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9例CT或MR常规检查疑有海绵状血管瘤的患者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扫描.结果 29例病例中单发者为21例,多发者为8例.其中13例为手术病理证实,其余经多位临床及影像副主任医师分别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常规扫描发现病灶82个,其中表现为典型血管瘤征象("铁环征")为30个.磁敏感序列发现144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117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27个.结论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特别是在常规MR扫描无阳性表现或不典型者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SWI)对脑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地采用磁共振SWI序列及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T1WI、T2WI对6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扫描,分析MRI不同扫描序列图像区别。结果:6例患者中TSE T1WI发现海绵状血管瘤病灶23个,TSE T2WI发现病灶92个,SWI发现病灶192个。结论:在显示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方面,SWI较TSE序列有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3.
磁敏感成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磁敏感成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与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在SET1WI和SET2WI序列上无阳性或表现不典型、加作磁敏感成像序列扫描后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的46个病灶,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或手术病理证实。结果25例中,单发病灶22例,多发病灶3例,其中1例同时发现12个病灶。46个病灶在SET1WI和SET2WI上呈等、低、高或混杂信号,未显示“铁环征”26个(56.5%),较明显“铁环征”7个(15.2%),不明显“铁环征”13个(28.3%);在磁敏感成像序列上,21个(45.7%)表现为完全低信号,25个(54.3%)在低信号中伴有点状、条状、桑葚状高信号,并出现明显的“铁环征”,MR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手术病理证实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磁敏感成像序列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静  李欣  王春祥  刘俊刚  赵滨 《放射学实践》2015,(12):1159-1163
【摘要】 目的:探讨MR磁敏感加权成像T2*加权血管成像(SWAN)序列对儿童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2年12月-2015年8月在本院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8例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患儿的病例资料。所有患儿均行常规序列及SWAN序列MRI平扫,12例行增强扫描。由2位有经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评估,分析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征,并比较SWAN序列与常规序列检出病灶的敏感性。结果:18例共检出285个病灶,其中T1WI发现病灶28个,T2WI发现病灶62个,SWAN序列发现病灶285个。SWAN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T1WI和T2WI序列。18例中有4例合并发育性静脉异常,在SWAN序列上显示清晰。结论:MRI是儿童颅内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SWAN序列对海绵状血管瘤以及伴发的发育性静脉异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b值的MRI弥散加权成像特性,提高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方法:对连续的MRI平扫和增强明确诊断的13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比较弥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为0s/mm2,100s/mm2和700s/mm2时的特征。结果:MRI平扫和增强分别显示34个(87%)和29个(74%)病变;在弥散加权成像中,b为0s/mm2时显示21个(54%),小的病变与血管和胆管易混淆;b为100s/mm2时显示39个(100%),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b为700s/mm2时显示33个(85%)。正常肝组织的信噪比以b值为100s/mm2最高(19.15±0.85);病变的信噪比以b值为0s/mm2时最高(12.89±0.96);病变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对比度以b为700s/mm2时最低(0.37±0.02)。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进一步提高了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性,以b值为100s/mm2时,病变检出率和图像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其影像特征.方法 经临床和MRI确诊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范围8~75岁,平均42岁.所有病例均行SE T1WI、TSE T2WI和SWI检查,部分病例行MRI增强扫描(13例).对照分析所有病灶的T1WI、T2WI以及SWI的影像,并着重SWI影像特征分析.结果 SWI共发现病灶232个,T1WI发现病灶35个,T2WI发现病灶39个,SWI发现病灶敏感性明显优于T1WI和T2WI(P<0.05).海绵状血管瘤在SWI上呈现出"铁环征"、"蝌蚪征"以及"爆米花征".结论 SWI对颅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与数目的评价具有明显优势,其特征性表现对该病的诊断进一步增加了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三维梯度回波磁敏感成像(three-dimensional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3D-GRE SW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ICA)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8例患者均进行常规MRI序列及SWI扫描,其中13例随后进行CT检查.对所获得的SWI原始图像进行12 mm层厚的最小密度投影重组.然后将SWI重组图像、常规MRI图像及CT图像就病灶大小、形态、信号特点、强化情况作比较分析.结果 常规MRI发现33个病灶,病灶直径约0.6~2.8 cm,平均约1.62 cm;SWI发现134个病灶,病灶直径约0.2~2.8 cm,平均约1.43 cm,且可见23个直径>1.2 cm病灶的引流静脉;CT发现12个病灶,漏诊1例,病灶直径约1.2~2.7 cm,平均约1.83 cm.