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正常肝脏CT灌注成像技术及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扫描程序、灌注参数计算和灌注参数图像重建方法。方法对30例无任何肝脏疾病的正常肝脏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用最大斜率法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的计算,利用去卷积法的图像重建功能,经改进后进行肝脏CT灌注参数图像的重建,重建出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门静脉灌注指数(PPI)等4种图像。结果最大斜率法计算的正常肝脏CT灌注参数:HAP、PVP、全肝总灌注量(TLP)、HPI、PPI分别为(0.3355±0.1269)ml·min-1·ml-1、(1.1034±0.2065)ml·min-1·ml-1、(1.4389±0.2398)ml·min-1·ml-1、(23.3±10.2)%、(76.7±10.2)%;在重建出的HAP图像上,肝实质呈中等程度的灌注,在PVP图上肝实质呈明显均匀高灌注,在HPI和PPI图上的表现分别与HAP和PVP类似。在重建图像上测得的HAP、PVP、HPI、PPI分别为(0.3489±0.12)ml·min-1·ml-1、(1.2084±0.37)ml·min-1·ml-1、(22.41±8.31)%、(77.59±8.31)%,并据HAP、PVP计算出的TLP为(1.5573±0.42)ml·min-1·ml-1,与最大斜率法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采用1次屏气,注射40~50ml对比剂,注射速度为4~5ml·s-1,从注射对比剂后7~9s开始连续扫描45s共45层的扫描方式,基本能反映各组织结构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过程,是较理想并实用的扫描方案;采用改进后重建方法重建出的灌注参数图像,能直观地反映肝脏的血流灌注特征,是一种简单实用的灌注图像重建方法,值得进一步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常肝脏低剂量CT灌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文晶  钟喨  华小兰  范瑜  李岚  许建荣   《放射学实践》2010,25(3):316-3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管电流扫描情况下正常肝脏的灌注参数,评价低剂量肝脏CT灌注成像(CTPI)的可行性。方法:确诊无肝脏疾病的健康志愿者32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剂量组(140mA)、中等剂量组(90mA)和低剂量组(50mA)。比较两种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组所测量的肝脏灌注参数(HBF、HBV、HPI、MTT、PS、HAP及PVP)间的差异。结果:不同管电流扫描条件下肝脏CTPI均获得了较满意的图像质量及灌注参数,不同兴趣区选择方式下各灌注参数值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常规剂量组测量的HPI值(t=-2.23,P=0.034)和低剂量组测量的MTT值(t=-2.25,P=0.042)在不同感兴趣区选择方式间略有差异。常规剂量、中等剂量和低剂量肝脏CTPI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9.62mSv、12.61mSv和7.01mSv,低剂量CTPI较常规剂量减少约64.27%的辐射剂量。结论:低剂量肝脏CTPI可以较常规剂量减少约2/3的辐射剂量,同时获得与常规剂量CTPI相当的灌注参数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管电流与正常颅脑各灌注参数及图像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低电流颅脑CT灌注扫描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所有拟行颅脑CT灌注检查的受检者,按管电流随机分为A组(常规剂量组)(200 mA),B组(150 mA),C组(120 mA),D组(100 mA)不同管电流进行扫描,每组筛选10例无颅脑疾病者进行研究.在额叶、颞叶及小脑白质对称各选取3个感兴趣区,分别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噪声(SD)及辐射剂量(E),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变异系数(CV)及信噪比(SNR),并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记录各组辐射剂量.结果 各兴趣区各项灌注参数在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4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D组额叶、颞叶、小脑CBF及额叶、颞叶CBV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颞叶CBF及额叶CBV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各项灌注参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客观图像质量指标在4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而在4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A组与B组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电流的降低,CV、SD有升高趋势,SNR有降低趋势.A~D组的吸收剂量分别为2.39 mSv、1.79 mSv、1.43 mSv、1.2 mSv.结论 以150 mA的低管电流行颅脑CT灌注扫描对灌注参数和图像质量无明显影响,与常规剂量组对比辐射剂量降低25%,可用于低剂量颅脑CT灌注扫描.  相似文献   

4.
