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运动皮层功能重组的功能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功能MRI(fMRI),观察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运动皮层的变化特征。方法随访经临床和手术证实的因全臂丛神经损伤而接受健侧C7神经移位术者13例,左侧损伤者10例,右侧者3例。根据手部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将病例分为2组:a组10例,息手不能自主运动。b组3例,患手可以自主运动。另外,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所有受检者均接受了fMRI,扫描方法采用平面回波血氧水平依赖(BOLD)序列,利用SPM99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分析。结果患者健侧和患侧上肢运动诱发激活区最强信号体素主要出现于对侧半球初级运动皮层(PMC),健侧肢体运动诱发同侧PMC激活者10例,患侧肢体运动诱发同侧PMC激活者7例;a组受检者健侧上肢运动诱发对侧PMC激活区形态正常者9例,手部运动诱发平均激活区大小为3159个体素,肩部运动诱发平均激活区大小为1746个体素。患侧手部和肩部运动诱发对侧PMC激活区扩大者各有6例;b组受检者患肢运动诱发双侧PMC出现激活者1例,对侧PMC激活者2例。结论外周神经损伤可以引起大脑运动皮层的改变;患肢躯体代表区可以在神经损伤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存在并对运动的心理表达产生应答;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中枢神经系统重组可能发生在多种水平上,并且可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并行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大脑运动功能的远期变化。方法:8例经临床检查和手术证实一侧全臂丛根性撕脱伤男性患者(健侧C7术后两年以上)以及9名健康男性被试接受磁共振扫描。运动任务为单侧手的抓握运动。结果:健康对照组单侧手运动时所有被试均主要激活对侧初级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而且偏侧化系数均大于0。组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单侧手运动主要激活对侧大脑半球运动脑区。患者患肢运动激活双侧运动皮质,但偏侧化系数大于0,提示患肢运动主要激活对侧运动皮质(M1和SMA)。5例右侧臂丛损伤患者组分析结果显示患肢运动主要激活对侧运动皮质。3例左侧臂丛损伤患者单个被试偏侧化系数分析及激活图像显示患肢运动主要激活脑区位于对侧运动皮质。结论:健侧C7神经移位术后,大脑会试图利用原躯体运动区对患肢运动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兔膈神经移位术后早期轴浆流转运的核素显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体核素显像检测膈神经移位术后早期再生轴浆流转运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用^131I-酪氨酸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通过计算机图像融合,在兔动物模型中分别对正常坐骨神经及移位后膈神经进行轴浆流核素显像。结果 正常兔坐骨神经内轴浆流转运速率为30mm/d。膈神经移位术后1个月即可在再生良好组中测出^131I-酪氨酸通过吻合口向远端转运,转运速率为40mm/d。在瘢痕组中发现^131-酪氨酸不能向远端转运。^131I-酪氨酸在神经内的转运可用于在体示踪显像,与^99Tc-MDP图像融合可对转运图像进行定位。结论 该方法可在术后早期直观检测轴浆流通过神经吻合口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38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多组神经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 对 38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采用膈神经、副神经、肋间神经、健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 ,并进行长期随访 ,观察肩外展、屈肘、屈指和手部感觉功能恢复的情况。 结果 37例随访 (4.91± 1.2 5 )年。肩外展 >30°占 5 7.1% (2 0 35 )。屈肘恢复的总有效率为 73.7% (2 8 38) ,屈腕指动作恢复有效率为4 4 .7% (17 38) ,其中肌力≥M3者 10例 ,优良率为 2 6 .3% (10 38)。手掌感觉恢复有效率为 5 5 .3%(2 1 38)。肋间神经修复胸背神经 ,31例有不同程度肌力恢复 ,占 81.6 % (31 38) ,其中肌力≥M3者2 4例 ,有效率为 6 3.2 % (2 4 38)。 结论 多组神经移位治疗全臂丛根性撕脱伤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侧颈7神经经椎体前路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尸体解剖10例,临床应用2例。将健侧颈7神经近端游离至神经根孔,远端游离至前后股处,于前斜角肌后椎体前建立通道,将健侧颈7神经引导至患侧颈血管鞘和甲状腺间隙处,然后患侧行下干、内侧束、尺神经、及正中神经内侧头广泛游离,患侧屈肘屈肩关节后,将健侧颈7神经直接与患侧下干无张力下吻合。结果共12例,均成功将健侧颈7与患侧下干直接在无张力状态下吻合,未发生副损伤及并发症。结论健侧颈7经椎体前路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既减少了桥接神经所致的吻合口,又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从而可大大提高神经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影像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组和康复有一定的规律。就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在周围神经损伤后脑功能重组的国内外临床及实验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健侧顶叶皮层参与卒中急性期脑功能重组:fMRI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脑功能重组特点。资料与方法采用被动单指运动任务,对4例急性皮质下梗死患者和4名正常人进行fMRI研究,比较正常人与卒中患者之问以及每个卒中患者之问fMRI结果的异同。结果正常人被动单指运动激活对侧感觉运动皮层(SMC)、后顶叶皮层(PPC)和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卒中患者健手运动fMRI结果基本同正常人;患手运动时,除1例同(健)侧SMC、SMA、前运动皮层(PMC)激活外,4例均呈现出同侧PPC的激活。结论首次应用fMRI技术采用恒定的被动刺激探讨卒中急性期患者运动恢复的神经机制,结果显示了正常人和脑卒中患者之间fMRI结果的显著差异,反映了卒中急性期脑功能的重组情况,也为卒中急性期健侧半球PPC中介运动恢复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脑功能成像(fMRI)在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前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0T磁共振上,49例额顶叶肿瘤病例术前行颅脑常规MRI平扫加增强和fMRI检查。依据fMRI成像后处理脑功能活动定位图(functional brain mapping,FBM)及常规MR扫描图像制定合理的手术计划,找出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最佳路径切除肿瘤。结果 49例FBM图清晰的显示了大脑皮层左右两侧运动功能区的位置、大小和移位情况,为确定手术路径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49例微创手术也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结论 3.0TfMRI对额顶叶肿瘤神经微创手术的术前评价有重要临床意义,对手术切除脑功能区周围肿瘤并保留运动功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电生理检查,了解C7前、后股移位至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效果.临床探索健侧C7前、后股移位修复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手术方法. 方法 SD大鼠12只,将C7神经根游离至中干,分出前、后股处切断;将上、下干在锁骨上缘水平切断,建立全臂丛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将C7前、后股近端分别与上、下干远端吻合.临床上对8例合并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年轻患者,采用健侧C7神经根前、后股移位,取双侧腓肠神经桥接,修复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结果大鼠神经修复术后6周电生理检查显示,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及正中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再生电位.临床8例患者均Ⅰ期顺利完成手术,其中4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3例患者在探查损伤的下干时需要牵开锁骨断端显露下干;6例患者出现健手桡侧皮肤一过性感觉过敏.患肢功能最终的恢复结果仍在随访当中. 结论大鼠C7前、后股移位至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及正中神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临床上,健侧C7神经根前、后股移位修复上、下干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手术Ⅰ期完成并且保留了上肢所有神经功能恢复的机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