结论 SWI对ICA十分敏感,能发现CT及常规MRI未能发现的病灶,对ICA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四肢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常规MR表现及SWI表现。结果:MR表现分为:①局限肿块型7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4例T2WI呈高信号;3例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②弥漫蔓藤型4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及T2WI脂肪抑制呈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SWI表现:①肿瘤显示:4例局限肿块型呈较均匀稍高信号,3例局限肿块型及4例弥漫蔓藤型呈混杂信号或低信号为主,其间混杂条索状高信号;②静脉引流血管显示:4例局限肿块型为低回流型,3例局限肿块型及4例弥漫蔓藤型为高回流型;③肿瘤钙化与出血的鉴别:5例肿瘤钙化相位图以低信号为主,周边环以高信号;7例出血灶信号与之相反。结论:SWI序列可以客观的反映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构成成分,较常规序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3.0 T磁共振SWI对颅内静脉血管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3.0 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shted imaging,SWI)对颅内静脉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征性.资料与方法 采用3.0 T磁共振SWI序列,回顾性分析经DSA或病理证实的12例颅内静脉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与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和传统T2*WI进行对照.结果 SWI显示颅内静脉血管瘤12例(100%),T2*WI显示9例(75%),cMRI显示4例(33%).cMRI表现为流空信号,呈"星芒"状或"管"状聚集,T2*WI表现为"星芒"状低信号,而SWI能够清晰显示脑白质内"伞"样聚集的髓质静脉,经增粗的汇集静脉向硬膜窦或室管膜引流,形成典型"海蛰头征".结论 SWI能清晰显示小静脉,对颅内静脉血管瘤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 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和DSA的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76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9例,中颅窝鞍旁膜型海绵状血管瘤17例。28例行CT扫描,73例进行MRI检查,20例行DSA检查,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中颅窝、鞍旁的病灶CT表现为较均匀的稍高密度影、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信号影,T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畸形(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CCM)的CT、常规磁共振成像(cMR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CCM的影像学表现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间我院诊断为CCM的患者42例。采用Siemens Plus 4螺旋CT或Somatom Sensation 16 CT扫描仪和Siemens Trio Tim 3.0 T超导型磁共振系统进行扫描,分别从CCM的形态学表现、CCM出血表现和钙化表现对比分析其CT、cMRI和SW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 42例脑CCM患者中,CT共发现病灶28个,表现为类圆形略高密度,发现钙化灶21个,出血灶10个;cMRI发现病灶45个,表现为网格状或爆米花样高低混杂信号,发现钙化灶8个,出血灶18个;SWI发现病灶106个,其中钙化灶45个,出血灶84个。此外SWI还能够显示CCM的另一病理生理特征:周围引流小静脉。结论 cMRI+SWI是诊断CCM的首选方法,能较好反映CCM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 SWI)诊断隐匿性脑血管畸形(angiographically occult 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AOVM)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19例AOVM(海绵状血管瘤42例,毛细血管扩张症46例,发育性静脉畸形31例)患者的MRI表现,比较SWI与其他常规MRI序列显示AOVM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19例中,以SWI发现病灶数目最多,并且其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与其他常规MRI序列相比,病灶检出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WI显示AOVM较其他常规MRI序列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诊断AOVM的最佳序列,应作为AOVM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波谱成像对颅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脑肿瘤的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I)改变,评价1H-MRSI对颅内常见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组共42例颅内肿瘤患者行1H-MRSI检查,其中胶质瘤17例、脑膜瘤14例、脑转移瘤11例.测量比较3种肿瘤的实质强化区、周围水肿区和对侧正常脑组织的代谢物浓度(包括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和胆碱)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常规MRI检查T1WI上肿瘤多为等、低信号,T2WI上呈不均匀高信号,伴有不同程度强化和周围水肿.脑肿瘤的主要MRS袁现为NAA/Cho、NAA/Cr下降,Cho/Cr升高;3纽肿瘤周围水肿区的NAA/Cho分别为1.0167±0.314,1.4250±0.326和2.2900±1.1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它代谢物指标(NAA/Cr和Cho/Cr)在3种肿瘤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肿瘤实质强化区各代谢物比值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H-MRSI可无创地分析脑肿瘤的代谢状况,对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均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s)常规MRI序列表现及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CCMs 患者的MRI资料,比较常规MRI序列(T1WI和T2WI)和SWI表现、检出率和病灶大小,判断其对CCMs的诊断价值.