颅脑CT灌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颅脑CT灌注成像原理为经静脉团注对比剂,对比剂首次通过受检组织的过程中对选定层面进行快速扫描,得到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的参数及图像.通过对参数及图像的分析,找出不同疾病的脑组织血流灌注特点,为颅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预后预测及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扫描时间变化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以获取基于首过效应阶段灌注扫描序列的最佳灌注扫描时间.方法 搜集术前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结直肠腺癌病例29例,进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检查.每位患者总灌注扫描时间为60.8s,通过后处理软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60.8 s、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测量肿瘤最大层面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观察其变化.将扫描时间60.8s所测灌注参数分别与扫描时间(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灌注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医师两次分析结果运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受到总扫描时间影响.扫描时间为60.8s时,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分别为(34.12±17.83)ml·min-1·100g-1、(14.76±4.99) ml/100g、(18.92±10.22)s、(36.35±14.64)HU.总扫描时间减至41.8s,其BF值为(40.35±28.52)ml·min-1· 100g-1,与60.8s所测BF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总扫描时间减至45.6 s,其TTP值、PEI值分别为(15.23±7.79)s、(33.68±13.72) HU,与60.8s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P=0.022).随着扫描时间缩短,BV值逐渐减小,与60.8s所测BV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首过效应法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总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有明显影响.总扫描时间46 s左右能够保证BF、TTP及PEI测定的准确性,而BV值的准确测定可能需延长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海拔高度正常肾脏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的表现.方法 采用16排螺旋CT机对35例3组高海拔地区(A组20例2 260~2 500 m;B组7例3 000~3 500 m;C组8例4 000~4 500 m)的健康志愿者行肾脏灌注扫描,应用工作站上Perfusion分析软件测定正常肾脏的各项灌注参数值,并分别比较左右侧之间、不同海拔高度之间各灌注参数有无显著性差异,从而分析海拔高度、侧别是否对各灌注参数产生影响.结果 高海拔地区的正常35例(70个肾)肾皮质平均灌注量为(171.09±48.39) ml·100 ml-1·min-1,髓质平均灌注量为(57.70±28.25) ml·100 ml-1·min-1.肾皮质和髓质的峰值增强值(peak enhancement,PEI)、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血容量值(blood volume,BV)分别为(96.54±24.92) HU、(16.61±3.85) s、(55.45±11.46) ml/100 g和 (43.88±17.15) HU、(22.67±5.54) s、(22.53±6.90) ml/100 g.35例双侧肾脏各自的皮质或髓质的同一灌注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但同侧肾脏皮质和髓质的同一灌注指标明显不同(P<0.05).不同海拔高度对肾脏皮髓质灌注参数值有影响,3组间比较肾皮质A组与B组的肾脏血流灌注(Per)、PEI、TT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的Per、TT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髓质A组与C组的Per、PEI、TT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灌注成像显示肾脏皮、髓质的灌注值与海拔高度有关,而与左右侧无关.  相似文献   

7.
肝脏CT灌注成像是一种新兴功能成像技术,通过同层动态扫描获得多种灌注参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血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进而反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目前,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中的研究较多,但对肝癌灌注参数的分析较零散.因此,笔者对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王一民  曹建新  杨诚  余婷婷   《放射学实践》2010,25(9):999-1002
