29.23d。20例病 人均表现为长期发热,通过反复详细的检查及临床观 察仍不能找出致热原因,经抗感染、抗结核、抗风湿等 治疗无效,转我科予以中医中药治疗。 2治疗方法 益气养阴清热法:西洋参10~20g(炖),生地10 ~30g,青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