结果 50例共捡出97个病灶,22个病灶可见短T1信号伴出血,常规MRI对出血病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75个病灶未见短T1信号不伴出血.49个病灶T2WI灶周具有“铁环征”;97个病灶中有48个病灶在T1WI或T2WI上呈“网格”状或“桑椹”状高、低混合信号;8个病灶T1WI、T2WI均呈高信号;6个病灶T1WI、T2WI均呈低信号;3个病灶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SWI显示的病灶范围包括瘤体及灶周含铁血黄素区域,病灶信号不均匀性降低;SWI上90个病灶显示均匀或不均匀黑色信号,7个病灶显示混杂信号影.T1WI、T2WI、SWI对出血性病灶的检出率均为100%,SWI对非出血性病灶检出率为100%,显著高于T1WI和T2WI(18.6%和40.0%,P<0.05).SWI显示出血性瘤体大小为(3.3±1.2)cm,显著大于T1WI和T2WI[ (2.0 ±0.6)cm和(2.6 ±0.9)cm,P<0.05];SWI显示非出血性瘤体大小为(3.1 ±1.1)cm,显著大于T1WI和T2WI[(1.7±0.6)cm和(2.3 ±0.8)cm,P<0.05].结论 MRI是诊断CCMs的首选方法,常规序列结合SWI序列能提供更准确和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γ-刀治疗后的MRI表现,评价γ-刀治疗脑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资料与方法 搜集脑海绵状血管瘤γ-刀治疗患者36例,MRI随访24个月,分析γ-刀治疗后病灶MRI征象及临床症状的演变。结 果36例患者γ-刀治疗后6个月,MR/示28例患者瘤周水肿增大,瘤体信号无明显变化,16例患者症状加重。γ-刀治疗后12个月MR/示7例瘤体缩小及其信号减低,25例瘤周水肿增大,16例症状减轻;γ-刀治疗后24个月MR/示19例瘤体缩小,26例瘤体信号减低,26例瘤周水肿缩小,其临床症状减轻。结论 MRI可以准确地显示脑海绵状血管瘤γ-刀治疗后脑部的病理演变及转归,与临床症状的演变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及波谱成像(MRS)在脑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I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应用Siemens Verio 3.0 T超导磁共振仪行常规MRI平扫+增强、SWI和2D1H-MRS,并将各自结果同病理结果比较并统计分析,得出敏感度、特异度并同常规MRI比较。结果 (1)SWI序列中显示星形细胞瘤的出血率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出血量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鉴别诊断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2)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体代谢物胆碱(Cho)/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Cho/肌酸(Cr)、NAA/Cr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瘤体出血指数C值和Cho/NAA联合筛检,敏感度100%,特异度83.3%。结论 (1)同常规MRI比较,SWI能提高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特异度,2D1H-MRS能提高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准确度。(2)瘤体出血指数C值和Cho/NAA值联合筛检能提高星形细胞瘤分级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连续观察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72h内代谢物的变化规律,探讨1H MRS显示和评价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材料和方法:共S-D大鼠50只,10只为正常对照组,余40只均分成8组,A组为假手术组,其余各组按栓塞时间1、3、6、12、24、48、72h分成B、C、D、E、F、G、H组,为手术组.每组于相应栓塞时间进行磁共振成像,成像结束后每组取3只行病理检查、2只行TTC大体标本染色.结果:正常对照组A组1H MRS未见明显异常.C、D、E、F、G、H组NAA均下降,栓塞组脑组织与对照组NAA下降有显著性差异.MCAO时间越长,NAA下降越明显甚至消失.Lac在栓塞后1h即上升,在最初12h持续上升,之后开始下降.栓塞组脑组织与对照组Lac有显著性差异.Cho、Cr虽然随栓塞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但各组间数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急性脑梗死中,1H MRS可以动态观察活体脑梗死后的代谢物的生化改变及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8.
MRA评估TIA患者脑血流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联合应用电影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cine PC MRA)、三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3D TOF MRA)和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3D CE -MRA)评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全脑血流量和供血动脉病变对血流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采用MRA对41例TIA患者、30例正常人和30例脑梗死者的全脑血流量和脑供血动脉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30例无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患者与30例正常人之间的全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有颈内动脉(ICA)/椎-基底动脉(V-BA)严重狭窄的11例TIA患者与18例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0),但脑梗死患者合并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狭窄或闭塞的概率较大(P=0.018).结论 无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全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而有脑动脉严重狭窄的TIA脑梗死患者的全脑血流量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双b值DWI对脑梗死体积及ADC值测量的影响,探讨较高b值DWI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0例脑梗死患者,年龄44~84岁,平均67岁,发病时间3~6d,DWI取b值1000和2000s/mm2,分析脑梗死DWI及ADC图,测量兴趣区与对侧正常部位的扩散系数(ADC)并计算相对扩散系数(rADC),测量并计算梗死灶体积。结果:急性和亚急性脑梗死灶均扩散受限,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与b值1000s/mm2相比,b值2000s/mm2DWI示脑灰白质对比度增加,病灶显示更清晰,还能发现新病灶。不同b值下rADC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884,P>0.05),同侧ADC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5);对侧ADC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较高b值下梗死体积较低b值增加,且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5)。结论:DWI是检测脑梗死的重要技术手段,rADC不受b值影响,rADC降低可指导脑梗死诊断;较高b值DWI上脑梗死灶体积测量更准确,有利于观察病灶演变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