目的:分析低管电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图像质量,探讨低管电压扫描对减少冠状动脉CTA检查辐射剂量的价值。方法:150例患者分成两组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A组使用100kV管电压扫描,B组使用120kV管电压扫描。比较两组的辐射剂量,同时分析并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的整体图像质量。结果:A、B两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6.80±1.70)mSv和(13.01±2.61)mSv,A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8,P=0.000)。A、B两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87±0.25)分和(2.92±0.17)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7,P=0.286)。结论:采用100kV管电压扫描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能明显减小正常和略胖体型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缺血CT灌注成像各参数动态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采用自体血栓栓塞模型研究CT灌注成像各参数在脑缺血 12h内的动态变化以及计算各参数的半暗带阈值。方法 :5只新西兰大白兔行自体血栓栓塞制成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GELightspeed 16MSCT ,在基础灌注后于栓塞后 2 0min扫描一次 ,1~ 6h内每隔 1h扫描一次 ,6~ 12h内每隔 2h扫描一次。CT灌注软件可以给出每个时间点的各参数图。在完成缺血后 12hCT灌注扫描后 ,断头取脑 ,进行TTC染色 ,并根据CT灌注各参数图和TTC的染色结果将梗塞侧分为中心梗塞区 ,半暗带区和相对正常区三部分。结果 :所有参数的动态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梗塞后 2h内 :CBV在中心梗塞区明显下降 ,在半暗带区轻度下降或正常 ,在相对正常区轻度上升 ,CBF在三个区域均明显下降 ,MTT和TTP均明显延长 ;②梗塞后 2~ 5h :所有参数均在一定水平上轻度波动 ;③梗塞后 5~ 12h :在中心梗塞区和半暗带区CBV和CBF下降 ,MTT和TTP延长和轻度缩短 ,而在相对正常区CBV和CBF明显上升 ,MTT和TTP明显缩短。在缺血 2 0min时 ,若CBV % <6 6 .5 7% ,CBF % <39.2 2 % ,MTT % >2 .6 3或TTP % >1.97,缺血组织就发生不可逆损伤。结论 :实验证明CT灌注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脑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CT灌注检查能够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采用固定管电流和固定噪声指数(NI)的Z轴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对下肢血管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下肢血管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固定管电流250 m A)、B组(ATCM技术,50~380 m A,NI 12)各30例。其余扫描参数均一致。检查结束后分别对2组相同横断层面图像的股主动脉、腘动脉和胫后动脉图像噪声(SD)进行测量,并对重组后的三维图像进行质量评分,同时记录机器自动生成的CT剂量指数(CTDIvol)、相应剂量长度乘积(DLP),对比2组数据之间差异。结果:2组的血管图像噪声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组后的三维图像均能完整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各级主要分支,满足诊断需要。B组的辐射剂量与A组比较,CTDIvol降低了51.72%(P=0.000,P0.05)、DLP降低了47.87%(P=0.000,P0.05)、有效辐射剂量(ED)下降了43.90%。结论 :下肢血管CTA采用ATCM技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降低照射剂量在头颅多排CT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比降低照射剂量前后头颅多排CT的图像质量,探讨低剂量头颅CT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头颅CT受检者随机分组,用原设置的标准条件和不同的低剂量条件分别扫描,采用不同重建卷积函数成像,对图像质量行等级盲法评价。结果:半剂量条件下采用适当的重建卷积函数,其图像质量与标准条件下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利用现有设备,适当降低头颅CT的照射剂量,同时确保成像质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低剂量CT结肠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统计其辐射剂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51例患者进行低剂量CT结肠成像。俯卧位扫描条件为120kV,30mAs;仰卧位扫描条件为120kV,50mAs。由两名医师盲法判定两种体位CT结肠成像的图像质量。记录每例患者接受CT低剂量结肠成像时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估算出有效剂量。结果结肠的CT图像质量评分:仰卧位与俯卧位各评分点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图像质量较高;肠外实质器官的CT图像质量评分:仰卧位图像可以满足诊断需要,而俯卧位图像影响诊断和观察,两者各评分点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辐射剂量测定:低剂量CT结肠成像的CTDIvol及DLP比常规腹部扫描降低了约70.7%。结论低剂量CT结肠成像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结肠及腹部实质器官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偏离扫描野等中心点对CT自动管电流调制(ATCM)技术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固定管电流和ATCM技术扫描等中心点及不同偏心位置的质量保证水模。其他采集参数保持一致。记录不同扫描位置定位像的大小和CT值,以及图像的mA和噪声。结果随着水模偏离球管的距离增加,定位像越小,但CT值无改变。固定管电流扫描,随着偏离等中心点距离的增加,图像噪声越明显。ATCM技术扫描,等中心点以上100mm到等中心点以下70mm,管电流是等中心点的168%到78%,图像噪声从91%增加到122%。结论应用ATCM技术扫描,偏离扫描野等中心点将显著增加图像噪声或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低kV和CARE Dose 4D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降低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的辐射剂量的价值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对临床拟诊主动脉夹层的53例患者行双源CT主动脉成像检查。