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是养生保健谚语.中医提示:"秋冻"要适度,切忌太盲目. 有四个部位冻不得 脖子秋季,风很容易吹到脖子.这个部位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受凉后,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所以秋季千万别忽略防风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秋季是由热转凉,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黄帝内经》载:"秋冬养阴。"意思是说,在秋冬两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燥"为秋季的主气,故称"秋燥"。燥气伤人,以耗伤津液为主,津液既耗,则必见一派"燥象"。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当秋燥犯肺时,容易出现"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等燥邪致病的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当以"防肺燥,护阴津"为主。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啃秋",即在秋季收获季节大快朵颐。在过去民俗氛围浓重的时候,瓜棚下、树荫里,人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西瓜啃,也是啃秋。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中记载:"秋季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中医学认为,秋季霉气盛,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容易食欲不佳,入秋后天气转凉,于是萌发了要做点好东西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  相似文献   

4.
樊帆 《食品与健康》2010,(10):36-37
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进补有四季。”进入秋季,早晚温度下降,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人体容易出现倦怠、疲乏等不适,加上秋天气候干燥,身体急需平补调理。隆顺榕为您推荐几款蜂之调养品,助您缓解秋燥,提高免疫,强健身体,安然度秋。  相似文献   

5.
《rrjk》2014,(17)
<正>"春捂秋冻"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但是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秋冻。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秋季温差变化很大,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很容易发生血管痉挛,使血量进一步减少,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在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6.
正秋季是万物生长成熟的丰收季节,也是阳气收敛、阴气发升的时节。中医认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肺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而立秋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很容易伤肺。如果因秋燥而伤肺,到冬季就容易感染上肺部疾病。加上夏季的暑气未过,脾胃都有所损伤,都需要在秋季滋补,才能更好的养护健康。想要在秋季养生,不妨选择几款适合秋季养生的药膳进行调养。  相似文献   

7.
秋季,气温凉爽、干燥,干燥的空气最伤人体,会大量消耗人体内的水分。如果调养不当,人体往往出现口干、唇破、鼻干、咽喉干、皮肤干燥等现象。而秋季的燥气,又直接伤害到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还会引起肺部疾病。中医认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就很容易损伤肝的功能。故秋季养生,以养其阴为主,重在  相似文献   

8.
正虽然说"春捂秋冻"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但也有些人不宜秋冻。由于秋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气压、风速等气象要素变化很大,冷暖夹杂,患有下述疾病的人容易受寒引起旧病复发,或者诱发新的疾病,因而需要注意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心脑血管病人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  相似文献   

9.
<正>秋季气候多变,其本质在一个"凉"字。正是这种气温渐低的凉,容易诱发各种疾病,例如哮喘、心绞痛、消化不良等病症。而且,秋天的气候常使人容易情绪波动,表现为忧郁乏力、失眠头晕、易激动等,所以才有"多事之秋"一说。养阴为首要任务《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秋季的三个月,阳气渐渐消退,阴气慢慢生长,属于阳消阴长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由于体质弱容易患各种"秋季病",若要健康度秋,要注意闯"三关"。一闯秋愁关。秋天是宜人的季节,但随着气温降低,日照减少,秋雨绵绵,花木凋谢,给人一种凄凉、垂暮的感觉,有些老年人容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对付秋愁,专家建议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加强日照和光照。  相似文献   

11.
正秋令时节,自然界的阳气渐收,随着"阳消阴长"由热转寒,天气慢慢转凉。人体的生理活动也随自然环境而变化,不但情绪不稳定,而且容易生病,为此古人把秋天称为"多事之秋"。所以,秋季养生一定要重视衣食住行的调节,尤其要注意以下事项。秋冻要因人而异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百病。"秋季因为是寒热交替季节,气候往往变化无常,即使是同一个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相似文献   

12.
范士忠 《现代养生》2012,(17):36-37
用"多事之秋"这句成语来提示秋季保健,再恰当不过了。秋乏、秋燥、秋膘、秋愁是令人讨厌的秋季健康"偷袭者"。故中医提醒:一防秋乏秋天气候凉爽宜人,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人体因此感到非常舒适,处于松弛的状态,于  相似文献   

13.
正燥为秋之主气,人们易受燥邪侵袭,出现阴虚肺燥、干咳无痰、口干唇裂、便秘尿少等"秋燥"的症状,甚至会使旧病复发或诱发新病。因此,秋季养生应顺应"秋冬养阴"的节气特点,选用滋阴养肺,润燥生津,健脾益胃的食物进行食补,才能保证旺盛的精力与活力。适合秋季食补的食物有许多,首选鸭肉。  相似文献   

14.
秋季养生观     
中医养生要遵循中医"天人合一"整体观的理念,秋季养生针对秋季燥邪当令的特点,遵循"秋冬养阴、秋季养肺"的原则,针对秋季的时令以及各节气特点,在饮食、心性、起居等诸多方面取众法之长进行综合调治。本文从秋季的季节特点和各节气的特点入手,从养生的各角度进行阐述,倡导秋季养生的正确观念。  相似文献   

15.
进补自古就是中国人在秋天里的永恒话题,就像年年过年,过年就得吃年夜饭一样。立秋之后,容易出现倦怠、乏力等“秋乏”症状,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进补显得十分必要。关于秋季进补,还是让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是怎么说的吧。  相似文献   

16.
丁玉宝 《健康博览》2011,(10):52-53
秋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节,也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正是养生健体的好时机,此时的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等养生,皆以"养收"为原则。情志要"宁"秋季极易使人产生悲伤忧愁之感。依照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秋属金,主敛肃,应于肺,因此秋季忧和悲的情志容易伤肺,人在强烈悲哀时会出现  相似文献   

17.
《健康生活》2021,(9):48-49
正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冬吃根。"《论语·乡党第十》也讲:"不时不食",意思就是应顺天时而食,吃东西要按时令、按季节,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传统医学认为,秋季燥邪当令,肺为娇脏,与秋季燥气相通,容易感受秋燥之邪。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往往在秋季开始暴发或慢性疾病复发加重。所以,秋季应忌吃过燥的食物,因苦燥之物易伤津耗气,伤人肺阴。  相似文献   

18.
秋季致病特点为"燥","燥胜则干,津液必伤"。此时虽已属秋后,但暑湿之邪并未散尽,暑热与秋凉相裹,季节转换,人容易患病。秋天多发病症有:头痛无汗、咽干口燥、周身酸懒、咳嗽、烦躁、失眠、便秘、呃逆等。应用中药非处方药(OTC)对症治疗,可有效祛除疾病,使患者平安度过秋  相似文献   

19.
秋风、秋雨、秋咳被誉为秋季“三部曲”.秋风渐起,咳嗽声在人群中不绝于耳.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喉炎这四种疾病最易诱发咳嗽.紧张的都市生活节奏、过度劳累及不良生活习惯等,也容易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出现秋季咳嗽.虽然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气道的异物,但如果长期频繁剧烈地咳嗽会影响工作、休息,甚至引起喉痛、音哑、呼吸道出血、肺气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顾中一 《益寿宝典》2012,(10):36-37
这年头还在大鱼大肉 从夏日的高温到秋天的一丝凉意,变冷的空气容易使血管收缩,进而出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于是为了平安度过秋天,健康地迎接冬天,人们自古以来就对秋季的养生十分重视,“贴秋膘”这一民俗也正是顺应了这一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