并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17例。扫描管电压为120 kV;B组:18例。扫描管电压为12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C组:18例。扫描管电压为100 kV和CARE Dose 4D技术;3组其他扫描参数和重组参数均相同。测量气管分叉层面和肝门层面主动脉的CT强化值及图像噪声(SD),并由两名有经验的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比较A组和B组、B组和C组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扫描长度。结果 A、B、C 3组图像质量评分依次为2.94±0.24、2.89±0.32、2.94±0.23。A、B、C 3组CTDIvol分别为(7.2±1.8)mGy、(6.1±1.4)mGy、(3.7±1.0)mGy;ED分别为(6.0±0.4)mSv、(5.0±1.0)mSv、(3.2±0.9)mSv;S...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低管电压设置对头部减影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降低头部减影CTA的辐射剂量。资料与方法 52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使用100kV和120kV管电压行头部减影CTA检查。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100kV组脑组织CT值、背景噪声、脑动脉CT值和强化对比度均明显高于120kV组(P<0.01),两组间脑动脉的信噪比(SNR)和强化噪声比(C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NRt=0.389,P=0.699;CNRt=0.698,P=0.488),同时两组间背景噪声的影响程度及脑动脉显示效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背景噪声的影响程度Z=-0.761,P=0.446;脑动脉显示效果Z=-1.298,P=0.194),而100kV组比120kV组辐射剂量降低约36.3%(P<0.01)。结论运用100kV低管电压设置能明显降低头部减影CTA的辐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保持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脏良恶性病变的CT动态扫描及灌注成像特点. 资料与方法 比较分析33例肝脏良恶性病变的CT动态增强扫描的时间-密度曲线的类型. 结果 恶性肿瘤(n=25)与良性病变(n=8)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时间-密度曲线.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血流量(BF)分别为(408.8794±84.42) ml·min-1·ml-1和(766.621±55.304) ml·min-1·ml-1,恶性病变的血流量明显增高(P=0.0375).良恶性病变的平均血容量(BV)分别为(23.4658±3.989) ml·min-1·ml-1和(56.7256±7.16) ml·min-1·ml-1,恶性病变的血容量明显增高(P=0.0029). 结论 肝脏良恶性病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时间-密度曲线的类型可帮助鉴别肝脏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扫描方案下泌尿系统正常人群64层螺旋CT尿路成像(MSCTU)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40名行64层MSCTU且最终证实无泌尿系统疾患的正常人群影像资料,CT扫描包括四期图像(平扫期、皮质期、髓质期、5分钟延迟期),延迟扫描分2组(120 kV组和100 kV组),每组20名,均采用CARE Dose 4D技术,参照管电流175 mAs.将2组延迟期图像的辐射剂量[平均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和图像质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5分法图像质量评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20 kV组和100 kV组泌尿系统延迟期图像CTDIvol分别为(7.04±1.07) mGy和(4.60±0.66)mGy,DLP分别为(308.80±60.00) mGy·om和(201.80 ±34.86)mGy·cm,ED分别为(4.63 ±0.90)mSy和(3.03 ±0.52)mSv,两组比较,在100 kV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120 kV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00),而图像质量SNR分别为(102.34 ±29.66)和(109.87±33.21),CNR分别为(94.51 ±28.42)和(103.33±32.91),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3 ±0.73)和(3.90±0.58),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U延迟期采用100 kV结合CARE Dose 4D技术能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减少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8.
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头颈部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良性对称性脂肪过多症(BSL)CT表现,评价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临床证实的BSL患者的CT资料。15例行CT平扫,其中5例同时行CT增强扫描;1例直接行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颈部脂肪蓄积增厚,无包膜,边界不清,左右对称,蓄积脂肪内无钙化;病变主要分布于颈前舌骨下区(16例),颈前舌骨上区(14例),胸锁乳突肌深面(15例),颈后区皮下(15例),脊柱旁肌肉间隙(11例),上背部皮下(10例),下枕部皮下(9例),斜方肌深面(8例),双侧锁骨上窝(7例)及胸骨切迹(7例),也见于面颊部(4例)、气管前间隙(5例)、颈椎前间隙(3例)及喉旁间隙(1例)。结论 BSL具有特征性头颈部CT表现,CT能清楚显示病变累及范围,在术前定量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